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类》无量寿经笔记

六十年九月九日起

无量寿经讲述提要 徐醒民

佛说法,必有因缘,後人流通佛法,亦须因缘,否则不契机。今讲此经之因缘:一者,台中同修皆是学净土者,学经须先学净土经,以奠其基。善果林是净宗道场。二者,净宗专经三,佛说阿弥陀经、无量寿佛经、观无量寿佛经。後来祖师又增普贤行愿品,与楞严经大势至念佛圆通章,称净土五经。已讲阿弥陀经与念佛圆通章,以及普门品,为西方三圣经。故今继之讲无量寿经。三者,净土五经未讲者,应尽先讲。

无量寿经,有阿弥陀佛之因地修行、证果、度化众生与诸佛不同,创造极乐世界等史事。

他经如说阿弥陀佛,开始即讲阿弥陀佛,此经开始先讲释迦牟尼佛八相成道之事实,故学此经,可知两尊佛之历史。

此经尚有重要性,他经但教出世法,如何修行、证果等,至於学者应重之因果,皆不讲,以其学出世法,已明因果故也。此经仍讲世间因果,故甚为需要。

经之内容大概如此,再说入中国之时间。

佛经传入中国,有徵者为後汉明帝时。有二:八大人觉经、四十二章经。後又译佛遗教经。曹魏时,传来佛说无量寿经。此经亦是後汉时来中国,译,未刊行,乱,散佚。至曹丕时,第二次译,至赵宋,计译十二次,「五存七欠」十二种中,有七种已佚,五存中,最善本为康僧铠译。八大人觉经,八条、四十二章经,采摘自各经。遗教经後来,为出家人说法。後正式经典为无量寿经,最先接受即净土法门,此为佛之大慈大悲。

历来讲此经者,皆讲此译本,余四种文理难会。当时译者皆是文豪,然汉、魏文深奥。此经之译文,想必非印度康僧铠所能为,乃当时大文豪之笔。

法华、华严、楞严、金刚诸经,皆着名,然皆後来传入中国,无量寿经传入中国,实为在前。此经传来既早,又是净土法门,故必须学。

中国讲经分二大派教义:一为「法华五重玄义」,一为「华严之十玄门」。今讲此经若讲五重玄义或十玄门不适合。此经在法华(姚秦、隋之间),华严(唐时译)之前来中国,不可以玄义、玄门之科判来判此经。

佛法有小乘、大乘之别,有显教、密教之别,此经是显教,是纯粹大乘。

小乘修行法,自修身心,严守戒律,不管他人,结果证阿罗汉。大乘自始即自行化他,结果成佛。净土是大乘法门,小乘人关门念佛,不能往生。无量寿经等净土之经,皆是大乘。无量寿经,不为小乘人说,为发心学大乘者说。

大乘有二种:一为渐、一为顿,渐修如步登楼梯,顿修如乘电梯。「小乘」回小向大,任劳任怨,谓之「渐」。若自始即学大乘,如今之台中同修,学大乘、净土,即是「顿」法。

无量寿经,渐、顿大乘根人皆可以闻。

释经题,此为读释,不按往例选一题解。佛说,此经为佛说,宝贵。无量寿,以证果所取之名,有无限量之寿命。十二种译本中,亦有译为阿弥陀者。阿弥陀含义广,一切无量,无量寿单指寿命言,佛之法、报身皆无量,应化身有量。经,贯穿常、不变。

译者:曹魏康僧铠。

学佛法福慧双修,首为「寿」。今听无量寿经,大家皆无量寿。

讲无量寿经,老同修暨学讲者须注意,此经一切组织法与他经不同,如与他经同样讲法,则乱。何以?大部经来中国最早者为此经,彼时法华、华严(五重玄义、十玄门讲法皆不适此经)皆未来,文字在汉、魏间,古奥,经又无科判,又是大经,此与他经不同之要点。

其中不同处有二重要点;学经者必须注意:

非净土道场,绝少讲此经,净土道场讲亦不多。经有序分,有二:一通序、二别序。通序,六种成就(信、闻、时、主、地、伴),又名证信序,证明此经为可信者。此经证信序不同,如是我闻一句即为证信序。证信序後为别序,又名发起序,听经者之启请,此经如是我闻以下皆是发起序。

通序、别序、科判等非译经者译成如此,乃後之讲经者分析方法,汉魏时,不明此等方法,迨至隋朝净影寺慧远法师(小慧远)始加注解,此经五存七欠,至今注解更不多见,讲经者自定科判可也。

其次特别处,为阿弥陀经之发起序自长老舍利弗至无量诸天大众俱,甚短,他经亦甚短,此经发起序特长,将与会大众(无量诸菩萨之行为)介绍甚详细。其用意在叙清净大海众菩萨(此经即清净大海众菩萨经),他经皆叙某一尊菩萨(弥陀经、普门品、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此经特将清净大海众菩萨之因地、果地详叙(诸位非阿弥陀佛,非观音、势至,乃是清净大海众菩萨,曾受菩萨戒者),教学者从之学,无量寿经特别处,十分之一讲诸菩萨之行为,足够吾人随学。

昔人讲此经,十之九找不出头绪,发生甚多误会,此经早期翻译,文字好,然段落未替後人设想,专注重文字。

此是新道场,有旧底子,善果林新闻者,闻经者有新、旧二种同修,故在讲时,兼顾二者所需 (一自基础讲起,以适应新修者,一讲学理,以适应旧同修) ,学讲经必须知文理,文以载道,不知文理,何以明经。

佛法兴,地方兴。各处兴难,台湾转,台湾兴难,台中转,余甚望台中佛法能继续下去,诸位男女同修发心学经,余当抽暇尽其指导义务。

我闻如是,

此句为佛经之符号,印度外道甚多,各有其经典,皆有其符号,例如今日宗教祈祷之後必念「阿门」。印度当时外道经典常有「阿欧」为符号,佛说法四十九年,示灭度时,弟子悯尚有甚多众生未得度,如王舍城九亿人,仅有三分之一闻佛法,此时阿难尊者(多闻,尚未证果),动凡情,悲哭。阿 楼驮谓尚有大事,须请佛开示,不可续哭。大事者:一、佛在世以佛为师,佛不住世,以何为师?二、佛不住世,诸弟子以何为住,心安住何处不移?三、教团人数多,难免龙蛇混杂,提婆达多,善性兄弟、马夫等,佛亦治不了,何况佛不住世,如何治之?且为度众生亦不能逐之,如何共居?四、外道各经皆有符号,佛经之首,应置何字?此四事与吾人有何关系?佛所行皆为众生示范(佛一举一动,皆为後人模范),此四问为後人留下范围,凡有佛法,即有团体,有团体,即须注意此四事。在团体,须存好心,不扰他人,须辨佛经之真伪。如解冤咒、血盆经皆伪经,佛门常念之。佛答:1.佛灭度後,以戒为师2.心安何处?住於四念处。如观受是苦,能如此则不攀缘,观身不净,众生迷真我,认身为我,身最不净3.云何与恶性比丘共居?默摈。此有极大之妙用。4.佛经之首置「如是我闻」四字。今之伪经亦置此四字,然其内容不如是,真经内容必如是,以科判辨之自得。不论出家在家,此四者皆有重大关系。

一时,

佛讲经不在一处,各国各代历法不同,中国明朝尚曾用回回历。

佛住王舍城,

城有一山。

耆闍崛山中。

字音读法不同,耆读其,闍读摄,崛读区,皆从今音。

大比丘众

回小向大者。众,僧。

万二千人俱,

人数众多。

一切大圣,神通已达。

皆是地上菩萨,或将登地,神通已俱足。

其名曰,尊者了本际

开头为五比丘,了本际即憍陈如。以下念经文。

尊者正愿,尊者正语,尊者大号,尊者仁贤,尊者离垢,尊者名闻,尊者善实,尊者具足,尊者牛王,尊者优楼频螺迦叶,尊者伽耶迦叶,尊者那提迦叶,尊者摩诃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劫宾那,尊者大住,尊者大净志,尊者摩诃周那,尊者满愿子,尊者离障,尊者流灌,尊者坚伏,尊者面王,尊者异乘,尊者仁性,尊者嘉乐,尊者善来,尊者罗云,尊者阿难,皆如斯等上首者也。

名字多与弥陀经上首同,如斯等,为万二千众之上首。比丘後,再列菩萨,为何如此,前已说与阿弥陀经。

又与大乘众菩萨俱,普贤菩萨,妙德菩萨,慈氏菩萨等,

普贤、华严三圣,菩萨之首,妙德即文殊,慈氏即弥勒。

此贤劫中一切菩萨。

二十小劫一中劫,四中劫一大劫,四中劫即成住坏空四时期,住劫(今即是) 名为贤劫。何以贤名?此劫中,娑婆世界有一千尊菩萨成佛,此一千中未必无诸位,不可自暴自弃,普贤、妙德、慈氏等大菩萨即在此贤劫中成佛。

又贤护等十六正士,

贤护、名。正士,即菩萨,行八正道,不走错路,正知正见。

以下念经文:

善思议菩萨,信慧菩萨,空无菩萨,神通华菩萨,光英菩萨,慧上菩萨,智幢菩萨,寂根菩萨,愿慧菩萨,香象菩萨,宝英菩萨,中住菩萨,制行菩萨,解脱菩萨,皆遵普贤大士之德,

此十六尊菩萨,在贤劫中不能成佛,但须良师益友。尊普贤为良师,尊其所行。

具诸菩萨无量行愿,

其余菩萨。愿,愿力。行,六度万行。无量无边菩萨,即具无量行愿,皆学。

安住一切功德之法。

德,自己存心。功,利益众生之事,心时刻安於此处。此即清净大海众菩萨经,应如此学。

游步十方,行权方便。入佛法藏,究竟彼岸。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

菩萨以後,为十六正士,正士亦名地上大士,但非等觉。皆尊普贤大士之德。

此经开始,我不讲头绪,其特别处,赞叹与会菩萨之修行果位作风等等,此皆他经所无者。此道场已讲完西方三圣经,此经为清净大海众菩萨经。

闻此经须注意段落。

游步十方:此等大菩萨并非在一处,十方皆去。

行权方便:善巧方便,契机度众。

入佛法藏:藏,佛法之总汇,一印、法、二戒皆已入之,故能行方便。

究竟彼岸:彼岸不生不死之岸,已了生死。究竟,已彻底了生死。

於无量世界,现成等觉:到那一世界皆是修行,菩萨度众即是自行,当生即成等觉。弥陀经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往生西方,一生补处。此是多劫修行而得。此是前面各菩萨之结束语。

