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观》研究心得(上)

  《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观》研究心得(上)


  本文荣获九十三学年度第一学期慧三法师奖学金

  ◆ 廖翎而

  秋天翩翩来到金山小镇,季节的变换,使得荷花低垂了头,纷纷委泥落地,化作一梗梗的莲子,散播阵阵的清香。一如往常,我走在田间小路上,欣赏无常的手在大地施展魔术,眼前的一切,田野美景无限,波光潋滟,好风如水,令人心旷神怡。随著一只白鹭鸶的展翅冲天,青山柔和的棱线展现在前,天地为之一宽,真正是宏智正觉大师在〈默照铭〉中所描述:“鹤梦烟寒,水含秋远,浩劫空空,相与雷同。”在无尽期的时间,一切都是空的,无论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皆不存在,心中无一念,又明鉴无余,当下即空。但是古圣大德的意境虽远,我的心却是凡夫的心,不能控制地低沉,因为一桩人事问题而于心耿耿,百思不得其解。

  是什么困住了我?“我”不是“无自性”吗?为什么还会如此烦恼?如此在意世间事?真的只是作茧自缚,而其实本来无一物?《大乘起信论》如是说:“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我所烦恼的事,其实是我的心所造作出来的,我的内心有染污,投射到外界的人事物上,如镜中像,在我面前演练一遍。此像本来无自体,是我执在作祟,什么是我内心的染污?到底要不要在意?要看念头如是生灭?还是要如圣严法师所说的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面对它的缘起,观它的因缘,然后不执取于它。

  正如《华严经》因陀罗网所显示:“一即一切。”层层无尽的法界观,一颗摩尼宝珠有了染污,所有的摩尼宝珠都会有染污,而且是重重无尽的染污,所以若我的心有染污,那么众生也都会受影响,如此我怎可不好好善护一念!

  内心的染污,深深地一再困扰著我,当然不能置之不管,我必须真正打开心房,净除它,认知这一切都是分别心的取著,所营造出来的贪嗔痴,只是增长生死业罢了,外面世界的种种不如意,其实只是境界来考验,它正测探我修行的程度,什么地方还未破除执著,什么地方还须加强。因为烦恼即菩提,这桩烦恼正是我智慧开展的机会,所以我试著从知见上去突破,检验我对佛法的生命观与宇宙观是否不清楚,造成知见及修行上无法突破!

  回到房间,打开林崇安教授的《佛教的生命观与宇宙观》,重新再看一遍,落实在生活上重新思考,为我的心寻求一个出路,走一遍佛法的星光大道。

  首先,我检验自己的初发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什么?为了解救众生,也为了出离烦恼,为了深入正知见,求生净土得解脱,如此我还烦恼什么?我正在自己的路上走得很起劲、很愉快呀!为什么会对目前的境遇如此执取?也许是还不清楚生命终结后究竟会去那里?也就是我虽有出离心,但并不强,对于出离世间后,究竟会去哪里?对不断生死轮回的生命,还有些疑惑,须再弄清楚!

  流转生死的生命

  关于这点,书的第一章“生命的延续与生死”中已提到。生之奥秘向来令人好奇,为什么有人一出生就是父慈母爱、兄友弟恭、富贵与权势无限,而有人却得辛苦奋斗、家人冷嘲热讽。不免令人怨叹:“为什么我会出生在这个家?”但是事实真的如此吗?所有业果皆自作自受,不能被取代。《大宝积经》〈佛为阿难说处胎会〉、〈佛说入胎藏会〉说明众生入胎,必须具备的因缘,中阴与即将为人父母的男女双方,若没有相感的业力或福报相差太大,则中阴不能入胎,而且中阴入胎时即起嗔爱心,男则爱母亲,女则爱父亲。

  当中阴入胎时会遇见的未来父母,必须业力及福报相当,若投生到恶业多的家庭,不但不该指责父母,而应该反省是自己的福报不够、业障多,这正是积极培养福报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出生而能改变家庭的业报,如一位菩萨诞生到这个恶业家庭,散发善的芳香,使家里的每个人都受到佛法的薰陶,这才是积极的想法。

