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空恩师讲《广论》60讲

法空恩师讲《广论》60讲

 

  阿弥陀佛,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做加行。(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学习讲说听闻研讨《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听闻讲说中破除一切内外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

  我们已经进入道前基础的最后一章――道次引导,已经给大家讲解了道次引导中发菩提心,为了解三士道次第的见地,确立自己修行的目标及目标确立了以后不随外缘而转,然后修行的第一步:积集资粮,忏悔罪障,发心成就殊胜二利。菩提心、菩萨行,自利以后利他,修上士必从下、中士开始,宁舍生命,莫犯根本罪。

  原文:次为断执二我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次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钵舍那。如《道炬释》说: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奢摩他者,是三摩地,或为心学。毗钵舍那,是为慧学。复次奢摩他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所有之道,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慧者,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讲解:以见决定无我空义:于无我空性义,见决定已

  律仪学处:六到彼岸

  三种殊胜慧:一是通达胜义慧,谓由总相觉悟,或由现量觉悟无我实性。二是通达世俗慧,谓通达五明的智慧。三是通达饶益有情慧,就是通达能引领有情现法后法无罪义利。《广论》十三中对这个有详细说明。

  依世俗谛方便所修的道是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智慧是般若分,智慧资粮,是依胜义谛。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

  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略论释》270页说:“此明自依止善知识至修胜观,总摄为戒定慧三学(就是说整个菩提道次第从依止善知识起至胜观,总的来说摄为戒定慧三学),自定以下为方便分,乃福德资粮。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属於广大道次。三慧为智慧分,乃智慧资粮,依胜义谛,属深观道次。方便与智慧,缺一不可,如自依师起直至於止,虽已修学,而不修智慧(修了观了而不修止),只有报身因,而无法身因。仍未能免於缠缚,不能成佛。如专修慧而不修止以下诸方便,只有法身因,而无报身因,亦仍未能免於缠缚,不能成佛。故三士道法中,所具次第,不能逾越(三士道中所说的次第,绝对不能跨越),须当决定。即三士数目亦当决定,不能有所增减,或二或四。”

  原文:由如是理,欲过诸佛功德大海,佛子鹅王是由双展,广大方便,圆满无缺,世俗谛翅,善达二种,无我真实胜义谛翅,乃能超过。非是仅取道中一分,如折翅鸟所能飞越。

  讲解:就是说修行当中不要认为有些东西可以用,有些东西就是要去除。这样认为的话,修行当中断章取义,道路就引邪了、引歪了。所以说修行当中没有东西是有障碍的,修行的法都是需要的。世俗、胜义都不可以缺,如果缺了的话,你只取道中的一分修习,认为别的东西对修行都是障碍,就如折翅鸟。

  原文:如《入中论》云:“真俗白广翅圆满,鹅王列众生鹅前,承善风力而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岸。”

  讲解:白:真。广:俗。用白比喻无垢,这是指智慧。《入中论疏》卷十三讲了:“成熟世俗广大道次第,与真实义甚深道次第,如同鸟的两只翅膀一样,洁白丰广。”

  鹅王:比喻六地菩萨

  善风力:比喻度众生的大愿,及一个半阿僧祗劫所积集的福德资粮。《入中论疏》卷十三说了:“复承往昔所修善根之力,势如风云。可以承善风力,超过诸佛德海第一:就是能够迅速地飞渡佛功德海而达到佛果。”

  原文:如是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以若入密速能圆满二资粮故。设若过此非所能堪,或由种性功德羸劣,不乐趣者,则应惟将此道次第,渐次增广。

  讲解:帕绷喀大师说,“虽然应该先修共同道,然後入密宗之门,但是我们却不按部就班,往往是一开始就学密宗,在不守护三昧耶的情况下,纵然我们看起来好像能修二次第,实际上却与求生金刚地狱,等无差别”(《掌中解脱》405页)。所以说,一定要把自己的出离心、菩提心、正知见树立好了,这个共同道走完了,才能按部就班地修持密法。不要一上来心量过高,欲望心过盛,贪著大法,这要看自己的量够不够。

  设若过此非所能堪:《略论释》:“如於密乘无大胜解,或非大乘种性,不能堪任者,惟有修习显乘。”就是说,对于修习密法来说,你自己要具备出离心、菩提心、正知见要树立起来。知见没树立好,或者并非大乘种性,也就是没有一定的基础,一入佛门,直接就修习密法,看了一些密法的事情,自己量不具足就容易观过失。这样呢,就不能堪任,没有堪能心和任意修持的密器,不是弟子相,惟有修显宗就可以了。于此道次第,由略而广,尽量修学菩提道次第就可以了。

