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三)

你对人生提出的新观点、新向题,很好。对我很有启发。我不懂佛学。但看到一些佛书上,强调苦呀,空呀,无常呀,对人生充满了消极悲观的情调;你现在能对人生采取现实的积极的态度,这是可喜的。只是我总觉你语言里很少佛法气味。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印象,并不是你的缺点。

你的这些看法很有意思。我只是把佛学结合人生观察思审后,如实反映自己的看法而已。诸行无常过去已无,未来未有,现在不住,皆是佛法的核心。通过结合人生观察,受到一些启发,并不是我自己的什么新观点。我认为佛法主要在“随机施教,应病与药”,如果众生无执无病,任何佛法,都是多余的。《普贤行愿品》比喻佛菩萨为大树上的花果,众生才是树根。没有众生,没有世间,是不会有佛菩萨也不会有佛法的。本论强调有为法与无为法的辩证统一,即是在强调世间法与佛法的辩证统一。非离世间法外,别有佛法。佛教徒对世间是应该采取现实的积极的态度的。

有关“二所现影故”的向题,姑止于此。第四心不相应行。第一、二位是心,第三位是身与世界,大体已能构成一个人了,但是,还不够,还有时(时间)和方(空间),这是人生存的形式。流转,人的身、心、世界,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生、住、老、无常,一般佛典称生、异、灭,或生、住、异、灭,是运动变化的过程。势速,运动的速度。如此等等,也是构成人类生活的质素。为什么把这二十四法摆在第四位?因为这些法是依前三位而假立,在性质上又与前三位有所差别。

以上四位,共九十四法,是有为法,为人生的现象。第五位是无为法,共有六个,为人生的本质。从缘所作,名有为法;非缘所作,名无为法。缘,就是条件。一切事物,不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的,生起以后,在成长、变异和消灭的整个过程中,无时无地不受条件的制约。客观存在的事物的生、住、异、灭,皆是缘所赋予的,皆是缘的体现,离开缘即别无客观存在的事物。事物待缘生起以后,又能为缘影响其它事物,亦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因之一事物皆能与其上下四面相通,彼此互为条件,而又互相制约。事物绝对没有静止的孤立的所谓实实在在的自性。如果执有这样的自性,那完全是主观的错觉,佛学斥之为法执。身心等法,犹无实在的自性;如再执身心等法,为实实在在的自我,更是错上加错,佛学斥之为我执。佛学并无实法与人,只是要人断除自己主观上的我执和法执。此点十分重要。佛学说“我” 有二义:一主宰义,如人我。认为人能超越条件,主宰自己的生活和环境。为了否定人有这样的主宰,说我空。二自性义,如法我。认为事物能超越条件,有独立存在的自性。为了否定这种独立存在的自性,说法空。我空法空,只是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即百法中的前九十四法,作出的一种判断,是一种理。这种理,不是主观臆造的,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真实不虚,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都是不变不异的。因之又以“真如”作为理的状词,连缀成“真如理”或“真如实理”。一切事物,是条件作成的,从缘所作,名有为法;理,不是什么条件造成的,非缘所作,名无为法。有为法,是人生的现象;无为法,是人生的本质。本质非离现象别有,无为法即寓于有为法中。九十四法,是人生的具体内容。人,不仅仅只有身,还有认识能力,能识别是非美丑善恶。还有感情、欲望、意志,通过理智的陶冶,就能成为优美的品德、高尚的情操、良善的愿望、坚强的意志。人是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中成活的。亦即是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世界中成活的。身只是人的标帜及所御用的工具。这就否定了“以身为人”“以身为我”的观点。我法二空真如无为,是人生的本质。亦即人生的指导思想。九十四法的生住异灭,皆是缘所赋予的,皆是缘的体现,根本找不出什么主宰的作用,即不应执身为我,也不应执什么精神为我。也可以说我是与国家息息相关的,与世界息息相关的,与宇宙息息相关的。客观事物的生住异灭,既然皆受条件的制约,即说明任何客观事物,只要创造条件,没有不可以改变的。既然客观事物, 皆受到条件制约,我们就应该按照客观办事。拚弃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我这是不是在把佛学现代化呢?不!古德相传,宜说佛法,必须掌握两个原则:一、契理,坚持佛法的原则;二、契机,适应时代的机感。没有违背佛法的原则。生活在今天的佛教徒,应该使佛法能促进时代的发展。

第五无为法, 略有六种:一虚空,二择灭,三非择灭,四不动,五想受灭,六真如。

无为法中的前五种,皆是陪衬第六真如无为的。真如,是我法二空理的状词。因而“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二空真如”这一类的词汇在经论中触处可见。真如无为,是有为法的本质,亦即人生的本质。作为佛教徒来说,是应该以“二空真如”作为自己生活和修持的指导思想的。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真如竟然变成了一个名词,变成了一个神圣的不可思议的实体,被讲得十分深奥,十分微妙,忘记了真如就在日常生活中,于是乎把日常生活与真如无为打成了两撅,憎厌日常生活,要从日常生活以外去追求这个所谓不可思议的真如,侈谈灵感,竞夸瑞应,使佛法蒙上了污垢,丧失了生命活力。这也许是中国佛教衰微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说佛法,真如无为,就在人间,就在日常生活中,并非杜撰,有佛语祖教为证。

六祖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慧思大师说:“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非真。”

《心经》:“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中论· 观涅槃品》:“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桨,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