成等觉,尚未究竟,仍须成佛,如何成?两种人成佛,一类是由等觉成 (修至等觉始能成佛),一类是已成佛者成,已成者乘愿再来,化身来此,示现成佛。

有谓往生西方即是成佛,於经无据,违背教理。

成佛多在人间,人身难得,其好处,得人身始有成佛之机会。迨成等觉,则能游行十方。修净土者往生西方、休息,待成佛,不修净土者,则赴何处?六欲天中有一兜率天,是成佛之休息所。继释迦来此成佛之弥勒菩萨,今即住於兜率天。

等觉之境界,与佛同,法身般若解脱皆具备,若以法身入世度众,众生不见,若以化身入世度众,则世间为之扰乱,有神通者,佛不许炫耀,炫则犯戒,凡炫耀神通者皆非真佛德。其神通,为变魔术,骗人而已。故大菩萨来人间必须示相成道(入胎、出胎等),表面有七情六欲,如常人,内心不动,生老病死皆是演戏。修净土者断见惑,往生有把握,到西方断思惑,即无隔阴之迷,何况大菩萨,已断尘沙惑。

菩萨示相成道,或谓八相,或谓十相,此经计有九相。

处兜率天,弘宣正法。

一、处兜率天,在此天亦不休息,为此天众生弘扬佛法。

舍彼天宫,降神母胎。

二、来人间,机缘成熟,示入胎相。

从右胁生,现行七步。

三、出生。

何以从右胁生,须开生理学,中国古书亦有此记载者。出胎即能行。

光明显耀,普照十方。无量佛土,六种震动。

生即有光明。

六种震动,喻如有人身体甚康健,走於地板,地板为之震动。又咳声可震屋籁。佛来世间,天地为之震动,然甚为安祥。

举声自称,吾当於世,为无上尊。

释迦牟尼佛下生时,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下生即能言,中国大有人在,如轩辕、黄帝,生而能言,科学说不通者甚多,科学但能说常事,有普通事,即有例外。

释梵奉侍,天人归仰。

佛降生,天龙八部即来供养。此皆出生之相。生即有神通,可现丈六金身,但不如此现。孔子降生,亦是麒麟送子,五老降庭,九龙吐水。

示现算计文艺射御,博综道术,贯练群籍。

四、为示现此等相,孔子亦有六艺之学,外道之符咒,百家不以为然。

游於後园,讲武示艺。

释迦牟尼佛能射透七铜鼓,举大象掷於城外。示众生,众生有各种艺能,度众生,必须皆会始能度之。孔子授徒弟如子路,文武皆备。玄奘大师孤身万里,通各国言语,无学何能如是。大师所收弟子窥基,为唐之尉迟敬德之侄,终日美女 武器,後从大师学唯识,吐血,弘扬佛法,度众生,谈何容易。

现处宫中色味之间。

五、为现在家之相,有此事即有此苦恼。

见老病死,悟世非常。

六、为悟世出家

弃国财位,入山学道。服乘白马,宝冠璎珞,遣之令还。舍珍妙衣,而着法服。剔除须发,端坐树下,勤苦六年,行如所应。

所行皆有成就。

现五浊刹,随顺群生。示有尘垢,沐浴金流。天案树枝,得攀出池,灵禽翼从,往诣道场。吉祥感徵,表章功祚。哀受施草,敷佛树下,跏趺而坐。奋大光明,使魔知之。魔率官属,而来逼试。制以智力,皆令降伏。得微妙法,成最正觉。

七、为感吉祥(樵夫)敷草,降魔,树下成佛。此段文长,讲得快,若细说,八相成道,必须讲三天,吾人未至等觉,不熟记亦无妨。此段示相,家,其字从宀心豕,出家,一切舍之,专心学道。放光招魔之意,好事难成,不受魔难不成佛,必须不退转,始克有成,学佛者遇有挫折,魔障必须降之。

释梵祈劝,请转法轮。以佛游步,佛吼而吼。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幢,震法雷,曜法电,澍法雨,演法施。常以法音,觉诸世间。光明普照无量佛土。一切世界六种震动。总摄魔界,动魔宫殿。众魔慴怖,莫不归伏。掴裂邪网,消灭诸见。散诸尘劳,坏诸欲壍。严护法城,开阐法门。洗濯垢污,显明清白。光融佛法,宣流正化。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显现道意无量功德。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分卫:出去化缘。

此段示转法轮。轮压草石皆平,众生邪知见,闻佛法皆灭。各种法器之音,雷雨风电,皆比喻佛之法音。世间黑暗,佛说法则放光明,各世界皆震动,各处魔众皆不以为然,率来佛所,邪知见为网,闻佛法破网。凡夫在五欲六尘,闻佛法开悟,坏其欲壍。又拥护佛法,亦是救度众生。

前讲佛八相成道,各大菩萨,亦皆八相成道,或有讲十相成道者,此经九相成道,或有佚句。此经译本五存七欠,五译本各不同,後经北京夏老居士会含五种,然段落仍看不清。

入国分卫,获诸丰膳。贮功德,示福田。

成道後,出来分卫即是乞食,丰馔得丰盛之食。贮功德,布施者,自获功德。福田,食物皆生於田, 福亦生於福田,受施者即是福田,有四福田,八福田,三福田,此是佛之福田,名恭敬福田。布施者,供佛,佛之福即加被布施者。中国无乞食制,众生如何种福田。福田除佛之恭敬田外,父母亦是福田,名报恩田,是第一种,其次为悲田 ,贫苦人或众生遭杀厄,救济之,即种福田。故孝敬父母,救济苦难,日日皆种福田,日日得福。

欲宣法,现欣笑。以诸法药救疗三苦。

受布施,应为布施者说法,说法之前,现慾天,令众生欢喜,视其根机说法。三苦是苦苦、坏苦、行苦,察众生之病苦,予以说法,此法即是药。

显现道意无量功德。

众生为何有苦,为何轮回,为其不知佛法(未得道),故须为之说解脱痛苦之法,以及解脱生死之法,闻法之後,始能作功德。

授菩萨记,成等正觉。

闻法者皆得道,而後能行道,作功德,成菩萨,授菩萨记,此成菩萨者,授记其在何位。得菩萨尚未究竟,必须成佛,成佛为等正觉。

示转法轮竟

示现灭度,拯济无极。消除诸漏,植众德本。

此为示般涅盘,涅盘俗语谓之死,其实佛无死,示相此相而已。佛家谓之入灭。灭度,原不生灭,示现。为何示现灭度,此一段时期之有缘众生已度尽。故云拯济无极。诸漏,有烦恼,即有漏,漏入生死六道,度有缘者,已消除其诸漏。植众德本,本德,种种功德,修行须修善根,即明心见性,另须行善,福慧双修。一切事皆竟,故入灭。

具足功德,微妙难量。游诸佛国,普现道教。

示八相成道之菩萨,具诸功德,微妙难量,到十方各佛国,普现道教,为众生说解脱之道。此方众生见赠财物则感激,见赠善言,则不听。诸布施中,法布施为最,惟法能度其解脱生死轮回。

八相成道竟,作一段结束语,赞叹。有四条:

一、化现行修不以迹求:菩萨一切不着相,行如不行。世之阴功阴德,其功德最大,若所行善,为他人知,是为阳功阳德,必得其名,得名,是一种报酬,功德消其一分。阴功德不受报酬,故大。佛法重无相布施,三轮体空,布施後,不存心:无能施、所施及施物。为何如此?真欲了生死,必须三轮体空,如不欲了生死,亦不妨传名,但仅得人天小果,享有漏福报,无法超出轮回。金刚经无四相,有四相,不得般若,不了生死,以有此四相,即有贪瞋痴慢疑五种烦恼。如布施与人,自以为非我布施彼不得救,则为贪,受施不感激则瞋,行善反增无明,故三轮体空重要。台中莲友,皆求了生死,故须如此说,若在其他新道场,则不能说如此了义法。台中同修近年固然退转,然亦不可自暴自弃,今之学佛不外求了生死,与福报,了生死百分不得一,求福报者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然台中同修每闻佛法皆有数百人,甚为不易,足见有善根。深植其根,惜肥料少,生长太慢。

其所修行,清净无秽。

故云然,此即第一段赞叹,修,即自修。行,行出来,无秽,不着,则不染。

二、其次,应机示现,善巧自如:众生是何机即用何法,须善巧。故经文云:

譬如幻师,现众异像。为男为女,无所不变。

幻师:变魔术者,变各种样子,为男说法,则变男,为女说法,则变女,契机故也,观音大士三十二应身,即为此也。

本学明了,在意所为。此诸菩萨,亦复如是。

本学,佛法,自行化他之法,皆明了。既明了,即能自由变化。

三、利众圆满:发如此心,故能利众圆满,经云:

学一切法,贯综缕练。所住安谛,靡不感化。

贯:一切法以一线贯穿之,谛即真理,安於自度度他之真理,受度之众生,无不感化。

四、现处广处众和:众生心理各异,三人以上相处即闹意见,夫妇亦有不和者,不有忍耐,惟有闭门不出,六度须有忍辱,故地点广,尚须处众和,经云:

无数佛土,皆悉普现。未曾慢恣,愍伤众生。如是之法,一切具足。

无量大千,皆现之,见各方众生,皆谦和,无贡高我慢,恣者放肆,何能度众生。

此四种赞叹结束八相成道。各经列出菩萨名即已,此经叙菩萨之行甚详,吾人学普贤,观音学不了,但学清净大海众菩萨可也。

以下十三条:

一、上宏:必须弘扬佛法。

菩萨经典,究畅要妙。

经典之要妙义,为众生畅说,众生始得利益。

名称普至,道御十方。

所至人皆知之,以佛法教化众生,以道领导,十方皆去。此四句为上宏。

二、能宏:他人不能,自己能宏。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佛所住者,皆已得住。

只要发心,依佛法行之,则得诸佛护念,余每逢讲经,必请三宝加被。佛所住,菩萨皆已得住。

佛所办之事,我亦已能办。

大圣所立,而皆已立。

大圣与佛齐,所立之事,菩萨亦能行。

如来道化,各能宣布。

佛能宣扬佛法,我亦能之。

三、下化:

为诸菩萨,而作大师。

自众生至菩萨,我皆为其大师,如为十行,即可为十住之师,十地可为十回向之师。

以甚深禅慧,开导众生。

禅定智慧,有深有浅,此是甚深者,以之领导众生学。

四、能化:

通诸法性,达众生相。明了诸国,供养诸佛。

佛法之本体真理,皆须通达,不仅佛法,众生根器,皆须通达。不知根器,不能说法,不但通众生相,游各三千大千诸国,言语风俗各不同,皆须通达,如为佛国,必须供养佛,为彼佛之侍者,如西方之观音来娑婆,即辅助释迦牟

尼佛。

五、广学:当一日菩萨,即须上一日学。 不入灭,则终日学。

化现其身,犹如电光。善学无畏之网,晓了幻化之法。坏裂魔网,解诸缠缚。

化身如电之速,到他国,法不如彼国之菩萨,则畏。一切无畏,须有法。幻化、说法度众,必须变化。学佛不成,即因有魔障,众生遭魔障如网,须有方法破魔,众生或遇缠缚,为之降服,解救出来。如此,因有学问,故必须广学。

超越声闻缘觉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善立方便,显示三乘。於此化终,而现灭度。亦无所作,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

此经译於曹魏,文字无科判,直译,中外文法不一,难解。

此一段文,与会菩萨八相成道已讲竟,今讲菩萨之行业,分十二段,上周四已讲五段,今自权实起讲。

权实:行菩萨道,已讲实。本性放光,有实智,谓之实。度化众生,方便说法,谓之权。必须自己有真实工夫,始能为人说法。实智必须开悟,少了佛法亦是小悟。行菩萨道难,说法因人而异,必须会种种方法,是为权智。菩萨求学难,菩萨以下为缘觉、声闻,依四谛法断见思惑,可证罗汉,依十二因缘修断见思习,可证辟支佛。断见思惑後,方能修十二因缘。菩萨法尤高深,菩萨决不能学声闻、缘觉。佛法成就为法身般若解脱。声闻只得半解脱,尚未成己,何能成就他人。成就既须三种,中小乘只得半解脱,般若法身未得。解脱亦仅得一半,得三种解脱者为大乘。三种解脱,一为空,对众生言,无众生,众生由四大五蕴诸缘而现之假相,金刚经无众生相。众生空,如认四大五蕴之法为有者,为有法相,即是执法相,对空犹未认识彻底,仍有障碍。四大五蕴之法,亦是缘生,皆是假相。知众生,万法皆空,即得一切智。如此,是谓入圣流。佛经谓此为空无自性,众生无本性,五蕴四大亦无自性。明此理,烦恼可减十分之三。二、既无众生,何以人人皆见有众生?此是因缘和合法,因缘即四大五蕴,汝知其为因缘和合,即知因缘法,因缘散,则无之。但知此理,智慧仍不彻底,必须知「因缘和合」亦是空,如风是空,风之吹来吹去亦是空,空无自性,连因缘亦是空,是名无相。三、修佛法,能否以佛法加於自身,而谓有所得?亦是空无自性。心经:无智亦无得。智,拿不出来,得亦无有。知空无自性,自无求得之心。此是三种解脱,解脱是心,心不净即不解脱,八识田中仍有种子,即不脱轮回。心中恶善皆缠缚,恶牵入三途,善牵入阿修罗人天等,皆不离轮回,得此三解脱为大乘法门。以下念经文。

菩萨超越声闻(小乘)缘觉(中乘)之地。得空无相无愿三昧(三解脱)(三昧,定於此法,即三解脱大定)。善立方便得此大定,可度众生(度无量众生,心无度众生之相),显示三乘(能以三乘法因机而说)。

知三解脱後,则知万法真空之理。人人有心,心觉悟为佛,迷为众生,心迷心悟仍是心,并无曾变,为此瓷碗盖,以布包之,瓷盖未失,此瓷盖喻如佛,布喻如种种烦恼、分别知见,包之而後,则不谓佛,但佛性仍未失。明此理,则知佛性不因学佛而得。讲因缘果应分清,有烦恼分别者,有佛性者,有含之者,佛经中所云,但指佛性而言。结果必有原因,吾人之心,并非由他人造因,亦无果。烦恼覆心,心未曾染,未曾减少,去烦恼,亦未曾因此净,因此增多。证据,心经,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

经文当中有二字「中下」,有问题。

於此化终,而现灭度;「化终」二字,他本「中下」,余但能讲「中下」,无法讲「化终」。化终,是将大小乘度化终了。此讲法难,改「中下」好讲。此由「显示三乘」句而来,等觉菩萨所度为大中小乘,对於此中乘与下乘,而说涅盘法,生灭法。常云,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生死即涅盘」一语,不能随便说,程度不到,闻之则不求了生死矣。误为死即是涅盘。此处不能不讲。生死即涅盘是大乘地位。何谓生死?投胎为生。寿终为死。涅盘即不生不灭。诸位如不明本性,若不修净土,则永不出轮回。不修净土,纵修一万万年,不明本性,亦不出轮回。心性有生死否?若云有生死,心经云不生不灭,何谓耶?心既不生不灭,此不生不灭,即是涅盘,原来即是涅盘。故可云无涅盘。念经文:

於此中下(在三乘中,对於中下乘人),而现灭度(为其说涅盘,对上乘人不讲):大乘彻明心性,如为其说有涅盘,则为所笑。

亦无所作:涅盘何不为上乘人说,因其无造作,无因也。

亦无所有,不起不灭,得平等法:涅盘亦无结果,不起清净,不灭,即不染,一切平等。

此为权实,对声闻讲权法,原无涅盘,权讲有涅盘,对大乘人说不生不灭之实法,必须广学,始能普度。

入定:学佛必须入定,念佛得一心不乱,即入定,得定即发现神通,事事皆通,念经文:

具足成就无量总持百千三昧。

汝等但学念佛三眛。若当大菩萨,必须学无量三昧,汝等念佛三昧一种尚未成,故力量轻。

诸根智慧,广普寂定。

得百千三昧後,六根变,种种智慧亦发现。回脱根尘,慧光独耀,凡夫六根自障,得定,六根即是定。得定即有大智,广普寂定,普,无量无边,万事万物皆在汝定光中。行菩萨道,必须入定,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入藏:法门无量誓愿学。必须深入经藏,始能智慧如海。经文:

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行菩萨道之经典必须学,深入经藏,则明华严,华严遍一切土,无尽藏,约华严三昧,而後宣说经典不感矛盾。诸位修净土者,余在内地闻经,讲华严、楞严、六祖坛经皆大骂净土,即因其未深入经藏,未得华藏之理,智未开,自相矛盾。余劝人修净土,并讲楞严、华严,楞严不谤净土,华严尤发扬净土法门。

深入菩萨法藏,得佛华严三昧,宣扬演说一切经典。

先讲菩萨德能,八相成道、行业计十二条,已讲七条,今讲入藏。

入藏,菩萨须明佛法,三藏十二部皆为藏,多学经藏。菩萨法藏:佛法有大中小乘,声闻小乘,缘觉中乘,菩萨大乘,必须知度众生之方法,必须深入。法藏即一切佛法,合名为藏。有一部经,学之,则明一切藏义,此即大方广佛华严经,各经之理皆全,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事皆包括殆尽。今余在慈光图书馆讲八十华严,须十六年始讲竟。必须深入法藏,始能明华严密义,即是华严三昧。三昧即定,尽虚空遍法界之事皆了解。若得此三昧,则得各家经理,可宣扬演说一切经典。否则讲不全,必须按祖师之注,祖师皆得华严三昧。

以下讲见佛:

此处见佛与普通不同,学菩萨,必须断惑,不断惑则为第六识虚妄分别,语不实,断惑後则为实语、如语。见本性即是见佛,见法身佛,见佛即破惑。佛性光明,自性亦须放光,始能光光相照,见法身则知报身、化身皆由法身而出。

住深定门,

吾人静坐入定,功夫浅,若功夫深。则不问行住坐卧,与客寒喧,无一而非定。此即深定,住深定,永远如此。

悉覩现在无量诸佛。

入深定之菩萨,悉覩现在十方无量世界诸佛。现在者,过去佛现在不在说法,未来佛尚未来,故云现在。

一念之顷,无不周遍。

无量无边恒沙世界诸佛,同时悉见。深入经藏则得华严三昧,则能演说一切经典。此是大菩萨,吾人无能为之。然往生西方,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比此少之又少,此是大菩萨,彼是彼生尚未证果者,知此义,则讲弥陀经时,所讲又能深入。一念之顷,注重顷字。

济诸剧难,

见佛亦在度生。济,救济。剧难,大灾难。大者何?原子弹、火、水、刀兵,皆非大灾难,如证道,皆可不受。佛所度之大灾难,为众生,生不知来,死不知去。人死後,九百九十九人皆入三涂。俗人以小灾为大灾,大灾反不介意,不知了生死是为大灾难。人想了生死,唯有佛法。闻佛法亦不易,真了生死之佛法难闻,在台中同修一闻佛法即是了生死之法,惜乎掉以轻心,主因余在此二十余年,闻之太易,人皆重难轻易。今劝诸位,生命终了,何去何从,有无把握,若知往生西方,已难得,西方如何往生,有无把握?诸位一日离佛法,即大危险,不离佛法,纵世界大乱,亦无害。大灾难,如无机缘闻佛法,即是大灾难,以永在轮回不得解脱故也。大灾难有八条:一、堕三涂,佛法难闻,虽佛菩萨亦入三涂度化,如在地狱者,闻一字忘一字,佛菩萨为其写阿弥陀佛,写一字,消灭一字,得益太难。生人道,为盲聋瘖哑,仍难闻佛法。纵非盲聋瘖哑,闻法又易退心。又有世智辩聪者,贡高我慢,讲现实享受,亦大障碍。又北瞿卢洲享受太好,不能入道。生长寿天,不得解脱。皆是剧难。佛皆济之。

诸闲不闲。

诸闲者,人天二道可得小安,谓之闲。如余今者无疾病无逼苦,可谓安闲。不闲者,三涂众生。佛皆能救济。

辩才:

菩萨入定入藏见佛,已博学多闻,则得辩才。

分别显示真实之际,

等觉菩萨皆度小菩萨,吾等初机无福遇见。真实之际即是本性,等觉菩萨度人,可明白示见本性,始能了生死。了生死,除净土法门,皆须断见思惑。修净土念佛得一心不乱,亦断见思惑。念佛如不明理,得一心即断见思,然通法不明理,如何断惑。

得诸如来辩才之智。

得真实之际,令人入道。有问答,必须具辩才,此辩才得自诸佛,诸佛之辩才出於智慧。菩萨既见诸佛,故能得之。

入众言音,开化一切。

任何众生言语,皆能演说。讲经亦不须翻译。

度世:具如上程度,始能度化众生。度众生出世,此是大事。

超过世间诸所有法,

世间法,不了生死者。此诸菩萨一言一行皆是法,皆超过世间法。今余在此讲经,大家必谓为出世法,外间卖花生者,必谓世法。然大菩萨虽卖花生,亦出世法。不会者,虽读经,亦世法。

心常谛住度世之道。

菩萨无时不存度生之心。

於一切万物,而随意自在。

一切事,皆是度众生。

为诸庶类,作不请之友。

庶类即众生,不请,众生无善根,不知启请。又说法虽好,众生不听,作不请之友,众生虽不请,亦去为友度之。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

群生即众生,群生不得度,即其责任,须负担之。

护法:菩萨兼护弘法、护法之责,不分出家、在家。

受持如来甚深法藏。

先接受持甚深法藏,始能护之。

护佛种性,常使不绝。

一、先护自己不失

二、宏正法之道场,不图名利。能令人了生死者,即应护之,如此始能使佛法不绝。

十二条已讲完,以後二段赞叹,一为赞慈悲:

兴大悲,愍众生。演慈辩,授法眼。杜三趣,开善门。以不请之法,施诸黎庶。如纯孝之子,爱敬父母。於诸众生,视若自己。

迷昧众生,如盲,授以法眼,杜其三途,施诸众生以不请之法,如孝子之爱敬父母,众生不度,如自己不度。

三、赞菩萨之智慧:

一切善本,

然以培养善根之佛法,为善本。

皆度彼岸。

一切善本皆能度到彼岸。

悉获诸佛无量功德。

能度众生,因悉获诸佛功德。

智慧圣明,不可思议。

明,明达。圣者,地上菩萨。七地菩萨以上,不可思议,何况得佛之功德智慧。

二赞竟,以下结束语:

如是之等菩萨大士,不可称计,一时来会。

以上诸大菩萨大士,当时来参加此会。

◎大教缘起

观念 正说因缘

尔时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

此经分出段落,易於明了,前已讲一、二篇,今讲第三篇,前为序分,今为正宗分︱大教缘起。

大教,教,法门。佛教有若干法门,此属大乘,故云大教。缘起者,事起必须因缘。此经如何发现,为何说此经。谓之缘起。

此篇分四大段

第一大段:现瑞启请。

释迦牟尼佛在此会先现瑞相,以兆好事。聪明人见世间一切现相,则知後来之果,大事化小,小事化无,知所转变。

现瑞相後,聪明人遂启请,佛必俟人启请,始为说法,以重其法,惟阿弥陀经,不待启请,以此法门无人知请。佛特别慈悲。以下讲经:

尔时世尊:即释迦牟尼佛。

诸根:即六根,五浮尘根可见(净色不可见),意根不可见。

悦豫:欢喜。吾人欢喜以眼、口、鼻而已,佛全身可以笑,意笑。内外皆喜。

姿色清净:姿,态。色,颜色。清净光明。人在欢喜时,面部光泽,清和明净。

光颜巍巍:面、身皆有光。以上现三种瑞相。

尊者阿难,承佛圣旨:尊者知佛将说何法,承受佛之意思。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长跪合掌,而白佛言:此即启请。

阿难问所见者:

瞻观殊妙:平日未见过此瑞相。

今日世尊,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

此尊者所见之三瑞相。

如明镜净,影畅表里。威容显要,超绝无量。

尊者见佛,外诸根,内意,皆悦豫。佛之威仪容貌皆显耀出来,超过一切。以往皆比不上今日所现者。

未常瞻覩殊妙如今。唯然大圣。

从前未曾见过。唯然,自陈所见确实,大圣,称佛。

第二小段:念言佛念:料想佛心中所念之事。

我心念言,今日世尊住奇特之法。

住:一定。料想今日佛一定有奇特之法。

今日世雄住诸佛所住,

世雄:亦是赞称佛。住,心之安住。诸佛之心在何处?世雄之心亦在何处。

今日世眼住导师之行,

第三赞:世人不见善恶祸福,何也?心不明也。佛为世间之眼,示世人以光明之道。为众生之导师。

今日世英住最胜之道,

世英,世间之英豪。最胜之道,此道无能胜之者。

今日天尊行如来之德。

天有五:一、皇帝称天子,二、诸天,三、净天,罗汉出三界,六根清净,所居为净天,四、菩萨义天,五、佛第一义天。佛为诸天所尊。此为汉时用语,後世渐不用。行如来之德,法身为体,德为用,行如来之德,即以诸佛之德能施用。

去来现在佛佛相念,

三世诸佛所起之念。此尊佛念彼尊佛,彼佛念此佛,佛佛互念互赞。

得无今佛念诸佛耶。

是否世尊今念诸佛之度众生。

何故威神光光乃尔。

不然,佛之威神光光何故如此。阿难尊者揣想竟 。

第二大段:教启问答,佛与阿难之问答

於是世尊告阿难曰,云何阿难,诸天教汝来问佛耶,

佛问阿难,汝所问者,诸天教之耶?此问题太大。

自以慧见问威颜乎。

抑汝以慧自见之乎?佛亦知之,故意如是问。

阿难白佛,无有诸天来教我者,自以所见问斯意耳。

此阿难尊者答佛,谓自所见。

佛经有赞叹语,如水果,皮核皆不味美,蜜则不然,中边皆甜。佛经如蜜,亦是中边皆甜。经题、序分、流通分,无一而非妙义。此段佛与阿难之问答竟。佛大为赞叹。阿难所问,佛皆已表现。如灵山会上,佛拈花,迦叶微笑。孔子弟子冉求不居丧,孔子汝心安乎?对曰安,子曰汝安则为之。今日世人皆愚痴,不能善会其意。是以余讲经,必须明讲,以期大家得益。

佛言,善哉阿难,所问甚快。

快,欢喜也。

发深智慧,真妙辩才,

吾所现之相,未言,汝即如是问,且甚得体,非真妙辩才不可也。

愍念众生,问斯慧义。

汝所问与众生有关。故云愍念众生。

第三大段:明现赞问:表明佛来世间之意。

哀矜惠利:阿难之问功德甚大,否则此会势必空过矣。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於世,

佛怜众生,无尽,无时不怜愍,故出现於世。

光阐道教。

阐,发扬。令众生得道,出三界。

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令众生当现消灾免难,後来了脱生死。此为佛惠群萌以真实之利。

喻难值见:

无量亿劫,难值难见。犹灵瑞华,时时乃出 。

灵瑞华是昙花,非今日之昙花,乃极难开放者。

今所问者,多所饶益,

汝今之问,我必答,利益众生。

开化一切诸天人民。

众生皆得解脱。

第四大段:释其观念

阿难当知,如来正觉,其智难量,多所导御。

佛导众生有甚多方法。

慧见无碍,无能遏绝。

佛之智慧、知见甚多,而不相碍。

此段答阿难所想之一段今日诸句。

以一餐之力,

此答诸根悦豫,姿色清净,光颜巍巍三句。

一餐,比喻语,非一日之一餐,佛任吃一餐。

能住寿命亿百千劫,

佛吃一餐之力,可得如是之寿。

无数无量,复过於此,

无过於此数。

诸根悦豫,不以毁损,姿色不变,光颜无异。

一餐即可如此,入定即能之。入定七日,七日即不需饮食。如动物入冬蛰伏,一冬不食,亦全其命。何以佛以一餐之力,能如是耶?

所以者何,如来定慧,究畅无极。於一切法,而得自在。

以有定功、智慧故也。究畅无极,无时间性,答阿难三句竟。

阿难谛听,今为汝说。

此正说因缘。

对曰,唯然,愿乐欲闻。

唯,时之速。很欢喜闻佛说法。

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锭光如来,兴出於世,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乃取灭度。

此段大主义,法藏因地。法藏,乃阿弥陀佛未成佛时,作比丘之名。因地,未成佛时修行之情形。

修净土之同人,只学阿弥陀经,学修行,对於阿弥陀佛之历史不甚明了,无量寿经对佛之历史及为何造极乐世界有概略介绍。

阿弥陀佛与极乐世界之源流。佛法原讲无始,此讲始者,但讲一段落之始。净土法门固然殊胜,但平常少讲其源流,此经讲其历史来源。此来源与阿弥陀佛有关系者。阿弥陀佛从何尊佛学?弥陀以前,佛太多,先自锭光如来介绍。为何从此佛起讲?十方诸佛皆赞西方净土,十方佛名太多,最早者,华严经,释迦牟尼佛升须弥山顶,有十尊佛赞叹净土,其最後一尊佛即为锭光如来,故此经先将古佛赞净土者列此经,其义为过去现在佛佛相承。

经文:「佛告阿难,乃往过去久远无量不可思议无央数劫 」劫即年代。「锭光如来」,锭光即灯光之义,无处不照。「兴出於世」何为?「教化度脱无量众生,皆令得道」,度脱众生,并非仅种善根而已,必须得道。「乃取灭度」,度众生得道後,锭光如来即取灭度。先赞锭光如来,因其为赞净土之第一尊佛。

众生闻一等佛之名,是大福报,古人为闻佛名,宁入地狱,不生 天堂。兹恭诵诸佛名,诸位静听。

次有如来,名曰光远。次名月光。次名栴檀香。次名善山王。次名须弥天冠。次名须弥等曜。次名月色。次名正念。次名离垢。次名无著。次名龙天。次名夜光。次名安明顶。次名不动地。次名瑠璃妙华。次名瑠璃金色。次名金藏。次名炎光。次名炎根。次名地种。次名月像。次名日音。次名解脱华。次名庄严光明。次名海觉神通。次名水光。次名大香。次名离尘垢。次名舍厌意。次名宝炎。次名妙顶。次名勇立。次名功德持慧。次名蔽日月光。次名日月瑠璃光。次名无上瑠璃光。次名最上首。次名菩提华。次名月明。次名日光。次名华色王。次名水月光。次名除痴冥。次名度盖行。次名净信。次名善宿。次名威神。次名法慧。次名鸾音。次名师子音。次名龙音。次名处世。如此诸佛,皆悉已过。

