盖茨、巴菲特 :慈善始于家庭

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芮成钢专访比尔·盖茨、沃伦·巴菲特。两人谈论慈善与家庭的关系,社会慈善事业。
 
慈善始于家庭



芮成钢:首先,美国有一古老谚语:慈善始于家庭。 这是不是意味着你对家庭的责任也是一种慈善活动?

盖茨:慈善始于家庭,这意味着,对家人尽责是你的首要义务。它也意味着,你要观察四周是否有需要帮助的人,给予他们帮助。大多数人都是身边学会第一次施与。随着他们施舍经历的增多,他们可能会开始放眼整个国家、甚至世界。你亲眼所见后,就会发现最好的方法。

巴菲特:在美国,大多数的捐款都是流向教堂。理论上,教堂对人们来说是一个很普遍的捐赠渠道。他们也会捐赠给当地的学校、本地慈善组织等等,这些都是很容易为人们所接受的,是很好的慈善途径。

芮成钢:您年轻的时候,比较吝于花钱。您现在对金钱的态度改变了很多,是什么改变了您的态度?您现在如此慷慨。

盖茨:刚开始的时候,我很穷。而到了35岁的时候,我所拥有的金钱已远远超出我们家人所需要的数目。我发现我的财富能以超常的速度增长,因此晚些年后我对拥有多少金钱已经比较超然。与其在六十岁的时候捐赠几百万美元,也许我到七十岁的时候捐赠几十亿,对社会来说更有利。我一直都有一定数额的捐款,但最重要的转折点是五年前。

芮成钢:那您是一直都如此慷慨地做善事的吗?

盖茨:做慈善时,我们很少谈及孩子。给孩子们的金钱数目,可能会有损于他们的自我发展动力、人们看到他们的方式、他们的职业发展、以及他们走出社会寻找自我道路的方式。我在教育上、生活上尽力给了我的孩子们所需的一切,但他们必须靠自己的努力去赚钱。给孩子们留下几十亿的遗产,对他们自身及整个社会都是不利的。

慈善是全社会的事

芮成钢:在我看来,您呼吁美国富人将财富捐赠出来,是个正常的社会现象,比如说,在美国人们需要缴纳15-20%的税。但目前为止,并没有一个准则,说富人应该将百分之多少的财富捐赠给社会。那么继您之后的捐赠者,是否知道他们该怎么做?

盖茨:有两个目标,一是人们需要明智地捐赠, 通过善举互相学习,我们也鼓励人们在更年轻的时候投入这一事业,即使是同等数量的捐款,你在年轻时会更有活力,更清楚世界上正发生什么事,这会有助于你的成功。捐赠得越早,影响会越大。富人们不需要一个准则,来要求他们捐款,即使他们不想捐赠,也是个人选择。但有先例的话,人们可以相互模仿,他们会更享受善举,也会带来更大影响。

巴菲特:我成长在一个几乎没有人会捐款的时代。我们现在的行为当然不一样了,他人的行动会影响你,你所尊敬的人对你的影响尤其大。如果我们成长过程中,看到人们都会慷慨捐款,这会影响到我们。另外,一旦开始了,捐款和善举都会随时日增多。很少有人会逆水行舟越捐越少。可能每次捐同样的数目,但不会越捐越少,大多数时候,捐赠得数额都会越来越多。

巴菲特:他们看到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很少看到有半途而废的人,至少在过去六个月中,我们看到人们已经变得越来越慷慨。当你开始进行慈善后,你的捐赠会升级。

盖茨:一开始你会觉得可怕,因为你取得成就后,你积累了几十年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道德观,知道周遭发生什么事。而在慈善事业中,价值观也许截然相反,奖学金对孩子们会有什么帮助,科研基金如何改变社会,环保投入是否会有成果。较早时你会犯一些错,所以你会希望有人与你分享经验,或并肩作战。但当你亲眼见到你所资助的孩子时,你会更有动力将慈善进行下去。通常人们都会越来越投入。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你怎样教人们成为更好的老师,并让他们享受这个职业。其实政府并不想改变现状,但是如果我们投入一些资金,让老师们尝试一些新事物,他们就会受到鼓舞,这样这笔钱就花得很值。美国政府每年花费600亿美元在儿童的基础教育上,这是一项很巨大的工程,但是政府不能独自做出那么多创新。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