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明学习 净土宗 净土法脉净土经论净土圣贤早晚课净土指归 净土文集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 慧净法师、净宗法师著


发布人:站主【主站留言】    日期:2015/5/23 22:10:11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正法护持     

 
 
     

编者序

编者序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及所附《念佛问答》,根据慧净法师一九九九年七月在天津所演讲之弘法录音带记录整理。

所谓「净土三经」,即是:一、《佛说无量寿经》,二、《佛说观无量寿经》,三、《佛说阿弥陀经》;「一论」,即是天亲菩萨的《往生论》,由昙鸾祖师为之作注,即《往生论注》;「大意」,也就是宗旨、眼目、精髓、秘要的意思。「念佛问答」,是就信众所提修学净土的种种疑问,依据经论释所作的回答。

净土宗教理,由此「净土三经」及《往生论注》等相承祖师论释而得成立。任何有心修学净土法门欲往生极乐世界的人,皆必须了解此「三经一论」的宗旨,并依教奉行。否则,即是盲修瞎炼,极乐之生,恐成泡影。

但是,此「净土三经」所标示的净土法门的教理究竟如何?与圣道诸经教理有什么差别?又,于净土门内,此三部经宗旨是同是异?如果不同,何以能同称「净土三经」?如果完全相同,一部就够了,释尊又何必说三部?或说:有同有异,那么,同在何处、异在何处?遇到不同的地方,又怎么抉择?

又,此「净土三经」,历代备受关注,诸宗学者竞相注疏,阐释经义各有不同,究竟以何人的解释为标準?

对于以上这些问题,如果理路不明,必然含混笼统。或以圣道,曲解净土;或执杂行,自力迴向。纵欲强令此心老实念佛,也必不能老实,因为心中诸疑梗塞故。

现在修学净土的人很多,但是能够了解把握净土真实义趣、心如直弦、不旁不骛、一向专称、直入宝所的人,实在太少了。每每见到有人先学净土,后又改转它门;或形似专修,心实多疑,终日修行,终日惶恐,心中不免悲伤哀叹:为什么宽展显露、易行安乐的阿弥陀佛救度大道,在许多自称修学净土的人心中,竟是那样的弯弯曲曲、扑朔迷离、崎岖难行呢?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知道这实在是缺乏明眼善知识指导的缘故啊!

今有慧净法师,应邀做《净土三经一论大意》讲演,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言辞浅显,平实简洁,安稳中正,不偏不倚。释迦悲心,坦然彻露;弥陀本怀,更无余遮。如入龙宫,直取宝藏,利益世人,无穷无尽。读之、思之,信之、行之,不知不觉名号宝珠已然在握;不祈不求,往生业事悄然决定。

此《净土三经一论大意》,无论是为自求往生决定,还是为了透彻净宗幽微,握其纲要,广利群生,皆不可不读!

由口语录音转成文字,有其一定难度,必须分加标点句逗、标明起止段落。口语体之种种语气、前后语义的衔接关联,在文字体中也很难表现,所以在记录整理过程中,往往推敲再三,力求準确无误地传达慧净法师的本意。同时,为了使读者更加容易明了,特别编加了类似科判之目录。

但由于记录整编者水平有限,又未经慧净法师本人审阅,其中不甚準确、甚至错误之处在所难免,除向弥陀及慧净法师祈恕,亦请广大莲友原谅。

从中我们也体会到,古德对于经典「一字一句不可加减」的严训是多么的重要。

参加记录整编此《净土三经一论大意》的诸位法师、莲友,皆深沁弥陀救度之法水,喜沐善知识教化之恩光,所以都以纯洁信仰、无我感恩的心,从事此项工作而不愿彰名,在此深表敬意与感谢。

本来,所谓「序」,当对著作者之德及本着之优,作如实的介绍,以发起读者的信心。但,日月之高,不可以山喻,强以山喻,虽言其高,恰成其低。此《净土三经一论大意》对于现时净土行人的重大指导意义,以编者之浅智拙笔,虽欲讚之,唯恐愈掩其美,还是留置十方诸佛及净土大会众菩萨异口同音出广长舌,穷劫讚之,广为流布吧!

请从慧净法师著作思想中,去细细体味清幽微妙的念佛之香吧!

