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119.双峰古禅师悟道因缘

480位禅宗大德悟道因缘 119.双峰古禅师悟道因缘

  福州双峰古禅师,双峰和尚之法嗣,本以讲经为业。因参双峰和尚,得明心性。

  初礼双峰和尚,双峰和尚便问:“大德甚么处住?”

  古禅师道:“城里。”

  双峰和尚又问:“寻常还思老僧否?”

  古禅师道:“常思和尚,无由礼觐。”

  双峰和尚道:“只这思底便是大德。”

  古禅师从此悟旨。

  古禅师悟道后,便不再讲经,而是留在双峰和尚身边,执侍数年,以报师恩。

  古禅师后来又到霜庆诸禅师座下,便只是随众而已,却不曾向石霜和尚请益。众人都议论,古侍者之所以不参礼石霜和尚,是因为他曾经受了双峰和尚的印记,已经开悟了。这些话后来传到石霜和尚的耳朵里。于是,石霜和尚决定勘验一下双峰古禅师的悟境,但是却没有得到合适的机会。

  住了一段时间,古禅师准备辞别石霜和尚,前往他方。临走时,石霜和尚手持拂子,将他送到门口。石霜和尚突然召唤道:“古侍者!”古禅师一听,便回首看。石霜和尚道:“拟著即差,是著即乖,不拟不是,亦莫作个会。除非知有,莫能知之。好去!好去!(计度否定也不是,肯定也不是,不肯定不否定也不是。除非见性,否则无法洞明此旨。你此去要好好珍重啊)”

  古禅师连声应道:“喏!喏!”,然后转身继续向前迈进。

  双峰和尚示寂后,古禅师便继任其法席,住持安僧。

  其座下曾有僧问:“和尚当时辞石霜,古霜恁么道(那样讲),意作么生(是什么意思)?”

  古禅师回答道:“只教我不著是非。”

  120.天台德韶国师悟道因缘

  天台山德韶国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陈,处州(今浙江丽水)龙泉人。其母叶氏,曾梦见白光触体,因而有孕。德韶禅师十五岁时,曾有一梵僧来家中化缘,见他生得气度不凡,便劝他出家。于是他十七岁便依本州龙归寺落发,十八岁又于信州(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开元寺受具足戒。

  后唐同光年间(923-926),德韶禅师开始游方参学。他首先来到安徽舒州(治所在今潜山县)投子山,礼谒投子大同禅师,接着又礼谒龙牙居遁禅师。

  初见龙牙,德韶国师便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

  龙牙禅师道:“如火与火。”

  德韶国师问:“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龙牙禅师道:“去!汝不会我语。”

  德韶国师又问:“天下盖,地不载。此理如何?”

  龙牙禅师道:“道者(道人)合(应该)如是。”

  德韶国师就这样反复地请问了十七次,龙牙禅师从始至终一直如此作答。

  德韶国师最终还是不明其旨。于是他再三请求龙牙禅师垂示。龙牙禅师道:“道者,汝已后自会去(你以后自己去休会)。”

  德韶国师后来到通玄峰。一日,德韶国师正在澡浴的时候,想起龙牙禅师和答话,忽然有省。于是,他便整肃威仪,遥望龙牙,焚香礼拜,感谢禅师的开示,说道:“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德韶禅师后来又参礼疏山匡仁禅师,问道:“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疏山禅师道:“左搓芒绳缚鬼子。”

  德韶国师道:“不落古今,请师说。”

  疏山禅师道:“不说。”

  德韶国师问:“为甚么不说?”

  疏山禅师道:“个中不辨有无。”

  德韶国师道:“师今善说。”

  疏山禅师一听,感到非常惊诧。

  就这样,德韶国师先后参拜了五十四员善知识,虽然不无收获,但都因为法缘不具足,未能最后彻悟。

  最后,德韶国师来到临川(今江西抚州)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法眼国师一见,便非常器重他。德韶禅师因为遍涉丛林,见到的善知识太多,此时已不再象当年那年热衷于向外驰求,而仅仅是随众而已,倦于参问。

  一日,法眼禅师上堂,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禅师道:“是曹源一滴水。”

  那僧一听,不识其旨,惘然而退。

  当时,德韶国师正坐在一旁。当他听到法眼禅师的回答,豁然大悟,平生所有凝滞,涣然冰释。

  于是,他便把自己的证悟告诉了法眼禅师。

  法眼禅师一听,非常高兴,并赞叹道:“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德韶禅师彻悟后不久,即回浙江。一日,游天台山,德韶国师目睹了智者大师(智顗)的遗踪,恍若旧居。因为他与智者大师同姓,故时人皆谓他是智者大师的后身。于是德韶禅师便在天台白沙,创院弘法。

  当时吴越王钱弘俶任台州刺史,闻德韶禅师的道名,便请他来治所说法,并执弟子礼。德韶国师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祐元年(948),钱弘俶果然嗣国位,称忠懿王。他在位的时候,对佛教的护持尤为尽力。当时,有一位专弘天台智者大师之教义的学者羲寂禅师(螺溪),与德韶国师关系甚密。他屡次告诉德韶国师说:“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于是德韶国师便把此事上奏给忠懿王,忠懿王便遣使前往新罗缮写智者大师之遗著,完备之后带回国内。此举在中国佛教史上意义非常重大。

  德韶国师后于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余会。现举其上堂法语三则,供禅修爱好者细细品尝:

  上堂,僧问:“承古有言,若人见般若,即被般若缚。若人不见般若,亦被般若缚。既见般若,为甚么却被缚?”师曰:“你道般若见甚么?”曰:“不见般若,为甚么亦被缚?”师曰:“你道般若甚么处不见?”乃曰:“若见般若,不名般若,不见般若,亦不名般若。且作么生说见不见?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上堂:“古者道:如何是禅?三界绵绵。如何是道?十方浩浩。因甚么道三界绵绵,何处是十方浩浩底道理?要会么?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身、意,无空阙处,无转动处。上座作么生会?横亦不得,竖亦不得,纵亦不得,夺亦不得。无用心处,亦无施设处。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绝渗漏。曾有僧问:作么生是绝渗漏底语?向他道:口似鼻孔。甚好上座如此会,自然不通风去,如识得尽,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无事,珍重!”

  上堂:“佛法现成,一切具足。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若如是也,且谁欠谁剩,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所以道,东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因甚么得成东西南北?若会得,自然见闻觉知路绝,一切诸法现身。何故如此?为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一时彻底会取好!诸上座,出家儿合作么生?此是本有之理,未为分外。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若识心皎皎地,实无丝毫障碍。上座久立,珍重!”

  德韶国师示寂于开宝五月(972)六月,春秋八十二岁。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