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正文译考

  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正文译考

  提要: 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吕注本是已佚汉文儒经的西夏文译本,本文通过释考该书十八章正文,确认西夏文译本为节译本,力图为寻找这部已失传的汉文底本在内容上提供直接的证据。

  Abstract The Xiaojing, or Classic of Filial Duty in Tangut, which had been stored in Russia since 1909,published in 1966 with the USSR. The equivalent Chinese version of this book we found lost ,the paper ,the author firstly identify all the “body” contents of 18 chapters in this important secular document,by his conclusion, this book in Tangut is a deleted edition and thus the Tangut translation will meet very precious evidence for possible sources in Chinese Classics.

  关键词:西夏 孝经 草书 文献

  Key Words Tangut Xiaojing Wild running hand Document

  一

  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吕注本,与其相对应汉文本已经失传,因而无论在研究宋、夏时期的儒学或是研究传统的“孝经学”方面均具有很高的版本价值和学术价值 。

  1907年12月25日至1909年7月26日,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曾先后两次到我国黑城遗址,挖掘了大量的西夏文献,并将其全部运往彼得堡。注11914年5月27日,英国探险家斯坦因也来到了黑城遗址,进行了为期8天的挖掘,同样满载而归,极为珍贵的属于不同版本的西夏文草书《孝经传》现分藏于俄国和英国就是明证。注2

  1966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前苏联西夏学者学者克恰诺夫、科拉科洛夫、克平合作整理的《西夏文译汉文经典——〈论语〉、〈孟子〉、〈孝经〉》一书。

  1972年,长期在英国文博机构工作的丹麦籍学者格林斯坦德(E?D?Grinstead)在伦敦出版了《西夏文字分析》一书,作者将《孝经注》西夏文草书转写成楷书,给我们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注3

  迄今为止,关于西夏文《孝经传》的初步翻译和研究,国内西夏学者尚未涉足。自1996年至2000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出版了11巨册的

  《俄藏黑水城文献》,西夏文《孝经传》影印件被完整的收录在《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Инв.No. 2627文献编号下,定题为“译写本朱笔校点吕惠卿孝经传”,我国著名西夏学专家史金波先生简略介绍了这件文献。注4

  俄藏西夏文《孝经传》为草本写书,白麻纸,除了最后一章和第二节后半段和三、四、五节已残毁外,全书保存完整,蝴蝶装,按现时的计数习惯,页码起于135至211之间,共77页,《孝经传》影印件第135页的小注字是反片。页面24×14.7厘米,文面19×12.5厘米,每行之间有清晰的界限,每面七行,每行二十字左右不等,注释低一格,行十九字左右不等,注文小字的书写不如正文流畅,圈涂很多,似为译本手稿。自201叶往后不见圈涂了,但正文书写比前面流畅。章名一般低四格,原稿中有朱砂圈点的痕迹。注5

  西夏文《孝经传》是宋代硕儒和名宦吕惠卿的注本,保留基本完整,全书共十八章。计《序言》五面,《开宗明义章一品》约八面,《天子章二品》二面多,《诸王章三品》二面多,《卿大夫章四品》约三面,《士人章五品》三面,《卒人章六品》二面多,《三才章七品》约八面,《孝治章八品》四面多,《圣治章九品》十一面多,《纪孝行章十品》二面多,《五刑章十一品》二面多,《广要道章十二品》三面多,《广至德章十三品》二面多,《广扬名章十四品》一面多,《谏争章十五品》四面多,《感应章十六品》五面多,《事君章十七品》二面多,《易亲章十八品》三面多。注6

