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师忆母亲
2014/9/6   热度:257
当代禅门宗匠净慧法师,尚在襁褓之中时,因家贫,被生身父母送至乡间尼庵。当家师、比丘尼海善法师接过婴儿,脸露欣喜,为他取名“如意”。 佛门梵呗熏陶下,长到15岁,小如意前往武昌普渡寺受沙弥戒,得法名“净慧”,开始了正规的寺院生活。之后,他依止禅门泰斗虚云老和尚受比丘戒,并有幸作侍者,随侍巾瓶,接传法脉。再之后,他相继就读于中国佛学院本科班、研究生班,深入经藏。一株幼松沐着佛法的太阳得以舒展之时,风云突变,他被划为“右派”,勒令到乡下劳动改造,一去15年。1978年,国家落实相关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发出调令,调他回京。
早在1950年,海善尼师被迫还俗,后来还生了一个孩子。不管她是否还俗,在净慧法师眼里,她都是恩人,是把他抚养成人的母亲。
言及养母,净慧法师讲了一个故事。
“落实政策回北京之前,我先去她那里辞行。她依依不舍,对我说:‘你这一去很久不会回来了。我身体不太好,希望我去世时,你能在身边。我说:‘你要有病,打个电报我就回来。’她说:‘恐怕你回不来。你要不在身边,我这一辈子出家一场,就白辛苦了。我希望我闭眼睛时,你能够在。’这是她正月初四晚上说的话。正月初五早上,她做了饭让我吃。九点左右,我背着包离开养母的家。走出不到二十米,就有人喊住我,原来,她从坐着的椅子上躺下去了。我回来一看,她全身出冷汗,就把她抱到床上。这时是10点左右。下午3点,她就去世了。虽然她不是我的亲生母亲,但她对我的依恋之情,使我非常感动。我没有想到在我要离开她的时候,能够使她的愿望得到满足。我在那里为她助念、入殓、送她上山,然后才离开。她的愿望实现了,我也最终报答了她抚养我一场的恩德。”
净慧法师充满深情地说:“这件事,使我感触特别深,尽管那时我已经四十多岁了。人与人之间这种情感,在生离死别之际,有这样的感应,对我是很大的教育。”
多情乃佛心,有情始为人。
这段有关母亲的往事,令人唏嘘,也让人温暖。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一般人以为到寺院、庵堂里面去舍一点钱,这就叫布施;其实错了,那不是布施的真正意义。在事上讲,一切众生有困难、需要帮助的时候,你全心全力地去帮助他,这叫布施。如果人家生活上有困难,我们帮助他,这多半是属于财布施。佛教我们修财布施,目的是帮我们断悭贪,我们要量力而为。如果你有家庭,你有负担,你一定要考虑家庭最低生活的需要,有多余的,这才可以修布施帮助别人。如果你全都布施掉了,你就会遭遇困难,那不是佛教你的,那是你自己的迷信。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