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般若与净土同修关系非常重要[净土法门法师]


发布人:站主【主站留言】    日期:2015/5/23 22:10:05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正法护持     

 
 
     

般若与净土同修关系非常重要[净土法门法师]

△ 般若与净土同修,关系非常重要。净土是一切法的归宿,任何法门均与净土脱不了关系。研习兴趣专于那一宗尽可由之,而舍弃净土则其所学不过世间学问而已。

△净土与般若,语别而义无别,净土由有门入,一般人以为净土着相,般若讲空,似相对又似矛盾,实在是相辅相成,正好两门合修,则道业日进。

△ 修净土不能离开般若。……欲想在净土门中有成就,即不能不留心般若。般若即离相,无论着我相、着法相,稍有分别计较,便是住尘生心;心有尘染,那得清净?修行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把一切事看淡,心里不执着,一有分别计较即是烦恼起现行,有烦恼有染污即不是菩提心。千万不要以为净土法门不谈般若,无论什么法门,离开般若就不是佛法。

△ 念佛是清净念,修念佛法门与三善道三恶道均不相应,只与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相应,可以生净土。所以念佛之念,念念不已,能至无念,故曰胜方便。从初住到等觉都得修念佛法门,近代祖师大德无论研究那一宗的无不提倡念佛法门。江味农居士提倡般若与净土同修之法是理念,理一心不乱若是未能达到,还可以保持事一心,品位亦高。一般学佛的人不知此项要义,以为能带业往生就算不错了,如万一修得不到家,则转眼又受生死轮回之苦。

△一切染幻皆应空有不着,娑婆是染虚妄,西方是净虚妄,西方极乐世界以及华藏世界均是唯心所现,不是外面来的。知道西方佛全是心中变现出来的,即不着有,而求见佛生西即不着空。

△ 念佛人听到不住一切法,觉得有一点不大合乎心意,因为念佛,心中即有阿弥陀佛,岂不是心亦住在阿弥陀佛吗?须知大势至菩萨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其意义是心中干干净净,六字弘名清清楚楚,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不但念佛,无论什么事都应如此。江味农居士教宗般若,行在弥陀,教理圆融;不要执着,执着是往生的障碍。六度代表万行,亦即代表一切法,大乘并未舍一切法,一切法不离般若。学佛善学的即应把力量放在“看破、放下”一语上,华藏世界也是虚妄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六凡不能住,四圣也不能住,有住即是治产业了,有了家即不自在。善财童子参访善知识,得法之后就马上换个新境界,若是常在一处不动,就是有所住了。

△ 修行需有境界,托境起修,才有下手处。金刚经说不住六尘,而弥陀经全说极乐世界之六尘,看似相反,其实不然。凡夫起心动念不离六尘,念佛法门在改变众生之心,脱离五浊恶世之六尘即不着有,观想极乐世界之六尘即不着空。佛法治心重在转变心理状态,使众生转向佛境之六尘,即可脱离世间之六尘,二边不着之下手方法在此。

△智慧之火焰能消灭烦恼;修行讲开智慧,智慧能断烦恼。修净土可以带业往生,其余任何法门无此方便。净土是二力法门,佛力加被我们,但我们自己现前也要有一念清净心,否则不能去。现前一念清净,是伏惑而不是断惑,是用石头压草的办法;断作不到,伏可以作到,以理智克服感情。世间事要看破,名闻利养决定不能牵挂,临命终时才有把握;但须家人也懂佛理,不要恼害,才能往生。

△世间万事皆是相对而有,虚幻不实。修行人不在世间一切对待事理名相上认真,心中存有渐渐摆脱之意,勿令间断。复于此际提起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一心专念,亦不分别谁是念、谁是佛,但会念即是佛、佛外无念,上与十方如来心心相印,下与法界众生息息相通,念到念而无念,无念而念,此种念法与实相相应,与一真法界相应,与心净土净之义相应。果能如此,何愁不往生?

△ 在打佛七的时候,偶尔妄念少了一点,以为是得到一心,须辨别清楚。 理一心是念而无念,无念而念,佛现前心里还是如如不动,心中如如不动的时候见到佛才是真的佛现前。慧远大师一生见到三次净土相现,到临终时才告知徒众。般若讲无相无不相,念佛也讲无相无不相,明白此理,才能身心清净与佛净土相应。江味农居士说:念佛须念至一心不乱,至此则念而不念,尚何心土染净之可说,无相也。而正当此际,阿弥陀佛与诸圣众,便现在其前,无不相也。由此可悟念佛义趣与般若毫无异致。

△ 体真止:止就是定。体真者,经论中常说一切诸法皆因缘和合而生,均无自性,如能体会真空的道理,证知其真理即真空,一切事相当体即空,就不会在一切法上攀缘。体真止属空观。──方便随缘止:又名息缘守境止,如念佛法门及禅宗的参话头,把其它的万缘都止着。菩萨晓得空有之真相,空非空,有非有是幻有,空不是顽空,于一切幻化假相的境界上分别种种万事万相,而心中如如不动;为了利益众生,故随着众生的缘,亦能安住在俗谛上。──息二边分别止:是因第一种偏在真空上,第二种偏在假有上,都不是中道,现在明白假非真假,真亦非真,空有二边都不执着。