南无阿弥陀佛!

释净宗 谨序

西元二○○○年七月十日

佛曆二五四四年七月十日

【编辑部附记】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初版于佛曆二五四四年(西元二○○○年),今年西元二○一○年二月,本书在既有架构下,略加整编,发行新版;目录亦重新编辑,以简单明了为主。谨此补述。

西元二○一○年二月

#

壹、《无量寿经》大意

、序说

净土宗经典依据

各位莲友: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跟大家谈谈《无量寿经》大意。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最主要、最根本的经典。各宗各派必须都有它的经典依据。这个宗派讲的再高深、玄妙,再有感应、动人,能够吸引广大的人众聚集,但如果没有依据经典,不合乎佛说,那么这一个法就是外道。我们净土宗,完完全全是依据经论的,有经典的依据,也有祖师的传承。我们依据的经典就是「净土三部经」,也就是:

《佛说无量寿经》

《佛说观无量寿经》

《佛说阿弥陀经》

今天介绍《佛说无量寿经》的大意,明天介绍《佛说观无量寿经》的大意,后天介绍《佛说阿弥陀经》的大意。

净土宗祖师传承

净土宗,祖师的传承、著作主要就是:

一、龙树菩萨的《易行品》

二、天亲菩萨的《往生论》

三、昙鸾祖师的《往生论注》

四、道绰禅师的《安乐集》

五、善导大师的《观经疏》

这五位祖师虽然出生的地方和时间各自不同,但是共同的,都通通依据净土三部经,尤其是《无量寿经》的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发挥开展净土宗义。

这五位祖师这方面的著作,开展出去的,以及收合回来的,都是依据第十八愿。

二、正说

经眼

《无量寿经》从头到尾,经文字句即使再广泛,它都有一个大意,这个叫做「经眼」——一部经的眼睛。

我们诵读经典要抓住经眼。人如果没有眼睛,即使进入宝藏,也认不清哪个是最重要的宝物。这样的话,进去了还是等于没进去。一部经即使诵了几千遍,但是不晓得经眼,可以说只有诵读的功德,而不能获得这部经的利益。

大经五文

《无量寿经》的大意,它的眼目,在于「大经五文」(《无量寿经》简称《大经》,大经五段经文)。这五段经文如果能够掌握,能够融会贯通,可以说整部《无量寿经》已经掌握了。

第一段就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经文在《无量寿经》的最前面。《无量寿经》主要在说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在没有宣说四十八大愿之前,就已经显明这部经所要说的四十八大愿是释迦牟尼佛出现在世间的目的。

「大经五文」的第二段文,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三段文就是「第十八愿成就文」:

诸有众生,闻其名号,

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至心迴向,愿生彼国,

即得往生,住不退转。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这是第十八愿的解释。

第四段文就是「付嘱流通文」,即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要弥勒菩萨将念佛往生的法门流通千年万年,一直流通下去的一段经文: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第五段文就是「特留此经之文」: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

我以慈悲哀愍,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值斯经者,

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第十八愿最重要

这五段经文,在《无量寿经》裏面,就好像五根柱子一样,支撑着整部《无量寿经》的教理。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就是我们都知道的第十八愿。如果没有第十八愿的话,就没有《无量寿经》,也没有极乐世界、没有阿弥陀佛、没有我们的往生得度。

开展出来是五段文,约略来讲,就是第十八愿。

这五段文的道理,我们虽然不尽了解,可是,掌握第十八愿,所有的也就掌握住了。因为佛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第十八愿念佛往生。

(一)出世本怀文

我们看第一段,「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

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个「如来」指的是谁?当然指的是释迦牟尼佛。

释迦牟尼佛既然出现在这个世间,当然就要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同时,因为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是度尽十方众生的,这个度尽十方众生的超世弘愿,是十方诸佛所没有的;十方诸佛出现的目的,就是为了度尽众生,因此,十方诸佛出现,就一定要说能度尽十方众生的念佛往生愿。

所以,近的来讲,「如来」是指释迦牟尼佛;远的来讲,是指十方三世诸佛。

如来为什么会宣说阿弥陀佛的念佛往生愿呢?这也是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一——第十七愿所成就的。

