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实修篇

《印光大师精要法语讲记》

--2007年3月28~30日讲于韶关丹霞山锦石岩寺

【实修篇法语】

一、 选择称名

1. 禅宗

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禅宗功夫,虽到大彻大悟的地位,以烦惑未断,犹不能了生死。

参禅一事,非小根行人所做得到。

即使做到大彻大悟的地位,而烦恼未能断尽,则生死依旧莫出。

现在人且勿论,即如宋之五祖戒、草堂青、真如喆,其所悟处,名震海内。

而五祖戒,后身为苏东坡。东坡聪明盖世,而不拘小节,妓馆淫坊,亦常出入。

可知五祖戒悟处虽高,尚未证得初果之道。

未证初果者,要常常觉照,方可不犯。

如耕地,凡所耕处,虫离四寸,道力使然。

虽以要命之威力胁之,令行邪淫,宁肯舍命,终不依从。

东坡既曾出入淫坊,则知五祖戒尚未得初果之道力,说什么了生死乎?

2. 密宗

密宗虽云现身可以成佛,然能成者,决非博地凡夫之事。

凡夫妄生此想,则着魔发狂者,十有八九也。

是以必须专志于念佛一门,为千稳万当之无上第一法则也。

学密宗者,病在欲得神通,欲现身成佛。

问之,彼皆谓无此念,实则无一无此念。

以其倡导之人,先以神通吸动人,何能令学之者无此念乎?

学密而回向净土,固是正理。但恐不屑修净土,欲现身成佛,或致受病。

我等但守净土修持,让一切人皆得成佛,以度我等,则何幸如之?

彼七日即可往生,即可成佛,则遍世间人均可成佛。

我等业力凡夫,当有无量无边的佛来度脱,何幸如之!

且守我们本份,让彼成佛度我们,岂不更稳妥。

彼等若有危险,我此法门绝无危险。

若闻彼说的好听,不禁心热起来。成之则为幸,败则便成魔眷,实令人寒心。

密宗之危险,孰非笔墨所能宣。祈死守净土修持,让他人通通成佛去。

3. 相宗

相宗,如果不破尽我法二执,则纵明白种种名相,如说食数宝,究有何益?

4. 教理

念佛修持,如服药然。

能明教理,如备知病源、药性、脉理,再能服药,所谓自利利他,善莫大焉。

若不能如是,但肯服先代所制之阿伽陀药,亦可愈病。

也可以以此药,令一切人服以愈病。

只取愈病,固不必以未知病源、药性、脉理为憾也。

5. 通家

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得实益。

学佛而不欲做大通家,专心致志于净土法门,可谓宿有慧根,具择法眼。

6. 圣智

念佛一法,唯死得下狂妄知见者,方能得益。

任凭智同圣人,当悉置之度外,将此一句佛号,当做本命元辰,誓求往生。

7. 实相

于持名识其当体实相,则其益宏深。

外持名而专修实相,万中亦难得一二实证者。

8. 观想

观不能作,称即获益。

于此谛思,知持名一法,最为第一。

二、 称名仪则

9. 六字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

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

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

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

10. 专一

凡修持宜专不宜杂。若久修大士,缘境不妨宽广,境愈宽而心愈专一。

若初心末学,缘境若宽,则心识纷散,而障深慧浅,或致起诸魔事。

在凡夫地修持,固当以纯一不杂为本也。

身业专礼,口业专称,意业专念。

念佛仪,虽文殊、普贤、地藏、弥勒等尚不加入,况其它乎?

然此等菩萨,同摄清净大海众菩萨中。

11. 相续

行住坐卧,语默动静,穿衣吃饭,一切时,一切处,皆好念佛。

随忙随闲,不离弥陀名号;

顺境逆境,不忘往生西方。

12. 守凡

在凡夫地,不得以法身大士之苦行,是则是效。

需知未得法忍之凡夫,心中当慕菩萨之道,其行事当依凡夫常理。

未证法身,必须调停得中,方可唯益无损耳。

13. 守愚

念佛之人,勿自仗聪明智慧,须抛之于东洋大海外。

念佛一法,最好学愚夫愚妇,老实行持为要。

14. 守实

修净业的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

若肯守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少实胜多虚,大巧不如拙。

15. 守约

修持功课,随机而立,愈简愈妙。

念佛之人,以省事为妙。若过为张罗种种行宜,或致疲劳。

16. 守宜

念佛岂有定章,但取适宜。

法无定相,不可固执,亦不应泛滥。唯取得益合机为事耳。

念佛须音声高低适中,缓急合宜。

若高声如赶贼之猛烈,始则心火上炎,或致吐血,以成不治之病。

朗念默念,两俱有益。然朗必不能久,多主于默,则不至受伤致病耳。

念佛一事,当随个人的力量,随便出声、默念、大声、小声皆无不可。

凡同众修持,需按大家之精神另定。个人修持,须按个人精神为定。

精神用极之后,不是退堕,便是受病。

量己力为,则有益无损矣。

17. 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不理,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若主人不理,彼即无势可乘。

