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以《佛说阿弥陀经》为例

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以《佛说阿弥陀经》为例

禅悦

《佛说阿弥陀经》是净土宗的重要经典,是释尊无问自说、四众弟子每日必诵的一部典籍。在本经中,释尊主动向声闻弟子中“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介绍了西方极乐国土的方位,称为极乐的由来,其国土的依正庄严,往生彼土应当具备的条件等,最后反复劝说大家要发愿往生彼国,并一再说明,这不仅是释尊的心愿,也是六方(代表十方)诸佛的共同愿望,大家一定要相信这一稀有、难信的念佛往生法门。本文现以此经为例,简要介绍一下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的条件。

一、具足信、愿、行

净土宗历代祖师的共识是,往生西方净土最主要的条件是要具足信、愿、行三种资粮。所谓“信”,就是要相信释尊所讲的西方净土的存在,相信众生如果发愿求生西方净土,在其临命终时,阿弥陀佛等圣众一定会来接引其往生彼国;“愿”是众生应当发大宏愿往生彼国,也劝说其余众生求生净土,解脱生死轮回;在具足信、愿后,还要“行”,即应用实践,广修四摄六度、自利利他,坚持持名念佛,达到一心不乱,临终时心不颠倒,蒙弥陀接引,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在《佛说阿弥陀经》中,释尊特别强调信、愿、行在修行净土法门中的重要作用。如在向舍利弗介绍完西方极乐国土的殊胜之处后,释尊说:

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因为极乐世界是理想的国土,凡往生者均可获得无边殊胜的功德利益,所以众生凡听闻此事者,都应该当下发起切实的愿力,力求将来往生西方净土,不要犹疑不决,当面错过。接下来,释尊又强调说:

舍利弗,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是故舍利弗,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释尊经常教导佛子,当以无所希求之心来修证佛法,凡修菩萨行者,除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外,别无他求。此处,释尊明白告诉大家,凡往生西方净土的众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直至最后成就佛果。这样,就将往生净土与佛法修证圆融地统一起来,消除了往生只为享受、与修行无关等误解。

发往生之愿心后,就要按照佛敕,切实行持。行持方法为: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净土修行法门是念佛,净宗祖师将此分为实相念佛、观想(像)念佛、持名念佛三种。此处释尊单提持名一法,因为此法最为简易,最好把握。净土宗的发展证明,持名念佛后来成为念佛法门的主流,这既是实践的结果,也与释尊在此经中的倡导不无关系。净宗九祖蕅益大师说:“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持念弥陀名号,在于消伏妄心,达到一心不乱,自然可以与佛感通,临终蒙佛接引,自在往生。命终之时,若愿心不切实,便会因留恋世间而产生许多牵绊;若持名不专心,心地不清净,难以感通道交,心生颠倒妄想,徒增各种挂碍,自然难以往生。

在佛门中,净土法门一向被称为“门余大道”,即在八万四千法门之外、依他力念佛得度之解脱大道。因念佛为因果超绝之教,常理以外之法,不可思议之道,别说初学者,就是浸淫经教数十年的老修行者,也难免怀疑不信。在娑婆世界示现成佛的释尊,深知此界众生根性,对此门余大道难以相信,因此在经文后半部分,又特别强调、反复劝说大家要深信此法。为了启发信心,释尊还举出十方诸佛来作证明,他们也在各自国土,示现广长舌相,宣扬赞叹净土法门;而且诸佛皆知释尊在娑婆五浊世间成佛的艰难,尤其深知释尊能为娑婆刚强难化众生宣说净土法门,让大家生信,更是难上加难,太难得了!故释尊在末尾对此总结曰:

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因为释尊一再强调净土法门是难信之法,也凸显出此法门的殊胜难得,大众应该作难遭想,千万珍惜,不可错失。至此,信、愿、行三资粮介绍圆满,众生念佛只要深信而不怀疑,切愿而不夹杂,笃行而不间断,自然净土可期也。

二、具足善根、福德、因缘

释尊在经中又说:“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可见,对于一般人而言,单纯具有信愿行三资粮还不够,还必须具有善根等诸般条件,才可以往生净土。

