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树菩萨的六部论

  这里说的六部论,就是:《中观论》、《精研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宝鬘论》。龙树菩萨造论方面本来很广泛;有世间性的,如《般若百论》等,广说人世间立身处世的道理与说明菩萨处世利生的方便。如《方便百论》等,则阐述医理、明菩萨济世治病的方法。这都是五明中的共同学处;有赞颂性的,如《出世赞》、《法界赞》、《三身赞》、《般若波罗蜜多赞》等,广述三宝的微妙功德,令众生界未信者信,信者增长;有属密法的,如集密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等。在显教方面:又有解释大乘经文的,如《大智度论》、《十住毗婆沙》、《稻秆经释》等。有解释大乘经义的,这里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博引各种大乘经中相应文句来成立甚深中道了义的,即《集经论》,其中广引《十万颂般若经》、《菩萨藏经》、《三摩地王经》等无量大乘经文,用以成立缘起性空甚深中道,是为如来一代时教中的究竟了义;另一种是用种种破立道理,成立缘起性空甚深了义的,即现在所要说的六部理论。

  这六部类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宣说远离有无二边之缘起真实义为主的,有四部论;一类是以宣说要用不堕有无二边之中道方能解脱生死为主的,有二部论。现在仅就六部论简介如下,先谈四部论:

  《中观论》。正破人法自性。被破的对象是计诸法有自性者所立人法有自性的宗旨。中观论是广破他们所立宗义,以阐显人法无自性成立自己的宗旨。人法无自性,即是缘起上空义。故中观论的主要宗旨是:广明缘起性空甚深了义,附带阐明在解脱生死或成大菩提方面,都须首先要通达此甚深了义,然后才能达到解脱、菩提的目的。

  《精研论》。它是广破异计立量、所量等十六句义。这十六句义,是印度当时最流行的一种异学用以成立自己主张的能立方法论。用十六句义成立人法皆有自性,是当时在学术界方面很有影响的一派。龙树菩萨造中观论是广破异学所立宗义的。指出他们提出在论理方法上来坚持自己的宗义说:诸辨论者,都共许此十六句义,既有此能立方法,则亦必有其所立的人法自性。龙树菩萨因之更造此《精研论》,针对异学的十六句义,一一抉择破其自性,指出十六句义,也唯是从分别假立的东西,没有一种是实有自性的。能立的十六句义既都无自性,更可能成立人法为有自性。故此论专是从破人法自性的能立方法论方面作为中心的。

  《回诤论》,它是《中观论》初品的余论。《中观论》揭出“如诸法自性,不在诸缘中”的论点而广破诸法有自性时,异学提出了仅难云:“若谓一切法,都无有自性,汝语亦无性,不能遮自性”。龙树菩萨为解答异学的这种功难。故又造了《回诤论》,说明语言也是缘起法,也是自性空。并指出语言虽是空无自性,然有能立、所立、能破、所破的作用。龙树菩萨在成立一切法皆无自性的宗派里(即龙树自宗),它的能量、所量等的破立作用,皆极合理,皆能成立;唯在计诸法有自性的宗派里,它的能量、所量等一切作用,皆说不通,皆不得成立。

  《中观论》中也曾在总的方面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正是说明无自性中的一切作用皆得成立的道理,但还没有详细地指出能立能破作用皆应道理的理由。因之,被人误解为:中观自宗都无所立。本论特别说明了语言虽无自性,而有能立、能破的作用,对这点作出极为应理的说法后,指出异学的异执更没有立足的余地了。