  弟子相具了,量够了,然后才能进入密法修行。在修学密法中,要求非常严厉。所以在这个时代要慎重。修密法当然是个好事,最殊胜不过,贤劫千佛,只有三尊佛说密法,我们能够闻到。释迦牟尼佛这个时代有密法,是很不容易的,但是要看自己的量、自己的信心和堪能性,弟子相具不具备,知见有没有,菩提心有没有,出离心有没有,才能谈修行。所以先从前面谈断二执证空性、胜义菩提,这就是说要修学住,要真正安住于善所缘,一定要在定慧当中修才有力。所以说,真正要学的是止,这是发世俗的菩提心,但要能通达空性以圆满菩提果,必须证胜义菩提心,在证胜义菩提心之前,必须先断我执、法执。怎样能断呢?必须先在理智上先了解我和法都是空的,照着所了解的去修,才能得到修相应慧,也就是验证了真实通达无我的慧。所以如前面的比喻:真俗白广翅圆满,世俗菩提心和胜义菩提心这两个翅膀都是非常重要的。

  大乘道的修行方法,广开为六度万行,合起来说不外于戒定慧三学。因地上先依世俗谛广大道积聚福德资粮,再发起甚深闻思修三种殊胜慧的智能资粮。果地上具足了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福慧具足了,那就是佛了。

  次第我们要有,质量要清楚、要明白,单单修福德或者单单修智慧是不可能成气候的。你光修福德,象现在的末法时期的修行人一样,有的光愿意培福报,光愿意做善事,但是一谈到修行、用功就不愿意做了。他也发心,一天到晚也忙,他也是个热心肠,什么功德的事情也愿意做,但是就是不愿意修行。有的人是光愿意修行,什么事情都不愿意做,谁的事情也不愿意去管,什么闲事也不愿意参与,这种人这样修的话,可以说绝对不可能成气候。

  象以前说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象家里养的宠物,又给洗澡、又有吃的、穿的,但是它愚痴,因为它是畜生啊,它虽然福报大,比人享受的待遇甚至还要高,但是它没有智慧。在印度过去大象戴璎珞,过去大象身上带着金银,作为国王、大臣骑的坐骑,虽然有福报,但是没有智慧。

  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过去佛陀在世的年代,有一个尊者,大家和他到外面乞食,只要挨到他了,就没有他的份了,后来他就回到僧团不去乞食了。后来大家说,干脆咱们出去多要一点,回来分给他一点,结果大家出去乞食,回来分,分到最后也没有他的份。后来他说这怎么回事呢?他去问佛,佛说:“你光修行、念佛、参禅,而不去服务大众做培福德的事情,不去为僧团、众生服务,所以说你罗汉托空钵。你没有这种因缘和福报,所以你到处乞食乞不到,你要想乞到,你就得到僧中去做事,要培福啊!”后来他去培福报,果然就有了他的食物。

  所以说,福德与智慧要同时修,出家人要这样,在家人也要这样。出家人也别我光愿意念经、光愿意上殿、光愿意听法,我就是不愿意干活,吃的、穿的我可往前跑,但是一说培福报的事,那就往后退,你这样修的话,你决定成就不了,不能成气候。在家人也一样,你光愿意培福报,不愿意修智慧――读经、修法、修仪轨啊,也是不能成气候的。再有一种人到道场里,光愿意修行不愿意培福,那也不行。一般的居士到寺院里以后,他不知道培福报,光知道到寺院里去享受,实际上这样折自己的福报。好不容易到寺院去一趟,应该多培一些福报,不要说我到寺院就是为了去听经,就是为了去闻法修行去了,应该懂得,我们好不容易才到三宝地去一趟,应该多去培一点福报。

  福德与智慧要象两桶水一样,挑的时候要平均啊,不平均那就要翻。所以自己在修行过程当中,一定要把握这个情况。福德与智慧就象是两条腿一样,同时进行、同时走,一条腿走路是慢的,两条腿走路才是快的。挑水也一样,一桶水就容易翻,只有两桶水平衡,你去挑那才能够受用。