第十七愿说: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

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阿弥陀佛为了以名号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必须使名号能够普遍弘传于十方法界,尽虚空遍法界,遍满整个大宇宙。十方法界有十方国土,十方国土都有佛在度化众生,所以,必须使得十方国土的每位佛都来宣扬净土法门,才能达到阿弥陀佛救度十方众生的功能和目的。因此,阿弥陀佛必须在四十八愿裏面,发一个使十方诸佛都能来讚歎祂的名号功德、同时来称念祂的名号的愿,这就是第十七愿。

第十七愿如果没有成就的话,不只是十方诸佛不可能来讚歎弥陀名号、称扬弥陀名号,同时第十八愿也不能完成,我们的往生也通通没有希望。也由于四十八愿完成了,当然第十七愿也就成就了;由于第十七愿成就了,因此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出现世间,一定会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同时,以宣扬弥陀的名号功德作为十方三世诸佛唯一的本怀。

所以,这一段是释尊「出世本怀文」,释尊是凭着第十七愿的力量来宣说弥陀的名号。

「如来以无尽大悲」:这个「无尽大悲」,就是指第十七愿。

十方三世诸佛是凭着这个第十七愿的无尽大悲,来宣说弥陀救度的。

「无尽」就是无限量,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大慈大悲是无限量的。怎么无限量?因为祂所发的愿是救度十方众生。十方众生——上至弥勒菩萨,下至阿鼻地狱众生,都是十方众生。阿弥陀佛如果仅仅能使清净、会修行(上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而不能使不清净、不会修行(下根)的人往生极乐世界的话,就不能算是「无尽大悲」。阿弥陀佛必须同时使造下了阿鼻地狱之业的众生,甚至已经堕落阿鼻地狱、受无尽痛苦的众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才算是无限的、无尽的大悲。无穷无尽、不可限量、诸佛也不可能推测的大悲,叫做「无尽大悲」。

「无尽大悲」,另一种版本说是「无盖大悲」,「无盖」跟「无尽」大同小异,不过「无盖」有另一层意义,就是:阿弥陀佛的这种大悲是覆盖十方诸佛,同时是十方诸佛所不能覆盖的;尤其是一切众生没有不受弥陀大悲的庇荫覆盖的,所以叫做「无盖大悲」。

释迦牟尼佛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为大悲,来宣扬弥陀救度的法门。像我们的法师、莲友,弘扬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等于是以阿弥陀佛的无盖大悲作为自己的大悲。虽然我们都是凡夫,没有真正的大慈悲,可是弘扬这个法门,就有那种「无尽大悲」、「无盖大悲」的气氛,因为我们背后有阿弥陀佛,祂的功德、能力在酝酿、在安排、在推动。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矜哀」,以我们能理解的,就是怜悯、同情、爱护;「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

虽然悲心以三界为对象,但可说是以我们苦恼的众生为正客,为主要的对象。佛陀所救度的三界众生,是指我们这一种苦苦恼恼的众生。

这种苦恼的众生之所以苦恼,是因为感受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六道轮迴痛苦不堪。三界、六道的解脱,必须假借人身。现在既已得到人身,如果不把握,一旦失去人身,就不晓得还要等待几劫之后了。

虽然晓得要把握人身、听闻佛法、发修行的心,可是偏偏发觉自己有心修行、无力修行,这样就会产生苦恼,产生煎熬折磨。

不知道三界六道轮迴,不知道善恶报应,不知道善是善、恶是恶的人,他是悠悠乎乎地在过日子;我们知道的人,就会有所不安。这种有所不安,有时候是没有办法形容的,越是知道佛法,就越有那种「生死事大,无常迅速」的那股道心。

生死是一件大事。为什么是大事?所谓「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身难得,既失人身,就必定堕落三途。堕落三途那种苦,不等待面对,即使现在一想,就令我们冒冷汗,所以「生死事大」。

「无常迅速」:无常就是死亡。生跟死本来是一体的,就好像一张纸的两面,一口气不来,当下就是死。所以,我们生存在世间,是跟死住在一起的,过一天就减少一天、面对死亡一天、接近阎罗王一天。何况,本来死对我们来讲,是危机四伏,充满在我们四周的。

