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生命真相--我从《西游记》领悟到的智慧

黄庆萱:面对生命真相--我从《西游记》领悟到的智慧(心得分享演讲)
  一、前言
  1.从心得分享说起
  2.我的学生时代
  3.我的教育生涯
  4.与华梵师生分享阅读《西游记》的心得
  二、《西游记》的故事结构
  1.孙悟空的出生与受难:一至七回。
  2.唐僧的出生与取经的因缘:八至十二回。
  3.西游取经的历程:十三至一百回。
  三、《西游记》所显示的人生追寻的目标与历程
  1.追寻的目标:
  甲、心灵的安顿
  追寻“心灵的安顿”属小乘境界
  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
  佛及心兮心即佛。
  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
  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心生,种种魔生;心灭,种种魔灭。
  师父休要胡思乱想,只要定性存神,自然无事。
  乙、人类的福祉
  追寻“人类的福祉”属大乘竟界
  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乃是修真之经,正善之门。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珈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若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劝化众生,却乃是个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喜庆。
  2、追寻的历程
  甲、分离
  乙、历难
  △ 内在人性的因素
  △ 外在环境的因素
  丙、回归
  唐僧被封为“旃檀功德佛”,孙悟空被封为“斗战胜佛”,猪八戒被封为“净坛使者”,沙和尚被封为“金身罗汉”,白马也封为“八不天龙”
  四、《西游记》所透露的生命真相
  1、历史上的玄奘
  《西游记》中的主角,本来应该是唐僧玄奘。《就堂书》卷一百九十一,《大藏经神僧传》卷六,都有关于他的记载。唐沙门慧立写的《慈恩三藏法师传》,写玄奘事迹最详细,是我国传记中的一部巨著。梁启超的〈一千五百年前之留学生〉,则有较简明的叙述。现在依据上述材料,先综述历史上玄奘取经的经过。
  2、小说中的人物
  个人认为,无论唐僧也好,孙悟空也好,沙和尚也好,都是玄奘的化身。红心、白心、黄心、 悭贪心、利名心、嫉妒心、计较心、好胜心、望高心、悔慢心、杀害心、狠毒心、恐怖心、谨慎心、邪妄心、无名隐暗之心、种种不善之心。
  可以看作人心复杂,以及孙悟空就是唐僧的一个暗示。佛洛伊特把心灵区分为三:原我、自我、超我。原我受欲望支配;自我受理性支配;超我受道德和宗教情愫的支配。在《西游记》中,唐僧代表玄奘超我的一面;孙悟空和沙和尚代表玄奘自我的一面,猪八戒以及鬼怪妖魔们代表玄奘原我的一面。
  甲、超我
  △唐僧
  历史上的玄奘那种豪迈大胆永不向环境低头的性格,在《西游记》里的唐僧身上,已不能发现了。唐僧所保留的,只是对财色诱惑的坚决抗拒,不忍杀生的仁慈之心,对种种磨难的逆来顺受;同时也表现出懦怯、妄信的性格。他给读者的印象,可能是一板正经,没有半点幽默感可言。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无如何前进?可怜呵!这千山万水,怎生走得?”说著话,泪如雨落。行者见他哭将起来,他那里忍得住暴躁,发声喊道;“师父莫要这等脓包行么!”这里必须指出:“超我”的功能具有正负两面。一方面“善”的;另一方面就是“过”了。
  所以八十回 女悬于数,唐僧要行者去解救,行者会说:“师父要善将起来,就没医药”
  乙、自我
  △孙悟空
  假如说唐僧相当于《旧约圣经》里的“约伯”;那么孙悟空就相当于希腊神话里的“普罗米修斯”,一个敢于向丘比特或玉帝挑战的人。
  他的神通和幽默,更使这个尖嘴猴腮的天地精灵,成为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卡通英雄!