  对于这个完整的道理,要发大定解,这一点非常重要。要想达到诸佛功德大海的彼岸,必须要世俗谛与胜义谛两者相辅相成,这就是我们讲的世俗谛的菩提心、胜义谛的菩提心。不要光发世俗谛的菩提心而不要胜义谛的菩提心,也不是光发胜义谛的菩提心而不发世俗谛的菩提心,也不行。所以在修行当中这两个要相辅相成才能圆满,就如同鹅王的两只翅膀一样,缺一不可。趣入密教根本在于依师,没有善知识引导,你自己恐怕难趣解脱。密教里面根本在于依师,显教也提倡。

  在道次第引导的正明因相当中,一就是修习菩提心的胜利,令于胜利,由于至心勇悍增广,必须修皈依,七支供,发愿行持。胜利有二,一是现前的,能消除宿世所造众多恶趣的因,能断当来相续积集的因。诸善趣的因,先前已经作者,增长广大,诸新作的无穷尽际,不堕恶趣和能生善趣。第二是毕竟胜利,对于所有的解脱和一切种智位(就是成佛),依这个心容易成办,这就是发菩提心应修的因相。对于胜利,发欲得者,必须先修共下、中士所有的意乐,发菩提心必须具发心的根本――大慈大悲。这个必须先思惟自己于生死安乐匮乏,还没有解脱,还没有能力,众苦逼恼,身毛全无。先这样思惟:“梦中尚未梦,何能生利他?”故须于下士时,思惟自己于恶趣中受苦的道理,一切如母有情也在受苦。及于中士的时候,应该思惟善趣没有寂静乐,唯有苦的道理,然后亲属于所有的有情所,比量存度自已的心,而善修习,就是发生慈悲之因,菩提之心从此发生。故修共同中、下士心,即是生起真菩提心所有的方便,应殷重修。

  二是发了菩提心以后应该修的因相。

  第一个就是受愿心仪轨,为令这个心极其坚固,应该以不共皈依为先而后受愿仪轨,对于所有的学处(戒律)应励力修学,防非止恶、勤修戒定慧,以戒定慧灭贪嗔痴。

  第二点是要欲学习菩萨的六度四摄菩萨行等等,起至诚心、起欲学已,要有意乐心(善法欲),希望受学的心生起来以后,受行心清净律仪。

  第三点应舍命珍护律仪,爱护、持戒、守戒的心比生命还重要,莫令根本罪犯染著。其余的中下缠及诸恶作罪,应该励力莫令有染。假如有所犯了,不小心犯了一些轻罪,一定要马上修忏悔法,把它忏悔清净,大的恶业更不能造。所以要护戒,善为净冶和忏除清净,小的过失即便犯了,要马上忏除清净。

  第四点修止,总的学六到彼岸,为令心于善所缘,堪能随欲而安住故,应善学习奢摩他。

  第五就是修观,为断执二我缚故(为了断除人我执、法我执)这个系缚故,以见决定无我空义,应将护无谬修法,成办慧体毗钵舍那。除修止观,学习律仪学处以下,是为戒学。奢摩他,是为心学,就是定学。毗钵舍那,是为慧学。奢摩他以下是方便分,福德资粮,依世俗谛广大道次。发起三种殊胜的慧,是般若分,智慧资粮,依胜义谛甚深道次。应于此等次第决定,数量决定,智慧方便,仅以一分不成菩提,发大定解。

  第六点,求密乘善知识。真正在修道当中,必须依善知识引导,不管哪个法门,尤其在密法当中修习,更离不开善知识,上师,依止承事如法修学。

  原文: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以总一切乘,特密咒中,珍重宣说故。次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尔时所得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宁舍命如理护持。

  讲解:胜出前者:比较起前面尤为胜过,是特别重要的。

  一切三昧耶:包括饮食三昧耶、守护三昧耶、依靠三昧耶。三昧耶就是誓句《略论释》272页说的。

  律仪:就是五方佛戒,在我们《上师供》里每天都要读。修密法为什么要每天读五方佛戒?《略论释》272页:“戒,则为五方五佛各各所制之戒。”对于三昧耶戒和五方佛戒,包括在家人的三皈五戒、菩萨戒、出家人的沙弥、沙弥尼戒、式叉摩那尼戒、比丘比丘尼戒,所有的律仪,应该宁舍生命,如理护持,不可毁破。

  原文:特若受其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故应励力,莫令根本罪犯染者。又应励防诸支罪染,设受染者,亦应悔除,防止令净,以三昧耶及诸律仪,是道本故。

