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五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土法门法师


发布人:站主【主站留言】    日期:2015/5/23 22:08:00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正法护持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五集) 2012/2/22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7-0205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经科注》第五百四十一页第一行,「期如佛德」,第一个小段「悲智如佛」,经文只有两句:

【如佛无碍智。所行慈愍行。】

虽然只有十个字,含的意思深广没有边际。我们看念老的批注。上面的两首偈是「愿求佛德」,愿自己的福慧等同如来。第一句『如佛无碍智』,求自己的智慧跟佛一样。这可不可能?在理上讲是可能的,因为我们的自性跟佛的自性是一个性,佛具足无量智慧,我们当然也能具足。这个地方我们要建立信心,生佛不二,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不但我们跟佛平等,蜎飞蠕动也平等,饿鬼、地狱也平等,没有不平等的。因为是一个自性,是一体,一体当然平等。不平等的现象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我们自己的心性被染污了、被障碍了,所以显出不平等。那染污、障碍不是真的,实在讲只是迷惑,自己障碍自己。诸佛如来心目当中没有看到你的染污,看到你的自性跟他完全相同。所以佛对一切众生没有不尊敬的,只有众生不尊敬佛菩萨,佛菩萨没有不尊敬众生的,这一定要懂得。

「无碍智者,指通达无滞」,就是没有障碍,「自在融通之佛智」。说佛智,就是圆满的智慧。菩萨智能跟佛差不多,还没有圆满,佛智一定是究竟圆满了。《涅槃经》第八卷说,「如来不尔,悉知自地及以他地,是故如来名无碍智」,这把无碍智解释一下。什么是无碍智?如来,如来不尔,跟众生不一样。因为悉知自地,对自己清楚,自己确实证得圆满了,最后一品无始无明的习气断尽了,他自己知道。也知道他地,他地就是一切众生,一切众生的状况佛没有不知道的,你的障碍在哪里,你的问题在哪里,他统统晓得。这个道理我们在这个经上学得很多了,这个集注我们这是第二遍。那就是我们曾经学过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妄尽还源观》可以说是佛经里面的高等科学,它讲宇宙的源起,讲万法的来源,文字虽然不多,讲得很透彻。依报是宇宙,正报是自己,依正从哪里来的说清楚了。

还告诉我们这依正二报的现象,三种不可思议的现象。第一个是「周遍法界」。因为这三种现象,现在科学家所说的波动,三种现象都是波动。波动才动,它速度多大?周遍法界,整个法界统统收到了,没有不知道的。心里起个念头,我们自己还不知道,十方如来、法身菩萨全收到了。人不能有恶念,有恶念对不起人,我们能骗自己、能骗凡夫,骗不了圣人。物质现象是我们身体状况,身体状况是物质现象,物质现象也是波动形成的,这个波动现象也是立刻传遍法界,周遍法界。换句话说,佛菩萨对我们起心动念、身体健康,就是身心状况,全部了解,了解得最清楚的是他们。这是第一种现象,周遍。第二种「出生无尽」,出生无尽是产生变化,每一个念头都起变化。这一个念头,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其中的一念,我们无法掌握到,我们也无法见到、无法觉察到。可是佛菩萨清清楚楚,他完全能掌握,明了通达。这种变化就是宇宙之间万物的变化的根源。

第三个「含容空有」,这是什么?这个就是诸法实相,本来就是这样的。含容空有,在中国大乘经里面常讲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自性、本性,本来就是这样的。我们没有这么大的心量,就是我们的心(心量)受到染污、受到障碍,不然的话,我们心量跟佛一样。心量跟佛一样,我们的智慧德能就跟佛一样。什么道理?佛在经上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量小,你生不出菩提来,菩提是广大心量。心量小到极处,就变什么?就变成地狱。所以地狱其实很小,但是在地狱的人认为地狱很大,他自己不知道。极小的心量变现出来的,所以自私到了极处,是这么回事情。佛的心量是圆满的,含空容有,含空,心包太虚,容有,量周沙界,这叫无碍智。所以,如来知道自己,也知道别人,没有一样他不知道的。