以上诸佛,皆已入涅盘。

次讲国王行作沙门

尔时,次有佛,名世自在王,如来、应供、等正觉、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在世间一切自在,圆融无碍,此即阿弥陀佛之师。从前佛之名多至数百,甚至数千,彼时人之记忆力强,後人难记,渐渐减少,减至十种名。此十名并非佛之姓名,乃其外号,表其行为道德,此十名号,须简单讲解。如来:证真如本性无一念不真,即名。应供:成佛始接受供养,为福田。等正觉:平等正确觉悟,自觉而後觉他。明行足:三明六通,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六通半有此三明,足者充足。善逝:所作已办,妙入涅盘。世间解:所有世出世间法,皆能解答,尘沙惑已破尽。无上士:修行大士已至最高无人可比者。调御丈夫:众生迷惑颠倒,生死不断,佛有法调御令其解脱。天人师:为天上人间之师。佛:一般人皆知此名。世尊:最後结束语,为世间所尊崇。自锭光如来至世自在王如来,已具此十种名号。

时有国王,闻佛说法,

此佛,即世自在王如来。

心怀悦豫,寻发无上正真道义。

寻,不久。无上正真道义,并非仅了生死,必须成佛也。

弃国捐王,行作沙门,

弃国,捐王。作沙门,出家不易,全为牺牲之事,如为享福,误矣。

号曰法藏。

此沙门之号。

高才勇哲,与世超异。

才气高,勇敢,无论何事,说作即作。明哲。与世间人皆不同。

诣世自在王如来所,稽首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合掌,以颂赞曰。

行礼後,颂赞世自在王如来。

偈颂,如中国人作诗,四句一首。

第一偈

光颜巍巍,

巍巍,高大,一般人比不了。

威神无极。

威,仪。神,通。

如是炎明,

光颜威神,如火之明,古时以火为最明。

无与等者。

无人能比。此总赞。

第二偈赞佛之光明

日月摩尼,

摩尼,宝珠光。

珠光焰耀。

普通珠光。

皆悉隐蔽,犹如聚墨。

一切光不能比佛之光。

第三偈上二句赞佛容,下二句赞佛音

如来颜容,

颜,面印。容,周身。

超世无伦。

一定是来世间作佛。应身,三十二相,凡夫一相皆无。报身则千万好相。

正觉大音,

正觉大音,一切不坏。

响流十方。

流到何方,即成为何方之音声。

前三偈赞佛身,作百善,得一好相,百福庄严,相随心转。

戒闻精进,

持戒多闻。

三昧智慧,

正定般若。

威德无侣,

行六度,外威内德无侣。

殊胜希有。

无如此之殊胜。

第五偈赞佛法无边

深谛善念,

谛,真理。甚深,皆学。详细,准确,研究。

诸佛法海,

若干佛之法皆得,传过诸佛。

穷深尽奥,

奥,至极处。

究其涯底。

到岸,到底,最究竟。

第六偈赞佛得结果

无明欲怒,

根本无明,贪瞋痴慢疑等,有前偈之行,始如此。

世尊永无。人雄师子,神德无量。

师子,比喻。人中之大雄,兽中之师子。神通功德无量无边。

第七偈总赞

功勳广大,智慧深妙,光明威相,震动大千。

功,事功。智,思想。光,外容。

以下是法藏发愿作佛,赞世自在王如来後,即发愿自己成佛。

第八偈

愿我作佛,齐圣法王。

取法乎上,与佛平等。

过度生死,靡不解脱。

不但自己,并度一切众生无不解脱。

第九偈广赞六度

布施调意,戒忍精进,如是三昧,智慧为上。

意,心意。六度以智慧为最上。

第十偈立誓愿

吾誓得佛,普行此愿。一切恐惧,为作大安。

世间一切众生恐惧,我为其作安稳所。此愿要紧,不论学问如何好,定工如何深,必须有愿而後可。愿,一发动如火,愈烧愈旺。不停止,止则非愿。华严,临终唯有愿力最胜。无此誓愿,不成,誓愿,儒家谓之诚。念佛发愿:上报四重恩,下济三涂苦,即是佛之愿。否则工夫飘浮。

第十一、十二偈不求福报,专求大道

假令有佛,百千亿万,无量大圣,数如恒沙。

等觉,亦可称大圣。佛与大圣数多如恒河沙。

供养一切,斯等诸佛,不如求道,坚正不却。

供养如此多佛,福德如何?法藏亦供佛,但不如求道,以任何宝物供佛,不如以法度众生,诸供养中, 法供养最。坚正不退,求道不退。此求道,求必定成佛之道。

法藏不如此发愿,则不能成阿弥陀佛,吾人亦不能开此道场,当生不了生死。此恩难报。

譬如恒沙,诸佛世界,复不可计,无数刹土,光明悉照,遍此诸国。如是精进,威神难量。

前法藏比丘赞世自在王佛,接之发愿,发二种愿,上周讲六首偈,自求成佛法。求佛法身。今天讲,法藏比丘发愿成立其佛土,证果位者始见佛土,不证果者不能见之。法藏比丘知众生之苦,摄入净土,众生未证果,亦可往生净土,太慈悲。法藏比丘未立净土以前,众生必须证果,始能见净土。

法藏比丘参考无量无边之佛净土,而造极乐,他佛净土必须证果始能生入,极乐不证果亦可往生。

佛之法身遍诸国土。如是精进,指诸佛精进。法藏对其他净土不满意,佛之光遍诸佛土,然须有缘者始能见之。

令我作佛,国土第一。其众奇妙,道场超绝。国如泥洹,而无等双。

教我作佛时,我之国土第一,诸国土皆不及。无量无边佛土皆不比西方极乐净土。极乐众生,与他世界不同。道场亦不同,极乐之道场与众生皆不同。

我当愍哀,度脱一切。十方来生,心悦清净,已至我国,快乐安稳。

为愍一切众生,始造此世界,十方世界众生,我皆接引,既来之,则心悦清净,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此境界等於涅盘。

此二大愿发竟,有愿必成,求佛为之证明。

幸佛明信,是我真证。发愿於彼,力精所欲。

发愿已,望佛证明。彼,即众生。既发愿,则精进不已。此一段对世自在王佛说,下为求他方佛加被。

十方世尊,智慧无碍,常令此尊,知我心行。

我行时,愿诸方佛皆知之。

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止,在也。苦中最重者为毒,身心受毒苦时,无论如何,一定向前精进。发愿竟。

以下长文发愿

佛告阿难,法藏比丘,说此颂已,而白佛言。

白佛言,佛比世自在王佛。

唯然世尊,我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於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

求世自在王佛,多为其说法,自愿按此修行,发无上正等正觉….皆消文读。勤苦之本,即无明。

拔诸生死勤苦之本:诸1.形容词2.数字,此经为隋之小慧选注,简单,成正觉後,断生死苦本。勤苦,不断,生死不断,勤也。诸,介绍辞。原来此为上求下化,上求即愿速成正觉。下化即拔诸生死勤苦之本。诸,即一切,拔一切众生生死苦本。

佛告阿难,时世自在王佛,语法藏比丘,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

余闻汝发愿,汝依照此愿行之即可。

比丘白佛,斯义弘深,非我境界。

愿大,境界未至。

唯愿世尊,广为敷演诸佛如来净土之行。

愿闻诸佛净土之行,发大愿,法门无量誓愿学。

既发愿,时时不断求学。

我闻此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

闻已,必求成满所愿。

尔时世自在王佛,知其高明,志愿深广。

既如此,可以传法矣。

即为法藏比丘而说经言。

何经,不知也。

譬如大海,一人斗量,经历劫数。

此经中语,此照应前,诸佛世界精进所成,世王佛言,汝自当知,不知,而不敢承担。

尚可穷底,得其妙宝。

有志即可穷底:海水尽,得妙宝,喻诵。

人有志心精进,求道不止,会当克果。

会者,一定也。克果,得结果。

何愿不得。

发任何愿,只要精进,无不得其果。

於是世自在王佛,即为广说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天人之善恶,国土之麤妙,应其心愿,悉现与之。

世佛说,汝自知之,依此行之,比丘说,无此境界,愿虽大,而不能见净土境界,为何?望世佛广说。

二百一十亿诸佛刹土,数字何其大,皆说出。依此等世界之精华造西方极乐世界,修净土者何乐而不去。

佛土庄严,而人不庄严,如娑婆为五浊恶世,而人犹贪爱。世佛将二百一十亿佛土,现与比丘看,挑选。净土宗,若欲知其理,最少须学净土三经。不讲无量寿经,则弥陀经有若干处难解。如: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天人之善恶,不证果者,善恶杂。极乐世界皆是诸善上人,无恶人,何以如此,此即弥陀在因地所发之大愿。极乐世界皆经比丘挑选。

极乐世界既是因地选,现在是果地。修净土,一心与否,尚次一等,必须改心,改心最重要,如临终十念往生,实为多劫修行,今生未见善缘,临时四大分离。遇善知识开示,始得往生,否则甚难。

时彼比丘,闻佛所说严净国土,皆悉覩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其心寂静,志无所着。一切世间,无能及者。

此时入定,安静,此时对一切世界不执着。即在定中造极乐。

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兴极乐之时间。此即是工程师。五劫即五大劫。

时空皆无,佛随愿力住世。

阿难白佛,彼佛国土,寿量几何。

佛言,其佛寿命四十二劫。

阿弥陀经之佛寿无量。

时法藏比丘,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妙土清净之行。如是修已,诣彼佛所,稽首礼足,绕佛三匝,合掌而住。白佛言,世尊,我已摄取庄严佛土清净之行。

