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第五十六日(二):念佛人怎么八地事?

安居第五十六日(二):念佛人怎么八地事?

昙鸾法师在文字中提出来净心菩萨与不净心菩萨的的差异。我们说这个九界,若是依佛愿同归者,差异蕩尽;若不同归者,九界各有其异。希望我们这个时代,不管你是什么样的净心不净心菩萨,或者是一个薄地凡夫、固执有情,或者说是一个对佛将信将疑者,那我们都可以摒弃自业,摈弃他业,摒弃共业(即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东西),我们来随顺着这个主题的法流,乘着佛愿往生彼国,乘着佛愿的印契、佛果的回施,令我们当下安心,抉择于烦恼,告别于烦恼,在现行中得到解脱,在现行中安住圆满,在现行中去真正地了解阿弥陀佛这个无量光寿,那也就是我们佛性的真实。

净心菩萨与未净心菩萨,过去是依八地七地之差别而言。因为在净土法门中,乘佛愿力皆住阿毗跋致,这是十分令人震惊的一个提示!因为乘佛愿力故,所以净心菩萨未净心菩萨皆得阿毗跋致,那凡愚有情亦复如是。

未净心菩萨,就是我们这样的菩萨,皆需作意成就种种三昧,种种修持,种种相续因缘,能使我们在此界彼界,乃至他方世界,乃至能分身不能分身的,各自有自己的修行方便,但这是作意所成。那我们很容易评判我们自己,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状态,用什么方法来修行?所以这个作意,也就是所谓的意乐,你使自己有一个意乐的意愿,那就有殊胜的方便。

我们一旦认知清楚了,这个作意就会产生意乐的事实——即我愿意念佛,喜欢于念佛。七地以里的菩萨一定要有这个作为的,我们要对此处认清。很多人说,哎呀,我这个念佛,或者打坐很舒服就好了,或者说我脑袋瓜子空空如也啥也不想就行了,这就是一个天大的错误!为什么呢?若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你那个说法可以;而八地以下的菩萨不可以,八地以下的,你那样就是一个愚癡业!但是许多学佛的人这一点就逾越不了,认为我这一昏沉就有法了,我一掉举就有法了,我这脑袋瓜子一木就有法了,他不知道这种意乐的增上善缘,或者说在凡夫地的这种增上随顺,那我们就丢失了现下的意乐与增上,会迷失在自己现有业力中。所以很多修行人没有修行反而受其害了,因为他挂一个修行的名,别人一看他很修行,也很有作为,大家也会赞美这样的人,少事少欲呀,但堕入了无记业,这是泛空的一个迷失。

八地以上的菩萨没有退转的余地。我们都读过《无量寿经》,说有一亿菩萨欲闻此法而不能听闻,而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们向往这个法,但是没有听闻此法,而退转于无上菩提,就是讲八地以里的菩萨。八地以上的菩萨不需要作意用功了,他就在这个不退转地真实安住了,他是无作意用功。

为什么一再强调这一点?这是现前我们汉地修行人一个致命的黑洞!极为致命!多少人在这里沉沦而不知,多少人还在培养这种沉沦,所以他不好乐于念佛!为什么不好乐呢?他不知道念佛的究竟彻底的喜悦所在,他不了解这种广大善根的殊胜,所以他没有这个好乐。他只有什么呢?只有我熬熬时间,我很舒服就好了,你看我坐的也有个样子对不对?没有个样子有个腿子,没有个腿子还有脑子,脑子一发木就行了。因为舒服啊。脑子一发木,这个无记的休息、短暂的休息没有问题的,但一旦你把它当成一个事实,就成为无记的业,那就不是休息了。

可以做短暂休息,因为无记功中有休息的。很多修行有禅定的禅师、善知识也需要也有休息的时候,我们读过经典,看这些阿罗汉、世尊都休息的。为什么呢?他们也需要一段色身的放松。你说他通达无碍了,一切时间都要去利生的。那是可以的,对凡夫说他是有那个精力,但是在某些随顺众生的状态下,他还是需要休息的。

我们一旦不知道这个意乐,我们就不乐于念佛这样一个极殊胜的广大善缘——就是与一切佛结缘,我们就会落于无记业中,这就不是休息了,无记成个业了,无记业就是愚癡业。如果是无记中的休息,你明确我这是个休息的剎那,这没问题,不应该造成大的伤害,但是你要是使它成为一个业习的事实,那可就是无量无边的沉沦。