《大集经》第一卷说,「无碍智慧无有边,善解众生三世事」。解是了解,没障碍,众生三世事,过去、现在、未来全都清楚。心量能不拓开吗?还要守住小心量吗?在现前学佛,什么最重要?拓开心量念佛最重要,念佛不是为自己,念佛要为众生。念佛人天天做回向,回向三处。第一个是「回向菩提」,自性本具的智慧。我学佛什么都不想,不想人间的名闻利养,远离七情五欲,一心只想菩提,菩提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希望这个智慧能现前。「回向众生」,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离苦得乐,都能够破迷开悟,都能够念佛往生成佛,这愿望在此地。怎样才能往生成佛?念佛就能往生成佛,所以希望大家认识极乐世界,认识阿弥陀佛。众生怎么会认识?我们要做出样子来给他看,做出一个真正念佛求生净土的样子,他看到了会受感动,看到了他会相信,这个重要。怎么个做法?要把《无量寿经》做出来。《无量寿经》念没用,念是教幼儿园小朋友。是要你明了、通达这经上所讲的义理,统知道了,知道明白了,落实在生活,落实在起心动念,跟经教完全相应。跟经教相应就是跟阿弥陀佛相应,这多么重要!相应才行,这真得佛法的利益了。末后「回向实际」,实际就是圆满成佛,回归自性。学佛就为这个,除这个之外,心里头一尘不染,这个道理不能不懂。

再看下面,魏译《无量寿经》下卷云:「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以无碍智,为人演说。」这是康僧铠翻译的《无量寿经》下卷,《无量寿经》两卷,上、下两卷。佛眼具足就是五眼具足,五眼,上上一定包括下面的,像五层大楼,佛眼是最上面一层,下面四层一定具足,不具足,哪来第五层?五眼圆明,最下面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觉了法性。前面的四眼都没有觉了法性,只有佛眼圆满了,对于法性一点障碍都没有。法性是什么?是一切万法的本体。这才是真正把一切法的实相看破了;看破实相,真心不但是现起来,圆满的出现了。我们就知道了,这个世间蕓蕓众生无量无边,什么人用圆满的真心?就是佛,佛是圆满的真心。菩萨真心,用真心不圆满。什么样的菩萨用真心?法身菩萨,所谓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就是一品真心。是用真的,决定不是假的。所以天台大师判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六即佛里面他们叫分证即佛。分证,他是真的,他不是假的,但是不圆满,确实用真心,比十法界的佛高一等。十法界的佛是相似即佛,没有说他是真佛,相似,为什么?他用阿赖耶,他没用真心。真妄区别就在此。

究竟圆满用真心的是佛,觉了法性。换句话说,法身菩萨也觉了法性,不圆满。那一般的菩萨,佛经的术语称为权小菩萨,权教、小乘的菩萨,他们没有觉了法性,他们跟我们一样用八识五十一心所,用妄心。但是他们用得正,我们用偏了、用邪了。他为什么用得正?他真学佛,佛在经教上讲的他们全学到了,所以那个样子很像佛。心里头不是的,心里面无始无明没有放下,就差这一点,没有能够转识成智,就差这一点功夫,所以他不是真的。佛跟众生说法、法身菩萨跟众生说法不一样,为什么不一样?他有无碍智,他见到事实真相,所以他可以为人演说。演是表演,就是什么?做到了,他真学佛。将诸法实相跟自己的生活、思想、行为融成了一片,这叫为人演说。把佛法的受用完全表演出来,以表演为主,以言教为辅助。释迦牟尼佛在世,为我们示现八相成道,表演。上上根人不必听佛讲经说法,看他这个样子就觉悟了、就明白了。看他舍弃王位离开家,就知道,烦恼要放下。三十岁,看到他放弃求学,到菩提树下入定了,就晓得什么?要放下所知障。这两种障碍没有了,圆满成佛。所以,上上根人一看见就明白了,不用说话。这是无碍智,这是慈愍行,做出来了。

