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

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唐紫阁山草堂寺沙门飞锡撰

法宣法师白话译

无心念佛理事双修门第十五

问曰:圆满忆念三世诸佛,或是专门面向西方一方,我已恭敬听闻其幽深之义理也。然而此皆是有念有思,有生有灭,怎么能够和《胜天王所问经》中所说:‘以无所念心,而修于念佛。’之意旨相同呢?

对曰:“无念”之说法,人们大多误解、而泣于歧路之上。若不加以精细研究,犹恐会迷失于途径之中。如今以理事二门来辩明之。言其理门者,乃是真正无念也。解释曰:不论是有念或是无念,即此有无之当下,依理体而言,即是真实无念。何以故?诸佛依众生之心念而生起,因此心即是佛。就如同刀子,不会自己割自己;手指,不会自己触摸自己。佛不会因众生心不忆念之而自己显现佛相,心不会不忆念佛而称为念佛心,怎么可以在诸佛之外再建立一个心,在自心之外建立诸佛?佛既然不是有,那么心又岂是有呢?无心可念佛,其义理则非常明了了!是故世间人认为念佛,是有念也;我则说所谓的念佛,即是无念也!这还有什么疑惑呢?

此外心念之当体即是空,怎么会有所谓的念呢?并非将念消灭了才称为空,因此又怎么会有不念佛才叫作无念呢?心念的体性自己即是空寂,怎么可以说有生起念、或消灭念呢?

又所谓的“无所念心”者,即是《金刚经》所谓的“应无所住”也;“而修念佛”者,即是《金刚经》所谓的“而生其心也”。无所念心者,即是《维摩诘经》的“从无住本”也;而修念佛者,即是《维摩诘经》的“立一切法”者。无所念心者,即如《般若心经》所谓之“念即是空”也;而修念佛者,即如《般若心经》所谓之“空即是念”也。心念与空性不相差异之意旨,便彰明了中道之义也。

能念所念,双双空寂,名之曰“止”;能念所念,双双照明,名之曰“观”。禅定与智慧若是不能均等,则非是正定、正受也,岂可以得到三昧之名称呢?如今则虽然观照、而常空寂,即是“无所念心”也;虽然空寂、而常起观照,即是“而修念佛”也。诸佛如来证得寂照三摩地,即是念佛三昧究竟之果位也。是故此念佛三昧,能生起首楞严王师子吼定,这就非常明了了!就如同《菩萨念佛三昧经》中之破相偈曰:

忆念诸佛真实金色之身,而安住于无所着之心。观察佛法当中何者名为佛,一心摄念而恒常相续。金色的身相不是如来,受想行识等四阴也如是、不是如来。可是离开色法等五阴也非如来,观想金色身时应当知道这个道理。此乃是诸佛世尊,最殊胜的寂灭之处。善能灭除世间一切外道,及种种邪知邪见。就如同龙王降雨一般,恩泽于十方一切的众生。

此经典中说明了六度万行,没有任何一法、不是念佛三昧者也。

问曰:理体之门已经显示,期愿更再开示事相之门,令其学佛之人,得到真实之无念,合乎于般若波罗蜜,开启无相的大乘甚深禅定,如此则不亦博大乎?

对曰:其实理体与事相,相去又有多少呢?前面已经说明了、即事相之理体,如今更再说明、即体理之事相也。《大品般若经》云:‘释迦牟尼佛为钝根的人,说诸法空寂,以其动不动就生起执着之见也。而为利根的人,说诸佛所具足的相好庄严,因为其能如同莲华,不染于污泥尘土也。’如是则须菩提尊者在小乘中,称之为解空第一,无名言、亦无形相之执着。等到他在大乘《法华经》中被佛授记,其当来成佛,号曰“名相如来”。须菩提尊者,如果不是真的本是大乘菩萨,则必然常常恐怕色声香味触法,得其方便而染污之。逃避远离尚且都无闲暇,又怎敢停留游行于名言形相之园林都苑呢?既然能够通达而不滞于名相,是故获得佛之授记,而称之为“名相如来”也。

