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士人佛画

隋唐士人佛画
  隋王朝兴亡匆匆,历史虽短,载入史册的在家佛画家人数已不算少了,足证当时佛画的声势。
  展子虔(生卒年岁不详),勃海(今河北盐山西南)人。历北齐、北周和隋,在隋任朝散大夫、帐内都督。据称画山水有咫尺千里之势。曾在洛阳(今属河南)、长安(今陕西西安)、江都(今江苏扬州)的天女寺、云花寺、龙兴寺、灵宝寺、崇圣寺等处绘制大量佛教壁画,并尝有隋朝官本《法华变相图》、《维摩像》等画迹,今皆不存。
  董伯仁(生卒年岁不详),汝南(今属河南)人。活动于北周末隋初,官至光禄大夫殿内将军。画史上与展子虔并称“董展”。尤擅台阁。曾作《弥勒变相图》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
  郑法士(生卒年岁不详),吴(今江苏苏州)人。北周末隋初画家,入隋授中散大夫。师法张僧繇,“气韵标举,风格遒劲”(《续画品录》)。曾在洛阳海觉寺、永泰寺、延兴寺、开业寺等处绘壁画《神》、《灭度变相》等。史籍著录画迹有《阿育王像》、《隋文帝入佛堂像》,后者取材特别,可证隋之帝王崇佛之事,此图唐时尚可见到。
  杨契丹(生卒年岁不详)。官至上仪同。曾与郑法士、田僧亮一起于长安光明寺(后为大云寺)画小塔壁画,郑图塔内东、北二壁,田绘塔内西、南二壁,杨画外边四壁,时称“三绝”。据说郑欲求杨之画本,杨引郑至庙堂,指宫阙衣冠车马曰:“此吾画本也。”郑叹服。这正说明佛画世俗化倾向的现实生活基础。有宝刹寺壁画《佛涅槃变》、《维摩诘图》等,隋朝官本《杂佛变相》等画迹,但今皆不见。
  孙尚子(生卒年岁不详),一作尚孜,吴(今江苏苏州)人。活动于北周末隋初,官睦州建德(今属浙江)县尉。与郑法士共同师从张僧繇,“孙则魑魅魍魉,参灵酌妙,善为战笔之体,甚有气力”(《续画品录》)。尝于长安西禅寺,洛阳敬爱寺,以及定水寺、总持寺等处作壁画,亦有《杂鬼神像》等画迹载录。
  尉迟跋质那(生卒年岁不详),原为于阗国(在今新疆和田)人,一说吐火罗国(故址在今阿富汗北部)人。隋初入长安,一说父子二人皆属质子。封郡公。学印度画僧昙摩拙叉、跋摩。擅佛像、人物及外国风俗。尝图慈恩寺《千钵文殊》,光宝寺《降魔变相》,大云寺《净土经变》等,并尝作卷轴画《婆罗门图》等。
  此外,李雅善画鬼神,于洛阳永泰寺、开业寺、延兴寺绘壁画《神僧像》等。陈善见擅画佛像,画迹有江陵(今属湖北)陟屺寺、江都(今江苏扬州)静乐寺、金陵(今江苏南京)栖霞寺等处壁画。
  唐代文人雅士佛画高手林立,被载入常见绘画史籍的就有百人左右。其中之代表者有:
  初唐的阎立本(?-673),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与父毗、兄立德俱擅绘画、建筑和工艺,曾继兄任工部尚书,后官至右相中书令。人物、车马、楼观、道释画俱佳,尤长于写真。尝作佛寺壁画,驰誉丹青。画迹有《维摩像》、《观音感应像》等,不存。
  范长寿(生卒年岁不详)。太宗朝官至司徒校尉。擅道释,师法张僧繇。曾与张孝师合作长安(今陕西西安)隆法寺壁画,并有常乐坊三阶院西廊《西方变》,以及长安崇福寺、洛阳敬爱寺、西禅院壁画。人有“落纸如飞”之誉。
  张孝师(生卒年岁不详)。太宗朝为骠骑尉。擅道释鬼神,尤长地狱变相图。据说曾昏死而复苏,自谓入冥得所见。故所画形象凄酸悲恻,令人畏栗。曾在庐山归宗寺绘《地狱变相图》,吴道子见而评之“群雄推服”,并在景云寺摹之,因效绘《地狱变相图》。
  盛唐的吴道子(约685-758;一作?-791),玄宗为之更名“道玄”,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唐代杰出的绘画大师,人称“画圣”。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宫中。其佛画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居唐代佛画家之冠。所绘变相人物“奇踪异状,无有同者”(《唐朝名画录》),并有窃眸欲语之姿。喜用粗细变化、线形圆润似“莼菜条”之线条,笔不周而意周,被称为“疏体”。其焦墨勾勒、丹青轻拂的画风被名之为“吴装”。他的具有中国风格的佛像样式,人称“吴家样”。曾绘有《托塔天王图》、《大护法神像》、《高僧图》、《梵像图》、《地狱变相图》、《西方净土变相》等。今存有相传为吴氏所作的《送子天王图》和《观音像》等,系后人摹刻本。
  杨庭光(生卒年岁不详)。吴道子弟子,尝在吴授徒讲课时潜写吴像,吴叹服其能。当时“吴杨”齐名。唐玄宗开元(713~741)中曾与吴一起为长安慈恩寺、光宅寺、安国寺、兴唐寺、化度寺,洛阳昭成寺、圣慈寺等寺院绘佛教壁画。好将佛像菩萨安排在山林背景前,画风较细腻。著录之画迹有《诸神经变》、《西域记图》等壁画,和《药师佛像》、《观音像》、《仁王菩萨像》、《长寿菩萨像》、《如意轮菩萨像》、《思惟菩萨像》等。