  上述“男中阴爱母亲,女中阴爱父亲”的心理状态也相应心理学家弗洛依德所说的许多人有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知见心理学家恰克(CHUCK)博士指出恋父或恋母情结,造成日后寻找配偶时,往往会找与父亲或母亲同一类型的人。可是结婚后,又会觉得怎么可以和父母睡觉,在罪恶感的驱使下,而寻求外遇,外遇的对象可能是写作、工作或人等等,使婚姻不幸福。

  心理学家Dr. H. M. Halpern说:“我们仿佛是一个公开的股份有限公司,别人占有决定性的股份,而最大的股东往往就是父母。”即使我们已长大成人,童年的人际模式依然影响我们,使每次决定要重新创造自己生活的信心,总是受到打击,做出许多行为仍是出於潜意识里希望赢得父母的爱与赞赏。

  虽然如此,但是有的人父母性情平和、快乐,小孩在成长过程里,较少留下负面的影响,这些人的童年模式是较良性的,而有的人则似经过童年风暴,一生都在此阴影下度过,究竟这些人在前世做了什么呢?

  依〈佛说入胎藏会〉所载,中阴入胎有四种情形:“一者有情正念入,正念住,正念出;二者正念入,正念住,不正念出;三者正念入,不正念住出;四者三皆不正念。”“能得正念入住出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出生时会有的福报,是依于前世所种的福田,所修的善业,譬如持戒、十善业、直心等,善加守护自心、不放逸,此种人已入圣流,可能是须陀洹果或阿那含果等,能记得前世,福报很大;相反地,还有三种人是修为较差,最差的一种是生前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多放逸且贪悭,济惠于人恒希望回报,临终悔恨,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其心散乱,无论入胎或住、出胎时皆无正念。后三种人不能记得自己是谁?从何而来?从何而去?福报较差。

  若依此论,我今生不复记得前世,也不知自己是谁?和大多数人一样,对于从何而来?要往何处去?感到很茫然,我当然是前面所述的后三者,因为修为尚不够,在前世未证悟,而今生又轮回至此,且生于我现在的家,称目前父母为父母。对于目前的处境与待遇,未学佛以前的我是有些不满的,内心常有爱与安全的匮乏感,对于未知有种莫名的恐惧,只觉得活著是件悲欢交集的事。这些感受都令人疲乏!因为总是在循环,恶性或善性的,每循环一次,生命就减少许多。

  回想我从年少走到近中年,马齿徒长,一路上的同伴、老师,或是依然陪伴,或是消失殆尽,不论如何只有家人始终在;但是即使如此,有一天他们也会不在,他们也无法始终陪伴,只有自己是自己最终的依靠。所以佛陀说:“自为洲渚,自为归处;法为洲渚,法为归处;无别洲渚,无别归处。”为何常花费生命在与他人周旋应酬上,对那种热络感产生依赖,而忘了要精进,要出离生死!须知所见者,皆是虚妄,莫对一切境界产生依赖,一切随缘,切莫信以为真,因为这皆是苦之来源。

  独立的生活也恰如孤岛,要学习无论什么情况都能照顾自己,最重要的是照顾自己的心,不过临终时怎么办?能在自己的控制内吗?既选择出离烦恼的生活,平日的修定就得加强,林教授指出“修定及修梦都有助于掌握死亡,以便往生净土”。“人的入梦、梦中、梦醒及入定、定中、出定三种状况,类似于临死、法性、投生三种中有的过程。”为什么会相似呢?林教授描述:“在临死中有的过程中,五蕴、根位五智、四大、六根、五境皆会依次收灭。”禅坐及入梦的过程的确很像如此,收摄六根、四大等,是禅坐的方法。平时常练习收摄各种根识、境界,自然能达到心一境性,临终时就能心不危乱,心能控制一切,真正做自己的主人。

  如何知道自己快死了?古今中外许多人曾有濒死经验。记录显示,有的人是浮在半空中看见自己的身体躺在下面,有的人是看见有光照射,或有亲人来迎接,诸如此类。佛法里如何记载呢?在此针对临死八相的外相收灭来描述:五根、五蕴逐渐停止作用,从眼根、耳根、鼻根、舌根到意根,次第灭之,从嗔到贪到痴的分别心也逐渐收灭,四大则从地大到水大到火大到风大,如此收灭。最后入灭的阶段,经过“死光明心”,此时“最细的心气”觉醒,生起非常清澈的心理,恢愎非常细微的记忆。“死光明心”消失后,“黑得之心”生起,接著「红增之心”,然后是“白显之心”逆次生起,心气由细变粗,当处在“黑得之心”时,“最细的心气”也离开身体,会晕厥一至四天,醒来后就进入“法性中有”的阶段,此时会听到猛烈的声音,看到明亮的光。

