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的专一心念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印光法师是我国近现代佛教大德,他一生提倡专一心念的净土法门,亦一生身体力行,自述"每日一量己之力,念佛并持大悲咒,以为自利利他之据",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他的专一心念、往生西方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从往生西方的人生目的论、专一心念的思想内容和价值、依靠佛力的思想特色等几个方面对印光法师的思想作一整理,探讨它对于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
一、专一心念是往生西方的人生目的论的要求
超凡入圣、往生西方是印光法师的唯一人生目的,他把这叫做带业往生。他自述人生"主义及念佛教义"时说:"对一切人,皆以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为劝,无论出家在家,均以各尽各人职分为事。遇父宫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人无贵贱,均以此告。令一切人先做世间贤人善人,庶可仗佛慈慈力超凡入圣、往生西方也。"(《印光法师述》,《印光法师文钞》第4页,北京:宗教文化版社,2000年。以下简称《文钞》)对一切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先做世间贤人、善人,以信念念佛,最后借佛力带业往生西方,这一目的的要求就是诚心念佛,终生不缀,念到专一不二,从而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人类对人的生命的关怀是永恒的话题,生死一事实际上是人生命的第一件大事。当代世界虽然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改善,但身心问题和环境问题却日益突出。由于现代科学对人自身生命的认识、对生命与宇宙自然关系的认识还很不够,无法揭示人精神的本质,对意识的运动认识并不十分清楚,一般人又普遍相信科学,所以人们对于生命本质是什么、身心如何更健康不但缺乏足够的认识,而且基本不重视,重视的是满足本能欲望的享受。所以,;人生就变成了对欲望的追求和对欲望满足的沉湎,生命问题、生死问题反而被抛在一边,不管不问。印光法师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就指出过这个问题,他说:"大丈夫生于世间,事事无不豫为之计,唯于生死一事,反多置之不问。"而这样的后果,他严肃地指出:"直待报终命尽,则随业受报,不知此一念心识,又向何道中受生去也。人天是客居,三途是家乡,三途一极百千劫,复生人天了无期。"(《净土问辩功过格合刊序》,《文钞》第1282页)他说末世众生,只有信念念佛求生西方,"最为第一",凭着佛力,即使是没有断惑业的人,也可以登彼极乐,超凡入圣。(同上)在现代消费文明的社会,人们消费地球的资源,消费了他人的劳动,同时消费了自己的生命,我们真该好好想一想,认识到这一人生的误区,从而摆脱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摆脱本能欲望的冲动,消除异化,追求真正的自我,使生命获得自觉和自由。印光法师为超凡入圣、达到生命自觉自由的目的所设计的道路就是一心念佛,专一不二。
为什么印光法师把专心念佛作为超凡入圣的方便法门呢?十般来说,人们倾向于现世的生活,对于死后的事情忽略不计,他们不认为还有一个极乐世界在等待着。但是,在我们的现世生命里,我们活得自由吗?我们如何面对疾病和;心灵问题?有人会反问,那么,印光法师的专心念佛就能解决生命问题吗?他是否是只追求往生而对现世的生命状态置之不顾呢?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先从专心念佛的内容说起,看看它的作用和效果。
二、专一心念的内容及价值
印光法师专一心念法门的核心内容就是全身心地念佛,念到心无一丝一毫杂念。要"竭诚尽敬,专心一志"(《(朝暮课诵白话解释)序》,《文钞》第1371页)。他特别重视"敬"字,他说念佛不分时间、地点,但必须做到时时刻刻恭敬在心,要存佛在心中,在身旁之念:"须常存敬畏,必须视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己说法一样,不敢稍存疑慢。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与徐福贤女士书》,《文钞》第84页)恭敬和专一的精神状态是相辅相成的,心中不起恭敬,哪来专一的精神。即使不从信仰上谈,就日常生活的经验上,我们知道当我们对某人、某事物起恭敬之心时,则必然意识很集中,不会有什么杂念出现。他告诫人们"若或了无恭敬,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oJC,中没有恭敬之心,即使念佛又有何用?印光法师指出这一在家修习佛学的大病:"今之在家读佛经者皆犯此病。"(同上)现代人由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缘故,普遍缺乏信仰,精神被欲望所控制,所想所做都是对外物的占有,而对自身生命置之不顾,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注。其实,对佛的恭敬,就是对自身生命的恭敬,就是对自身生命的生老病死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敬重,人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在真正的意义上成其为人。
信、愿、行为净土之纲领,印光法师说:"信、愿、行三,为净土法门之纲宗。具此三法,或毕生执持,已得一心;或临终方闻,止称十念。均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净土五经)重刊序》,《印光集》,第185页,黄夏年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信就是承认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充满了苦,而极乐世界才是乐,到极乐世界是脱离苦海到达人生至乐的乐土。而我是一介业力凡夫,即使经过一生的努力也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断惑达真,必须信阿弥陀佛,念佛名号,求生佛国,佛必接引,靠佛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就是追求尽快脱离苦海的愿望;行就是至诚恳切,时时刻刻念"南无阿弥陀佛",不能有一丝一毫分心。(《一函遍复》,《文钞》第2页)
