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在废墟中重建玄奘取经圣地

  唐朝玄奘高僧1300多年前历经跋涉前往那烂陀寺寻找“真经”时,那烂陀寺那优美的建筑和万人争颂佛经的景象令人振奋。然而,作为印度佛教的最高学府和学术中心,那烂陀寺却因800年前的一场战火毁于一旦。今年8月,印度国会批准了重建那烂陀大学的计划,这让印度学者再现那烂陀辉煌的梦想更进一步,也彰显了印度要重振其全球文化大国的“雄心”。

  1、计划 邀邻国建“国际佛学院”

  今年8月,印度国会上下两院通过法案,正式批准重建那烂陀大学。印度外长卡乌尔表示,重建后的那烂陀将是一个非盈利、非国家、非宗教性质的自治国际机构。东亚的16个国家将成为重建那烂陀大学的伙伴,那烂陀大学建筑设计方案将举行国际竞标。领导那烂陀大学重建工作的阿玛蒂亚•森说:“那烂陀大学是世界历史上最顶尖的知识成就之一,我们必须竭尽全力使之重现辉煌。”

  按照印度政府的计划,那烂陀大学的重建工作将在1年内启动。那烂陀大学获准在其原址附近重建,其占地面积将达200公顷。据估计,仅仅是重建那烂陀大学的校园就需要5亿美元,由于那烂陀大学所在的比哈尔邦是印度最贫困的省份之一,因此,用于改善相关基础设施的资金也将达到5亿美元。多年来一直在争取那烂陀大学重建的人士表示,重建需要筹集大量资金。阿玛蒂亚•森说:“古代那烂陀大学修建的资金来自于许多村庄和王室。而现在,我们必须向政府、私人和宗教组织寻求捐助。”那烂陀顾问团成员、新加坡外长杨荣文表示,新加坡的佛教团体有意为重建那烂陀大学筹集资金。有报道称,新加坡的佛教团体已经向新那烂陀大学的图书馆捐赠了数百万美元。日本等其他亚洲国家的佛教团体也将成为那烂陀大学重建主要的筹资目标。

  那烂陀寺遗址

  按照规划,新的那烂陀大学在初期只设研究生院,由国际关系和和平研究学院、商业管理学院、信息科学和技术学院、历史学院、佛教研究、哲学和比较宗教学院、语言和文学学院、生态和环境学院等7个学院组成。印度前总统卡拉姆将担任名誉校长,执行校长由印度社会学家戈帕•萨巴瓦尔担任。为表示历史传承,新的那烂陀大学将使用古代那烂陀大学的印章作为校徽。

  整修后的那烂陀寺遗址

  阿玛蒂亚•森承认,要实现那烂陀复兴之梦还需时日。“几年内一些建筑就会建成,我们将开始安排院系,但我们必须明白,一所大学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成。”印度外交部正在着手相关工作,以简化签证手续,让更多的外国学生和学者进入新那烂陀大学从事学习和研究。在校园建设期间,那烂陀大学将在新德里的一个办公室开始运作。

  2、目的 重树印度文化地位

  印度媒体分析称,重建那烂陀大学对于提升印度高等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印度有近12亿人口,尽管经济发展迅速,但印度全国只有约350所大学。印度国家知识委员会建议,印度应当在未来数十年内新建1500所大学。由于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紧缺,许多富裕的印度家庭都把孩子送到美国、澳大利亚和英国接受教育,许多印度人在完成学业后就留在了海外。

  那烂陀大学重建计划的支持者希望能重现历史上这所大学的辉煌,并借此扭转印度人才外流的趋势,以便有朝一日再度吸引各国学生竞相前往印度学习。《印度快报》认为,重建那烂陀大学至少有三重重要意义。首先,它将成为一个优质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次,重建那烂陀是一种“寻根”之举,是对印度学习精神的追索;第三,历史上的那烂陀是一个“国际品牌”,今天,新的那烂陀大学也有望被打造成为印度在全球化大潮中的一个象征。《印度人报》将那烂陀重建称为“软实力工程”。该报认为,那烂陀大学将在两个层面上凸显软实力:联系崛起的亚洲和西方、联系印度与亚洲。

  印度学者希望借助那烂陀大学重现昔日辉煌,在学术和知识领域提升亚洲的自信,并摆脱亚洲在学术和学者认可方面对牛津、剑桥、哈佛等西方知名大学的依赖。一名印度官员曾表示,重建那烂陀的目的是“强调东方智慧的重要性,并确保人类对知识的渴望不仅仅是被西方所主导”。那烂陀顾问团成员N.K.辛格说:“重建那烂陀大学成了亚洲复兴的一种象征或标志。亚洲正在重新获得经济实力,亚洲也在寻求以某些方式重振泛亚洲的知识传统,而那烂陀最能代表这一传统。”

  印度媒体还强调,那烂陀的重建是一个多国项目,并不希望引发与任何亚洲邻国的竞争,但与此同时,它们也承认,那烂陀将巩固印度在亚洲的地位。

  3、建议 不应沉溺过去辉煌

  印度知识界人士对“那烂陀”有着极高的期望。比哈尔邦历史学教授拉维坎特•辛格说,“那烂陀曾是一个神圣的名字,它的终结是一段悲惨的历史,一切都被焚毁了,但是它的辉煌仍将不朽。”

  印度学者指出,时隔800年之后再来重建那烂陀大学,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还需要一种追求完美的决心。新建的那烂陀大学应当不仅是一座校园,还应当代表了一种精神。新德里教育专家帕古恩•帕塔克说:“重建那烂陀大学的想法非常棒,但我们必须了解那烂陀的真正精髓,它是一种无所不包的普遍性。”帕塔克还表示,重建那烂陀应当成为印度打开大门吸收国际学者和学生的良机。印度防务分析和研究所研究员P.K.高塔姆则撰文称:“一座伟大的大学是一个社会最好的名片。如果重建那烂陀大学,它必须成为配得上这个名字的一所大学,而我们也必须成为配得上21世纪那烂陀的一个社会。”

  许多印度学者认为,那烂陀的重建计划应当更多地着眼于未来,而不是仅仅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通过教育和文化来加强与邻国的关系,这是正确的前进方向,”德里大学国际关系学者奇特拉•森古普塔说。

  背景

  那烂陀大学曾遭三次破坏

  玄奘进修处为世界最早大学之一

  那烂陀(Nalanda)源自古代梵文里“莲花(nalam)”,莲花在印度是知识的象征,因此,那烂陀的意思就是“知识的给予者”。那烂陀大学旧址位于印度比哈尔邦,它始建于公元4世纪,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学之一。在其后数百年间,那烂陀作为一所佛教学院确立了卓著的国际声誉。

  比哈尔邦首席部长尼提希•库马说:“当欧洲人还生活在荒野时,那烂陀大学就已经是一所国际化的学府,它有非常光荣的历史。”历史学家相信,鼎盛时期的那烂陀拥有大小10余座佛寺、1万多名僧人、学者和1500多名教师,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朝鲜、蒙古和斯里兰卡的高僧和学者。中国唐代高僧玄奘曾在那烂陀佛教寺院中学习了5年,并在寺中授课。此后,玄奘在印度云游考察,几年后又返回那烂陀,为全寺僧众宣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等典籍。

  历史上,那烂陀曾3度被毁。今天,在距离比哈尔邦首府帕特纳90公里的那烂陀大学旧址上,人们依旧可以看到这所古代著名学府被毁后留下的红砖建筑残骸和一些大理石雕。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