  这样的声与光代表什么意思?许多有濒死经验的人都描述见到光与听到声,有的在光中见到神或祖先,有的依著光走又回到人间。光的层次也有许多种,在“法性中有”的阶段,此光与声是非常好的,是来自“自生俱生的智慧”,亡者若不能体会这一点,就会依“八缘起”生起“意生身”(中阴身),在六道的普通光芒中,无明的牵引下,进入六道轮回。

  这里提到非常重要的解脱的机会,如何把握在“法性中有”的阶段,辨识出强烈的声、光是解脱的契机,要不要跟随著走呢?这里提到除了声光外,还有其他影像会出现,提供辨识:“在死后晕厥约三、四天,第四天到第十九天为法性中有的阶段,此时出现强烈的声光,并且有寂静及忿怒的佛菩萨形像呈现。”“前七天有四十三尊寂静尊呈现,后七天有五十八尊忿怒尊呈现,并有强烈的声、光、火焰,若能体会这些是来自佛菩萨,对之至诚归依,并了知如幻如化,即可得到证悟。”由于林教授所描述的佛菩萨像,未注明所引用的出处,只有前述死亡的过程,注解显示是引自莲花生大士所造的《西藏度亡经》,但是忿怒尊等皆是藏传佛教的名相,所以这些佛菩萨,是藏传佛法的修行者所信奉的。

  那么修行汉传佛法的人在“法性中有”的阶段会见到谁呢?如修行净土法门的人会见到的一定是阿弥陀佛!还有呢?来迎接者并不都相同,仍是与在世时的修行有关!可分为九品。《观无量寿经》中记载:“上品上生者……发三种心,即便往生,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一者慈心不杀,具诸戒行;二者读诵大乘方广等经典;三者修行六念,回向发愿,愿生彼国。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这里清楚告诉我们上品上生往生的条件,往生时,“观世音菩萨执金刚台,与大势至菩萨,来到行者前。阿弥陀佛放大光明照行者身,与诸菩萨授手迎接,观音、大势至菩萨与无数菩萨,赞叹行者,劝进其心,行者见已,欢喜踊跃,自见其身乘金刚台,随从佛后,如弹指顷,生彼国。”上品上生的人临终得获上至阿弥陀佛下至诸天等全都来迎接,而且全皆是善意的,绝对不会让人心生怀疑或恐惧。

  这样的境界真太吸引人,好比我们住到五星级的大饭店,从总经理到所有的经理人员、饭店其他成员等全都以最高的礼遇来迎接,还大放光明,如父母般慈祥地执我们的手,摸我们的头,鼓励我们说:“你这一生做得很好,你值得这一切!”这像是投下无数金额后中了第一特奖。如以前面所述的心理学而言,我们的一生往往都在潜意识里为求取父母的赞赏而努力,使我们活得很“攀缘”,不得出离烦恼!那么阿弥陀佛与观音、大势至菩萨真的是很懂心理学的佛菩萨,他们的慈悲与智慧,让我们投射以父母的形象,得以摆脱父母的期望而代以阿弥陀佛的期望。佛菩萨们又鼓励、肯定我们,在临终时给予最大的温暖,甚至不辞辛劳的亲自来迎接,怕我们走错路,连交通工具“金刚台”都为我们准备好,只要跟随诸佛菩萨走就好了。到了那里,所有的佛菩萨,甚至一草一木都是我们的善友,都能令我们开悟!

  如此,还执念世间的亲情、友情甚至成就、安全感等等吗?到了极乐世界,所有的人事物都心想事成,不会有逆境现前,所有的亲人、朋友都是善友,都是修为甚深的菩萨,包括自己在内都是紫金身等三十二相的法身佛,一切众生皆平等,不会再有比较与嗔怒的机会,心一境性也是自自然然而能成就的事。

  对于死亡,我不会再害怕,我只在意能否掌控好自己的心,朝著清净、平等、慈悲而行。不再起分别、妄想、执著、攀缘心,念念与阿弥陀佛相应,忆念弥陀如子忆母,以代忆俗世的父母,逐渐从世间的烦恼与人事物的牵绊中摆脱。v(未完待续)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