真正学佛的人,是无常心深厚的人;无常心深厚的人,才是真正学佛的人。

有了这种无常心,他就会发起修行的愿,经过一段时间,他更会发现,原来自己是一个十足的凡夫,善根很少,福德很薄,没办法修行。那个时候,他就会寻求一个不必假借自己的力量就使自己能够解脱得度的法门。

那么,阿弥陀佛的慈悲誓愿,是他最后的希望,是他绝处逢生、柳暗花明的救度法门。

所以,虽然「矜哀三界」,三界中,是以我们这种苦恼的众生为正客。所谓正客,就是宴会的主要对象。如果其他的人通通都来了,但是正客还没有到,这桌宴席就不能开始;正客如果不来,今天这桌宴席就白办了。

「如来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出兴于世」,表示释迦牟尼佛是为了说这个法,为了度这种众生,才出现在世间的,以这件事为祂出现世间的目的。

「光阐道教」:「光」,光大;「阐」,阐扬;「道教」,就是正道、佛教,也就是八万四千法门。

「欲拯群萌,惠以真实之利」: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所说的法是一个铺路的过程,因为最后的目的是为了救度一切众生,送给他们真实的利益,所以「光阐道教」的目的是「惠以真实之利」。

「惠以真实之利」是什么意思呢?「惠」就是恩惠、惠施的意思,就是惠施阿弥陀佛救度我们的第十八愿,使每个众生都能念佛往生,这就是「真实之利」。

真实是跟权假方便相对的。既是真实,就不是权假的,而是直接了当的,直下能够达到目的的,也就是必定能够解脱生死、往生成佛的。

这一种利,在「流通文」是说「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这个「大利」就是「无上功德」。

所以,这一段文阐扬了这部经的重要性。

本怀中的本怀

如果论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的本怀,以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一代经教来讲,有两部经是祂的本怀。

众所周知的就是《法华经》。《法华经》说:「佛以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因为这段经文是在《法华经》,就这段经文来讲,《法华经》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怀,所谓「开、示、悟、入」,使三乘——声闻、缘觉、菩萨,都归入一乘佛果,所以,《法华经》在引导三乘进入佛果,证入佛的果位,这叫「导三归一」——引导三乘,归入一乘,这是释迦牟尼佛出世的本怀。

另一部本怀经,就是我们现在要学的《无量寿经》。不过,如果以这两部本怀经来讲,哪一部是本怀中的本怀呢?就是《无量寿经》。

因为《法华经》所引导的,是三乘——声闻、缘觉、菩萨,三乘都已经是证果的人,证果的人毕竟是少数;《无量寿经》所要救度的,不只是三乘,而是五乘,除了声闻、缘觉、菩萨之外,还有人乘、天乘——就是人间的众生跟天界的天人,所谓「五乘齐入」。既是五乘齐入的话,真的就如同第十八愿所讲的,是「十方众生」了。

《法华经》只是引导三乘进入佛的果位,可是《无量寿经》是救度五乘,使他们共同证悟佛果,而且跟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无量光、无量寿是一样的证悟,所以,如果论真正的本怀,那《法华经》就不是本怀了,《无量寿经》才是本怀中的本怀

(二)第十八愿

这一部本怀经所要说的内容,就是「惠以真实之利」。「惠以真实之利」就是第十八愿。第十八愿是《无量寿经》的核心: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

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有上卷跟下卷,上卷主要宣说四十八愿,下卷主要宣说四十八愿成就文。

12345678910... 16下一页
 
 
 
前五篇文章

净土三经一论大意 慧净法师、净宗法师著

印光大师:观世音菩萨感应行迹

印光大师:观世音菩萨感应行迹

移民到极乐世界,一看就心动

移民到极乐世界,一看就心动

 

后五篇文章

净土决疑 释龙舟、小粟栖、杨仁山

净土决疑 释龙舟、小粟栖、杨仁山

念佛问答(节录自《净土三经一论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

念佛问答(节录自《净土三经一论大意》)慧净法师、净宗法

念佛生净土 圣严法师著


即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上报四重恩,下救三道苦。惟愿见闻者,悉发菩提心。在世富贵全,往生极乐国。
本站主站自2007年4月20日以来,文章总访问量:
学佛网 (2004-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