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心不离法佛性现前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心不离法佛性现前

 

  我们生活在天地之间,到底天与地,我们的生活是圆,还是直?到底是方,还是长?其实人是很渺小,天地是这么宽大,这个道理要方、要圆、要四角,这是看我们的生活方式如何做。方与圆还不都是一样,只要你的心地宽大,方圆就没有什么样的分别。我们的心地若是窄,就有计较了。只要我们放大,不管是方是圆,在我们的内心都足足有余,不管是长,不管是短。所以说,[非方非圆非短长,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方非圆非短长,非出非没非生灭。]《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若能够透彻道理,还有什么好计较?一切都是非、非、非啊!既然是有无、无有,这种生灭相,还有什么好在那里计较,还有多少时间可计较呢?所以,[法身无相,非有非无,非有无,非方圆短长]。

  ⊙非方非圆非短长:言法身无相,非有无非方圆短长。

  实在是道理你看不到、摸不到,只是人感觉到。而这感觉,到底谁的感觉才是对的?在那里争论。回归回来它的道理,非有无。[非]就是没有,没有那个[有]与[无]。所以[非方圆短长],也没有什么样的四方的、圆的、长的、短的,实在是都没有,道理里面其实这都是名词。

  法身无相。法,它本来就是无相,还有什么[有]与[无]呢?我们日常在做事情不就是这样吗?一张桌子有多长,要放在什么样的空间,这个空间放多大的桌子,摆下去刚刚好。你的空间若是很小,拿一张很长的桌子进去,这样就不配合空间。日常的道理就是这样,有什么方、圆、长、短好在那里争执呢?其实是没有。

  ⊙[非造非起非为作,非坐非卧非行住。]《无量义经德行品第一》

  ⊙非出非没非生灭:佛法身无为,故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出非没非生灭]。出,是出现或是不见了呢?是生呢,或者是灭?我们人生还未来之前,我们在哪里呢?看看我们人,从你的年龄开始算起的第一天,那天就是出——出生的时候。但是在这个世间,到底是不是永远都是这样呢?生出来的形象,过程中慢慢长大的形象,生下来是这样的相,一个婴儿,慢慢地学坐、学爬、学走,随着他的身形,随着时间的消逝,人的身体不断地成长。所以,是不是还定在出生那时候的相?没有啊!

  生下来那个时候大声哭,与我们现在这个时候静静地坐在这里,你的第一天到现在的这个时候,出生那时候,定相在哪里?不定相。但是里面就有它的道理,这个道理就是让你看不到。你的身体出生,随着时间,生理的成长,从被人抱着而到自己会坐,从会坐到可以站起来走,这都是道理,这个道理在人的身体叫做生理。

  所以在生理上,从出生,非生啊!到底某一天生出来到现在,找不出你的第一天当时出生时刻的相,随着无形的生理成长变化,这中间其实无法有一个安定下来的时候。常常跟大家说[行蕴],无形中、不觉中,就是这样在消逝,没有一个定相。这都叫做[非],没有。所以[非出非没非生灭]。

  希望我们人人要用一点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里,在我们的生理上、在物理上,这无不都是在这道理中。道理就是不停留这样一直过去,人生有形的物质也是不停息这样一直过去,所以没有定的时刻。所以非生灭,无生无灭。

  所以说来,佛法身,我们若是觉悟之后的道理。佛就是觉,人人本具,人人既然觉悟之后,法身就是道理,这道理就是这么自然,无为就是自然。一棵树、一粒种子,毫芒的种子因为有地、水、阳光、空气,不断地发芽了,树长大了,像这样,这也是不断地因缘合和,随着这个境界不断成长。所以生、长,自然就是灭,灭掉了幼小时的相。

  所以这就是道理,理,就是随着这样在成、住、坏、空,就是随着这样在生、老、病、死,随着这样在生、住、异、灭。自然的境界,我们若能够知道自然的法则,那就是[无为],不是能让我们能够去造作的,说生就永远是生,生在人间,定这样的形就永远定这样的形象,不可能。自然的法则就是多变化,这叫做幻化人生。

  我们人就是无法去觉悟这个幻化,所以就会有争执。其实有什么好争的?所以觉悟之后的人,了解道理是这么自然的事情,所以叫做无为。无为,就是无所要求、无所束缚,不受自然的环境束缚着我们,我们就随着自然,就不会被束缚住。地球既然这样转,我们生在这个地球上,也要随着它的岁月而过,这个生态一定要在自然中。所以无为,不是人所为,是应自然,所以[故非出非没非生灭]。

  ⊙非造非起非为作:佛法身离一切相,无始终造作。

  [非造非起非为作]。再来就说,[佛法身离一切相,无始终造作]。这个道理与前面的一样,觉悟之后,了解法,我们自然就能离一切相,不会受这个相障碍我们,我们就不会执着于名、利这个相,名相就不会在我们的心里计较。所以,既然离一切相了,当然就没有始终造作。计较是什么时间开始,是你比较早,还是我比较早呢?