若用刚法抵制,彼亦以刚法从事。

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益加决烈。

二者皆是损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逡巡而去。

18. 耳听

念佛要心中念得清楚,口中念得清楚,耳中听得清楚。

从朝至暮念,从朝至暮听。比贪多贪快而含糊不清,功效悬殊也。

若或犹涌妄波,即用十念记数,则全心力量,施于一声佛号。虽欲起妄,力不暇及。

19. 掐珠

掐珠不过为防懈怠,掐之有碍,则不必掐。

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

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

20. 记数

念佛记数,是防懈堕。

如无懈堕之心,不记亦可。

三、 诸事用心

21. 取舍

参禅一法,则取舍皆非。

念佛一法,则取舍皆是。

一属专究自心,一属兼仗佛力。

22. 念死

念佛要时常作将死、将堕地狱想。

于念佛时,即作已死未往生想。

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23. 发心

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

此心一发,如器受电,如药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

其消业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若正念重,则余一切皆轻矣。

24. 操持

被境所转,系操持力浅。则喜怒动于中,好恶形于面矣。操持者,即涵养之谓也。

急躁心,乃修行人之大障,能放下此心,则当体清凉矣。

真修行人,于尘劳中磨练。烦恼习气,必使渐渐消灭,方为实在功夫。

25. 静闹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

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26. 境界

修净业人,不以种种境界为事,故亦无甚境界发生。

若心中专欲见境界,则境界便多。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越分欲得,为堕落魔外之本。

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恐是魔现,正宜认真恳切念佛,彼魔自无容身之地。

如明来暗自无存,正来邪自消灭。何得怕魔现而不敢念佛?

譬如恐强盗来,自己先将家中护兵,移之远方,令勿在家,则是替强盗作保护,令其了无所畏,肆行劫夺净尽耳。何愚痴一至于此!

魔境胜境之分别,在于经教合不合上分。

果是圣境,令人一见,心地直下清净,了无躁妄取着之心。

若是魔境,则见之心便不清净,便生取着躁妄等心。

佛光虽极明耀,而不耀眼。若光或耀眼,便非真佛。

佛现,则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之理来勘,则愈显。魔现以此理勘,则便隐。此是勘验真伪之大冶洪炉也。

凡修行人,心要有主宰。见好境界,不生欢喜,见不好境界,不生畏惧。

能如是,则所见境界,皆能作助道之缘,否则皆作障道之缘。

27. 遇病

世间不明理之人,一有病,不是怨天尤人,便是求神祷鬼,徒增业障,有损无益。痴痴然唯求速愈,不唯不能速愈,反更添病。

人生在世,皆不能免疾病死亡之苦。当此等苦事发现之时,唯有放下万缘,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心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西方。不可求病速愈,只可求速往生。求病愈,若寿尽,便不得往生。求往生,若寿未尽,则速得痊愈。切不可痴心妄想怕死,有怕死的心,就不得往生了。

28. 任业

求生西方者,不可怕死。

修西方人,今日死也好,再活一百二十岁死也好。

一切任彼前业,不去妄生计较。

我等但老实念佛,只求临终往生即已。

至于现生之如何若何,一任其水到渠成、春来花放。

倘先设一想念,便反成障碍。

如断其水源而欲渠成,正在严冬而欲花放,若能得者,便属怪事。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

其往生之期, 任缘迟早,不可预作一「即得往生」之心。

29. 戒偏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刻期定欲即生。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惟无益,而又害之矣。

30. 瑞相

临终之瑞相,不必预为期冀。

但平时念佛相应,临终自得随佛往生即已。

31. 世福

真能念佛,不求世间福报,而自得世间福报。

如长寿无病,家门清泰,子孙发达,诸缘如意,万事吉祥等。

若求世间福报,不肯回向往生,则所得世间福报,反为下劣。

而心不专一,往生便难决定矣。

32. 佛事

须知做佛事,唯念佛功德最大。

做佛事,当以念佛为第一,余皆场面好看而已。

作佛事,均当以念佛为事。若念经、拜忏、做水陆道场,殊少实益也。

凡做功德,仍以念普佛为是。不必改念《地藏经》。地藏菩萨救苦心切,然比阿弥陀

佛临终接引、令得往生,则又相去悬远。

念佛一法,超过一切,或荐亡,或祈亲寿。并一切所求,皆可如愿。

但以求生西方为主,万不可求来生福报,若求来生,便无往生之利益矣。

33. 结社

或谓「念佛求生西方即已,何必结社?」是不知世间万事,须待众缘相助,方得有成,况学了生脱死之无上妙法乎?

人之常情,若无依倚,则多涉因循怠忽之弊。

大众同居,功课有定,虽欲懈怠,亦不可得。

功课之外,其奋发精进者,即可摄彼懈怠者,勉力而行。人皆前进,谁甘后退?

彼此相辅,其行易成。或有所疑,及有所见,有可决择。

每假暇时,请诸耆宿,略示净宗纲要。则邪正去取,了了分明。

有此诸益,故古人咸以结社为倡导。

34. 助念

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

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

着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

35. 孝亲

成就亲往生,即是成就亲作佛。

世间尽孝之事,尚有大于此乎?

36. 利他

劝一人生净土,即成就一众生作佛。

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即是成就凡夫作佛,功德最大。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