其言事相之门者,以佛乃是生于众生之心,因此“般舟三昧”虽本无念,而佛现前;一切境界其实出自于我心,因此“法华三昧”,不速求而自来。所谓“无所念心”者,即是断绝诸般杂乱之想也;“而修念佛”者,即是善于专想一佛也。此则如《文殊所说摩诃般若经》云:‘若是有人学习射箭,长久学习之后,则熟能生巧。后来射箭之时,虽然无心,但是只要箭一射出,则皆射中目标。若是有人想要进入一行三昧,必须随着佛所在的方向处所,专门称念佛之名字,令其念念相续而不间断,即能在于念佛之中,见到三世诸佛。就像是彼学习射箭之人,既然熟能生巧之后,虽然无心念佛,而皆能合乎念佛之心。’此不是无念是什么呢?是以大乘方等经典曰:‘努力精进地念佛而不休习,佛当来必定现前也。’《璎珞经》云:‘佛道者名为一心,散乱而多妄想者,即非佛道。’《坐禅三昧经》云:‘菩萨学习坐禅,不念一切诸多之事,唯有忆念一尊佛。就如同在清净冰冷的大海中,唯有金色的须弥山王。乃至欲得诸佛的功德法身,亦应如是专念一佛。&rsquo

问曰:若说“无念”便是三昧者,应当直接超越而进入无念,何必更要曲折迂回,而用心念来念佛呢?

对曰:《楞伽经》云:‘用木楔来取出木楔。’世俗的谚语说:‘使贼去捉贼。’如今则以正念去止息妄念,这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何况正念如果纯熟,不必用心思去谋虑,而自然成就去除妄念之效果,如是则不必造作用力矣。就如同高超的剑客舞剑时,忽然将剑挥向于空中青云,等其落下后,再以刀鞘之背面来承接之,从来未曾失手过。又如同《庄子》里所说,善于杀牛的庖丁,解剖牛只时,其刀刃所投向的皆是纹理间隙,而没有筋结阻碍。并且杀牛动刀之音声,合乎于桑林古乐之舞曲,此就如同正念纯熟之人,这不是非常明显吗?

是故《大乘起信论》说:‘若是能够了知,虽然说法,而无有能说之人、与可说之法。虽然动念,亦无能念之人、与可念之法,如是名为随顺于真如。’若是能够离于念者,名为得入。得契入者,即是真如三昧也。更何况是真正无念之位,乃在于妙觉佛果,因为只有佛才能究竟了知心念初生之相也。而说到心念的初相者,所谓的真正无念,尚且不是菩萨十地之所了知。而如今学佛之人,尚且未曾进入十信之阶位,即不依从马鸣菩萨所指示的、从有说入于无说,从有念入于无念。实在恐怕其就如同仰慕崇高之楼台,而轻视累积之土堆;颠倒衣裳,而却想要探索衣领一样,这是可能的吗?

《大佛顶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云:‘大势至法王子,与其一同修习念佛法门的同伦,有五十二个阶位之菩萨,即时从座位而起,顶礼释迦牟尼佛之佛足,而禀白释迦牟尼佛说:我回忆往昔恒河沙劫以前,有佛陀出现于世间,其名称为无量光佛。然后十二尊佛、相继在一劫之中次第成佛,其最后一尊佛,名为超日月光佛,彼佛教导我念佛三味。这就譬如有二人,其中一人专门忆念对方,而另一人则专门遗忘对方,如是两个人,有时能相逢、有时不能相逢,或者相见、或者不相见。可是如果二人能够互相忆念对方,两人之忆念极为深切,如此乃至此生至他生以前,皆能相聚、而如同形影之不离,不会互相违背远离。十方的诸佛如来,怜悯忆念众生,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一般,若是儿子逃离了母亲的身边,那么母亲虽然忆念、又有什么用呢?儿子如果能够忆念母亲,就如同母亲忆念儿子之时,那么母亲与儿子终其一生,都不会互相违背远离。若是众生心,能够忆想佛、思念佛,现前或将来,必定能够见到佛,距离佛并不遥远。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善巧修行,自然能够心地开明。这就如同熏染香料的人,身上自然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我于过去在因地中,以念佛之心,入于无生忍。如今于此娑婆世界,摄受念佛之人,归向于极乐净土。佛陀问我如何修习圆通之法,我没有其它的选择,只是都摄六根不攀缘外境,念佛的净念相继,证得三摩地,这就是我最为第一的法门。’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