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浅释(四)——宣化上人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姚秦是个时候。姚秦、苻秦、嬴秦不同。嬴秦是秦始皇时代,苻秦是苻坚时,姚秦是姚兴时。在苻秦时,钦天监对符坚说:「现在应有位智慧人到中国来帮助政治。」符坚说:「以大智者,大概就是鸠摩罗什。」当时,印度的一般人皆非常崇拜他,因为他有智慧。他怎麽有智慧呢?

  鸠摩罗什的父亲是鸠摩罗炎,是个丞相的儿子。本来他应继承丞相位,但他不愿继承,而到各处去访道。那时修行不一定是出家或在家。当他来到龟兹国,这国国王的妹妹看上他,她告诉她哥哥,於是国王就把妹妹嫁给鸠摩罗炎。婚後生了鸠摩罗什。鸠摩罗什在母胎中就像舍利弗一样,帮助其母辩胜一切的人。当时有一位阿罗汉就说:「此女所怀胎儿,一定是大智慧之人。」他七岁时,有一次随他母亲去寺里拜佛,罗什虽仅七岁,却能不加思索的将佛前的鼎顶在头上,继而想:「我这麽一个小孩子,怎麽拿得动这麽重的东西?」这一想就拿不动了,鼎跌落地上。由此之後,他就开悟了;悟得:「一切唯心造」。随後他就跟母亲出家了。他母亲出家颇费周章。本来他父亲,以前是修道的,但因对太太有深重的爱心,就不想修行了。现在太太想修道,他就阻止她,罗什的母亲就绝食,不吃不喝,如是到了第六天,眼看著她生命有危险了,於是答应她出家,叫她吃饭。她说:「一定要请法师来为我落发,我才吃饭。」她出家没多久,就证果了。鸠摩罗什也跟著他母亲出家,一天能诵许多经及偈颂,且过目不忘。因为如此,当时有很多外道和大论师来和他辩论。他把三十六旁门,七十二左道都辩服了,故在印度,罗什法师的名气很大,人人都佩服他。连苻坚都知道,当时便派大将吕光,带几万人去攻打龟兹国,欲夺罗什法师。罗什法师就对龟兹国王说:「中国兴兵,你不要和他打,他有什麽要求,你都答应他。」殊不知国王未听其言,而与吕光开战,一战,战败了,国王也被吕光所杀,罗什法师亦被抢了。在回国路上,经过一个地方,晚间即在该处住宿,那是一个山谷下的低洼处。罗什法师因为有他心通,知道晚上有大水,他就对吕光说:「不要在这儿住,这儿有危险。」吕光根本对罗什法师不相信,心想:「他懂什麽?」仍在那地方驻紮军营。当晚山洪暴发,山中流水冲下山,加上又下大雨,把五万人马淹死大半。如此之後,吕光知道罗什法师是一位不可思议的人。

  一队人马又继续往前走,可是苻秦的国内发生政变,苻坚被推翻,姚苌作了皇帝。吕光这时不回去,在半路独立了。姚苌做了几年皇帝又死了,姚兴做了皇帝,便派人将罗什法师请到中国来翻译经典。当时有八百多位比丘聚会翻译。

  罗什法师在圆寂前,对大家说:「我这一生译了许多经典,也不知对不对?若译得对,则我圆寂後用火烧,舌头就烧不坏。若不对,就会烧坏了。」说完後就圆寂了。圆寂後火烧,果然舌头没烧坏,由此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译之经典是正确的。另一证明:唐朝道宣律师问天人陆玄刹:「为什麽罗什法师翻译的经典,人人都欢喜读?」曰:「罗什师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所以他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

  三藏就是经、律、论。经藏属於定学,律藏属於戒学,论藏属於慧学。经、律、论即是戒、定、慧。法师者,就是以法(佛法)为师。又有一义为以法来布施人。法师有读诵经典的法师、受持经典的法师、书写经典的法师,及讲经说法的法师。

  鸠摩罗什是梵语,译为童寿,意即此童子将来一定活很大年纪。又言童子虽然年纪不大,但他的智慧、德行、辩才都很高超,所以童年而有耆德,有老年人的德行,故名童寿。这一部佛说阿弥陀经,就是童寿法师所翻译的。

  每部经可分出三部分:(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经的大概意思。正宗分是讲这个经典的正当的道理。流通分就是希望後人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像流水一样,流到任何地方。序分就像人的脑袋一样。正宗分就譬如人的身体,体内有五脏六腑。流通分就譬如两足,可以走路行动。