所以此处,一个作意与无作意的分水岭我们要知道。佛力住持,那就即得不退,那你是作意而得不退;不作意的时候,你没有证到八地,你没有随顺佛愿,那你就退!这一点你要不注意,很麻烦很麻烦的!所以这个随顺佛愿念佛,佛力住持得不退转,我们要不在这个地方回到法性的安住上来,或者亲证这个法性的真实,我们一定得在忆佛念佛、佛力住持这个地方上用功夫,即作意。

菩萨,这个地方虽说我们是反复地讲,有居士说,师父,这些话我不知听了千万遍了,我说千万遍能听得清楚了,我还讲。因为什么呢?真是重要!许多人就渴望一劳永逸的修法,说我念一声佛,没有问题了,我就得不退了。那你要是依自力住持,你一定要安住在八地以上的菩萨的位置去。没有这样果地的修证,你不忆佛念佛,你没有这种意乐,那退转是必然的,或者说你没有法性的、佛性的直接的印契,或者说随顺,那退转势在必行!所以结果多是被自己的业习业力所埋没,而说念佛没用。因为他没有去抉择这种意乐,这种好乐,这种佛力住持的善缘与自性佛性的印契。一旦印契,你马上就会看清你所有的执着与业力。所以我们不依佛力来激活自己所谓的佛性,那必然沉沦在自己的现下的业习,若是善若是恶若是无记。这是净心菩萨与未净心菩萨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水岭。实际过去这些善知识设立这些文字言说是不虚设的,他不假设,他是给我们现实情况的一个真实的指导。这个地方希望大家有个审视的机会。

自力不退与佛力主持不退这两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反复提及呢?

我们要知道,自力不退一定是八地以上的事情,佛力住持是九界众生,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异。我们在这个自力欲得不退,那就是亲证八地以上的净心菩萨,就是无用功功德的一个成就者。而佛力住持不退,对九界众生都是可以运用的。对这个不退我们要有个深刻的认知。

往往许多人对净土法门的修持就有一个很大的误区——想一劳永逸的这样一个极为贪心的、迷失性的认知,认为“佛救度我了,我啥都可以不管了”,结果放任自己,而不去认知佛力住持的真实内容,丢失这种不退的功德与利益,丢失于当下。

“念佛人做八地事”是什么呢?

是因为他明晓于这个所谓的佛力住持,有这样明确的运用,则能成就所谓即身不退转的这样一个实质内容。若是靠自力的修持,你一定要在八地以上的安住与亲证上产生事实。我们都知道,虽然是佛力住持,但是它也不断地在激活我们一切众生皆具有的佛性,激活这个佛性的作用,它本身也是佛性的作用,也没有离开佛性的作用,但它在这个印契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所以我们在忆佛念佛的运用中,是要有相续的意乐的。

很多人说:“我念佛了,怎么还是不安稳呢?不是说一念佛就不退转了吗?”

世俗中,我们吃一餐饭就可以使我们不再饑饿,我们睡一觉几个小时以后就可以使我们精神抖擞,那之后为什么还要吃饭呢?为什么还要去休息呢?因为你的生命在这种业习中循环,在这种吃饱又饑饿,饑饿又吃饱,休息又疲劳,疲劳又休息,这样一种循环中作为。七地以下的菩萨乃至说诸多有情,我们接触到佛力的住持了,也可能是一念,也可能是一刻钟,也可能是某个习气的当口的印契,但过去之后很快你的业习的疲劳又出现了,业习的饑饿又成熟了,那你还要去充电,相续地在这个念佛的意乐中去作为。为什么呢?因为你的习惯不断在遮蔽你,使你疲劳,使你饑恶,那你就不断地再去饮食,不断地再去休息。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就会把自己错当成“我一念佛就住八地了”,这是一个极大的虚妄心。

那你说:“我念佛能不能证悟呢?我念佛能不能印契自性的作用?”

是完全可以的。但你此处没有亲自抉择的情况下,念佛的意乐是必行之法。

那你说:“我要是真正地证得这个佛性的作用了,或者有所证悟了,我需要不需要这种意乐呢?”