  讲解:一切戒是成就的根本,依止善知识,再好的善知识,佛在世你依止佛成就伟大的圣者。如果你不依戒修行,不一定调伏身心,不依慧去烦恼、破邪见、破无明、破习气,终难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原文:次于续部,若是下部有相瑜伽,若是上部生次瑜伽,随其一种善导修学。此坚固已,若是下部无相瑜伽,或是上部满次瑜伽,随于其一应善修学。

  讲解:下部:指密法里的下三部密,也就是事部、行部、瑜伽部。《略论释》273页说了:“由下三部入,则须依有相瑜伽而为引导,身心有所得已,即转入无相瑜伽。”先要修有相瑜伽,最后才能转入无相瑜伽(高尚的无上密)。

  有相的瑜伽:《略论释》273页说了:“修习本尊法时,未修空性者,是为有相瑜伽。”

  上部:无上部。略论释》273页说了:“由无上部入,则须依无上部生次瑜伽而为引导(生次:就是生起次第),身心有所得已,即转入满次瑜伽。(满次:就是圆满次第瑜伽,这属于密法里的东西)”

  无相瑜伽:《略论释》273页说了:“於空性中修习本尊法者,是无相瑜伽。”

  不管是下部的有相瑜伽也好,还是上部的圆满次第也好,对于这个应该善修明了,才能趣入其他的,这才是根本重点所在。

  趣入密教的根本在于依师,真的修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修完了就可以入密咒乘。但如果说你趣入密教修习密法,非能力所及,你能力不够,或者不爱好修习密法,或者其他条件具足,也可以由显宗一步一步地走上来趣入密教。最重要的还是依止善知识,以善知识的眼睛为眼睛就是修行的最好指导。但是之前要对善知识的德相必须辨别得清楚,清楚善知识的德相,不能找错了善知识。我们前面也讲过了恶知识、恶友的过患,所以在选择善知识的时候,必须要辨别得很清楚。

  现在很多的修行人,关起门来自己修,也不到寺院,也不去护持道场,也不去听经闻法,闭门造车、盲人摸象,就想有成就,可以说是无稽之谈。不知道自己在无明窑窟里面,大做恶梦,真是颠倒啊!你越在家里修,越不去外面接触,你越对善恶取舍没有分辨能力。

  所以,一定要到道场去亲近三宝、护持僧团,然后去亲近善知识,去听闻法,多了解点知识。在我们的生活中遇到一些邪识恶友,邪见的东西我们最起码有一个分辨能力,知见树立起来。所以不要想着末法时期了,有的人说了:“来不及了,赶快念佛吧,哪也不要去,也不要到寺院去,也不要亲近僧团,就天天在家念经、念佛就往生吧。”都象这么容易就成就了,那就都成就了。

  要真正地恭敬、承事善知识。密法里对上师的恭敬、承事、依止,要求的非常严格,为什么在密法里这样重视善知识呢?是为了让我们在一生中成就果位,为了即身成佛,为了不走冤枉路。没有善知识引导,那你很容易就走冤枉路,有善知识引导,你就很快趣入解脱,不需要那么费劲,就能到达目的地。就象去过某个地方的人一样,有人给你指路,告诉你怎么去走,那就比你自己去摸索要快得多、方便得多。

  我们现在总觉得善知识难找,实际上不是善知识难找,是具德、具相的弟子难找啊!善知识可以说到处都有,关键是你有没有分辨能力。再一个真正好的善知识你找到了,你不具弟子相,你怎么亲近、怎么修学也不会相应,一样是很难成就。所以现在最难找的就是具足德相的弟子,只要业障净除了,资粮积集了,善知识自然会来引导你。你要是不具弟子相,你想遇到善知识都不容易,越追求善知识,说不定遇到恶知识、遇到恶友,使自己误入歧途。所以说,我们要认识清楚,没有善知识引导的话,很可怕。这就是第六点趣入密乘。以诸共道净相续已,决定应须趣入密咒。若入密咒者,则依知识法胜出前者,依咒所说应当随行。

  第七点就是受三昧耶灌顶。灌顶就是为了成熟身心,灌顶必须根源清净,灌顶的上师和所灌的法必须具有真实圆满的传承,传承无误、绝对清净。就如同房子里的电灯、电扇,如果电源没有,你只把开关打开电灯是不会亮的,电扇不会转,同样的,灌顶所接受的根源必须是如实相应的。密教的真正师是佛现的凡夫相,实际上上师就是,这样我们能见到、能接触,能引导我们。所以侍奉上师、承事、依止密教上师,能够得到最大积集福德资粮,能够净除罪障。

