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维传》:记录一代国学大师人生轨迹
2014/9/6   热度:250
作为专事王国维研究的学者,在《王国维传》中,作者陈鸿祥本着忠于历史的原则,详细记录了一个出生在世纪之交清寒家庭的少年如何成长为一代国学大师的人生轨迹。虽然陈鸿祥未曾刻意雕琢,但一个从旧私塾走来古帽古饰,其头脑却纯然为现代的(梁启超语)大师形象却呼之欲出。 王国维的学贯中西是公认的。他的研究涵盖人文科学以及自然科学的天文、数理、生化诸多领域。面对这样一位思想丰富尤其富于文学、哲学和艺术修养的撰写对象,陈鸿祥一直试图在尘封的历史中打开一个缺口,并努力延伸着它的阅读空间。无史料即无历史,写王国维自然绕不开他的著述,陈鸿祥在梳理王国维的著述中不动声色地还原那个时代的情境。情境一:“世变”。王国维生逢多事之秋,戊戌变法、庚子之变、张勋复辟、辛亥革命,使混迹庸众的王国维面临一次又一次安身立命的抉择。在戊戌四月的三首《杂诗》中,王国维写道:“我身居斗室,我魂驰关山。”对清政府“恶外人”的做法,王国维颇不以为然。陈鸿祥认为,《咏史二十首》中的王国维,已显示出具有的开放眼光。如果说王国维为学、生活的转折是在东文学社结交罗振玉,那后来与知遇之人反目,加上“国恨”、“家累”(长子之丧),则称得上他人生的大“世变”。 情境三:《人间》。尽管著作等身,但谈到王国维,还是很自然地想起他的《人间词话》。《红楼梦评论》是王国维攻读西方哲学(尤其是叔本华)的产物;《人间词话》则是王国维由西学向东学、由哲学渐移至文学的代表作。按陈鸿祥的观点,《人间词话》的巨大成功,掩盖了王国维在美学、戏曲等方面的风采。和学术界上的康有为三十六岁已经死了(顾颉刚语)不同,王国维文学上特别是国学上的成就都是在三十五岁之后完成的,直至被举“清华四大师”之首,成为彼时中国学术界的唯一重镇。 与作者之前的《王国维全传》的气势恢弘和跌宕多彩相比,《王国维传》重在精神发掘和思想整理。文中首次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细节,令人耳目一新。这本《王国维传》生动展现了王国维深邃的思想气质,堪称当今研究王国维文字里的阳春白雪。但遗憾的是,专业性的叙述模式,使得《王国维传》在摆脱了媚俗的同时也有疏远大众之嫌。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读《安世高传》,安世高的同学,出家人,明经好施,死了以后堕畜生道,作龙王去了。为什么一个修行人会堕到畜生道?人家供养的饭菜不合他胃口,他心里有点不高兴,就这么一点点不高兴,他堕落在畜生道。 我们想想,我们今天的德行比不上人家,我们的嗔恚心、分别心、嫉妒心、执着心,不知道比他重多少倍!他修的福报大,还能作龙王,想想我们将来会堕落到哪一道,这是值得我们深深警惕的。 要知道,修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就在起心动念之处,我们对人、对事、对物,还有没有爱好?还有没有嫌弃?顺自己意思的生欢喜心,不顺自己意思生嗔恚心,这就造业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