  根据西夏文《孝经传》的序言落款,笔者译为:“圣绍二年十月□日资政殿大学士右谏议大夫大名知府充北京东□律学主事京馆□检者兼大名府路〔干柱〕安抚使兼马步军一院勾管兼上护军大同府事开国侯食邑一千一百户吕惠卿。”可推知汉文吕注本《孝经传》于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成书后在西夏仅以西夏文草书稿本形式的翻译就不止一次,说明汉文吕注本《孝经传》,在西夏儒学界的影响面一花独秀,而且颇受重视,早于吕注本和与吕注本同时代的其它各种汉文版本的《孝经》传注本在西夏均未见传世,似乎从一个侧面,客观地反映西夏儒学对吕惠卿的评价,西夏文草书吕注本《孝经传》成为研究西夏文化与中原文化关系的有价值的数据。据专家估计,堪称传世的西夏草书代表作的《孝经传》其页面有朱笔校改尚未及付梓,当属西夏仁宗年间译稿“刻字司”所为。注7从本文西夏文草书《孝经传》序言的汉文意译来看,我们甚至还可以约略推知汉文吕注本所据“本经”与《吕氏春秋?孝行篇》悠远的承接关系。注8

  西夏文字的解读,从开始个别字的对译、试解文义,到析求语音、贯通语法,延续了半个多世纪,经历了艰难的里程。因其西夏文字的难读难认,素有“绝学”之称,而对于释读象西夏文草书世俗文献《孝经传》来说,更是“绝学中的绝学”,具有“令人生畏”的难度。注9

  西夏文《孝经传》的汉文注本现已失传,因此笔者认为从该书的正文、注文两方面考释这一文献是极为重要的两个整理环节。笔者近月来写出《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序及篇目译考》一文,继而逐字逐句考察了西夏文《孝经传》的正文,即“正经”的内容。通过考释,有理由相信,西夏翻译的《孝经传》是个节本。从现存的部分来看,开宗明义章第一,三才章第七,圣治章第九,丧亲章第十八均有删略,我们现在尚不清楚进行如此删略的缘故,甚至不能断定这是西夏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的删略还是翻译所据汉文底本原有的删略,但不管怎样,它毕竟反映了《孝经传》定型于西夏仁孝朝之前的某种版本情况。因此文的篇幅限制,有关西夏文《孝经传》的正文与汉文现行《孝经》正文,两者在内容上的差异性首先是笔者考释的重点。文中各章列出汉文直译,以便读者参照附录影印正文充分利用西夏文《孝经传》的词汇和语法材料,汉文直译的竖排改成横排后,笔者以□表示原文字残损或漫漶,以空格表示原文字起行和收行的格式,尽可能兼顾原来的及页面的完整性。

  二

  西夏文《孝经传》正文足译的章节如下:

  天子章第二

  夏直译

  子 曰 亲 爱 者 人 于 恶 不 敢 亲 敬 之 者 人 之 慢 不 敢 爱 敬 亲 事 处 尽 而德 教 百 姓 于 加 四 海 刑 □ □ 天 子 之 孝 是 甫 刑 云 一 人 庆 有 兆 民 赖也 谓

  汉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夏直译

  上 在 不 骄 高 时 不 危 谨 度 制 □ 满 时 不 溢 高 时 不 危 所 以 长 贵 守 也满 时 不 溢 所 以 长 富 守 也 贵 富 身 于 不 离 然 后 其 社 稷 于 保 人 民 与和 成 能 也 盖 诸 侯 之 孝 是 诗 云 战 战 兢 兢 渊 深 临 如 冰 薄 履 如

  汉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夏直译

  先 王 之 法 服 非 服 不 敢 先 王 先 王 非 道 不 敢 先 王 之 德 行 行 不 敢 是故 法 非 言 道 非 不 行 口 言 择 无 身 行 择 无 言 天 下 满 口 过 无 行 天 下满 怨 恶 无 此 三 矣 备 然 后 宗 庙 守 能 也 盖 卿 大 夫 之 孝 是 诗 云 夜 日懈 无 一 人 以 事 谓

  汉原文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夏直译

  父 事 资 于 母 事 与 爱 法 同 样 父 事 资 于 君 事 敬 法 同 样 故 母 处 爱 取君 处 敬 取 兼 者 父 是 故 孝 以 君 事 则 忠 敬 以 长 事 曰 顺 忠 顺 不 失 以上 之 事 然 后 其 禄 位 之 保 不 失 祭 祀 能 也 盖 士 之 孝 也 诗 云 早 起 夜睡 尔 生 所 无 忝 谓

