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严法师:觉情书 第三篇 与生俱来的亲情 - 父母的功课

圣严法师:觉情书 第三篇 与生俱来的亲情 - 父母的功课

  问:中国人常常会用「血浓于水」来表示亲情的重要性,亲情的本质是什么呢?此外,众生皆有情,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些「情」?

  答: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动物,都有亲子关系,这是与生俱来的感情。「亲」的意思,一种是指「血亲」,另一种则是「亲近」的意思。「血亲」就是血浓于水,有血缘的关系,而小鸟、小狗等动物都有亲子感情,何况是人!孩子就像是自己肚子里的一块肉,要怀胎十个月才能生出来,但即便是将领养的孩子扶养长大,也是亲情。

  至于「亲近」的意思,是指双方经常在一起,时间相当长,互动关系非常密切,彼此之间成为一种生命共同体,此时亲情便产生了。这种亲情,就像师生、师徒关系,或是人和宠物之间的关系,彼此会有倚赖和依恋。

  众生皆有情,最重的是亲情,其次是爱情,再来是友情,这是众生的三种情。亲情是最基本的,是生命的基础;爱情是两个生命结合的一种关系;友情则是互动的,可以互相帮助、互相支持,你需要我、我需要你,就产生了友情。此外,对佛教徒来说,还有一种情叫做道情。道情就是彼此在修行的道路上相互鼓励、相互扶持,称为道侣或道友。

  在这四种情里面,除了道情之外,还有亲情是没有条件的,不会要求什么回馈。虽然中国有「养儿防老,积谷防饥」的说法,但这只是一种较为功利的概念,通常父母对儿女的养育很少会真的这么想,把养孩子视为投资、保本,有这种想法的人并不多。因此,我们也可以流水来比喻亲情,水是顺流而下,就像是父母对孩子的感情是没有条件、不求回馈的。

  问:在这个变化的时代里,我们可否用佛教的义理和智能,建立新的亲子关系和观念?

  答:当孩子小的时候,是亲子关系,但当孩子成熟以后,则可以转变为朋友关系。这个朋友关系当然和孩子同年龄的朋友不一样,可是在态度上,父母应该要把孩子当朋友看。至于在亲子关系中的双方,一定要多为对方设想,也就是父母要为孩子设想,孩子要为父母设想。

  父母有父母成长的时代和环境背景,他们可能很唠叨,观念可能很老旧,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感谢父母,因为他们是好意的。至于是不是接受他们的想法,当下要说「是」,事后还可以再慢慢商量,这样比较不会让父母伤心。

  而儿女的天地和他们朋友的天地,与父母的都不一样,儿女所接触到的环境、知识,也和父母不一样,因此想法不一样是正常的,父母应该要谅解他们。

  假如父母很谦虚,对于儿女们做的事情能够跟着学习、了解,和孩子们玩在一起,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就可以做他们的朋友。至于儿女则要了解父母是如何从他们那个时代的背景和环境历练过来的?他们为什么有这种想法?了解以后,就可以陪父母谈话、聊天。

  过去,我常常跟我的师父东初老人聊天。我师父的教育方式和做法较传统,但是思想非常开明。我和他谈话时,都是请教他,听听他在那个时代是怎么想的、怎么做事情的,了解之后从中学习,对我来说,那些知识和经验都是宝。我跟师父谈话的时候,他觉得我是知音,他不会觉得我是小孩子,什么也不懂。所以他们上一代的事情,他的朋友,以及那个时候的观念,我都知道一些,因此我和我师父之间的互动十分良好。

  问:「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父母对子女的期望,父母该怎么培育孩子?

  答:对孩子而言,有个懂得他们性向或潜能的父母非常重要。因为孩子自己不知道怎么去选择,需要父母在背后引导正确的方向,并给予支持。

  现代父母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点上,因此希望在他们小时候好好的培养,所谓「成龙成凤」,这是正常的心理,就是希望孩子能够成为有用之材。

  如何成为有用之材?就是要靠教育。教育孩子,并且给他们一个很好的环境和正确的方向,教他们怎么走。在孩子没有成年之前,应该要这样做,否则,孩子不晓得严重性,只顾着玩,若顺着孩子让他玩,将来可能成为麻烦,成为社会的问题。

  如果孩子没有独立的能力,事情来了总是说:「好吧,你安排吧!你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这样,孩子就变成算盘珠了,拨一个动一下,这是戕害、压制了孩子成熟的能力和潜力。家长应该做的,是要了解孩子的性情与个性。孩子们小的时候,认为自己有判断的能力,做家长的要如何确定孩子真的有判断能力?这需要靠智能。