  得到上师的灌顶,就是把佛果位上的身语意三业的种子放到你的身心里面,可以成熟你的身心。只要你修得相应,就可以显出效果。否则的话,再好的密法、再好的灌顶给你传了,没有用,你根本不可能有所成就。所以说受三昧耶灌顶非常重要。以根源清净续部,所出灌顶成熟身心,一切三昧耶及律仪,应宁舍生命如理护持。若受根本罪染,虽可重受,然相续已坏,功德难生。应该小心防护,悔除清净。

  第八点,就是续部,宁舍命护戒,不犯根本罪。密教里面灌顶叫三昧耶,就是你发的誓言。灌顶以后必须遵守三昧耶戒,照着去行持,才能够得到诸佛菩萨的加持,因此舍命也要护戒。命舍掉了最多是一生,戒要是一破,比失掉生命更严重,特别是根本罪,更要舍命去防护,不能毁破。对大乘的修行者来说,犯了根本罪,虽然可以重受,但是相续已坏,诸佛菩萨的加持已经消失,功德生不起来了,必须重新再来,这是非常可惜的,我们要励力地防护。

  现在学密法的人通病就是在这,只是求学密法、求学灌顶、求学传承,不重视戒,更不重视三昧耶戒,也不重视依师之理,这是现在学密法最乱的地方。也不重视次第,也不重视发心,所以很多修密法的修出问题来了,就是这个原因。并不是密法易修出问题,而是自己把这个法修歪了、修错了,所以说是非常可惜的,我们要励力地祈祷,注意这方面,不仅根本罪不能犯,其他的罪也要防护。

  密宗是最重视戒律的,不但是密乘戒,包括你的三皈五戒十善,包括出家人受的戒,比丘比丘尼戒都要守护,万一犯了,要马上忏除。其他的轻罪,因为只要根本罪不破,功德就可以慢慢增长,根本戒要一犯,那什么都完了,绝对成就不了了。所以要防护,否则的话,你的修行进步很慢。珍惜暇满的人身勤求菩提果,必须次第无误。菩提道次第是从道前基础、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而后进入密乘。修行密法,这是从释迦牟尼佛经过弥勒菩萨、文殊菩萨一路一路传下来的圆满的承传。性相二宗,大小显密都是以这条最正确、最直接的菩提道次第修习。阿底峡尊者所造的《道炬论》也是这样,唯有依着这个,才是真正次第无误,质正、量圆的修行道路。

  原文:《道炬论》说:如是建立道之正体,故道次第亦如是导,大觉沃师,于余论中亦尝宣说。《摄修大乘道方便论》云:“欲得不思议,胜无上菩提,赖修菩提故,乐修为心要。已得极难得,圆满暇满身,后极难获故,勤修令不空。”又云:“如犯从牢狱,若有能逃时,与余事非等,速从彼处逃。此大生死海,若有能度时,与余事非等,应当出有宅。”

  讲解:道次第:广论

  大觉沃师:阿底峡尊者

  乐修:(担任)努力修行

  前面说了,发菩提心以后应该修的因相有八点,第八点说了,对于续部、下三部有相瑜伽、上部的生起次第瑜伽,对其中的一种善巧修学,这个坚固以后,若下部有上瑜伽,上部圆满次第瑜伽,对于其中一个应该善修,这就是庚一,庚,二就是所为义,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两个大意。

  为什么由三士道引导,它的意义是什么呢?一个就是为了摧伏增上我慢,就是“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再一个就是普遍饶益三种根基,也就是因上来说,上、中两种士夫也应该希求解脱,开示以中、下两种意乐,令其修习,无过而能生德。如果是下士虽修上品法类――上士道,心不生上品意乐,而且下品复弃。如果把下士扔掉了,那么上、中、下功德俱无所得。就是说:你要修上面的,脱离不了下面的,你要修下面的,也是为了增上的缘起,所以不可偏废。

  我们得到暇满人身了,极难得的人身得到了,后不容易得到,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要勤修不要空过。就象犯人在牢狱当中,只要有能够逃脱的机会,不顾其他的,非要逃不可。就比喻我们在生死大海中,若有能度的时候,必须要出有宅,其余的事应该都放下,绝对要出这个生死火宅、三界火宅、五欲的牢笼。