  汉原文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夏直译

  天 之 道 用 地 之 利 分 身 谨 用 节 父 母 以 养 此 庶 人 之 孝 也 故 天 子 自 庶 人 于 至 孝 始 终 无 患 不 及 者 有 未 能 也

  汉原文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治章第八

  夏直译

  子 曰 昔 明 王 者 孝 以 天 下 治 国 小 臣 遗 不 敢 而 公 侯 伯 子 男 乎 故 万国 心 欢 得 以 先 王 于 事 也 国 治 者 鳏 寡 于 侮 不 敢 而 士 民 于 乎 故 百姓 得 以 先 君 事 也 家 治 者 臣 妾 处 失 不 敢 而 妻 子 乎 故 人 心 欢 得 以亲 于 事 也 因 此 生 时 亲 安 令 祭 时 鬼 享 令 其 如 天 下 和 平 灾 害 不 生祸 乱 不 作 故 明 王 孝 以 天 下 治 法 此 因 如 也 诗 云 觉 □ 有 四 国 顺 也谓

  汉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纪孝行章第十

  夏直译

  子 曰 孝 子 亲 事 者 居 时 其 敬 致 养 时 其 乐 致 病 时 其 忧 致 丧 时 其 哀致 祭 时 其 严 致 五 者 已 备 然 后 亲 事 能 也 亲 事 者 上 居 不 骄 下 为 不乱 丑 在 不 争 上 居 时 骄 则 亡 下 为 时 乱 则 刑 丑 在 时 争 则 兵 此 三 者不 除 日 三 牲 用 以 养 犹 不 孝 为 也

  汉原文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夏直译

  子曰五刑属者三千其罪不孝胜大无君要者上无圣人之非令者法无孝无此者大乱之道

  汉原文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夏直译

  子 曰 民 教 之 亲 爱 善 莫 于 孝 胜 大 超 无 民 之 礼 顺 教 如 胜 超 过 无 悌风 移 俗 易 善 乐 胜 超 无 上 安 民 治 礼 胜 超 过 无 礼 者 敬 而 □ 矣 故 父于 敬 时 子 悦 兄 于 敬 时 弟 悦 君 于 敬 时 臣 悦 一 人 敬 而 千 万 人 悦 敬所 者 寡 悦 者 众 此 因 要 道 也

  汉原文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夏直译

  子 曰 君 子 孝 以 教 顺 者 家 至 以 日 见 令 非 也 孝 以 教 如 天 下 父 成 者敬 得 法 是 以 悌 教 如 天 下 兄 为 者 得 顺 是 臣 以 教 如 天 下 君 为 者 敬得 顺 是 诗 云 恺 悌 君 子 民 之 父 母 谓 至 德 非 如 民 顺 法 此 超 大 能 者乎 也

  汉原文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夏直译

  子 曰 君 子 以 孝 亲 事 故 忠 者 君 处 移 可 兄 事 悌 故 顺 者 长 处 移 可 家居 理 故 治 者 官 处 移 可 是 以 行 内 于 成 而 名 后 处 世 成 也

  汉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夏直译

  曾 子 曰 若 夫 爱 慈 恭 敬 亲 安 名 扬 于 者 中 命 近 闻 敢 问 敢 子 父 令 如从 者 孝 谓 一 可 子 曰 此 者 何 语 此 者 何 语 往 昔 朝 天 子 争 臣 七 人 有如 当 无 道 也 天 下 不 失 诸 侯 争 臣 五 人 有 如 当 无 道 也 其 国 不 失 大夫 争 臣 三 人 有 如 当 无 道 也 其 家 不 失 士争 友 有 如 身 名 令 不 离 父争 子 有 如 身 不 义 中 不 陷 故 不 义 与 遇 时 子 父 之 不 可 不 争 应 臣 君之 不 争 不 可 应 故 不 义 遇 遇 时 争 应 子 父 命 从 如 又 孝 成 处 何 得 也