△ 三轮体空平常多举布施为例,无能施所施之境界。能施即能施之心与能施的我,所施即所施之物与所施对方接受的人。其实作任何佛事救护一切众生,均应三轮体空,否则与本性不相应。离相非常难,离相即见性。世间好人甚多,所作好事亦甚多,但均属有漏的福德,不能了生死出三界。懂得离相,不着相,即有般若智慧在内。

△ 般若就是智慧,就是不着相、不执着,任何事作了之后就算了,不必常常挂念它。

△ 怎样成就真见?必须将有见无见均去掉。有见是凡夫,无见是二乘,有所取都是错的,不着不取是解脱。事事清清楚楚,事事不分别,阿赖耶识就不落印象,无印象就没有三世果报。我们学菩萨学不到家,学少分亦好,看不破,看淡一点也好。

△ 大智慧人得无分别智,了达世间的真相,如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是物质,受想行识是心,世界上万事万法不外色相与心,即物质与精神,物质是空的,精神更是空的。

△经云:“不动离二边。”不动是正念,正念即无念,是大菩萨的境界,凡夫应当把标准降低。把念头安住在佛法上,总比安住在世法上强得多。空有二边均非中道:凡夫着有,出不了三界六道;小乘着涅槃偏于空,过犹不及。念一声阿弥陀佛,既不着三界六道,亦不着涅槃,是大乘的境界。

△经云:“不分别我及以我所。”离相回相时,是日常生活中不分别我及我所。我执断了,即等于阿罗汉。向此路上走,在是非人我上少分别,金刚经之破四相亦即此义。我所是我所有的一切,我是假的,我所有的更是身外之物,放下之后应当随缘,不可执着。在六道中有生死轮回,即是因为有我及我所,能断的就是英雄。所谓英雄者,即旁人办不了的事他能办。例如断烦恼、了生死、出轮回是世间一般人办不到的,如有人能做到即是英雄,所以庙中的大殿称为大雄宝殿,其意义在此。

△ 离相并不是不要相,是不着相;若不要相,体也没有了。

△不取不着是离相的意思。

△经云:“不谓生死有分别,不谓涅槃恒寂静。”生死与涅槃是相对的,如空与有之相对是一样的,因为有“有”,所以才有相对的“空”;生死与涅槃亦复如是,如无生死而说不生不死有何意义?凡夫、小乘的知见均有毛病,凡夫迷于生死,二乘迷于涅槃;大乘学人两边都不着,走中道第一义的路子。有分别即有生死,生死与涅槃,二俱不可得,照见五蕴皆空,那有生死与涅槃?从圆融上说,生死即涅槃,哪个人没有生死,各各人皆有涅槃。此中意义丝毫不得误会,用比喻说,水即涅槃,波比生死;波即水,水即波,水与波既是一样,何以叫它两个名字?因为它们体是一样,相不一样。水是静的,波是动的;涅槃是寂静的,生死的相是妄动的。人的一生由小到老,确有生死,何以说无生死呢?实在是对于相没有看清,是被相迷着了。如看电影放映名人传记,由少年经过青年壮年至老年,一生事略,功业彪炳,似乎有生灭变化,实际上张张画面均未离开银幕,电影放映完了,银幕上没有生灭,找不到痕迹,没有痕迹,焉有生灭?感觉上看它似乎是个真实的,其实是错觉。

△菩萨自度度他,自他平等,不如此修,与本性不相应。正觉是觉悟觉察绝对正确,凡夫迷而不觉,小乘罗汉及辟支佛均为正觉,以正法自觉谓之正觉。小乘人不平等,自度而不发心度人,是被动的度生,不求他,他不度;菩萨为不请之友。度生本来不易,众生不肯接受还要找麻烦。大乘佛法开头难,从初发心到初住难走,初住以上的境界,愈走愈容易;小乘则反是。以念佛法门而言,得到理一心不乱,可以到圆初住以上境界。平常把人我是非利害丢得干干净净,即能得一心;如仍然有人我是非,不但理一心得不到,事一心也得不到。

△一切法空,不但理空,事上亦空。既然一切法空,所以无愿无求。一心想成佛即有我相,有我相即四相具足,即非菩萨,仍是凡夫。要保持清净心,不可执着。

△我们学菩萨即应先破四相。不懂般若,念佛也不能往生,因为还是念念不舍功名利禄、家庭眷属,就去不了,有一丝毫的挂碍也去不了。

△破四相才能随缘现相,离相必须从大智慧上下手。世间人无论有多大的聪明才智,若有执着即是有漏的智慧,无我执还有法执;菩萨一念不生,即是无相。起一个念头即有一个相,一切境界现前不起念即是功夫。法界本来是没有相的。