这是贯串大乘佛学思想体系的一条金线。发扬佛教的优良传统,用人间佛教的思想来振兴中国佛教,舍此别无良策。

二、一切法无我

一切法,是观察研究的对象。无我,是通过观察研究所得的结论。结论,即在一切法中,决不能离一切法。无我有二:一、补特伽罗无我,佛典通常称作人无我,在否定执着人有自我存在、有主宰作用的观点。二、法无我,在否定执着主客观的一切事物有实在自体的观点。人无我,即我空真如;法无我,即法空真如。一切法本自离言绝思,是不可以思思,不可以言言的。人执有实我,佛始为说我空;人执有实法,佛始为说法空。人若无执,佛亦无说。我空真如,法空真如,亦只是佛陀“随机施教,应病与药”的方便施设。若执离日常生活外,别有二空真如,亦是法执。浅识者闻说离言绝思,辄笑为诡辩,斥为荒唐,嘲弄是在故弄虚玄。其实并不荒唐,更不虚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思火不能烧心,言火不能烧口;思饭不能果腹,言饭不能疗饥。思黄金,言黄金,并不能成为百万富翁。日常生活中的事物,犹不能以心思言议而得,佛学所宜说的我、法二空真如,又怎能以心思言议相凑泊?心思只能辨识实际,言议只能表述实际,毕竟皆是主观边事,与客观实际是无法划等号的。离言绝思,是佛学与其它学术思想的根本分歧。不能抓住这一点,是不足以语佛学的。

人人皆有自我,因而人人皆有主观世界。人人的自我,又是皆能被视之为你,被视之为他的,因而人人当体亦是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客观世界,皆不是绝对的。如何证实主客观的一切事物皆无实在的自体?曰: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这是佛学的核心思想。诸法,主客观世界的一切事物;缘,条件;生灭,概括生起、成长、变异和消灭的整个过程。事物的生起,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生起的事物的成长、变异和消灭也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实现的。有条件则有事物,无条件则无事物。事物及其成长、变异和消灭,也都是条件所赋予的,是缘的体现,离缘别无事物。一事物待缘生起以后,又能为缘影响其它事物;每一事物皆是与其上下四方相通的。割断时空联系,认为事物皆有实在不变的自体,佛学斥为法执,斥为主观上的错觉,与客观实际是不相应的。请以事实为例:树,是不能自生自有的。必须具备种子、土壤、水肥、阳光等条件之后,始能生,始能有。树既生既有以后,常识上认为有一棵树的实体了,发育成长,皆是树的内因决定的。佛学认为树既生既有以后,其发育成长,粗壮、挺拔、倒拆,亦皆是缘所赋予的,完全是缘的体现。离缘,决无所谓树的实体。请问:离开了种子的遗传力,离开了土壤、水和阳光,树能发育生长吗?气候调和,发育正常;早涝为灾,树必然会受到严重影响;在虫蚁啮食、牛羊触抵或人工精心培养的不同条件下,树的反应亦必迥异;冬日温燠, 树或早花;大风猛袭,枝干吹折;谁能说树能超越条件,别有实在的自体?!佛学承认树的相用,亦即树的形态与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但树的相用,也完全是条件赋予的,是缘的体现。不同的条件,是能使树的相用发生变异的。离条件即无客观存在的相用。因而肯定相用不是自有,而是假有。树的相用犹是假有,又何来树的自体?缘所赋予的树,又能为缘供禽鸟栖息,游人观赏,净化环境,保持水上等等。

在生活中,绝对找不到孤立的静止的所谓树的实在自体。树然,主客观的一切事物亦莫不皆然。值得重视的:事物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刹那刹那迁流不住的,而反映在我们大脑里的影像,却是孤立的静止的。这是主客观的自然矛盾之一。客观事物,本来皆是干干净净,没有什么“名”的;而人类无“名”,就不能生活。这是主客观的自然矛盾之二。诸法从缘生,亦复从缘灭,不同的条件,产生不同的具体事物。这是我们生活中的事实。思想、生产、社会、国家和世界,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只要创造适当的条件,就可以改造和提高。我们的世界,不是盲目冲动、杂乱无章的,而是有秩序、有理性、有因果规律可寻的。佛学的缘生观,彻底批判了神权论、宿命论,也彻底批判了不可知论。真理即在日常生活中,不必抛开日常生活去寻找什么“本体”。

或曰:佛学的缘生观,只能适用于无生物,不能适用于生物,更不能适用于人。

我问为什么?

或日:你忘记了—一人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一切以条件为前提,还有什么观能动性可言?

我说:身体健康,精神愉快,是一般人的共同愿望。我且向你如果没有条件,或不去创造适当的条件,单凭人的主观能动性,能满足个人的主观愿望吗?

或曰:照你这样讲,人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什么用呢?

我说主观能动性,是人所具有的优越条件之一,但必需根据客观实际情况积极创造条件,才能逐步达到目的。

至此,我想把以上的论点做一个小结:缘生法,相用假有,在佛书浓缩为相、有、为俗,即有为法;自体本空,在佛传浓缩为性、为理、为空、为真,即无为法。如下表:

事物的相用,完全是缘所赋予的。离缘即无相用,因言“相用假有”。人们妄执事物皆有实在的自体,在缘生法上,实无自体可得,这个自体,本来就是没有的,空的。离缘生法,别无相用假有,自体本空,亦别无有为无为。性相、事理、空有、真俗,皆是缘生法的两个侧面。有为法,为世间法;无为法,为佛法。离有为法无无为法,离世间法无佛法。“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只有在世间法中,才能找到佛法。只有在世间法的实践中,才能找到真正的佛法。佛说法空,是要人不为世间法所缚,也不要为佛法所缚。“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相关链接: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一)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二)

《大乘百法明门论》臆测(三)

解开自心的宝藏

喇嘛长寿的密码

转自五明学佛网 http://wuming.xuefo.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