  汉原文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

  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虽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

  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夏直译

  子 曰 往 昔 朝 明 王 父 事 孝 因 此 天 事 明 母 事 孝 因 此 地 事 察 长 幼 顺因 此 上 下 治 天 地 明 察 神 明 彰 也 故 当 天 子 也 定 有 也 父 有 言 谓 定先 有 也 兄 有 言 谓 宗 庙 敬 致 亲 不 忘 也 身 修 行 慎 先 辱 恐 也 宗 庙 敬致 鬼 神 着 也 孝 悌 至 也 与 神 明 通 四 海 处 光 不 通 者 无 诗 云 西 自 东自 南 自 北 自 不 服 思 无 也

  汉原文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着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夏直译

  子 曰 君 子 上 事 法 者 进 时 忠 尽 思 退 时 过 补 美 如 和 乐 恶 匡 救 能 故上 下 亲 相 能 也 诗 云 心 于 爱 也 远 不 谓 也 心 内 藏 也 何 日 忘 也

  汉原文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三

  西夏文《孝经传》正文略译的章节如下:

  开宗明义章第一

  夏直译

  仲 尼 居 曾 子 侍 子 曰 先 王 德 至 道 要 有 天 下 同 顺 民 用 和 睦 无 怨 者汝 一 知 乎 曾 子 避 席 曰 参 不 敏 何 知 能 我

  汉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

  西夏本略译的汉文部分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三才章第七

  夏直译

  曾 子 曰 孝 者 最 中 大 也 子 曰 夫 孝 者 天 之 经 也 地 之 义 也 民 之 行 也天 地 之 经 民 之 则 是 天 明 于 则 地 利 因 及 天 下 与 合 是 以 有 是 以 其教 不 肃 而 成 其 政 不 严 而 治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西夏本略译的汉文部分

  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圣治章第九

  夏直译

  曾 子 曰 敢 问 圣 人 之 德 孝 胜 超 无 也 乎 子 曰 天 地 之 性 人 贵 是 人 之行 中 孝 胜 大 无 孝 者 父 严 胜 大 无 父 严 天 配 胜 大 无 彼 人 周 公 是 也昔 周 公 郊 祀 后 稷 配 于 天 与 明 堂 处 宗 祀 时 文 王 之 上 帝 与 配 令 是以 四 海 土 内 各 各 以 其 职 祭 来 其 圣 人 之 德 又 孝 胜 何 过 也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

  西夏本略译的汉文部分

  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丧亲章第十八

  夏直译

  子 曰 孝 子 之 亲 丧 时 哭 不 偯 礼 容 无 言 不 文 服 美 不 安 乐 闻 不 乐 食旨 不 甘 此 者 哀 戚 之 情 是

  汉原文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

  西夏本略译的汉文部分

  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注释:

  1韩小忙:《西夏语言文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 宁夏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3期。

  2 参见(丹)格林斯坦德(Eric?Grinstead):《西夏文字分析》有关西夏《孝经传》的介绍。

  The Book of Filial Piety in Tangut,Analysis of the Tangut Scripts, First Edition 1972;Second Edition1975,Studentlitteratur?Curzon Press,Sweden.

  3参见1996年至2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俄藏黑水城文献》第11册有关西夏《孝经传》的内容提要。

  4同注3。

  5同注2。

  6同注3、注4。

  7聂鸿音:《西夏刻字司和西夏官刻本》,《民族研究》1997年5期。

  8舒大纲:“《孝经》名义考—兼及《孝经》的成书时代”,载《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

  2004年第1期。

  9同注1。

  附录: 俄藏西夏文草书《孝经传》正文

  ..\胡若飞论文第二篇附录,重要.doc

  简历

  作者简历 胡若飞 1958年生;籍贯 上海川沙。现为宁夏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西夏学研究。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