  原文:又云:“归依增上戒,及住愿根本,应受菩萨律,渐随力如理,修行六度等,菩萨一切行。”又云:“方便慧心要,修止观瑜伽。”《定资粮品》亦云:“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不著有报乐,背弃诸摄持。圆满信等财,敬师等于佛,具师教律仪,善勤于修习。瓶密诸灌顶,由尊重恩得,行者身语心,清净成就器。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速当得成就,是住密咒规。”

  讲解:皈依:大乘不共皈依。增上戒:别解脱戒、菩萨戒。

  住愿根本:愿菩提心为根本。受菩萨律:就是行菩提。

  等:指四摄

  方便慧心要:修习广大的福德和甚深智慧的心要。

  止观:止观双运

  先固悲力生,正等菩提心:最初应该引发下、中士共道,然后由坚固的大悲力,必须要先坚固大悲的力量,才能生起正等菩提心。没有大悲心,菩提心生不起来。

  有报乐:三有的快乐

  背弃诸摄持:财物、名利、地位等等,应该舍弃这些而行施舍,不要贪著这些。

  信等财。财,就是七圣财:信、戒、惭、愧、闻、舍、慧。有信心、持戒、有惭心、有愧心、能够听闻、能舍、有智慧。

  敬师等于佛:恭敬师长、承事师长,把上师等同于佛

  具师教律仪:具师教之律仪。

  瓶密诸灌顶:就是宝瓶、秘密、智慧、实语这四种灌顶

  清净:(修行者身语心)得清净

  成就器:成就堪作二次第(生起次第、圆满次第)的根器

  由圆满定支,所生资粮故:由修二次第禅定为因,而产生之福德和智慧资粮,令它皆趣入圆满故。支者,就是因义。

  速当得成就:因而能迅速地获得殊胜的金刚持果位

  是住密咒规:按照密乘仪轨修习的方法。修密乘的程序要了知

  庚二 所为义

  为什么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两大义:一就是为了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二是为了广泛饶益上中下三士

  原文:第二所为义者,若中下士诸法品类,悉是上士前加行者,作为上士道次足矣,何须别立共中下士道次名耶?别分三士而引导者,有二大义:一为摧伏增上我慢,谓尚未起共同中下士夫之心,即便自许我是大士。二为广益上中下心,广饶益之理者,谓上二士夫,亦须希求得增上生及其解脱。故于所导上中二类补特伽罗,教令修习此二意乐,无有过失,起功能故。若是下品补特伽罗,虽令修上,既不能发上品意乐,又弃下品俱无成故。

  复次为具上善根者,开示共道,令其修习,此诸功德,或先已生,若先未生,速当生起。若生下下,可导上上,故于自道非为迂缓。须以次第引导心者,《陀罗尼自在王请问经》中,以黠慧宝师渐磨摩尼法喻合说,恐文太繁,故不多录。

  讲解:或先已生:已经生起来的功德能够摄持、增上

  故于自道非为迂缓:不会延误修持自道的时间,自道:就是自乘

  须以次第引导心者:《略论》讲:发心须依次第者

  以黠慧宝师渐磨摩尼法喻合说:善治宝者,先以粗砂磨其泥石,次去其细垢微瑕,次令发光。把石头做成宝一样,先要把粗的砂磨掉,然后再去掉细微的垢污、微瑕的脏东西,让它发光。此于下士法为了去除粗恶,中士法为了去除细的我执,上士法令生大乘功德。

  宝师:珠宝技师

  这个就是说修学、修法必须要依次第而行,诸经论中大菩萨多有说明,对修行中这个道理要认可、要生定解。不要说上士道就是上士道,下士道就是下士道,都是需要的。

  原文:龙猛依怙亦云:“先增上生法,决定胜后起,以得增上生,渐得决定胜。”此说增上生道及决定胜道,次第引导。圣者无著亦云:“又诸菩萨为令渐次集善品故, 于诸有情,先审观察。知劣慧者,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知中慧者,为说中法,随转处中教授教诫。知广慧者,为说深法,随转幽微教授教诫。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次第利行。”圣天亦于《摄行炬论》,成立先须修习到彼岸乘意乐,次趣密咒渐次道理。

  讲解:无著菩萨说:“对于诸菩萨为令他慢慢地渐次集善品故,一步一步地修行上士,然后对于所有的众生,应该先审查观察。看他的根器是劣的还是比较好的,为说浅法,随转粗近教授教诫。

