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为度众生来去娑婆

证严法师:静思晨语 为度众生来去娑婆

 

  释迦牟尼佛,为了一大事因缘而来人间,莫非就是「开、示、悟、入」,众生佛的知见,但是众生的知见,有利根也有劣根的不同。

  利根的,很快就能够顿悟,若是下劣的根机,就是要一次再一次,不知道多久的时间,才能够体会到。

  也曾说过,佛陀只为五比丘,就要三转四谛*轮,何况我们芸芸这么多的众生,当然就要适应众生的根机,佛陀已经立下这个愿,从无始以来,一直就是发这样的愿,就是度尽天下众生。

  芸芸天下众生,根机就是不整齐,所以一定要用耐心,所以他就「五时设教」,这样来适应众生的根机,若是根机比较利,一句话,一个道理,他就能体会十项,有的人很快地就能吸收。

  华严境界,那就是法身的大士,上上根器的人才能接受,其他就没办法了,所以佛陀不得不施「权」,那就是以「阿含」。

  经过了阿含,看看十二年间,人人差不多对佛法,有建立了信心,所以开始八年的「方等」,就是更再进一步要跟大家说,人人有佛性,八年的时间,慢慢地大家会觉得,佛陀说我们若愿意认真用功,同样可以成佛,不过还没有对自己很有信心。

  所以八年过了之后,就开始讲「般若」,因为人开始相信有佛性,开始也知道能成佛,但是佛陀更再进一步,不要执着在「有」里,开始就开般若门,般若,那就是谈「空」,就是说人人有一道明智,我们人人都本具有的,其实透彻深无瑕秽,没有污染,既然没有污染,一切都明朗,就空。

  这个空,这样大家在听,高根机的人,很了解的人都知道,是啊!人人与佛平等有本性,清净的智慧,但是到了终极,就要无挂碍,到了究竟涅槃境界,就是佛寂光土,这若是上上根机的人,在华严海会就已经很透彻了解,那是法身菩萨,无始以来修行、已成就,所以这种远离颠倒梦想的境界,早已远离。

  不过,中、小根器,虽然经过阿含,虽然经过方等,到了般若的时候,一切皆空,这还有一段距离,不过大家已经开始,慢慢慢慢要知道。

  但是空了之后,那时要如何?虽然都有信心,那要如何呢?还有妙有,所以空中妙有,我们人人若能够相信,不要计较,不计较的人,就没有是非,就能脱离那分妄想,我都不要跟你计较了,我还要想什么呢?怎么样都好,这种没有计较心,没有烦恼心,没有得失的心。

  但是这个心都没有的时候,那往哪个方向走?那就是成佛,成佛的方向,就是要我们把世间的事情,都全部透彻、看开,那朦胧的境界打开了,前面这条道路是正确的,菩提大直道,这么清朗明确,要我们往这条路走,那就是菩萨道。

  所以开始佛陀就要讲,《法华经》了,这就是佛陀来人间的一大事因缘;其实,释迦牟尼佛来人间,他用身教来教育我们,同样降生在人间,同样在人间里面长大,同样有生老病死,这人生的形态都跟人一样,思想不同。

  凡夫的思想,今朝有酒今朝醉,今日的欢乐,今日来享受,就不会去想到,世间有多少矛盾事,不会去想,哪怕外面的境界,所看见的生老病死,或者是春夏秋冬,四季轮转等等,大家就是这样在过日子,没有人会去启动他的心。

  那个时候的悉达多太子,他就启动到了,他就会想,应该要脱离皇宫,才能全心往这条道路去找,要如何能找出了,这人世间生命的真谛,所以他这样出家。

  所以这条路走过来很辛苦,是不是到了两千多年前,那个悉达多太子来修行,才开始成佛吗?不是,释迦牟尼佛实成佛道以来,已经不可思议阿僧祇劫了,已经很久很久的时间,无法用算数的数字来说,在几亿几万,多久多久以前无法说,所以说「无量阿僧祇劫」,不可思议的,不是我们凡夫用数字,能去标示出来,是不可思议的阿僧祇劫。

  劫,也是曾大家说过了,时间无法算,但是可以用比喻,经过一百年,在人寿十几岁开始说起,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这样不断地经过一百年,增加一岁,一直加,加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你们想,这样累积起来,时间多久?难道说到人寿八万四千岁,这就停住了吗?这样是不是叫一「劫」?这样才是一「增」而已。

  但是还有「减」(劫),八万四千岁,过一百年,减一岁,过一百年,再喊一岁,这样不断再一直减减减,减到人寿十岁,这样叫做「一增减劫」,到底这样是多久?

