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上投子寺

  秋上投子寺

  家住城东,举北朝南,地处环境虽然算不上优美,然临窗望去,西北面的龙眠山景却是清晰可见,而传说中的投子寺就在其间。

  抑或是因为过去从书本上领略了不少有关这座寺院的的凄美传奇吧,所以每当我凭窗翘首遥望时,都禁不住地对此多看几眼,虽然它就在我举目可及的地方,可是我却一直没有机会去拜谒它。

  星期天没事,上兴尔旺市场溜达,正觉得百无聊赖之时忽听老公在身边说道:你不是一直想上投子寺吗,这不,投子寺就在前面不远……

  山路陡峭,为了方便游人攀登,路面全是由柏油辅就而成,而且道路相当宽阔,因此,前来参观游览的人群有乘座的士,也有开着私家小车;甚有加大摩托车油门一气蹬上山来.全然没有我去某些寺庙时的道路曲折,行走艰辛之感。老公告诉我因为我们是乘车上来的,若是步行,没有一个多小时攀登行走是绝对不行。

  这时路边一位老尼告诉我们说,步行前面有一条羊肠小道,春天踏青时不少游人都打那里步行上来。老尼的话不由令我想起传说中的青年书生盛义与尼姑悟园的一段凄惨情缘.

  据说该寺院原先叫胜因寺,只因三国时代,吴将鲁肃兵败后将子投此为僧,故名叫投子寺。传说这投子山下有所私塾,读书的多半是十七八九的城中少年。每到春暖花开之日,他们便来山上春游踏青。有一天,趁着师塾老师不在,有位名叫盛义的青年书生便兴致盎然地前来游山踏青,途中与投子寺的采药尼姑悟园不期而遇,一个风流儒雅,一个端正秀丽,从此俩人一见钟情。

  无奈这书生家教甚严,他料定父母不会让他娶尼为妻,于是,竟思久成病。父母得知情由后便速速托媒到城里张家提亲。但盛义却仍然念念不忘悟圆,常常独自前来寺院幽会。为彻底割断尘缘,悟然总是百般回避。不料就在盛义与张家小姐洞房花烛夜——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盛义撇下新娘独自一人跑到山上来寻找悟圆,至此,悟圆那颗遁入佛门的冰冷心肠才被其深深暖化。俩人说不尽的恩爱,道不完的恨晚。随即意荡神驰,宽衣解带,云雨会之。谁知乐极生悲。这公子由于连月来思虑过度,又经过这风雪交加之夜大寒大累的折腾,阴阳刚一交会,盛义竟出现肾元不固、疏泄过度之病。立时就浑身瘫软,通体汗出,精液不止,呼吸微弱,最终撇下悟然独归西天。虽然故事的结局不胜悲哀,然而我还是不时被其美丽的相遇所打动。想他们当年会不会就是相遇在那条羊肠小道上呢?这样想着,真后悔刚才没有打那边步行上来。

  寺院就在山腰间,地面平坦,路边停置了不少游人车辆。我们信步来到一座庙堂门前,浏览起当年捐资兴建这所寺院的人员名单,心头不禁对他们肃然起敬。心想没有他们添砖加瓦,齐心协力,哪里有桐城八景之一——投子晓钟的重建,我们今天又怎能够瞻仰到投子晓钟的庄严与神圣。

  投子晓钟安然的悬挂于那座临山而建的红亭子之间.绕着亭子旋转而上可以越过山脊将整座城区风貌尽收眼底.这时,你会真切地感受到什么叫:"站得高,望得远."什么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和许多游人一样,瞻仰了投子晓钟,我们又虔诚地来到各大庙堂敬香叩拜,所到之处无不香火袅绕;香客不断。

  时值深秋,满山的秋色在温和的阳光照耀下与寺院的亭台檐角,白墙飞甍相会交映,显得既壮观辉煌,又肃静神秘。真不知三国时代,鲁肃送子至此又是怎样的一个凄楚动人景象。据史书记载,投子寺始建于唐懿宗咸通年间(公元860-874年),是皖北著名的佛教禅院。此时这里香火鼎盛,有寺僧500余人。如此想来鲁肃送子至此并非盲目投送。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投子寺集悠久历史文化与自身灵气之盛名,名扬四海,而我等俗民却迟迟谒访,实乃惭愧也!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