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念佛一心不乱与念佛成片的差异

“念佛成片”是印光祖师提出的概念

1.光近来得一摄心念佛方法,若已成片,固不须此。若未成片,此法实易为力。印光法师文钞三编补·法语开示)

2、 良由惟仗自力,不求佛加,丝毫惑业不尽,生死决不能出。净土则具信愿行三,便可带业往生。一得往生,则永出生死。悟证者顿登补处,未悟者亦证阿鞞。所以华藏海众,悉愿往生。宗、教知识,同生净土。良由全仗佛力,兼自恳心。故得感应道交,由是速成正觉。为今之计,宜屏除禅录,专修净业。于一尘不染心中,持万德洪名圣号。或声或默,无杂无间。必使念起于心,声入乎耳,字字分明,句句不乱。久之久之,自成片段。亲证念佛三昧,自知西方宗风。是以观音反闻闻自性之工夫,修势至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净业。即净而禅,孰妙于是!(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一)

3、复马契西居士书四 念佛不能纯一,必须制心不令外驰。久久自会纯一。成片者,纯一无杂之谓也。

印光祖师:未达一心不乱的临终念佛状态是什么样的:“《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祖师开示:《观经》下品下生,是约已见地狱至极之苦相说。其人恐怖不可言宣,一闻佛名,哀求救护,了无余念,唯有求佛救度之念。虽是乍闻乍念,然已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故虽十念,或止一念,亦得蒙佛慈力,接引往生也。四十八愿,乃约平时说,《观经》下下品,乃约临终说。由时事不同,故摄否有异。

印光祖师:"阿弥陀经,所说简略。然生者工夫功德,各有无量无边之差别。其往生品位,亦有无量无边之不同。言九品者,不过略指大纲耳。若至一心不乱,则与观经上品上生同。其未至者,与恶业重而将堕者,固亦当与观经中中下品同也。非此经专接引一心不乱者,余皆非此经所摄之机也。如是,则三经固是一经。否则,便是执文悖意,其过非小。”(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复念佛居士书)

《印祖文钞》复袁福球居士书

所言念佛三昧,说之似易,得之实难,但当摄心切念,久当自得。即不能得,以真信切愿摄心净念之功德,当必稳得蒙佛接引,带业往生。事一心,若约蕅益大师所判,尚非现世修行人之身分,况理一心乎。以断见思惑,方名事一,破无明证法性,则名理一。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

黄念祖大德的开示如下:

《要解》说,信愿持名是一乘成佛的真实之因,有因必有果,这个真因必然得到四种净土,一乘成佛的真实妙果。四种净土,即是(一)凡圣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三)实报庄严土,(四)常寂光土。信愿持名而未能断见思二惑的人,往生凡圣同居土。因为仍有二惑,故虽往生仍是凡夫。若能念到事一心,断了二惑,就生方便有余土。若念到理一心并破无明,往生实报庄严土。破一品无明就分证一分法身,所以也分证到常寂光土。能生实报土那就是别教中的地上菩萨。

《妙宗钞》开示:三心六念或闻或修。未能伏惑属下三品。以此伏惑入中三品。能破二惑方预上三。

藕益大师:净土的旨全在《妙宗》一书。---与周洗心 藕益大师:《妙宗钞》一书,不可动一字。---复唐宜之

幽溪大师《圆中钞》开示:

《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疏》若者。不定之辞。利根一日一念。钝根或至七七日。行成。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

《钞》经文既云若矣。又增数至于七日。是则往生之因。要在持名。阶于一心不乱。而人根利钝。日数限乎七等。若利根者。一日成乎一念。钝根至于七日。而解中又增云七七者。此或约极钝根者为言。或约行门逾增胜者而说。然则持名一心不乱者。因也。得一念者。约行成而为言也。纵未破惑。定为往生之因者。此言一念之力。有伏惑之功也。盖言若能伏惑。临终正念自然现前。往生净土必矣。

印光大师开示:《佛说阿弥陀经》,得莲池《疏钞》、藕益《要解》、幽溪《圆中钞》,法无不备,机无不收.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