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的微笑为什么朦胧
2014/9/6   热度:284
达·芬奇的著名画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一直深深吸引着世界各国的艺术爱好者,画中女子难以捉摸的神秘微笑更是向来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许多研究者都希望知道达·芬奇在创作时究竟使用了怎样的独特技法,令这幅画呈现出一种若隐若现的朦胧梦幻之美。最近,几位法国科学家运用X射线光谱分析的方法,成功破解了这一谜团。 法国博物馆研究修复中心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使用了一种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测定仪,对卢浮宫博物馆收藏的《蒙娜丽莎》、《岩间圣母》、《圣母领报》等7幅达·芬奇的绘画作品进行了扫描。通过对画作颜料涂层的逐层定量分析,他们精准地确定了每层颜料的化学成分,从而再现了达·芬奇当年在绘画创作中使用的“晕涂法”技巧。之所以使用X射线光谱分析,是因为这种方法具有无需提取颜料样本的优点,不会对画作本身造成任何破坏。 X光分析结果还证实了达·芬奇经常尝试新技法和试验各种混合材料的一些创作习惯。研究人员发现,达·芬奇喜欢采用不同手法为人物面部制造阴影。例如,他在创作《蒙娜丽莎》时使用了二氧化锰,而在其他一些作品中使用的则是铜,这些材料的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人物的立体感。瓦尔特称,确定达·芬奇所使用绘画材料的成分对了解“晕涂法”非常重要,同时也“展现了达·芬奇一直秉持的实验和创新精神”。 令人惊叹的是,即使运用了X光,研究人员还是没能找出《蒙娜丽莎》上的笔触痕迹。他们猜测达·芬奇可能是用手指抹匀色彩之间的轮廓,从而让阴影和线条以难以觉察的方式连在一起。只可惜这终归是一种假设,尽管达·芬奇在许多作品和发明上都有详细的注释,但却从来没有真正解释过他如何取得“晕涂法”效果的原因。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使用电脑和X光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分析艺术品的方法越来越流行,神秘的《蒙娜丽莎》也频频被当作试验样本。美国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教授托马斯·黄曾利用面部识别软件分析《蒙娜丽莎》,以确定主人公的性别。2006年,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的科学家们运用X光分析仪,在对《蒙娜丽莎》的每一层颜料进行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称画中人穿的是一件精致的孕妇装,衣服外面还有一层透明的薄纱,头发则结成一个圆髻。由于这些细节在原作中都被遮盖了起来,因此肉眼无法发现。 瓦尔特还宣布,他领导的研究团队下一步计划将这种高科技手段运用到更多名画的研究上。在艺术大师们留下的那些耳熟能详的传世名作中,肯定还有更多的秘密等待人们去发现。 据说达·芬奇本人亲自创造了这一名词,用于描述他所称之的“没有线条和边界,就像烟雾一般”的绘画技巧。简单地说,“晕涂法”就是使用涂层叠加的方式创作,作品中的人物和景色往往看似笼罩着一层轻烟,呈现出一种柔和、朦胧的美感。除了达·芬奇之外,这种技法还被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画家所广泛采用。从达·芬奇的许多画作中都能够看出“晕涂法”的鲜明印记,《蒙娜丽莎》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研究人员发现,达·芬奇在创作上述作品时融合了30层超薄油彩,每层厚度仅为1至2微米,是人类头发粗细的六十分之一,所有涂层厚度加起来也不超过40微米。通过使用各种细腻的颜料和添加剂对画作进行层层渲染,画家实现了色调明暗层次的自然过渡,使油画中生硬的轮廓变得更加柔和。《蒙娜丽莎》正是通过色调的微妙渐变,才营造出女主人公嘴角模糊不清的阴影效果,也因此成就了其高深莫测的神秘微笑。研究团队负责人菲利普·瓦尔特表示,能自如地使用如此纤薄的油彩,证明达·芬奇的绘画功力极其深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道源老法师讲过样的故事:在民国初年,他那个时候出家当小和尚。他们家乡有一个乞丐,而乞丐的儿子以后经商发财了,在地方上很有声望、很有地位。老子在外头要饭,所以亲戚朋友都骂他:“你不孝,你发这么大的财,你怎么可以叫你的爸爸在外头讨饭?”受社会大众的责备,他当然心里很难过,所以他就派了很多人到外面去找。也是一番苦心,终于把他的父亲找回来了。父亲找回来之后,他派了一些人伺候照顾,在家里好好供养。那里知道,他父亲在家里住了大概只有一个月的样子,看到人家不注意的时候,他又偷跑了。他跑出去,又去要饭去了。人家就问他:“你儿子发大财,在家里接受供养,你为什么还要作要饭的?”他说:“你不懂,那个生活太苦了!处处有人伺候照顾,我过不习惯。我要饭,天天游山玩水,喜欢到哪里就到哪里。只要肚子吃饱了,晚上随便找个破庙休息一下,天天游山玩水,我过的生活多自在!”乞丐菩萨!你才知道人生意义在哪里?他过那个生活,他觉得有意义,他快乐、他自在、他幸福。心里面无忧无愁,无牵无挂,不生烦恼。没有是非人我,没有利害得失,跟大自然合而为一,这种境界不是普通人能够理解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