这种意乐对九界有情都是公平的,都不多余。九界有情,你说包不包括八地菩萨呢?对九界来说都是公正的,功不唐捐的,况且我们薄地凡夫有情呢?

有人就会这样说,那忆佛念佛也不容易。

那你再对比对比其他方法,你还有比这种忆佛念佛更简单的方法吗?更究竟的方法吗?更彻底的方法吗?更容易操作实践的方法吗?更容易成就相应的方法吗?有,你可以找去,那我们会鼓励;但要是没有了,你就老老实实地忆佛念佛。我们可以去寻找。

这个分水岭如果处理不清楚,我们就会盲从于这种所谓的凡夫行八地事,但他把佛力住持、随顺佛愿的根本丢失了,而去盲目地去说这样一个话。

所以念佛即得阿毗跋致,忆佛念佛,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究竟说。若是现下你又被业习的饑恶、业习的疲劳蒙蔽了,你不去进餐,不去休息,那你的饑饿和疲惫就必然造成相续的事实,你就会迷失在你的业习的饑饿与上疲劳,你会认为念佛没有作用。所以往往我们被自己的业习的疲劳与饑饿这两种东西所欺辱,认为“我念佛了但是怎么不起作用呢”?实际上这一刻钟你念的是业习的疲劳、业习的饑饿,你没有真正地去休息——就是念佛,你没有真正地去进食——就是念佛,以使你这个业习的疲劳、业习的饑饿得到满足,满足就会真正休息。

我们在这个地方若不勤奋地去实践、去观察,就多丧失大利,佛陀的究竟授记是真实不虚的,那只能说你落于人后,现前的利益总是不相应,何以故呢?你还是被自己的业习疲劳、业习的饑饿所蒙蔽、欺辱,因为你没有在佛愿的载负、佛力住持的载负这个地方真正得到休息,真正得到抉择,而是某一片刻的休息,某一片刻的使用,过去了你又把它遗忘了,业习又代替了你所谓的念佛,所谓的忆佛。因为不究竟,这个意乐没有产生真正的抉择,不知道这个利益来自于念佛,而认为是自己某个业力的自我修持造成的,所以又徘徊在自己业力的饑饿与疲劳上了。

这也是现在念佛人的一个通病。这个病危害了很多念佛人的健康。他主要是高举了自心,高举了自业。许多人对佛法,比如象净土这样的易行法及很多法门,是不屑一顾的,他的主题就是高举了自心,就是把自己看的太高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子。这种极端的自慢,或者说这种自卑带来的自慢,就使他变得迷失了。很多人在修行的路上、学佛的路上是十分迷失的,甚至最后颠覆自己的信仰!在信仰恭敬这个安住上得到了散坏,而成立了一个所谓叛逆教法的这样一个舍法的过失。为什么呢?高举自心,自诩自称,而没有真正得到休息,真正得到安乐。

象善导大师他们这样的勤苦修持,每到佛前真是不到心竭力衰是不会休息的,念佛都是通身大汗。那我们作为一个凡夫有情,还往往认为自己做的够了。那你之前不是说一念就满足么?是啊。我真希望大家去看看自己能不能真正地随着这一念而得到满足,随顺佛愿得到满足,而不是随着自己的业力满足。随着业力是永远不能满足的!随顺佛愿能使我们真正地安住与休息。所以说这“一念的满足”是随顺佛愿的满足,这个背景要是处理不清楚一定会出大事情!

我们在平时实践法则的过程中,一定会认知的,佛法不怕细腻,就怕粗糙,就怕草率,草率给我们带来的伤害十分大。因为这个时代是多变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人事交往频繁的时代,人就草率行事,草率决定,草率认为自以为得到了、理解了,人心地认知的东西、学的东西就十分的笼统,造成了颟顸的自我认为。很多人言行作为真是对自己都极为的不负责任,就象一个鲁莽的汉子一样。为什么呢?——没有真正去深究一个法则对我们真正的厉害关系所在,人生就这么一带就过去了,很多人连回头的机会都没有。我们周边经常会看到没有回头的人,随着业力一去,也就不知道会牵制到一个什么样的因缘上了。

(岁次辛卯六月十二2011年7月12日)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