「故法藏发愿求此无碍智,为九界众生,演说妙法,契理契机,一切无碍」。佛修行,佛证果,佛弘法利生,没有一丝毫为自己,完全为别人。这里我们明白了,为别人才是真正为自己,自己才成就圆满的无碍智慧。加一丝毫自己在里面,有智慧,但是有障碍,不能说无碍智。完全没有自己了。这什么意思?原来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菩萨、一切众生就是自己。是自己什么?自己的法身,这是真正照顾自己,真正为自己。这一句也告诉我们,学佛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是求自性本具的无碍智慧现前。求这个智慧是什么用?求这个智慧我才能帮助众生,帮助他离苦得乐,帮助他破迷开悟,帮助他转凡成圣,没有这个智慧做不到。所以这个智慧,底下四句话就是作用,为「九界众生」,九界最上面是菩萨,声闻、缘觉,下面六道众生。「演说妙法」,妙法就是明心见性之法,妙法就是无碍智的妙法,慈愍行的妙法。有这个妙法,就能够演说,「契理又契机」。契理是什么?跟诸佛如来所证的不违背;契机,跟现前所有一切众生的根机,善根福德因缘不违背,恰到好处。「一切无碍」,度九法界众生,度树木花草,度山河大地,所有迷惑众生都能帮助他开悟,都能帮助他回头。

再看底下这一句,『所行慈愍行』,「慈」是慈悲,「愍」是怜悯,看到众生受苦受难,怜悯心生起来了。「愿求己之所行」,自己的演说,「能如世尊之慈愍行」,能像佛陀一样。「世尊以无缘大慈」,无缘就是今天所说的无条件,慈悲是爱心,佛对众生的爱心没有条件,所以叫无缘,「哀愍众生,等同一子」。众生在迷,迷,他就造业;他造业,业就变现出果报,自然的。善业感善果,恶业感恶报,这是属于自然现象,三种现象里头第三种自然现象。佛看到生怜悯心,为什么?三种现象都是假的,都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没有一样是真的。众生这些苦就像人作恶梦一样,梦中境界是假的,但是作恶梦他很恐怖,他很难受,惊吓醒过来还心有余悸。众生在六道就像这个样子,所以佛看见了,当然要帮助他。

「拯济负荷,悉登彼岸。故愿能行佛之所行」。法藏菩萨看到了,诸佛如来对一切众生,等同,等是平等,就像父母爱护他的独生子一样,那么样的用心,那么样的哀愍。佛对于遍法界虚空界所有一切众生,上面到等觉菩萨,下面到无间地狱,平等一视同仁,没有丝毫分别。完全看众生自己的善根、福德、因缘来帮助你,看善根福德因缘这叫契机,等同这是契理。为什么?一切众生跟自己同一个自性,这平等的,所以等同。故愿能行佛之所行,法藏如是,我们要学,我们千万不要自己以为我们跟佛的距离太远。是不是真的太远?真的太远。怎么太远?因为你以为他太远,就太远了;你以为他很近,他就近。根本没有远近,完全在自己的用心,这就叫一切法从心想生。如果常想到佛跟我很近,佛天天在我身边没有离开我,这个念头好,这个念头成佛很快。常常想着,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极乐世界距离我们十万亿佛国土,我哪天才能看到?你这辈子没指望了,为什么?你把阿弥陀佛送到十万亿佛国土那边去了。十万亿佛国土不离当处,就在此时此地,你看多么亲切!

所以,能行佛之所行,法藏菩萨能,我们也能。念念为众生得利益,不要为自己,尽心尽力去做这些好事。别人欢喜,我们做。别人不欢喜,他没有见到,那我们要不要做?我们要做。不能说他不欢喜、他排斥、他拒绝,咱们得想方设法也要做,非不得已的时候一定要做。此处有障碍不能做,别处没有障碍赶快去做。佛菩萨做不是一个地方,遍法界虚空界,这个佛世界有障碍,那个佛世界没有障碍,这道理一定要懂。这个世间众生排斥佛法、不相信佛法,佛不来;那个世界人相信、人喜欢,佛就到那里去了。什么时候这个地方众生回头了,想要求佛帮忙,佛又来了。佛不记仇,没有怨恨,不是说上次我来,你排斥我,我以后再不来了。那是赌气的话,那是凡夫才有,佛菩萨没有。佛菩萨是你真想他来,他立刻就来了。这是我们都要懂得,要好好学习的。「故上句愿求佛智慧,此句愿求佛慈悲」,所行慈愍行,就是学佛的慈悲。「智悲并运,圆契菩提」,菩萨有智有悲。有悲没有智,救不了众生;有智没有悲,不肯救众生;必须要悲智圆满、悲智圆融,这是真正的菩萨,这叫圆满契入菩提。

