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何以成为一种主义?


2014/9/6    热度:214   

读《深层素食主义》
素食,或者肉食,都是人的一种饮食习惯,它和“主义”有何关系?又如何“深层”起来呢?这是一部名叫《深层素食主义》的书所要探讨和解答的。

  该书从历史和哲学两个层面对素食主义进行了回顾、分析和审视,并从动物保护、环境生态、世界饥荒、女性主义、医疗保健等多个角度,论述了“素食有理”的饮食理念 驳斥了“维护肉食正当性”或“抨击素食正当性”的各种理论,提出“人们必须断绝肉食,不得已亦应极尽努力地减少肉食”的观点。

  作者迈克尔·艾伦·福克斯生于美国,任教于加拿大皇后大学,先后主讲过哲学、环境伦理学、19世纪西方思想史等课程,论著等身且涉猎极广,著有关于叔本华、核战、动物实验及素食主义哲学等方面的专著。

  作者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一个信念:素食可以把人类以及我们的地球引向较好的未来。作者强调,素食虽是饮食小事,但却牵涉一个人对待自己、别人以及其他物种乃至整个地球生态的态度。作者指出了素食在道德、生态、社会、文化等层面上的深广涵蕴,这或许正是书名中包含“深层”一词的原因所在。

  孔子说:“食色性也。”按照一般人的想法,饮食习惯是属于个人的选择,谁有资格对此进行议论指点,甚至以道德为名制定规范、施加限制呢?但作者不这么认为。作者指出,为了满足人类的口腹之欲,每天都有无数动物遭受痛苦、凌虐、宰杀的厄运,而豢养以及宰杀他们的方式也极度残酷血腥,人类有权这么干吗?这难道不是个道德问题?

  作者认为,大规模、产业化饲养肉用动物,严重浪费了谷物和水源,同时制造了污染。其次,有能力消费肉食的大多是富裕阶层,而那些挣扎在温饱线上的贫困群体无疑会因此影响到基本的生活质量。一边是酒池肉林,一边是饥寒交迫,这样的图景符合我们建设一个文明世界的愿望吗?作者问道:食肉者是不是涉嫌以经济强势者的地位,剥夺了经济弱势者的口粮?

  这样的理论推演确实有道理,可要将吃肉还是吃素上升到道德高度,并加以信奉和恪守,对很多人来说似乎还是个难事。针对这个问题,作者提出,素食主义只要求“效果”,不强求“德性”,重点在于减少肉食所造成的具体伤害,而不是要塑造出全心吃素的道德圣人。从现在开始,如果你能百分之百吃素,那当然很好,但如果你能一天吃一顿素,那也比每周吃一顿素来得好,如果你家的餐桌上只有一盘肉食,那也比有两盘肉食要好。总之,我们应该减少吃肉,至于减少到什么程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处境、能力、感觉与良知去调整。只要记住,不要因为成为素食的圣人太困难、成本太高,而完全放弃了你的素食努力和心愿。福克斯强调:“素食主义刺激我们去确认自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而非区隔于、优越于动物与自然界整体。”“素食主义包含一种世界观,一个道德企求,以及一套整合的信仰与实践。”

  “我选择,我喜欢。”生活的精彩不仅来自于物质方面,也来自于精神层面,我想这是该书带给我的最大启示吧。

  (《深层素食主义》,(美)福克斯著,王瑞香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22.00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人文杂话其它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还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