已按二百一十亿之境界,清净之行全由心造成。

法藏比丘,亦是以观想之法在定中造成极乐。摄取,已造成。

佛告比丘,汝今可说,

汝净行已满,净土已成,今日两者皆可说。

宜知是时,发起悦可一切大众。

此其时矣,众生机缘已至,众闻之,叹所未有。

菩萨闻已,

前皆比丘,此言菩萨。

修行此法缘致满足无量大愿。

致,得到。此经文与他经不经,他经是晋朝以下之文,此经译以古文笔调,造句有倒装语。後来译经者,皆注重直译。

得二百一十亿之境界,即缘,造因加果,即是此法。

以下发四十八愿,共十二种译,现存五种,皆不一。

古书难免错简,此四十八愿亦只能一段一段讲,亦不能将文理贯穿起来。

上次最後经文不同:

此经今存五种译本,皆不同,曾有夏老居士会含诸译本,写此一段。按此经译本「宜知是时….满足无量大愿」为法藏比丘依佛所教修行,依「今正是时…… 满足无量大愿」为在会大众闻法修行。後者亦是对法藏比丘说。

开讲四十八大愿:

阿弥陀佛在因地时发四十八大愿,故此段为发大誓愿:

比丘白佛,唯垂听察,如我所愿,当具说之。

此四十八愿开头语,以下逐条发之:

讲此愿前,请诸位特别注意,大家平时闻四十八愿,只在此译本中。无量寿经十二译,仅存五译,五译本仅此本流通,此为魏译本,四十八大愿、净土三经,皆指此译本,故特别重要,不论文字如何艰深古奥,必须学此本。历代祖师亦重此译本。

四十八愿如逐条讲,不易记,今按慧远祖方法分类讲,慧远祖师分为三类,余分为十条类。

第一类:国无恶道愿,造此世界无恶道。此是总纲,以下分二愿:一、在极乐世界无三恶道,二、往生西方极乐之人,再生其他世界,不再入恶道。

设我得佛,国有地狱恶鬼畜生者,不取正觉。

假设我得佛,我国有三恶道者,不取正觉,此极乐世界,采取二百一十亿世界之精华,毫无缺陷,如有三恶道,则沾污,不得称为极乐矣,此第一愿之用意。

第二愿很难讲,研究经典者发生问题: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终之後,复更三恶道者,不取正觉。

无三恶道,故云天人,寿终之後,不入三恶道。

大家修净土多年,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即得悟无生法忍,寿与佛同,何有寿终,此其一。其次,命终何必说堕三恶道?极乐不退转(往生即阿毘跋致)在娑婆国造恶业,故堕三恶道,往生,不造恶业,则不堕三恶道,既不堕,何必再说:

他经此处不如是说。

往生西方,则了分段生死,但尚有变易生死。虽不入六道,然本性尚未露出,上品上生,固然见本性,人天尚未断见思惑,继续进修,变境界,即是变易生死,寿终云者即指此。

在极乐证果位者,乘愿到他方世界,其证果位不高,仅在十住,发大愿,乘愿再来度众生,自己力虽不足,亦不致入三恶道。

大菩萨自愿入三恶道,来去自主,又当别论,若在人天二道,则无把握。此解其一。

其次西国安息高,欠中国二次人命,从西国二次来中国偿命後始证果。往生极乐後,其在往生前无论宿债如何,乘愿再来时,不必再偿矣,故经愿云不复更三恶道。

第二愿正报平等愿

凡往生西方极乐,身皆一样。娑婆正报高矮美丑各不相同。西方一律平等。其愿有二:一、身真金色。二、形色相同。

娑婆有依报好,而正报劣者,如曹操,貌丑,外国使者来,令人装替之,自己饰为侍者。亦有正报好,而依报恶者。又如古人闻诵经者声音美,愿布施,他人 布施,汉纣 见面乃矮,丑,其宿世见修佛塔,不赞成,见塔後,又欢喜,布施塔铃,故虽形陋而声音美。因果报应,必须注意。不必注重眼前,纵有高位,转眼即逝。不往生西方,则轮回六道,台湾日报十六日载美甘乃迪转世事,众生美丑相续。科学谓能力不灭。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真金色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形色不同,有好丑者,不取正觉。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律平等。

第三类众生得通愿

无神通,不能行菩萨道,无他心通,说法则不契众机。余上台能讲几句法,是佛菩萨加被,下台则糊涂,此是佛菩萨慈悲。

生西得通有七愿:

神通有六:天眼通:吾人肉眼,有障则不见,天眼可见许多世界,不受障碍,又指智慧而言,不入恶道。

天耳通:吾人耳之障碍少,可闻十余里,天耳可闻三千大千世界。

宿命通:知过去多生来自何道。

他心通:知众生之起心动念。

神足通:不用交通工具,可任意游历他方世界。

外道亦可得此五通,得通之原因:一为报得通,一为修得通。修得者,修行入定。报得通者,随所去之道而得,不必修,如生忉利天,则得五通,惟通有大小之分,如天眼通,天人之通可看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罗汉可看一百三千大千,佛无限量。往生西方,修得、报得兼有之,且得六通。第六种为漏尽通,凡夫皆有烦恼,谓之漏,不脱轮回,念佛断见思惑,在此界,即得漏尽通,前五通亦得。若生西,虽未断见思,如天人,亦得漏尽通。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识宿命,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劫事者,不取正觉。

下至,乃至也。此第五愿。此神通比上帝大得多。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眼,下至见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弥陀经,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皆由天眼通看得清楚。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天耳,下至闻百千亿那由他诸佛所说,不悉受持者,不取正觉。

闻如此多佛说法,进步之迅速可知。此第七愿。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见他心智,下至知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中众生心念者,不取正觉。

此第八愿,即他心通,他心通,必须有他心智。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得神足,於一念顷,下至不能超过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一弹指六十刹那,一刹那九百生灭之念,西方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尚小而言之。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若起想念贪计身者,不取正觉。

此第十愿,断尽我见。

诸位念佛不论得事一心、理一心,则不复造恶,即可随缘消旧业,更不造新殃。凡得一心者,我执即去。否则身见不破,如何往生。众生贪名图利,皆害於我,命终,万般皆不去,唯有业随身。知,不造,则有大福气。

贪计身,贪恋,计分别。若有此贪计,未断见思,往生後即断之。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住定聚,必至灭度者,不取正觉。

定,禅定。在此方无禅定,工夫者始有之。聚者,为得定,仍须度众、行善,此即是聚。得一心不乱即是得定,否则无把握,不自己伏惑,仍不得,熟,生处令熟,熟处令生。生西後,即得定聚。开智慧,得漏尽通。去几分烦恼,即开几分智慧。灭,灭烦恼。度,度彼岸。

设我得佛,光明有限量,下至不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净土学人皆知之,但无量寿经十二译本,七佚五存,今惟讲此本流通,有四十八愿他译本,皆不同,早期译经,西域法师不通汉文,中国人不解佛法,甚难。慧远法师注此经,亦有不注之处,余妄以四十八愿归为十三纲,较有头绪。前已讲三纲,今讲第四纲,主伴二严愿。主,即阿弥陀佛。伴,佛以下之极乐一切众生。此方众生皆不平等,西方众生内德不同,外表皆同,佛之福德二严,往生者亦皆福德二严。

此第十二愿,若得佛,光明有限量者。光明有项光、身光为常光外,其余口、手、眉、足心等处皆放光。惟临时表法则放,此处光明指常光言。光明为智慧代表,开一分智,放一分光。大家皆有光,皆不见,吾人凡夫,虽有光,然为天光所蔽,若智慧高,则光显。如在黑暗中可以放光。但吾人光明有限,到极乐则无限。下至,乃至也。能照百千亿那由他诸佛国。那由他,亿也。经中之亿不同今日所云之亿,隋朝千万为亿。往生西方之众生,如光明有限量,则非法藏之愿。弥陀经: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弥陀经但说无量,此处虽说百千万亿那由他,意思仍为无量。

设我得佛,寿命有限量,下至百千亿那由他劫者,不取正觉。

此第十三愿。为何说寿命?众生福报第一是寿,如寿短,则一切富贵皆不足恃。修行人何以注重寿命?修行人有四魔,死魔为其中之一。见惑全断,方为入流,断一品见惑,如断四十里流,百年难得断尽,断不尽,死隔阴之迷。必须寿命长。在此界纵一年断一品,自二十岁到八十岁,不过六十品而已,往生西方,寿命无量,十年断一品,亦不患断之不尽。

设我得佛,国中声闻,有能计量,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缘觉,於百千劫,悉共计校,知其数者,不取正觉。

声闻,断见思惑者,极乐皆是闻道、见道、修道之人。吾人在此,闻道而已,但闻道,不见道,则无法修道。见道必须断见惑,然断见惑,千万人中难得一二。往生西方,念佛得一心不乱,即得断见思惑,或伏惑,惑熟,熟则临时、终时第八识种子随佛往生。极乐皆证果者,未断惑带业往生者,即能断思惑。证声闻。

极乐声闻多至无数。算术亦是神通,三千大千世界外,下毛毛雨,佛皆知之。但声闻不及缘觉,缘觉不及菩萨。菩萨不及佛,此无数有二讲法,一、极乐世界声闻数,已证缘觉者,无法计算。纵使三千大千世界众生皆成缘觉,於百千劫,悉共计校,仍不知声闻之数。二、声闻如此多,难计算,再加缘觉,亦难计算。若依文法讲,依第一种讲法较好,若依第二种讲法,问题较多,因为声闻缘觉以上,尚有菩萨,亦难计算,亦应叙说。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寿命无能限量,除其本愿,修短自在。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前光明寿命,指圣人,此指天人,未证果者。往生西方,天人即迅速证声闻,缘觉,菩萨,不入胎,无分段生死,故寿命无量,但亦有自愿舍极乐之意想身,而往他方世界度众生者例外。在此念佛得一心不乱断见思惑固好,若不断惑,往生西方,然教理不明白,悲愿殊深,再回娑婆,仍有迷惑,仍造业,故必须断思後,回娑婆始安全。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乃至闻有不善名者,不取正觉。

此第十六愿。极乐,诸善上人俱会一处,无恶人。不善人者,有见惑也。起惑则造业。见惑,身见、边见、戒取见、见取见、邪见、皆不善。带业往生者,先断见惑,再断思惑。无一不善者。此方人称好人可矣,善为最多者,孔子闻韶曰:尽美矣,未尽善也,善乃纯善无疵者。

