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距离慈善的春天还有多远

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而是社会中所有人的事。它体现的是公平互助的文化,是互相帮助、共同分享。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权利和义务。

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台湾洪涝、日本震灾,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一种力量,社会从未如此饥渴——当那些猝不及防的灾难发生时,什么样的价值观能够凝聚人心,什么样的文化能够让不同族群心手相连,又该有什么样的制度,能够让“八方救援”瞬间实现?答案是:慈善。

  3月21日,《京华时报》推出64个版面的《公益大典》,展示了中国的公益现状,以促进公益的透明高效。

  在中国,慈善是最悠久的社会传统之一,但作为一项社会制度来有意识地进行培育、发展,却是改革开放之后的事。尤其是近10年来,中国慈善机构迅速发展,影响力逐步扩大,慈善文化逐步渗透人心。

  频发的灾难见证了中国的慈善力量,越来越多的人投身到慈善事业当中。更值得关注的是,从巴比慈善晚宴,到壹基金找到新起点;从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服务,到将建设公民社会写进地方发展的“十二五”规划;从中国扶贫基金的“全民公益”活动,到全国“两会”的慈善议题……公众对慈善的认知,已经从一般的行善、捐助,到组织建立、制度完善、可持续发展的层面。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慈善并肩而行,但是,与国际社会相比,我们的慈善事业仍处于初级阶段。有数据表明,2003年美国慈善机构所掌控的款项占全年GDP的9%,而我国只占0.1%;我国的慈善机构大多仍在政府羽翼下,并没有形成一种独立、透明、高效的社会力量。

  今天,当我们张开双臂,准备迎接慈善的春天的时候,我们最亟须跨越的障碍是什么?恰恰不是来自志愿者、慈善机构及慈善款项的数字增长,而是要释放促进慈善事业发展的一切能量。

  慈善文化不是均贫富,更不是杀富济贫。均贫富的社会是不需要慈善的,慈善是爱的主动给予,是借由金钱和其他服务,来提升人类社会的福祉,而不只是某一个贫困人群的福祉。因此,慈善不只是富人的事,而是社会中所有人的事。它体现的是公平互助的文化,是互相帮助、共同分享,无论贫富,每个人都有帮助别人的权利和义务。

  相较于捐赠额,慈善机构的公开和透明更需要提升。曾经有网络调查显示,有一半以上的网民接受现场发放的捐赠方式,原因是可以看到善款是否真正送到了困难人群手中。人们对慈善机构普遍不信任将给慈善事业带来无法估量的伤害。慈善机构和慈善协会的健全与完善,是慈善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中国现有公募基金会900多家、非公募基金会千余家,如果他们得不到企业和民众的信任,不能做大做强,又何谈发展慈善事业?

  在我国,大多数慈善机构由政府管理,这些慈善机构起步快,但是,也抑制了慈善事业的发展冲动。事实证明,在历次巨大灾难中,反应最快速的是民间机构,这些机构和政府救援组织形成合力,将灾害的损失降到最低。正如全国“两会”上许多代表委员呼吁的那样,需通过立法来促进民间非营利慈善机构的发展,使之组织更有效,更好地服务社会。

  现代慈善制度的建立,是所有公民参与的结果,因为慈善追求的是每个人的尊严与幸福,是平等与包容。让我们每个人都投入到这种爱的对话中去,迎接慈善的春天。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