  卢楞伽(生卒年岁不详),一作棱伽,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吴道子弟子,约活动于公元八世纪,“安史之乱”时避难入川,将“吴家样”传至蜀地。擅佛像、经变,画风细致,形象精备。唐肃宗乾元(758-760)初于成都大圣慈寺图《行道高僧像》三堵,颜真卿题字,时称“双绝”。绘神像本别出体,画罗汉,笔迹超妙。著录之佛画迹非常多。今存有《渡水僧图》和传为卢氏所作的《六尊者像册》。
  韩斡(?-780),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一作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出身贫寒,得王维资助,随曹霸学画。工鞍马、肖像、高僧、菩萨、鬼神,并传于世。尝为长安崇仁坊资圣寺、千福寺、兴唐寺、宝应寺图弥勒、菩萨、天王、天女及净土变相,又于镇江甘露寺绘《行道僧图》等。佛教画迹有《紫袈裟弥勒图》、《仰面菩萨图》、《一行大师图》、《智□思大禅师图》等著录于册。
  中唐的周昉(生卒年岁不详),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活动于公元八、九世纪之交。出身官宦人家,先后官越州(今浙江绍兴),宣州(今安徽宣城)长史。擅绮罗人物,作“浓丽丰肥之态”,亦长佛像,并鞍马、鸟兽、草木。尝奉德宗之敕于长安(今陕西西安)章敬寺图壁画,依观者意见改定,结果无不叹为精妙。周画观音,“妙创水月之体”(《历代名画记》),尝于上都(今陕西西安)画过《水月观自在菩萨》,风格华丽,学之者众,被称为“周家样”,并传到新罗(今朝鲜)等国。其佛教画迹曾有《托塔天王像》、《四方天王像》、《北方毗沙门天王像》等。
  晚唐“会昌毁佛”,名家佛画毁除甚多,宣宗时佛教复兴,毕竟气势逊于以前。此际佛画家的代表人物是孙位、张南本和滕昌祐。孙位(生卒年岁不详),一名遇,自号会稽山人,会稽(今浙江绍兴)人。曾居长安,僖宗广明元年(880),随僖宗入蜀,居成都。性情疏野放羁,常与僧道往还。擅人物、佛道、松石、墨竹等。尝于蜀中应天寺、昭觉寺、福海寺等处图绘许多壁画。所画龙水“波涛汹涌,势欲飞动”,天王部从“人鬼相杂,矛戟鼓吹,纵横驰突,交加戛挈,欲有声响”(《益州名画录》),笔简形具而神采飞动。其画水名盛,与同时的画火高手张南本并称于世。著录之佛画迹有《维摩诘图》、《龙水图》及《三教图》等。
  张南本(生卒年岁不详)。随僖宗入蜀,中和(881-885)间居成都。擅佛道、神鬼、人物故事,尤以画火著称,留芳画史。尝于成都金华寺大殿绘《明王八躯图》,以火焰配景,有一游僧至寺,骤睹炎炎火势,惊惧蹶仆于门下。又画辟支佛,火周其身,笔势炎锐。尝于宝历寺水陆院图壁画,怪异多姿,轰动一时。曾有佛画《灵山佛会》、《大悲变相》、《观音图》、《文殊部从图》、《大佛像图》等。
  滕昌祐(生卒年岁不详),字胜华,吴(今江苏苏州)人。随僖宗入蜀,后为五代前蜀画家。崇佛,不婚不宦,专事诗文书画,尤长花鸟。尝为成都大圣慈寺之普贤阁、文殊阁、药师院、方丈院等壁、额画花草装饰,并为蜀中寺庙书牌额。
  唐代其他留下姓名的佛画作者更多。例如初唐的薛稷、王韵应、尹琳、刘行臣、勒智翼、何长寿、王定;盛唐的张藏、翟琰、王耐儿、陈闳、车道政、杨惠之、解倩;中唐的赵公祐、李洪度、左全、张璪、韦偃、边鸾;晚唐的范琼、常粲、陈皓、彭坚等人,都曾绘制过佛教壁画与卷轴画。其中有些人本是山水、花鸟名家,在唐朝佛教大流行的环境里,亦为寺庙画花鸟山水以作佛像背景、变相配景或题额装饰。
  禅画之肇始与王维有关。王维(699-759;一作701-761),字摩诘,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开元初进士,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归隐蓝田辋川。参禅信佛,深究禅理,“晚年长斋”,“退朝以后,梵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旧唐书·王维传》)。以禅理渗入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尝于凤翔(今属陕西)开元寺东塔下画《祗园弟子像》,“若其诗清且敦”。其画注重得之于像外,有如仙翮谢笼樊的境界。曾为长安慈恩寺、千福寺等处绘壁画。著录佛画画迹有《高僧图》、《渡水僧图》、《维摩诘图》、《须菩提像图》、《十六罗汉图》等。其“破墨山水,笔迹劲爽”(《历代名画记》),以水墨渲淡,追求恬静和禅理境界的画风,影响后代。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