  《七十空性论》,是《中观论》第七品的余论。《中观论》第七品说:“如幻亦如梦,如干达婆城,所说生住灭,其相亦如是”。此偈是指有为法之三有为相;如幻如梦,皆无自性。异学对此难云:若破生住灭有自性者,则佛经说“有生住灭三有为相”,不应道理。龙树菩萨为解答异学的这种攻难,故又造这部“七十空性论”来说明佛说有生住灭等种种诸法,都是依着世间名言而说的,并不是因为它的本身别有自性而说它为有的。因此论说:“生住灭有无,以及劣等胜,佛依世间说,非是依真实”。这说明,佛不但对三有为相,并且有时说“有”说“无”,有时说“劣”、说“等”说“胜”等等种种差别,也都是依着世间名言而说的,不是依着它别有真实有自性而说的。这就解答了异学的“佛既说有生住灭,则生住灭应有自性;倘生住灭没有自性,则佛不应说有生住灭”的攻难。

  又此论在广破生住灭等自性之后,又云:“此法一切法,皆是自性空,故佛说诸法,皆从因缘起,胜义唯如是。然佛薄伽梵,依世间名言,施设一切法”。这就说明,诸法的真理胜义,就是缘起性空。至于生、住、灭、有、无、劣、等、胜等等一切差别相,皆是依着世间名言假立的,并不是因为它有那么一种自性,才说它是某相的。

  虽然《中观论》也有“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也说自性空为胜义谛,生住灭等为世俗谛法,然没有像“七十空性论”中那样详细地说明并确切地指出世俗谛法是“名言中有”,而“名言中有”也就是“唯由名言安立为有”的意思。《中观论》对世俗谛法,究竟是怎样安立为有的,还使人不大容易明白。虽然对于自性不空的宗派,给指出了许多正理上的过失,而成立了一切法皆无自性。所遗憾的是对于生住灭等种种差别,皆由名言增上安立为有的意义只有具体而微地说了一点,由之对于唯由名言安立为有的道理上和一切破立作用方面,这一极关切要的理论还没有充分发挥。《七十空性论》即阐明了这些道理,以补《中观论》之不足。所以这部论是《中观论》的余论。

  另两部论是:“要以不堕有无二边之中道,方能解脱生死”为中心的论著。

  《六十正理论》。论中提出“有故不解脱,无不离三有”的问题,指出堕在有或无二边的人,是不能解脱的。也提出“知有事无事,智者得解脱”,这说明唯圣者由无倒地了知有事和无事的真理,才能解脱了三有。这也就说明解脱三有,是必须了达有事(生死)和无事(涅槃)的真理的了。但什么是有事无事的真理呢?也就是以通达有事无事皆无自性为中心的论点。因为有事无事,也是互相依待而有的。互相依待而有的东西,显然没有独立的自性;指出无自性义,就是有事无事的真理。异学难云:有事指生死,无事指涅槃,既说生死涅槃为有则说它两者都无自性,不应道理。龙树菩萨的解答是:佛说生死涅槃为有者,是随顺凡夫名言识的行相而说的,不是依着圣人亲见诸法真理的智慧而说的。因为圣人的见真理的智慧,是见诸法无自性的空理,并不见有无等事,所见空理上是不可能安立生死涅槃为有为无的。故佛说某法为有为无时,皆是依世间名言识而说的。

  至于说如何名为证得涅槃?龙树菩萨说:就是由遍知三有生死,自性无生的智慧在证阿罗汉果时,现证一切烦恼永尽之灭谛,即安立为证得涅槃。并不是有个实有自性的烦恼可断,有个实有自性的涅槃可证。若计诸法实有自性;那么,说断烦恼时是断有自性的烦恼,说后蕴不生时也是实有自性的后蕴不生;那么,说证涅槃时,也是证实有自性的涅槃。可是要知道,凡是被称为“有自性”的东西,它应是赋予了不可以改变的定义的。若计烦恼等实有自性,则烦恼等必不可断,也就没有涅槃可证了。从这个理论上说有自性的烦恼断尽而得以安立为证得涅槃,是说不通的。况涅槃的本身,更不是实有自性的了。《六十正理论》这种理论,也原是小乘经中说明涅槃的义理,其余的论文,也都是成立这个道理的支分。总的说来,这部论的主要内容就是用大乘小乘共计的教义,来说明得阿罗汉果时所证得的涅槃,就必须证得胜义谛真理。若未证得胜义谛真理,也就绝对不能证得涅槃。