  是名菩萨于诸有情次第利行:应以什么身得度,就以什么身教化众生

  圣天:提婆

  彼岸乘:显宗

  先须修习到彼岸乘意乐,次趣密咒渐次道理:修密要在先修显宗的基础上,然后入密宗,趣入密乘必须具次第。

  原文:摄此义云:“诸初业有情,转趣于胜义,正等觉说此,方便如梯级。”《四百论》中亦说道次极为决定:“先遮止非福,中间破除我,后断一切见,若知为善巧。”

  讲解:诸初业有情:就是修密乘的初业有情,初修生起次第

  转趣于胜义:就是生起次第生起来了,再逐步地转入胜义的圆满次第

  正等觉:佛

  先遮止非福:遮止十不善业,指下士。

  中间破除我:就是指中士。我:轮回根本,无明我执

  后断一切见:指上士,断除一切执着真实之见解(对于人、法上执有实在之自体成就)。

  若知为善巧:若知道这个道理,能够善巧运用的,就是智者

  原文:此说道有决定次第。敬母善巧阿阇黎亦云:“如净衣染色,先以施等语,善法动其心,次令修诸法。”月称大阿阇黎亦引此教为所根据,成立道之次第决定。现见于道引导次第,诸修行者,极应珍贵,故于此理,应当获得坚固定解。

  讲解:敬母:马鸣菩萨

  “如净衣染色:比喻先煮好颜料,再把布投进去染。这有次第的,象做饭一样,先刷锅,然后淘米、下水,放了水再放米,不能先放米后放水,那糊了,要有先后次第。

  先以施等语:积集福德资粮

  善法动其心:成下、中士道根器

  令修诸法:引向上士道

  这就是正宗分和序分中道前基础的内容。从皈敬颂开始的十项,我们原文就说完了,对这个道理必须要认识。要珍惜暇满人身,勤修菩提果,要得到大菩提果,根本在于修行。修行的中心,重要的是菩提心,而发菩提心要依靠暇满人身。现在我们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要赶快努力,绝对不要浪费,更要策励自己在正法上。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推动的动力,再高的大法摆在那里,你也没办法修行。真正能利用暇满人身,如理如量地修,任何放不下的事情、舍不掉的东西都可以放下、舍掉。我们往往因为一点点的小病,就不能修、不能行了,或者懈怠、懒惰、贪吃贪睡,种种的习气毛病就来了。祖师们就不是这样的,生了病反而更拼命地修行,因为病是死因啊!什么时候死不知道啊,所以趁这一口气还在的时候拼命地修法,这样才有机会跳出三界火宅。就象刚才比喻的监狱里的犯人一样,只要有机会往外逃,其他事情都不重要。

  祈求一切智因,大乘共同的基础建立稳固以后,根本在于修行。在这个基础稳固之后,如果力量够强的话,可以快速进入密教,修习密法,这样能够自利而且能够利他。发大菩提心是为了解决一切众生的烦恼,现在我们在长夜无明当中,无知、无识,不知道,没有办法认识,连自己都救不了,怎么能救别人呢?所以要有正确圆满的方法,才能如实地把一切人救起来。这最正确圆满的方法,非成佛不可,只有成佛,才能具足这个能力,单单悲心是不够的,还要有大智,方便与智慧不可分开,才能以最直接、最快速的方法来学密,才堪能接受诸佛最圆满的教法。

  我们现在修,一点小事就受不了,怎么能接受无上的大法呢?比如让你修个加行,做个十万、二十万、五十万的,一听就怕了,那么无上的大法你怎么能修呢?就如同一套很美的家具一样,放在破草屋里面适合吗?不适合。所以先要自己成为法器,才能接受最好的东西,否则的话,就完了。

  具慧观察、如理事师,也是很重要的。学无上密,得靠师长无比的大恩,才能得到最完整的加持,所以密教特别重视师长,师长是非常重要的。侍奉师长,不是嘴巴上的顺应,而是要内心如实地相应,就象密勒日巴尊者,不论老师怎么折磨他,都绝对地依止,当然认为是自己的业障。有了具量的师长,还得有具慧的弟子,因为即使是最高的上师,但是弟子却不一定和他相应,所以老师和弟子之间一定要相互观察。得到上师灌顶,把成佛的身语意种子加持到弟子的身心上面,就象发电厂源源不断地供应电力一样,通过这样的加持,修行者身口意清净了,成就圆满成佛的种子。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殊胜的道理要知道,原文都介绍了,完整教授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案例在里面,先让你清清楚楚地分别胜利和过患,在修行当中有什么殊胜、有什么过患都给你讲得很清楚。在修行当中遇到了问题,如何去走,才不会苦不堪言,最圆满道的次第是将每一个层次弄得清清楚楚,直上去才不会出差错,这个次第正是最快速、不走冤枉路的无上妙法。