△ 楞严经讲的舍识用根,即是把识去掉,用照的作用。本性中无分别,无执着,无念头,无量无边的法门均离不开此一原则。……以有生有灭的识修,而想修到不生不灭的果,是不可能的事。不生不灭的灵性为一切法的主体,有体必有用,内六根、外六尘是相,相虽属幻而从来不断,因为体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相也是不断的。十法界依正庄严是讲的相,有四圣六凡,因业而转,业作于心,一念之因虽微,其关系却极大;道场在心里面,一起心一动念即应起觉照,自己能作得了主宰、能起观照,是第一等的修行。

△ 六祖说非风动非幡动是仁者心动,是自己心中的烦恼向外面攀缘。心地清净,一尘不染,是离法相,广行六度是离非法相,能如是以修观行,则离相忘我,乃得契证无我空寂平等之真如,亦即禅宗所说的明心见性,实为真如之本体。

△对于事对于理一切明达,而后观一切法知万法因缘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用此种观念修一切善业,不执着,不污染,即得“不坏意”。此不坏意是指不能加以破坏的,如名闻利养、生死以及有漏事业等等都是可以破坏的,这些东西全不要,还破坏什么?惟有如此才能得到不坏意。故经云:菩萨已得不坏意,修行一切诸善业。

△经云:“善守身语及意业,恒令依法而修行,离诸取着降众魔,此智心者所行道。”以最浅显的说法即是:身必须离杀盗淫,语必须离四种口过,意必须离贪嗔痴。依此修行,所修的仍然是福报而不是菩萨道。十善业是有漏的福报,修十善业而离十善之相,不可取相,不可执着,不取法相,不取非法相,能如此则可降伏众魔。身心世界一切放下即是离诸取着,“离诸取着”即可降魔。

△ 魔的大根大本即是贪欲,五欲六尘就是魔。

△经云:“眼终不见不净佛刹,亦复不见异相众生。”所作所为统统不要了,回向众生,心中一尘不染,心净则土净。佛看众生各各均是佛,因为他没有分别心,只有平等心,心中不起分别,一律平等。学佛之后若是烦恼更重,已入魔境,与佛法背道而驰。

△对于坏的环境处之泰然,修的是自己的清净心、大自在,若是见到佛欢喜,见到魔不欢喜,就不自在。自己若无分别心,岂有佛魔之分?

△经云:“于诸众生善分别。”此善字最为吃紧,善分别是了别,用的是无分别心。古人常说的比喻为水与波,水无波浪的时候是无分别,一起波浪,外面照进来的景象就不清楚。凡夫的心刹那生灭如波浪,果然静若止水,一切森罗万象即了然于心。人人都想开悟,入法界性才能开悟,佛教我们见性不着相,不着相是不着空亦不着有,空有二边均不着,才能得中道第一义的智慧。

△ 心体无念,起念即非真心。言心的性甚为清净,众生对于心性本体迷惑,佛乃开示令入佛之境界。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其目的无非令我们认识真心;要入这个境界,必须要把识心内所藏的无明烦恼一齐丢净。学佛不是修心也不是修性,要知心性本来是清净的,不必修,只要破了无明烦恼就成了。

△一切境界均系心识变现出来的,只要离开分别执着就会得到清凉自在,自在就成为分证佛。对无缘无故来侮辱我们的人,绝不可存报复之心,应存报恩之想;听到毁谤讽刺,恶言相向,这都是来成就我们的大菩萨。金刚经说一切法行成于忍,无忍辱则布施持戒均不能成就。想作什么事而遭受人家的破坏,他是来消我们业障的,应如饮甘露;业障消除之后,到了晚年可以有顺利的处境。如今既然明白这种道理,即应掬诚接受。上等智别真妄,中等智明是非,下等智知利害,现在连知利害的人都没有。

△ 等到自己真正清凉自在,诸佛菩萨自然加被。观行固然重要,而观更重要。行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无观慧,其它都是盲修瞎练,人天福报。十法界依正庄严均是自己心想所生,若使离心,则无一法一相而能自见有所差别。他人如对我有分别,没有影响,但是你如果觉得他对你还有分别,就是五十步笑百步,同他差不了多少;外界对于你起分别是消你的业障。菩萨是在境界上学,而不是在经本上学。

△ 佛说一切法皆是因缘所生,当体即空,全是假的,明白此理,应当放下。知一切相皆是性体变现出来的,从因上看皆是依他起相,无自体性。故云:“为说世间皆从缘起,知诸法相皆悉无相。”

12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资粮——信愿行》第一讲:疑为罪根,信为善本

妙祥法师:若我只知念佛,不会其意,可得成就否?

净土法门法师: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变的,也是我们自己心变的

印光大师:聪明人习气重问题多以及对治方法(文白对照)

净土法门法师:今生若错过净土法门又要经无量劫生死轮回

 

后五篇文章

净土十疑论·第五疑

抉择净土:极乐世界[恰美仁波切开示]

印光法师:净土法要——论燃臂香及刺血写经

印光大师:论生死事大,专仗佛力

印光法师:念佛心行最胜益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主站自2007年4月20日以来,文章总访问量:
学佛网 (200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