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大学生的公益创业探索

因在中关村组织“人肉斑马线”活动,22岁的大四学生林格和他所在的团队“青年安全联盟”一炮走红。而在从事公益活动的时候,林格和他的团队淘到了第一桶金——获得了一家饮料企业的赞助。从此,林格率领团队走上了一条崭新的创业道路——公益创业之路。

所谓公益创业,即一种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调查显示,66.7%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公益创业的路子能缓解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而上月结束的“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决赛”,10个获胜的大学生公益团队分享了100万元的奖金,并获得了专业培训的机会。

林格和他的团队并没有分享到成功的喜悦,但是他们看到了希望。“我以前根本没有想到,公益也可以被当作一项安身立命的事业来做”。

创业行动

从事公益活动获得人生第一桶金

林格把他们的团队命名为“青年安全联盟”,旨在提倡和帮助人们实现安全出行。这个建成不到一年的团队有5名核心成员,都是大学生,或在校或即将毕业。昨天下午,林格和另一个核心成员沈玲拿着横幅还有印有团队标记的T恤,在建外SOHO附近,向路人们宣传着安全出行的知识。

其实,无论林格还是沈玲,他们的公益活动经历都是从学校开始的。林格在中央民族大学学习音乐教育,入校后经常和老师同学一起去敬老院、孤儿院义务演出;而在北京物资学院读书的沈玲在大一时就成为了学校的青年志愿者,并一度成为其中的负责人。

在参与公益活动的过程中,林格看到了人们对公益服务的巨大需求。随后,他在网上发起了一个“爱心时光当铺”活动,即在网上征集网友,帮助需要帮忙的人,如无人照看的小孩。这样一个“玩”的想法得到了网友的热烈响应。不久后,他又收到朋友的请求,说中关村的交通拥堵,希望他们能为路人的出行提供服务。林格于是据此和朋友们在中关村的路口组织了一起“人肉斑马线”活动。近百人打起“停下来并不寂寞,跨过去成为传说”等横幅,提醒人们关注交通安全,引来众多媒体关注。

这让林格和他的同伴首次感受到了“公益活动”的力量。林格团队新颖的公益理念和方式,也为他们赢得了一家大型饮料企业的青睐。如今,林格团队已与该企业达成合作:对方出资,林格团队来负责实施安全出行的公益活动。林格说,过去搞活动都是根据大家的建议,先确定活动,再进行准备;现在跟企业打交道,则是先要确定一个项目计划,分析它的社会影响,策划它的实施细节,特别是要告诉企业它能给企业带来什么。

林格说,其实,这第一桶金并没有多少钱,它更像是一次尝试。在他的造血模式中,利用公益活动的社会性,向企业申请赞助,通过公益活动推广企业品牌;反过来,企业的赞助不仅可以维系公益的发展,也可以满足团队的生活需要。

转变观念

求职遇到困难转变思路公益创业

其实,最开始,林格并没有想到或者说并不知道“公益创业”这条路,和很多大学生一样,他的求职之路也是从一遍遍的投简历和面试开始的。

22岁的林格学的是音乐,由于担心自己毫无工作经验,他在大三便开始了求职之路,目标是宣传企划方面的工作。“我知道这个专业很难就业,我很担心,每天都会失眠”,林格说,当他面试的时候,考官都会嫌他年纪小,“眼神中充满了不屑”。

几经周折,林格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工作,但一个月后他辞职了。“我不能适应那种环境、人事关系,最重要的是它很难满足我的理想。我喜欢更加自由一些的生活,自己能够主宰自己”。辞职后的林格主要通过做业余模特、参加商业演出获得收入。然而,这些也并非他理想中的事业模式。

让林格没有想到的是,反而是他一直当作“业余爱好”来从事的公益活动,让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其中的契机,就是去年联想公司在北京启动的“联想青年公益创业计划”。林格很想参与这项计划,他坦承,吸引他的一个原因是主办方会为获胜者进行专门的“公益活动”培训,另一方面,获胜者可以获得10万元的奖金也是一个很大的刺激。

  尽管最后林格和团队并未获胜,但这次活动却让他的职业观念有了一个极大的转变:“原来‘公益’也可以当作人生的一项事业来经营。”林格说,“原来我可以谋生的事情就在我身边,但是我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发展趋势

公益领域就业尚有巨大挖掘潜力

民政部2009年9月发布的《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09)》显示,截至2008年底,中国已注册和非注册的各类民间公益组织已有142.3万个。若按每个组织7名员工估算,有近1000万人已在社会公益机构实现就业。

而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公益机构创造的就业机会可占城镇就业数量的10%。按照中国已有1000万公益从业者的数据,对比中国近3亿人的城镇就业数量,目前这一比例仅为3%,中国公益领域就业的潜力还亟待挖掘。

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团曾表示,“我国在社会服务领域的非营利就业人口至少应该为892万人。而目前这个领域的就业人口不过50余万人,也就是说,可以增长15倍以上。”联想公司的青年公益创业计划,就是旨在引导更多的青年人投身公益事业,并为青年群体就业提供新的思路。

但记者注意到,以林格为代表的大学生在“公益创业”方面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林格说,以前他们做公益都是先确定活动,再根据活动来简单地安排实施细节,没有长久的打算,而这个“计划”比赛,却要求先要有一个长久发展的项目,再有实施项目的计划,还有各种项目论证的数据,甚至还包括了商业回报等方面。林格的团队在确定项目第一个环节便开始吵架,争论不休:社会上需要的公益太多,哪个更打眼,更有发展前途,谁也说不好。当确定了“安全出行”项目后,数据又成了一大障碍。由于网上很难找到准确数据,他们不得不集体到北京的诸多繁华街道,在车流中实地考察,计算流量。

最终,林格他们失败了,与获胜的那些团队相比,他们的项目计划缺少了吸引力,实施细节也缺乏科学的缜密,一句话:这些仅仅凭着热情干公益的学生“杂牌军”,败给了那些专业性强、针对性强的“正规军”。

“真要把公益当作事业来经营,我们需要学习的还太多太多”,林格的话,也许代表了诸多正在公益创业路上摸索的个人或团队的处境。

记者手记

创业也需转变观念

在采访林格的时候,他有一句话令我印象至深:“原来我可以谋生的,能够实现我的理想的,就在我的身边。”

最初,和绝大多数人一样,林格以为“公益”只是纯粹的做好事,或者说只是为了荣誉感做事。但在组织、从事公益活动的过程中,他发现公益不仅能助人,同样也能“自助”——为他提供一条可安身立命的事业之路。

正是观念的转变,让大学毕业的林格踏上了“公益创业”的道路。也许,这条路走得不一定顺利,林格也不一定就能获得成功,但无论如何,他敏锐的触角,他无畏的探索,至少比被动的等待更令人尊敬,也更能启发无数囿于传统观念而苦苦寻觅工作不得的大学毕业生们——创业的道路万万千,并非传统的开实体公司、办实体工厂方能称之为创业。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我国要进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经济转型,建设和谐社会,其中就离不开民间组织、社会力量的参与和支持。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民间组织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的天地广阔。而在这个天地里,还会不断涌现出创造产值、刺激消费、安排就业、增加收入的服务形式和消费新热点。

正在探索“公益创业”之路的林格,无疑已经看到了社会服务这片有待发掘的热土的价值。林格以及更多的像林格这样把公益事业转变为公益创业的人,他们也许没有更多的社会经验,没有更高的专业技能,甚至他们的智力也并不超常,但他们捕捉到了社会提供的新机会,从而发现了一条新的创业之路。衷心祝愿,他们在公益创业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