  《菩提道次第广论》最精华的地方就在这里,有次第你就不会出问题,并且绝对成就。就象地基打好了,楼很快就盖起来了。我们有幸学到了完整的次第,就要把握全部的内涵,努力地修行,按菩提道次第指明的法、相应的道理逐步向上修,摧伏增上我慢。所有的意义就是为了摧伏我慢,只要我相还存在,一定会生我慢心,贡高,把自己的能力看得很高,比如共下士、共中士的心量还没有生起来,就以为自己是大士。

  真正的上士,一定要发菩提心,发菩提心必须要先了解三界的一切都是痛苦的根本,能够生起厌离。现在我们连现世的欲乐都放不下,享受福报、快乐,地位、名利都放不下,可是居然还说是上士道,这就是增上慢啊!有了增上慢心,决无可能成就。唯有依《广论》的次第如理修行,才能摧伏我慢心,成佛才有希望。

  道次第的广大利益能够利益上中下三士,广论所以圆满,精彩的地方是能够依照三士道次第引导各式各样的人。对于上品的人,不但如理如法地引导上去,没有过失地一步一步地增上,更重要的是因为自己成功走过来了,知道完整的过程,那么就进一步地善巧如理引导下品的人,以自利利他,也就是让每一个人找到正确的方法,没有争论地依循同样的次第走到最圆满的道路(佛的果位)。

  殊胜圆满的道次第,欢喜信受,能够渐渐增上。修学佛法非一生一世,必须长时间、无量劫地走下去,这一生只要下脚第一步走对了,一生一生地增上的话,自然会走最圆满正确的道路。这个道理不但非常清楚、明白,而且佛法就是这么奥妙,不只是平常想到就欢喜,乃至你面对苦恼的时候,也是一想到就欢喜,因为唯有佛法才能净除我们的苦恼。但是在你没有遇到佛法之前,只能是看着苦恼辗转增长,最后跟着它下地狱。学了佛就不一样了,学了佛以后苦恼来的时候还是欢喜,能够这样想的话,不但眼前解决了你的苦恼,而且增上了跟法的相顺、相应缘,将来就很容易再碰上,这是我们随时随地最好的修行环境。

  从下下士道逐渐地度到上上,从下下到上上,修学佛法的特别根本在于,就是下面修可以引导我们走到最上面的圆满佛道。修行是一件苦事情,一定要有特别的好处,才会策发我们想要修。所以先告诉我们最上面的好处有哪一些,了解的越多,就会越想修,多听闻上面的道理,等到真正修行的时候,必须从下下开始,这样障碍就慢慢消失了,让我们资粮慢慢积聚起来了,能力增强了,能力增强了以后让我们觉得可以走上去,可以清净自己的境界,清净的信心就增强了,就会发现真正的净信心会净化烦恼。佛法的本质就是这些,净化的时候一定有清凉解脱的感觉,那个时候得到了法喜,善法就增长了、净信心增长了,走上去就会有力量。

  成佛的直路就是道次第,对于这个应该获得决定的信解。不管你是哪一个宗派,不论你是经还是论,读经的法师、修论的祖师都得圆满道次第的成就。在阿底峡尊者的时代,每天都有一个成就者出现,就是因为有圆满的教法,圆满的教法一定是质正量圆、次第无误的。如同做饭一样,没有米、没有把米洗好了,就没有办法做好饭。问题不在难不难,而在于你想不想成佛。如果想的话,最正确最圆满的路就是照着这个去行。认识了这一点,听闻了圆满的教法,对教法生起大的意乐,珍惜宝贵的人身,然后随时随地从暇满开始认识它的重要,从跟前能修道的地方开始修起,把握住圆满的次第,走上去事半功倍。就象挖宝一样,要先找藏宝图,要先准备哪些工具,样样都准备好了,这样出发就会很快得到宝藏,这是一个道理。

  所以正修下士道的道理,就是要念死无常,善法欲要生起来。依这个心直接修学,决定会有所成就,这就是道次第正宗分里所有的道次引导,原文我们就总结完了。由于时间关系,今天就讲到这里。

  (回向………)

  界恒恭敬整理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