第四类讲竟,以下第五类,洪名大用。极乐世界如此美,如何往生?佛法有多门,中国有十宗,净土为其中之一,余讲法华、华严、皆有中心,注重净土,祖师云:千经万论,处处指归。各经皆有其修法,然在最後为悲学者难以成就,则劝修净土,以为保险。如华严普贤行愿品导归极乐,法华观音大士劝念佛,大乘起信论,最後谓如有志向薄弱者,应求往生极乐,志向薄弱者畏生死也,学佛不能夸 大言,不畏生死,必须学印光大师,学笨牛耕地,走一次,则播一次种子。其他法门如易成就,世尊何必处处指归,法藏何必发四十八大愿。今闻此法门,不修何待。

若不修净土,必须断见思惑,修净土,亦断,但断法不同,他法断见思惑,解之犹不易,何况修,不解而修,是谓盲修瞎链。依四谛法修,七番生死始证罗汉果,净土七日一心不乱,即能断之,纵不能断,但能懂六字洪名,即能解脱。参禅最低须破柒关,即是断见思惑也。余闻师语,乃速修净土。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四十八愿,可分十三科,前已讲四科,今讲第五科,洪名大用。其他法门,或其他世界佛教人,皆通法,法藏特别,以其洪名持念即得成正果。释迦牟尼佛亦在八四法门外,特选此法门,故以佛号称为洪名。

往生西方,最要者为六字洪名。此科中有四愿。

诸佛称赞:无量无边世界诸佛,闻此洪名,无不称赞。例如娑婆世界,世尊说八万四千法门,知之者少,然六字洪名几乎家喻户晓,此即大愿所致,有愿必遂,故得诸佛称赞。

法藏比丘发愿,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恒河沙数世界诸佛,若不悉咨嗟赞叹,称我名者,不取正觉。弥陀经:六方诸佛皆赞叹阿弥陀佛洪名。

以下十念往生,能念阿弥陀佛,至少以十念之力,即可往生,但此须加解释。十念也准往生,也不准往生。经文不能看表面,此是第十八愿,必须注意,牢记於心。中国学人不甚尊重十八愿,日本亦有净土宗,其中有净土真宗,前清末(光绪年间),亦曾来中国宣扬,然未能流通。

诸位修净土多年,净宗经典都已讲过,凡与净土有关之经,亦皆讲过,望诸位注意闻之。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众生,九界众也。乐,包括愿。十念,至少者。若十念不生,不取正觉。

此十八愿,先谈谈经。人在世间,学圣贤格言,须有其听法,必须知其含义。佛家注重闻、思、修,闻後须思,思即研究,闻此经,再参考他经。世间圣人之学亦注重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经须圆解,世间法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吾人闻经多年,不进步者,缺少思维工夫,缺参考工夫。佛经皆正确,误解实由於人。

此一段可能发生误会,先说比喻,某人行路,饥,买吃一饼,不饱,再买一饼,又不饱,直买七饼,饱矣,大悔,自谓早知此第七饼可饱,何须买前六饼,而不迳买吃第七饼耶?不知第七饼能饱腹,实由前六饼之力,若无前六饼,第七饼亦不能饱也。

十念往生,亦然,此生十念往生,不知多生多劫已念多少佛也。余为此条,曾以妙宗钞在慎斋堂讲述三天。死後如风刀解体,除本身痛苦,犹挂念家事儿女,往往平生念佛甚力,临终不能念。此十念不知多生多劫念佛之功,今生隔阴之迷,不念,临终感召善知识劝其念佛,一教即信,此时因有前生之根柢,至心念,十声皆是一心不乱,故得往生。

吾人谁有宿根,不知也,临终能否感召善知识,亦不可逆料,仍须平时多用功念。

再有问题,日本真宗甚普遍,此宗即据此第十八愿而建立,其始祖为清源上人。中日学人昔曾为此论辩,中国对此宗不接受。修行人,道不谤道,今在此不愿指其非,然须加以解释,学佛有一标准:即依法不依人。法,即佛经。经由佛说,可依。人,不论何种人,所说之理,如违经旨,则不能依。净土三经,皆言往生三资粮,即信、愿、行也,此三字无论何字讲皆甚难,普法信、解、行、证,净土宗为何不加「解、证」?如加即与普通法门无异,因在此世界无法证,若必求解,净土法门问题太多。此是难信之法,惟佛与佛乃能知之,故暂时不加解证,吾人只能依圣言量行之。历代祖师皆言信愿行如鼎三足,缺一不能立。日本真宗但取信,即据此第十八愿「至心信乐」一语,放弃愿、行,违背圣言量,恐不保险。

十念往生,今生如五逆,诽谤正法,亦不得十念往生。中国学佛者,至低受五戒,然日本真宗不受戒。五逆者,五大罪,不赦,一、弑父,二、弑母,三、杀罗汉,四、出佛身血,(破坏佛像皆是也)五、破和合众,即是破佛法修学道场。古有此五逆之大罪,此生十念不得往生。再诽谤正法,佛经三藏十二部,了生死者,皆是正法,反对佛法固无论矣,若不了解佛法,妄为解说,违背经义,即是谤法。

以下第十九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至心发愿,欲生我国,临寿终时,假令不与大众围绕现其人前者,不取正觉。

此愿为临终接引,又是特别法门,十方诸佛皆有净土,如药师佛,弥乐净土等,修其法者,临终皆不接引,西方极乐世界有弥陀接引,最为特别。

十方众生,不仅娑婆,愿力至大。极乐以外之十方世界,娑婆亦十方之一,发心亦必须自他两修,自他两利,此为菩提心。往生西方,须乘愿再来,度众生力大,诸大祖师皆乘愿再来人。此皆是发菩提心。修诸功德者,众生即是佛之心,学人不恼众生,佛即欢喜。心为众生,为众生谋福利,即是修诸功德。发愿欲生我国,尽量修诸功德,回向往生,享大福报,此为至心发愿。信愿行三者,愿至要,纵得一心不乱,无愿不得往生,若修他宗,发愿生西,亦得往生。临寿终时,以博地凡夫,而邀万德庄严之佛来接引,此大慈大悲,惟法藏有之,他方佛不如此接引也。

第二十愿系念往生:念佛有多种,吾人但学持名,此处依经讲之而已。心想佛即是念佛,想佛之功德、西方种种庄严,佛之种种言行,皆是念佛。持名、观想、观相、实相,普通讲有此四种。持名固好,否则心系於佛国亦佳。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闻我名号,系念我国,植众德本,至心回向,欲生我国,不果遂者,不取正觉。.

闻佛之名,系念佛国,心向往之,多作利益众生之善事,为植众德本,吾人学净土,正助双修,正为念佛,助为诸恶莫作,再众善奉行,如此正助双修,即是植众德本。此处但讲植众德本,系念佛国,至心回向,有定力,欲生极乐,一定遂愿。

今讲第二十一愿,为生兆极果愿

极果是成佛之果,学佛发大愿者不多,如以学净土者而论,大多数人以求往生而已,然非发大愿,难以往生,若发成佛之心愿,非求往生西方不可。此方成佛三大阿僧只劫,生西数年即成。在此方证果,其相不显,生西则现三十二相。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不悉成满三十二大人相者,不取正觉。

佛国有净秽,有程度者见净土,无程度者见秽土,如娑婆为释迦牟尼佛之净土,然吾等凡夫所见皆秽土,若欲见净土,必须断见思惑。

天人、天神、人道,皆是未断见思惑之凡夫,娑婆天人皆不见净土,然极乐世界之天人皆见净土。

三十二大人相,相是形相,殊胜之相,有三十二种,唯二种具有,一成佛者,二不成佛者,即转轮圣王,慧不如佛,其福甚大,故有三十二相,然生西者皆具三十二相,兆成佛之相。三十二相略举,白毫相、两耳垂肩、四十齿、顶有肉髻、金色身。不如此者,不成佛。

设我得佛,他方佛土诸菩萨众,来生我国,究竟必至一生补处。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开化恒沙无量众生,使立无上正真之道,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极乐以外十方国土,诸菩萨皆各国修大乘法者,成佛三大阿僧只劫,实际为无数劫,太难,故发愿往生西方,必至一生补处。弥陀经多有一生补处,若菩萨往生,即得一生补处。

凡夫往生西方,多有一生补处,并非全是一生补处,此指诸菩萨众而言。

一生补处,补处补佛之地位,即是候补佛。众生本性为诸惑所覆,除见思,证罗汉,除尘沙无明惑尽,即成佛。候补佛尚未就佛之地位,而已有佛之资格。

得补处(一万个一万年,再加二倍,再加八万倍之),须三大阿僧只劫,何以成佛时间如此长,不能继续除惑故也。故此方必须三大阿僧只劫,始得补处,非一生补处。

一生者,此方凡夫皆分段生死,转生即有隔阴之迷,想在此方修行成佛,易乎?另为变易生死,不入胎,为罗汉,无分段生死,尚有变易生死,其本性所染之惑,虽除三分之一,尚有三分之二,不能成佛,必除尘沙惑根本无明,始成。除尘沙惑等,转变境界,即是变易生死。

往生西方之便宜,但经一次分段生死,不再入轮回,但去无明可耳。在此方闻法明理,生西後去之甚速,不明理者去之较难,譬如五层惑,逐层去之,明理者五层一次揭去之。揭五层,经五次变易生死,一次则一次变易生死。其实不止五次。在此方成菩萨,生西後立时去尽。文殊,普贤二大士皆发愿往生西方,今人学佛十年,辄以老前辈自居,视二大士何如也。

除其本愿自在所化,为众生故,被弘誓铠,积累德本,度脱一切:

生西之人,悲心过重,但断见思惑,无隔阴之迷,来去自由,不俟位登补处,即乘愿再来度化众生,此即非一生补处。佛以慈悲为本,必须度众生,然在此方度众生力弱,往生後乘愿再来,力大。

生西後,成 一生补处,经五十位,至等觉即是补处。若至十位即愿再来度众生,是为本愿,不一生补处,为众生入胎。被弘誓铠,即是四弘誓愿,如被铠,入胎不惧。积累德本,度众生有功德,度众生愈多,功德愈大,愈积愈大,度众生之经验阅历亦愈多,故能度脱一切。

知众生状况,有方法度化为慧,度众生为福,福慧双修。

游诸佛国,修菩萨行,供养十方诸佛如来。

行菩萨道,不在一处,故游诸佛国,到任何佛国,皆须上求下化,故度化众生时,尚须供养诸佛,供养佛即是求法。度众生度至何程度?