  常常说救济的事情,不是做在最前,便是垫在最后。因为最后面还有很多的困难,大家已经撤退了,留下来的困难已经没有人伸出援手帮助,所以若不是做在最前,便是做在最后面。要不然,最圆满的是从最先一直做到最后,这共生息,不断地陪伴过来,这样不去计较是你先、我先,不计较,自然的法则,该怎么做我们就是怎么做。这是佛陀教育我们的智慧,不要执着在始终、造作,不需要去计较这些名词,但是该做的一定要做,道理就是这样。

  [非坐非卧非行住]。《顿悟入道要门论》里面这样说:[何是见佛真身?]什么是见到佛的真身呢?[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

  也说不定两千多年前我们是随在佛身边的弟子,也说不定。就像求名菩萨一样,还在求名利,所以我们还在六道中轮回。不过,我们还存着这个觉性,所以我们不断在佛法中,我们在供养。供养什么呢?供养法。因为佛(已入灭)不在人间,佛的心放在我们的心里,我们依教奉行,尊重法。尊重法做什么呢?一大事,那就是觉悟。觉悟之后,也是一大事,我们来救济众生。这叫做觉的循环。

  所以,什么是见到佛?佛的真身是什么呢?其实,佛的真身在我们自己的内心。[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我们没有见到[有]与[无],我们若能够了解道理,这就是佛的真身。其实,佛来过人间,我们是不曾遇见,不过,我们在[四威仪]中学佛。学佛,在四威仪中我们就要学好。

  所以,[不问行住坐卧,一切时、一切处,若昼若夜,不论时处诸缘修之不难]。

  无论是夜晚,无论是白天,在行、住、坐、卧的地方,我们法不离心,我们的行不离法。所以,我们若能够这样,要见佛,见我们的自性佛,就不困难了。其实,学佛就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不管是晚上、白天都一样。所有的因缘,我们的心若不离法,其实见佛哪有困难呢!因为佛在你的心中。

  所以,[举止动作,谓之四威仪]。

  学佛,我们要顾好我们的四威仪,行、住、坐、卧中,这都是我们应该要学的。

  《无量义经》就是这样在教育我们,要让我们更了解,所以佛陀心里,他所关怀的是[无量义]——《法华(经)》的精髓。

  ⊙[佛说此经已,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名无量义处,天雨曼陀华,天鼓自然鸣。]《法华经序品第一》

  所以《法华经》说,[佛说此经已]。此经就是《无量义(经)》,前面说过了。[即于法座上,跏趺坐三昧]。佛讲《无量义经》之后开始静坐,离言法华,继续现光、变相,这都是在三昧中,这叫做[无量义处]三昧。

  这个三昧,在日常生活中吃饭、喝茶等等都没有离开。这就是我们的心若是顾得好,身与心常在一处,我们的身心动作就不离开无量义处。《无量义经》所有的道理是我们依教奉行的,所以无量义,这是一个大法,自然天雨曼陀罗华。

  曼陀罗华,前面就说过了,是柔软花;有大红的柔软花、小红的柔软花。曼陀罗华、摩诃曼陀罗华,[摩诃]就是大。还有曼殊沙华,这都是很美的形态。

  常常说[心花怒放],我们若是得到法喜,法有入心,听到很欢喜、轻安,欢喜就是心花怒放,天花乱坠,就是很欢喜。表达佛入于这个三昧,无量义的境界,这个时刻佛的心是多么的轻安自在,周围非常的恬寂,天鼓自然鸣,这就是自然的境界。

  我们若是很宁静的那个时候,我们能够听见大地在呼吸的声音。不只是人能呼吸,大地在呼吸。听到树木在释放出它的芬多精,都感觉得到。听鸟在叫的声音,这是我们的心很静寂下来的时候,很自然,天地的音声很自然的,一切的妙音无不都是。

  所以,三昧就是[善心一处住不动]。所有的善凝住在一处,这叫做三昧,这叫做正知、正见、正觉。[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也就是[诸正念行和合],念与行和合,这都称名为三昧。

  ⊙三昧: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一切禅定,亦名定,亦名三昧。诸正念行和合皆名为三昧。

  我们记着,修行无他,就是专一心。专一心救济苦难众生,我们自己本身先救。我们是不是在无明烦恼中在受苦磨呢?释放出来,自然我们也能够帮助别人,解脱身心苦难。所以我们要时时多用心啊!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