  序分又叫经前序,因为它在经的前面,又叫经後序。为什麽经前序又叫经後序?这是否矛盾?叫经後序是因为释迦牟尼佛说经时,并没有此段文,它是後来阿难和迦叶尊者结集经藏时,添上去的。又叫发起序,即是发起经的因缘。又叫正信序,由序分证明经文是可信的。在序分里,具足六种成就:第一是信成就,「如是」。第二是闻成就,「我闻」是闻成就。「一时」是时成就。佛是主成就。「只树给孤独园」是处成就。「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是众成就。有此六种成就,故经典是可以相信的。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此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什麽叫「如是」?「如是」是信成就。如是之法是可信的,不如是之法是不可信的。所以「如是」是指法之辞。指是指示你佛法,如就是静,是就是动。如才是,不如就不是。什麽叫是?没有不是就叫是,绝对不非。什麽叫如?如是寂然不动。「如」就是一个真空。「是」就是妙有。也就是妙有离不开真空,真空也没有离开妙有,故叫空有不二。即空即有,非空非有。这种法是可信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是所有佛经一开始皆有此四字,如才是,是才如。不如也就不是,不是也就不如。这道理是这样,故如是之法是可信。「我闻」是阿难亲耳闻的。阿难证果已无我,为什麽还说「我闻」?这我是无我之我,所以阿难说「我闻」。因为世俗的人,皆有个我,所以阿难虽然无我,但随顺世人而说出此道理。「如是我闻」,「我闻」是闻成就。有闻才有信,不闻怎会信?「如是我闻」四字,佛将入涅盘时才指示,告诉大众:「我今天於半夜即将入涅盘。」阿难一听见佛要入涅盘,就著急得哭起来,就像小孩子找妈妈似的,阿难一边哭,一边叫佛,说:「佛您不要入涅盘,您不要把我们都舍弃了。」阿难的头脑大概在此已昏了,不清醒,就以为哭是应该做的事情,这个时候就有一个瞎子(阿那律尊者),此瞎子和一般瞎子不同,他虽无肉眼,但却有天眼。因为没有肉眼,他就不东张西望,没有这麽多的妄想,於是心水很清,他说:「尊者,你为什麽哭得如此伤心?」阿难说:「佛要入涅盘,你叫我怎能不哭?」瞎子说:「你哭又有什麽用?现在还有很多事去请问佛。」阿难说:「有什麽事?佛要涅盘,还有什麽事情比这更重要呢?」阿那律尊者说:「有四种事情很重要,你若不问清楚,那怎麽可以?」阿那律尊者说:「第一件事是在结集经藏时,在经典的开始应用什麽字?」阿难说:「对,这很重要,幸好你提出来,否则我什麽都忘了。第二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火涅盘,我们将以谁为师。」阿难说:「对,佛入涅盘,我们找谁为师?」阿那律尊者又说:「佛在世时,我们依佛而住。佛入涅盘,我们将依什麽而住呢?」「第四件呢?」阿那律尊者说:「佛在世时,恶性比丘(即是不守规矩者,与众不和,性中总有争强论胜,好像阿修罗似的),佛可调伏。佛入涅盘後,这些恶性比丘和恶性居士总是骄气凌人,说:『你们不如我,你们不如我发心。』(实际上,就是因为你,人才不发心),怎麽办?」阿难一听,觉得这问题很重要,应该去问佛,於是赶紧把眼泪一擦,就到佛的面前说:「世尊!我现有四件事想要问世尊,请世尊慈悲答覆。」佛说:「好啊!有什麽问题,我来给你解答。」阿难说:「佛一生所说的经典很多,在结集经藏时,经首应用什麽字呢?」佛说:「所有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皆是用『如是我闻』四字按在经首。」阿难又问:「佛住世时,我们以佛为师,佛入涅盘,我们应以谁为师?是不是大迦叶呢?」佛说:「不是。我入涅盘,你们应以波罗提木叉(戒)为师。」故出家人应受戒。这是依照佛的指示,佛不在时应以戒为师。阿难又问:「第三个问题,佛住世时,我们这些比丘和佛住在一起,现在佛入涅盘,我们这些比丘应以什麽为住呢?」佛说:「我入涅盘後,所有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以四念处而住。」

  什麽叫四念处?即是念身、受、心、法。第一要观身不净:看自己的身体是不清净的,就不会对它生出一种爱心;因无爱心,就没有执著;没有执著,就自由了。第二是观受是苦:你所接受都是苦。苦受、乐受都是苦的因。第三是观心无常,念念迁变。第四是观法无我。

  阿难问:「第四个问题是恶性比丘、居士和一般人,又如何处理?」佛说:「这很简单,你就用『默摈』二字。」默就是不和他讲话,摈就是不理他。此意即遇到恶性比丘,你用定力,不要被他转。

  佛为何叫阿难用「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有几个原因:

  一、异外道。与外道不同。外道所有的经论一开始,即用「有无」二字(梵语是阿(有)嚘(无))。他们主张一切的法,万事万物,均不出此二字;非有即无,非无即有,故以「阿嚘」两字开头。或言无有,本来无,现在有了,其道理与真空妙有有些相似,但未深入阐明。

  二、断众疑。佛知道在他入涅盘後,大众结集经藏,见阿难升座说法,大众顿起三疑。一者,他们把阿难当成佛,以为佛又活过来了。又有人会怀疑是他方佛来说法而非释迦牟尼佛。再者会有人以为是阿难成佛了。有此三疑,故佛告诉阿难以「如是我闻」四字为经首。

  大家就知道原来不是释迦牟尼佛,也不是他方佛来,也不是阿难成佛。原来这法,如是之法是阿难亲自听释迦牟尼佛所说。这叫断众疑。

  三、息争论。阿难在诸大比丘中最年轻,佛成佛时他出世,佛入涅盘,他才四十九岁。其他的比丘均比他年长,论资格以老迦叶的年龄最老,其他如目犍连尊者、舍利弗尊者,年龄均比阿难大。论道德、学问、智慧,其他比丘亦有比阿难尊者高者。那怎麽会选到阿难结集经藏、说经典呢?诸比丘中有老的、中年的,阿难是最年轻的,如说是他讲的经典,其他的人会不信,均要与他争第一。这位说:「我听的经典比你多,我应该说经。」有的说:「我跟佛一辈子,佛所说的法都在我肚子里,应该我说经。」等到阿难说:「『如是我闻』;像这样的法,是我阿难亲自听佛说的。」就可以平息争论了。

  四、遵佛嘱。遵从佛所咐嘱。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