  《宝鬘论》。论文先说明生人天善趣之因,为深信因果的信心。再用此信心为基础,养成能修断烦恼、证解脱智慧的法器。什么是能证解脱的智慧呢?也就是了知胜义中无我和无我所(胜义中无我、我所、等于说我我所胜义无,也等于说我我所无自性)。由了知胜义中无我、无所,进一步即能了知五蕴皆无自性。由此智慧,方能断尽俱生我执;由于我执断故,其余的贪嗔慢疑等烦恼也都随着断了。由断烦恼故,也就解脱了生死。相反的,若未能断尽对于诸蕴的实执,也就断不了俱生我执。由于我执未断故,其他的烦恼也可以随之而起,也就不能解脱生死。这就说明了解脱生死,也必须通达远离有无二边真理之中道。

  论中也说到由无见而堕恶趣,由有见而流转善趣。故欲解脱善恶二趣,必须了知不依有无二边之真实义。什么是真实义呢?谓当了知补特伽罗是依六界和合假立的,与彼六界的若一性、若异性,俱不可得,俱不成实。既与六界一性、异性俱不成实,则知彼补特伽罗都无自性,不是实有。进一步对于六界、五蕴等法,也都用一、异的道理观察,也能了知六界、五蕴等法都是无自性、非实有的。这人法无自性,即是不依有无二边的真实义;要由通达此真实义的中道,方能解脱善恶二趣的生死。

  总起来看,《六十正理论》和《宝鬘论》,虽也破除人法的自性而显示缘起真理,但它们主要的说明是:解脱生死,必须有了知不依二边真理的中道。缘起真理,只是属于说明中心问题时的支分了。

  《中观论》和《七十空性论》,虽也说要由通达真实义之道,无灭除无明,灭除一切有支而解脱生死。但它主要的说明是:缘起真实义,决择无自性境,不是以成立通达彼真实义之智为证解脱之因为主的。认为决择缘起真实义比较成立彼智为证解脱之因更为不易。认为若能彻底了达缘起真实义之境者,则易了知自己之能通达智,即是解脱生死之唯一正因。

  又《中观论》和《精研论》,是由广破敌者的所立宗和能立因,而显示自宗缘起性空的真实义理。有人怀疑中观宗中偏于破,因此,也怀疑到中观宗的立破作用皆不应有,既不能破斥他宗,也就不能成立自宗。《回诤论》就为解答这种误解,说明自宗既有能破,也有能立,破立作用并且极为合理。它提出了以能破能立所抉择的缘起无自性义,即是胜义谛;由世间名言增上安立为有的生住灭等种种差别,即是世俗谛。《七十空性论》就是广明这二谛的道理。由此也可了知唯在名言假立的名言义中,一切破立作用才极合理,绝不是在有自性的主张中,能找到有合理的破立作用。

  通达了如上所说的二谛道理,非仅成佛,即解脱生死亦必不容少。《六十正理论》和《宝鬘论》就是广阐这种道理。

  宗喀巴大师说,这六部论,是求解脱和求成佛人的指路明灯,也是看清那是正道和那是歧途的慧眼。六部论中尤以《中观论》最为殊胜,论中指示出了正理的门径,阐显缘起性空甚深了义,是研究中观的根本经典著作。

  (原载《现代佛学》1960年第三期)

  六部论除《宝鬘论》外均有汉文译本:

  《中观论》即姚秦鸠摩罗什译的《中论》。

  《回诤论》,后魏毗目智仙和瞿昙流支合译。

  《六十正理论》,即宋护施译的《六十颂如理论》。

  《七十空性论》、《精研论》均为法尊从藏文本译出。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