我们再看底下一段,「说法如佛」。诸位在此地要特别记清楚,说法如佛的先决条件是悲智如佛,没有悲智,说法做不到,悲智是说法的基础,这一条非常重要。这个经文后后深于前前,你看科判里面说的,「开慧达善」、「开藏施宝」,一层一层的契入,我们学也要按这个顺序。我们看这段经文:

【常作天人师。得为三界雄。说法师子吼。广度诸有情。】

这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落实。『天人师』是佛十种德号里头的一种,前面学过。佛的身分,就是天上人间,代表六道轮回,就是六道众生的老师。这什么意思?有义务、有责任、有使命要教化六道苦难众生,就这个意思。所以听到这句名号,看到这一句「天人师」,决定不能够产生误会,生起贡高我慢,我这一下是天人师了。只要有这么一念,你就堕落了,护法神就远离你而去,为什么?傲慢心生起来了。从这桩事让我们想起孔老夫子,他老人家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则不足观也」。真天人师,自己心目当中没有天人师这个概念,这是真天人师。别人赞叹他是天人师,他还要谦虚不敢当,但是他起心动念、所作所为的确是天人师,道地道地的天人师。心里头有众生,念念不舍苦难众生,众生造作罪业愈重,受的苦难愈多,他的慈悲心愈深,怎么样去帮助他。

『得为三界雄』,「雄」是对佛的尊称,就是大英雄。英雄两个字怎么解释?一般普通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这个人叫英雄。世间什么事情人做不到?了生死出轮回的事情,没有人能做到,佛能做到,这称为大英雄。佛陀在世,一生没有住宅,每天住在树林底下。而且戒律上告诉我们,住在树下只有树下一宿,这只有一个晚上。明天要搬家,不能在这棵树下坐。佛为什么制这条戒?让弟子们不要贪恋这个环境。这个树很大,树荫很好,我天天都在这里。佛不许可,你对它生贪恋了,烦恼起来了。制定这条戒律,把你这个烦恼断掉,任何树下只能住一宿,第二天找地方搬家。世尊自己给我们做榜样,他做到了,他说的话大家不能不听。不能说这一棵大树要特别留给他,不可以,那就不平等了。这都是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他都能做到。所以佛灭度之后,后人给他盖大殿,塑个佛像代表他,让他住在那里头。这些事情佛统统知道,前面说了,他的智慧能知道过去现在未来,我们距佛才三千年,不算很长的时间,他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今天社会发生这些状况,他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什么因、什么样的缘、什么样的果,全清楚。今天这种局面,如何清理、如何转变,实际上他都表演给我们看了,就是教学。只要把教学搞好,社会上什么问题都摆平了,没问题。人人心地清净平等觉,还有什么问题?找问题找不到了。所以,教学的目标就是清净平等觉。

「三界雄亦为佛之德称。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些众生佛统统都度。「《法华经.方便品》曰:世雄不可量」,不可度量,不可测量。他的智慧、神通、道力、慈悲无量无边、无数无尽,这不可量,这完全是自性圆满的显露。「《净影疏》云:世雄,佛之异名」,是佛名字。「佛断尽一切烦恼,故为三界中之大雄。总之,此一段是大愿之总结」。这个地方我们看到了,佛能称之为天人师、三界雄,是因为他能够断尽一切烦恼,也就是了生死出三界。六道凡夫做不到,十法界的小圣也做不到,佛能做到,称他为大雄。他真的是当之无愧,真是大雄。这一段总结上面的大愿,前一科无碍智,求智慧;这一段表誓愿,慈愍行,他的四十八愿愿愿都兑现了,愿愿兑现。「愿是万行之先导」,有愿而后才有行,「慧即佛道之眼目」,你要没有真正智慧,你看不清楚、看不明白。「愿以导因行,慧以照佛道」,慧能够认识路,能明了,行能够达到你的愿望,「愿慧成满,即名如来,故谓得为三界雄」。「盖誓愿与智慧,成佛正因」,慧圆满了,愿也圆满了,「两俱圆满,从因得果,故为三界之雄」,这个是自己圆满成就,圆满成就才能够度众生。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九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八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七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六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一九五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后五篇文章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六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七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八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0九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净土大经科注 第二三0集 - 净土大经科注讲记·净空法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主站自2007年4月20日以来,文章总访问量:
学佛网 (200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