  尤其是又说,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当然是很久,其实这是要让我们了解,让我们知道,佛性本来就已经与生俱来,应该佛成佛以来是无量数劫,修行,他要修行,经过了这个过程。

  因,为什么要成佛?因为众生,所以他现相人间来成佛。所以我常常说,佛是为谁修行呢?名称上看起来,好像是为他自己去修行,其实我们若能去思考它,为什么会有生老病死?为什么会有春夏秋冬?为什么会有四姓阶级?有的贫穷苦难人这么苦,生老病死、生离死别,这么苦,到底是为什么?

  所以为了要解决,很多矛盾的问题,这个矛盾的问题,是要为众生解决,因为众生在这种四姓阶级,苦难人这么多,生老病死、生离死别、爱别离苦,这些事情要如何更正过来?

  这在他为太子时,不是为自己,自己每天在享福,但是是为众生,所以为众生修行,为众生成佛。

  释迦牟尼佛

  时成佛道以来

  已经不可思议

  阿僧祇劫

  为度众生无有休息

  数数示生数数示灭

  所以他来人间,就是没有休息过,不是两千多年前而已,过去的过去无量数劫,他还是发心在六道中,现在来人道,为悉达多太子,贵为王子,他也一样,要为人去找出了一条觉道,他本身已经觉了,就是以身作则给大家看,来修行。

  修行,你辞亲割爱,自然你修行知道这个道理,你就没有家属的挂虑,你没有家属的挂虑,就没有爱别离苦,没有生离死别的苦,这就是要辞亲割爱出家去,没有这些家属的挂虑,你就能专心去了解生死的道路。

  所以我们在四谛,十二(因) 缘里面,佛陀就跟我们解释得很清楚,你要先了解,人生这种的苦、集、灭、道,我们要修行于道,我们还要知道,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些我们都可以去体会,然后人如何来,从十二因缘开始。

  十二因缘

  无明、行、识、名色

  名色、六入、触、受、爱

  取、有、生、老死

  你从本来是清净一面的本性,因为一念无明开始,所以,我们长了六粗,就是六粗的境界来诱引,所以就有无明,所以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所以我们这个境界,外面的境界,诱引我们的六根,因为六根,所以就去造作很多,所以说来,从十二因缘来为我们解释,我们就能很了解人如何起因,这就是一个修行方向的道路,所以我们要很感恩。

  佛陀已经跟我们说,众生人人与佛同等的本性,给我们很多智慧的吸收,不过我们吸收了很多的智能,我们若没有去应用,这不算觉悟,你要去应用。

  不是说你辞亲割爱,你没有家属的挂碍,你修行,你就是都不要去攀缘,这样是不是能够成佛呢?这样还不够,我们还要再入人群众中,了解这些道理之后,我们的心,不会受外面的境界诱惑,哪怕是外面的境界来了,我们也要用尊重心、感恩心,付出了那分无私的大爱。

  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为「常不轻菩萨」,他就是到这样的境界,不管外面什么样的境界给我,我还是尊重、顶礼、感恩,因为你们人人都会成佛,这也就是佛陀这样跟我们说法。

  这在《法华经》里,在无量劫以前在修行的过程,就是接受到无量诸佛的教法,所以能够了解,启开了心,拨开了人我是非,无所有,烦恼都拨开掉,所以是真的、是假的,对我都没有关系,是空、是有,对我们都没有执着,所以他不断不断来人间,示相成佛。

  是不是已经取涅槃,入寂净土了呢?在寂光土里面全都不动,不是,还是要不断地来人间,所以无有休息,为了要度众生,我们芸芸无明的众生还很多,佛陀虽然示灭,不过他还是不断地为众生,没有休息。

  「数数示生、数数示灭」,不断地来人间,不断地生老病死,到了生命的终点,在生命的终点之后,再来到生命的起点,所以无数来来回回,无有休息,「数数示生、数数示灭」,所以我们能够了解,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真的是很久了。

  各位菩萨,各位同修,我们人人应该要用感恩心,我们人人应该日日,我们的心要清除到清澄,我们生活在这个恶浊的世间里,我们自己的心莲,这个「妙莲华」,也应该要浮现出来,莲花出淤泥而不染,就是在人我是非,人事烦恼中,我们才能开出了,一朵灿烂的莲花,所以希望人人要时时多用心。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