  在孩子知道自己要走什么路的时候,可以好好地跟他谈一谈。如果他思路清楚,走法也很正确,而且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中,很少出差错,到了一定年龄,他自己晓得应该要走什么路,这个时候就让他自己走,不需要担心或限制他们,而要给予支持,如此才能够帮助孩子更成熟。

  曾经有个人已经快要四十岁了,没有结婚,想要到法鼓山出家,父母却说绝对不准。这很奇怪,在法律上孩子已经成年,他们的思想已经独立,只是没有结婚,父母就不准他出家,这是一个让人无法理解的状况。

  或者,孩子已经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想去学习技能或是再进修,但父亲因为自己有一间公司,便要求孩子继承,这样,孩子也会很困扰。

  开明的父母不会这样做,他们会自己做自己的事业,然后让孩子去闯自己的未来,不会勉强孩子一定要走父母希望的路,这才是现代父母需要培养的态度。

  问:若父母能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是否就能跨越亲子间的鸿沟?

  答:现在有些父母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只会生养却不会教养。一般来说,孩子与父母相差至少二十岁,这中间的差距很大,使得双方的想法也很不一样。若用父母的想法教导孩子,他们会心生叛逆,父母的心态应该把自己的年龄降低,了解孩子接触的事物和想法,和他们做朋友,跟他们打成一片,这样亲子之间才能相处顺畅,这是最好的相处之道,孩子也会觉得有安全感。

  孩子若是对父母失望,最大的叛逆就是离家出走,或者是不跟家人讲话。极端的孩子可能就会认为,我的身体是你生的,既然你这么爱管,就把身体还给你,我的心你管不到,我不要我的身体就可以获得自由,于是选择了自杀。

  所以,父母要好好照顾孩子、了解孩子,否则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状况发生。

  问:有句玩笑话:「心脏本来就是偏一边,所以偏心是正常的。」但是子女对父母来说,就像自己的手,手心手背都是肉,怎么可能偏心呢?这中间有什么道理?

  答:偏心是正常的,就看我们自己怎么想。举个例子,我曾和一位父亲及他的两个儿子谈话,这对兄弟年龄相差四岁,弟弟已经结婚。从谈话当中知道,这位父亲用弟弟名字中的一个字,和自己名字里的一个字,组合起来成为公司的名称,而哥哥的名字却不在里头。

  我问这个哥哥:你父亲成立了公司,是用父亲和弟弟的名字,没有用你的名字,父亲很偏心,你心里有什么感觉?他说,父亲的选择很好,这两个字加在一起做公司名称很响亮,我的名字放进去,不一定那么好听。

  然后我又问他们两人对于婚姻和公司职务安排的看法,得到的答案当然是不一样的!我每问一件事,就会跟他们开开玩笑说:「不公平喔!」可是哥哥的回答都是:「这是我们两个做的不同选择,没有什么公平不公平的问题。」

  最后我问兄弟两个人会不会吵架,哥哥说会吵。我问原因是不是因为不公平?他说,小时候会有这种感觉,而弟弟也是一样,但是长大了以后,两个人都明白,实际上「不公平」并不存在,那只是个人的感觉而已。

  世界上的事没有公平、不公平的问题,都是因人而异的。父母对待儿女的态度原则上是相同的,只是当父母生第一胎时的经济环境和他们的体力、心力,一定和生第二个孩子的时候不一样,老大和老二的健康状况也会不一样,因为环境不同,对象也不一样,两个人的条件自然就不相同了,这是很正常的。

  在同一个家庭,同一对父母把所有的孩子拉拔长大,长大之后每个孩子得到的不会一样,我认为这是公平的。只要父母对儿女尽力尽心,就是公平的。父母亲把孩子培养长大,没有让孩子挨饿、受冻或遭受虐待,就是公平的。

  成长的过程中,兄弟姊妹各自得到的待遇,是和自己的福德因缘有关,而自己的福德因缘,与过去世带来的福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也是密切相关的。

  自己的福德因缘好,父母生你的时候身体好、经济环境好、身心也好,样样都好,所以对你好。若自己的福德因缘不够,出生的时候,父母的经济环境不好、身体也不好、心情也不好,生下自己,关系也就不会太好。所以,不要怪父母不公平,这是自己带来的福德因缘,除了自己,谁都怪不得啊。

----------------------------------------------------------------------------------------------------------------

更多圣严法师佛学内容

----------------------------------------------------------------------------------------------------------------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