念佛如何"行",如何念,是要特别注意的。有了信愿,有了至诚恳切,有了恭敬之心,接下来就是怎样念佛了。印光法师要求早晚要在佛前礼拜持诵,时间长短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每天行、住、坐、卧都不离念佛,睡前默念"阿弥陀佛"四字,念佛入睡。念佛分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心中默念等,无论怎么念,都要口中念着,心中也念得清清楚楚,耳中也听得清清楚楚,心不外驰,念得久了,妄念杂念渐渐地没有了,这样佛念渐纯,心念专一,功德最大。对于专一心念的念佛境界,印光法师说:"吾人念佛,当从有念而起,念至念寂情亡时,则既无能念之我,亦无所念之佛,而复字字句句,历历分明,不错不乱,即所谓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也。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者,正念佛时,了无起念佛之情念。虽无起心念佛之情念,而复历历明明,相续而念。"(《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真《文钞》第1722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仅是念佛的至高境界,也是人生的至高境界。当代社会确实应该大力提倡这样的精神境界。现在人们工作繁忙,欲望太多,心念繁杂,不能定心于一处,所以造成疾病、烦恼等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人生社会问题,依现代科学、医学的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非佛法的专:—心念不可。因为医学只能解决部分疾病问题,而且它是治已有的病,而不是使人不得病、少得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触及不到心理的病根。欲望的满足也不可能解决烦恼思虑等心理问题,因为满足了一个欲望,还有更多的欲望在等待着去满足。专一心念是解决人的身心问题的最好办法。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时,人的疾病发生率会降到最低,人的心理也因为基本消除了烦恼、思虑杂念等而变得非常健康。除此之外,专一对人的智力开发的影响也不容小觑。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是在精神高度集中专一状态下完成的,在经过一段时间或长期专一的思考之后,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解决了问题,有的则在睡梦中解决了问题,创造性靠的就是心念的专一。运动员也是在精神高度专一中完成比赛并取得好成绩的。当一个人注意力不集中时,做什么事也做不好,很多学生就是因为不集中精神而学习成绩较差的。专心念佛不仅是信仰的要求,也是解决人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的极好的办法。
三、依靠佛力,放弃自证的念佛特色
依靠佛力,放弃自证是印光法师在念佛上所倡导的,这是十分具有特色的佛教思想。现在社会上、学术界有一种倾向就是十分关注禅宗,对于禅宗的明心见性、自证成佛十分推崇。也许在一般人看来,放弃自证是一种没有勇气的思想和行为,固而不值得提倡。这样看对不对呢?印光法师真的是没有勇气自证成佛,抑或是断定自己无法自证吗?我们是追随社会的潮流大力倡导禅宗的开悟,还是要依照印光法师的依靠佛力带业往生法门而放弃自证呢?
必须看到,持名念佛的对象是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人,-可以说我们大多数人因为工作、家庭、事业等社会生活的缘故,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自证成佛中去,即使全身心地投入,古往今来修道的多而得道者极少,所以无论就社会氛围还是自身能力上大多数人终其一生也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证得真如本性。信念念佛,带业往生,确实是为其指明了一条人生的道路。只要我们有真信切愿,相信可以带业往生,我们的心灵就有了最终的归属而变得十分轻松,我们就不会为社会上的事情所烦恼,因为这些事都成了小事,不值得去为之动心,我们的心胸便扩大了,与佛性就更近了,人生的烦恼和痛苦也就不值一提。加上念佛使人的意念更加专一、纯净,人就变得更加健康、更加聪明、更富有智慧。至此,人生的大部分问题就解决了,人的心灵就更为开放和自由了。这正是印光法师的愿望所在,他不是不能自证,也不是没有勇气去做,实在是为大众树立了一个榜样,指明了一条人生自由的道路。
我们来看印光法师的分析。他说,禅是让我们参究而自己明见心性,自得其本身具有的真如佛性,净土则是发愿往生西方。"有禅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也。有净土者,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也。"(《净土决疑论》,《印光集》第28页)而净土法门"为一切法门之发源归宿法门",所以"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它"普被三根,实如—来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此之一法,为一代时教中仗佛力之特别法门,不可与一切大、小、权、实仗自力之诸法门同论者。"(《<劝修念佛法门>序》,《文钞》第1344页)
他说:"仗自力,非烦惑断尽,不能迈出三界,仗佛力,若信愿真切,即可高登九莲。"他断言:"当今之人,欲于现生了生死大事者,舍此一法,则绝无希望矣。"(《(无锡佛教净业社年刊)序》,《文钞》第1342页)
为什么选择净土,而不选择禅宗作为修行的道路,印光法师引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来说明:"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龙,现在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有禅有净土当然是最好,如果没有禅只有净土,只念佛往生而后开悟。但是如果只有禅没有净土,一般人是修不到开悟、了不得生死的(《世界佛教居士林开示法语》,《文钞》第1688,1689页)。念佛法门,是带业往生,无论悟不悟,烦恼习气即使没有完全断,只要能往生,便可以了生死、超凡入圣。他解释说,众生本有佛性,但业已迷失,应该以戒定慧修持,而返归其本来面目。但是,众生根机不一,了生解脱、超凡入圣的法门不易达到。所以,专心念佛、带业往生才是一般大众应遵循的道路。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