开化恒沙无量众生:度众生如此之多。

使立无上正真之道:使立正真之道,不摇动,明了本心,知心即佛,成佛始为无上。

超出常伦诸地之行:超出十地以上。

现前修习普贤之德:菩萨之中,以普贤之愿最大。生极乐後,即与普贤同德。

若不如此,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承佛神力,供养诸佛,一食之顷,不能遍至无数无量亿那由他诸佛国者,不取正觉。

今讲随顺众生愿,众生所作正事,佛皆随顺之,有四愿。自二十三愿起。

众生,包括六凡三乘,菩萨未至成佛,亦有所不能为之事,求佛,必获佛之加被。

法藏比丘说,设我得佛後,国中菩萨,极乐世界国中菩萨既未成佛,故须上求下化,求佛不限一处,求佛愈多,开智愈大,何处有佛,即应往求之,求佛必须供养,不在物品之多寡,在表心意,最高者法供养,朝暮二课,诵经,即是法供养。供养佛,佛即为说法。一食之顷,为时甚短。遍至无数诸佛国土供佛,即得诸佛开示。不能如此者,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在诸佛前,现其德本,诸所求欲供养之具,若不如意者,不取正觉。

诸佛,他方诸佛,德本,个人所种之种种功德。在无佛处,作功德,纵回向,仍以自己为之。若在佛前作功德,则为代佛作者,承佛意旨,(普门品无尽意菩萨以璎珞供养观音菩萨,先不受,後一分供释迦牟尼佛,一分供多宝佛塔。)功德现已,想供养诸佛,求供养之具,随意得之,弥陀经各以衣祴盛众妙华,即如意供养,若不如此,不取正觉。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能演说一切智者,不取正觉。

一切智,是三智之一,一切智,知万法皆空之理,得此智,即证罗汉果,凡夫但能说,不能转变境界,故不得一切智。次为道种智,菩萨得之,破尘沙惑。次为一切种智,佛之境界,此处一切智总讲三智,往生西方,在人天道,不数日即破见思惑。极乐一切智即是等於一切种智。演说一切智,凡对空假中之理不明者,或问空,或问假,或问中,皆能为其演说,一切种智皆能表现,不然不取正觉。

既能演说一切智,与佛同否?不同,浅深不同,如神通,在极乐众生皆有六通,然假若罗汉天眼可见一百个大千,菩萨天眼则可见一千个大千,佛之天眼可见无量大千世界。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不得金刚那罗延身者,不取正觉。

金刚那罗延身,是金刚力士,金刚最坚利,身健不坏如金刚。能受一切辛苦,金刚经开首偈,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在西方已无身见,何须此金刚身?菩萨职务在上求下化,求法,如心无定力,佛说法不能接受,求法必须开智,有智闻一知十。下化亦必须智,须具辩才,应机说法,智不足,不能应机。智慧充足,若身体不健康,则不能上求下化,须身心(智)皆不疲乏,始能行菩萨道。

吾人不论功夫如何,彼此皆互勉发菩提心,欲发菩提心,如此条件皆须具备,真发菩提心者,自未得度,先求度人。往生西方,断见思惑,虽未成佛,乘愿再来度化众生,不迷,具备上求下化条件。真发菩提心者,必须求往生。民初,印光祖师、虚云老和尚、谛闲祖师、弘一律师、太虚大师,皆是乘愿再来者,是人天眼目,世间明灯,今皆已去,人天耳目不存,未来世间更为险恶,必须切实修学。

以下福慧时增愿,亦有四。不论世出世法,皆须福慧,世法重福,亦须求慧,修出世间法,亦须福慧双修。求慧开智,若不修福,则说法无人听,即无功德。既皆须求福慧,当於何处求?此方众生有种种障碍,不易求,学佛之人,须深明因果,及早求福,有福障少,无福障多。出世法,亦须福慧双修,故佛为两足尊,自己有智,亦能开人之智,自开慧,是慧,开人之慧兼有福报。

时增者,一到西方,随时增加福慧,不若此方之难求。

设我得佛,国中天人,一切万物,严净光丽,形色殊特,穷微极妙,无能称量。其诸众生,乃至逮得天眼,有能明了,辩其名数者,不取正觉。

此第八科开设,福慧时增愿,有四条,福慧人人所希求者,今人福慧大多数皆日减,惟少数渐增。世法须博学多闻,始得世智,佛法须有定力,始得出世慧,福,无论世出世法,皆须多作善事。 今人作善者少,求慧更稀,故娑婆人福慧日减,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则福慧日增。

四条,前二讲福,後二讲慧。

第二十七愿,物皆严净。天人,此国之众生,天人未证果者,天人犹如此,其余可知,一切万物皆庄严清净,光明华丽,形色皆特别奇怪,微细之至,妙,更难言,多至不可称量。此世界天人以上之众生皆得天眼,亦不能明了辩其名数。辩,一本作辨,或辨别,或辩论,皆通。如此宝物,谁生此国,谁即有之。何必在娑婆贪爱假宝。

第二十八愿全境尽览,极乐无量无边皆明了,一大快事,吾人在娑婆,无此乐趣,余居台湾二十余年,亦未尽览,到极乐,虽无量无边,一目了然,见其他世界亦一目了然,极乐树叶皆放光,他方无量无边世界皆映入光中,吾人在此讲经、闻经,亦在极乐光中。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乃至少功德者,不能知见其道场树无量光色,高四百万里者,不取正觉。

前天人,有福,慧少,故不能明了宝数,此菩萨慧胜天人甚多。极乐遍处是道场,有道场处,即有树林,树有无量光,树高四百万里,一片树叶亦比台湾大。甚至少功德菩萨,皆能知见。

前後二条,一者数不清,一者能知见,无矛盾。有三种不同:一、前者物品,後者树,树虽多,然较物少,少易知,多难知。二、物较树微,大易知,微难计数。三、前为天人,後为菩萨,天眼高下不同。

以下二愿是慧

第二十九愿读诵智开,读,阅读,诵,背诵。读诵即能开智。娑婆开智难,台中学人闻经二十年,智仍未开,余读诵五十年,亦未开智。若在西方,不唯读诵开智,虽在八功德池中浴沐,亦能开智,其理何在?

祖师云:无禅有净土(禅必须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弥陀仍须开悟,往生後,仍有变易生死,不悟不了变易生死,不能成佛。不可误会祖师语意,修净土人亦须求开悟。

诸位在此常听经,开一分智慧,则烦恼少一分,易得一心,若终日加烦恼,则不得智。若开智,虽遇烦恼,而不为烦恼所动,忍之,如遭人辱骂二十句,忍之,则骂自止,则烦恼即菩提。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若受读经法,讽诵持说,而不得辩才智慧者,不取正觉。

说,对别人讲解,大菩萨教小菩萨,小菩萨教人天,讽诵持说,皆得辩才智慧。讽诵持得智慧,说得辩才。

第三十愿慧辩无限:智慧辩才无限,如遭人辱骂,二十句可忍,骂至三十句若不能忍,则有限量,此智辩皆无限量。

设我得佛,国中菩萨,智慧辩才,若可限量者,不取正觉。

若智慧辩才至某程度为止者,则有限量,余之佛学问答,所答不过万分之一,必须往生得辩才无碍後,乘愿再来。

此上四条,前二福报,後二智慧辩才。

学佛之人,有辩才,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则增加功德,无智慧辩才,作善不多,有智辩,更作善,得功德,得福愈多。不学佛,若有慧辩,但作恶,不作善,则日渐堕落,吾人必须深信因果。

第九科,香光徧处愿:

光,增智慧,香,改习气,在娑婆,智慧难得,习气难改,到极乐则易。

光之用处甚大,此为比喻,众生迷,喻为黑暗,闻圣贤之道,则见光明,极乐处处见光明,光皆佛之智慧。

香,娑婆亦有各种香,香有正、邪,寺中所焚者正,世间香水则为邪香,极乐皆是正香,极易改变心理。

设我得佛,国土清净,皆悉照见十方一切无量无数不可思议诸佛世界,犹如明镜,覩其面像。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极乐皆光明,十方世界国土皆现於极乐,不仅弥陀在极乐化身无量,十方佛亦皆化身无量,光明无量,犹如明镜,覩其面像,如此,何容心起邪念。

设我得佛,自地以上,至於虚空,宫殿楼观,池流华树,国土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百千种香而共合成。严饰奇妙,超诸天人。其香普熏十方世界。菩萨闻者,皆修佛行。若不如是,不取正觉。

自地至空皆是楼阁,所有一切万物,皆以无量杂宝合成,宝皆放百千种香。娑婆正香,吾人数不出十种,极乐则有百千种。如此香,严饰奇妙,无论何世界天人皆无之。其香能普熏十方世界,吾人有障,不能闻。菩萨闻之,皆修佛行。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蒙我光明触其身者,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不尔者,不取正觉。

今起讲第十科第三十三愿

第十科总题益摄十方。极乐原为益利众生者,前讲往生极乐之众生得利益,今则不限极乐,十方无量世界之众生皆得其利益。此科计有五愿,一为触光柔软,娑婆众生刚强难化,如生牛皮不可折服,学佛难进易退,刚强即是心不柔软,心不柔和,则身亦不柔,损人利己。触光者,阿弥陀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凡接触此光之众生,身心则柔软,然佛光有触及者,有不能触及者,须视机缘而定,吾人虽然刚强难化,然心中尚有阿弥陀佛之念头,知念佛,知因果,已种金刚种子,纵不成就,造业堕地狱,以心中有佛,尚有解脱之望,至若不学佛者,则无此机缘,弥陀之光则加被不上。

法藏愿得佛後,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触我之光,身心皆变为柔软,超过天人。六道中,人天为二善道,性情较畜生柔,得人身须持五戒,得天身须修十善,五戒但讲身口二业,十善则讲身口意三业,故人道瞋心重。见思惑欲界全具。色空界已无瞋,故柔和,若众生触佛光,身心柔软超过天人,若天人触佛光,其身心益加柔软。

设我得佛,十方无量不可思议诸佛世界众生之类,闻我名字,不得菩萨无生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