  △沙和尚
  前面说过孙悟空和沙悟净代表玄奘“自我”的一面,但二人作风却迥然不同。孙悟空乐观奋斗,敢作敢为;沙悟净却柔顺细心,在师徒四人中具有调和凝聚的功能。陈士斌《西游记真诠》曾说:水、金、木、火,无此不能和合,其功莫尚,故又名沙和尚。
  丙、原我
  △ 猪八戒
  要说猪八戒也是玄奘的化身,怕大部分的读者一开始很难接受。因此,我先从《西游记》的演化中举一证据。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第十一章:
  行者道:“我八百岁时到此中偷桃吃了,至今二万七千岁不曾来也。”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三千铁棒,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
  可见想偷蟠桃吃的是唐僧。
  到了《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八戒正在厨房里做饭,先前听见说:取金击子,拿丹盘,他已在心;又听见他说,唐僧不认得是人参果,即拿在房里自吃,口里忍不住流涎道:“怎得一个儿尝新!”
  想偷人参果吃的变成是猪八戒了。这不是猪八戒是唐僧另一化身的证据吗?
  作为一个肉身凡僧,饥了想吃,冷了想穿,有时也不免怜香惜玉,这是很自然的事。当玄奘“口腹干燋”时,他难道不想吃?当玄奘“如沐寒水”时,他难道不要穿?甚至当他下马陪妖魔变的美女步行,病中念念“女菩萨”有没有送饭给她,潜意识中真的一无杂念?但是,作为一位“圣僧”,是不可以如此的,这就是终必须创造一个猪八戒的原因。
  △ 六贼
  一个唤作眼看喜,一个唤作耳听怒,一个唤作鼻嗅爱,一个唤作舌尝思,一个唤作意见欲,一个唤作身本忧。
  老师父,你忘了“无眼耳鼻舌身意”。我等出家之人,眼不视色,耳不听声,鼻不嗅香,舌不尝味,身不知寒署,意不存妄想──如此谓之 褪六贼。你如此为求经,念念在意;怕妖魔,不肯舍身;要斋吃,动舌;喜香甜,触鼻;闻声音,惊耳;?事物,凝眸;招来这六贼纷纷,怎生得西天见佛?
  3、三个“我”的变化
  原我、自我、超我,是每一个人都共同具有的。换句话说,我们有时候发起好心来,就是堂僧;动起欲念来,就是猪八戒。而通常总是乐观奋斗,像孙悟空;任劳任怨,像沙和尚。种种变化,权在一念之转。
  甲、 菩萨与妖精
  第十七回写观音菩萨变成了妖精,哄熊罴精吃了孙悟空变成的仙丹,才收服了熊罴精。当观音菩萨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变作妖精凌虚仙子,行者看道:“妙呵!妙呵!还是妖精菩萨?还是妖精菩萨?”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这一段很值得读者三思。
  乙、 真假孙悟空
  第五十八回〈二心扰乱大乾坤〉,叙述“在贬心猿”、“难辨猕猴”,实际上是“自我”分裂的结果。
  丙、 孙悟空与牛魔王
  非但真假行者全是孙悟空的化身;甚至牛魔王也是孙悟空的化身。第六十一回孙悟空不是自己说:“牛王本是心猿变,今番正好会源流!”吗?乐观奋斗得过分了,的确会变成固执的牛脾气的!
  丁、 铁扇公主
  戊、 红孩儿
  五、结语
  总之,《西游记》是根据历史上玄奘取经的故事演化而成的神怪小说。作者以丰富的想像,滑稽的文字,嘲弄的超我,呈露著原我,夸大著自我,而归结于一个人怎么样在原我、自我、超我间导致平衡。作者强调:如何克服内在人性的暗潮汹涌和外在环境的危机四伏,以求取心灵的安顿与人类的福祉。而又能将此主题落实于邪魔六贼抗争的心猿意马;而置其场景于似幻而真的火焰山、通天河、稀柿同。对人性、宗教、和当时社会,颇有相当的了解、生动的描述、巧妙的讽刺。且使读者享受其神怪与机智之余,却也触发面对生命真相的智慧。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