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如何安家
2014/9/6   热度:255
家庭的功能在于成员之间的互信、互敬、互助 人与人之间,彼此信任、互相尊敬、互相帮助,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道德。互信的条件是自己的言行,忠诚不欺,才能取信于人;相信对方也是忠诚不欺的人,偶尔明知受骗,你也不可立即报复,留给对方一条反省改过的活路,相信对方是相信你的就够了。 互敬的条件是先给对方尊重,时间久了对方也会受你影响而尊重你了。互助的条件是,先给对方伸出援手,先为对方的利益着想,自己也会受益。有一位女居士她在美国没有身分,问我有什么办法?我说:“跟美国的公民结婚,不是马上就有身分了!”她说:“师父!这样太现实了,不是在利用人吗?”我跟她讲:“你该作这样的想法:是你帮助他得到一位贤慧的太太,因此他得协助你留在美国。这是彼此互助,不要认为是在彼此利用。” 家庭的意义在于成员之间的互谅、互勉 互谅的原则是彼此要多体会对方的立场和情况;互勉的原则是彼此要多给对方正面的慰勉和欣赏。否则,太太很辛苦的在家带孩子、煮饭、洗衣服,先生不但不体谅,反而认为她是在家坐享其成;而太太也无法体会丈夫在外勤奋工作的辛劳,反而认为他是不知帮忙家事的懒汉。这就造成了夫妻们老在吵架、互相埋怨、彼此计较的怨偶了。 家庭的成员之间,是伦理关系的共同体。 有些现代化的家庭,夫妻的财产你是你的、我是我的,分得十分清楚。最近我听到有一位夫妇,他们俩各自都有待遇不错的工作,可是在家里吃的东西,是各买各的,任何用品都是各买各的,房租一人一半,连煮饭也是分别轮流值日,彼此觉得公平合理。但我怀疑,像这样的夫妻关系,能够维持多久呢?家庭是一个共同体,如果不谈相敬相让彼此体恤的伦理关系,而是一味要求合理公平,这样的家庭,这样的婚姻,如果还能不破不散,那真是阿弥陀佛了! 凡是建立起互补有无,互相照顾的生命结合体,都算是大家庭 做任何事都要建立相辅相成的默契关系,弥补彼此的不足,便是同甘共苦的家庭结合。有人问我:“圣严法师,你在专门做着照顾别人的事,有谁在照顾您啊?”我说:“世界上有许多人专门让人照顾,也有许多人是专门在照顾人,这就是公平合理!例如我的职业和身份,就是学习着如何做好一个照顾他人来成长自我的人,但愿不要麻烦别人来照顾我;如我非得要人照顾而且有人愿意照顾的话,不论是谁,我都感谢!” 如果世间没有人需要佛法的照顾,我这个和尚不是就没事情可做了?如果大家都拒绝好心人的照顾,一切菩萨岂不是没有修行福德智慧、积聚成佛资粮的因缘了? 因此,不论是家庭乃至社会,凡是互补有无、互相照顾,一个生命结合体的场合及环境,都算是家庭。最小的家庭是两个人的共同生活体,渐次扩大,一个社会团体,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全体人类的共存共荣,互惠互利,都可算是安家的工作。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我们顺境善缘少,逆境恶缘多。尤其是现在,逆境恶缘,在我们人一生当中,恐怕要占百分之九十,顺境善缘顶多只能占百分之十。古时候读圣贤书有修养的人,大概可以达到一半一半,那修行有功夫的人这比例就要提升了,可能是顺境善缘要占个百分之七、八十。我们特别要细心体会一个事实,那就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如果境要不随心转,这比例怎么可以改变?比例的改变,就是命运的改变。何以能够改变命运,能够离苦得乐?这那要“境随心转”。换句话说,世间苦乐是假相,不是真的,你的意念善,你的意念清净,就能够转变命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