其中善根又作善本、德本,即产生诸善法之根本,一般分为三类,即无贪、无嗔、无痴,相应对治贪嗔痴三毒,合称为三善根。此三善根也是净土修行的必要条件。因为往生西方后,即能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转,又能“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如此殊胜功果,岂是一个内心充满贪嗔痴毒素、又自以为是的下劣之人所能获得?即使能够侥幸获得,在与这些上善人及补处菩萨相会时,自己也会自惭形秽的。

福德是指过去世及现在世所行之一切善行,及由于一切善行所得之福利。释尊经常教导弟子,修行要福慧双修,即福德与智慧不可偏废。菩萨所修六度法门,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即为修福德,若无福德做基础,只偏修第六度般若智慧,即使修成功,也得个“罗汉托空钵”的结果,不足取法。修行净土也是如此,必须有一定的福德积累。那该如何积累福德呢?按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载,菩萨于法应无所住,须行不住色布施、不住声布施,乃至不住法布施等,由此不住相之布施,其福德不可限量。

因缘一词是佛教常用术语,指产生结果的直接原因和辅助促成结果的条件或力量。对于净土修行者而言,能够听闻到念佛法门,是净土之因缘;能够深信、发愿念佛修行,是净土之因缘;临终得善信莲友在旁助念,自己心不颠倒,意不散乱,见佛接引往生,也是净土之因缘。由此可见,要获得此净土殊胜因缘,除自己精进修行、老实念佛外,还要多劝说他人共修净土法门,为临终莲友净侣欢喜助念,坚定其念佛信心,消减其往生障碍,则自己临终自然也会获得善友相助等殊因胜缘,稳妥往生西方。

总之,在净土修行的条件中,信、愿、行三资粮为主因,重在内心的自觉;善根、福德、因缘为助缘,强调利他互助。二者都是欲求往生者必备的条件,不可废止。

三、临终心不颠倒,才可往生

具足了三资粮主因,又有了三种助缘,若临终关键一关把握好,净土修行者即可圆满往生。临终一关为:

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其关键在于心不颠倒。所谓心不颠倒,即是修净土者在临命终之时,能够万缘放下,没有任何挂碍,没有神志不清等昏沉现象发生,更没有对亲友及钱财等的贪恋,一心只求往生。如果对生前的功名利禄、富贵钱财、六亲眷属等放心不下,其心就会散乱,就会成为牵挂障碍,导致功亏一篑,无法往生。此类事例举不胜举,非常令人痛惜!

释尊在本经中特别强调,念佛之人在临终时,一定要正念分明,心不颠倒,才能为此生念佛修行画上圆满的句号。欲求临终心不颠倒,平时除了要精进用功念佛,达到一心不乱外,还要培养强烈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之心。此外,临终时身边亲友、净侣的助念等如法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条件。

关于临终助念一事,净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师在《临终三大要》一文中有说明。印祖告诫众莲友,为亲朋临终助念时,应当做好三件事:第一,善巧开导安慰,令生正信。即在病人临终时,要劝其放下一切,一心念佛。若有后事要交代,速令交代。过后便置之度外,即作我今往生佛国之想,世间的福乐、眷属等种种尘境皆为障碍,可致祸害,因此不生一念系恋之心。第二,大家换班念佛,以助净念。病人在临终之时,心力脆弱,应当全仗他人念佛相助,方能得力。所以,家人应当发孝顺慈悲之心,为其助念佛号,令其意不颠倒,便可顺利往生。此时,切不可让亲人在其前问讯劝慰,使其动了世情之念,妨碍正念。第三,切戒搬动哭泣,以防误事。病人临终之时,正是凡圣、人鬼分判之际,一发千钧,要紧之极!只可以佛号开导其神识,不可洗澡、换衣或移动寝处。任其如何坐卧,只可顺彼之势,不可稍有移动。也不可对之生悲感想,或者哭泣。若搬动病人,会令其增长嗔心;若在旁哭泣,病人则情爱心生,佛念便息,难以往生,甚至生生世世不得解脱,岂不耽误大事!

综上所述,对于念佛修行者而言,如果想顺利往生西方,首先要具备信、愿、行三资粮,其次要具足善根、福德、因缘,临终时做到心不颠倒、正念分明即可。前者为主要原因,中者为辅助条件,后者为功夫表现,三者圆具,则往生必成,佛果必得也。此为《佛说阿弥陀经》对念佛行者的启示。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