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佛教与自然环保
2014/9/6   热度:403
从环保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无疑是倡导关怀生命及环保的伟大先驱圣者。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该致力于环境维护与生态平衡,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 二十一世纪是环保的世纪。全球性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所造成的危机,已经开始威胁人类的健康。人们逐渐认识到破坏自然环境是“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影响的是人类自峰的生存。人类正在被自己所制造的各种污染毁灭着。人们开始呼喊:“世界只有一个地球村!”当今需要人类主动地和持之以恒的保护环境,爱护自然。佛教护生、惜福、净人的思想,对当今开展的“环保”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故而我们来谈谈佛教与自然环保这个问题。 一、自然给人类的警讯 生态学家早已向人类发出警告,地球环境正在恶化,需要开展一场环境革命来拯救地球、拯救人类。否则地球将失去供养人类的能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一方面以高科技主宰着这个世界,一方面也因恶性攫取而破坏着这个世界。科学界大声疾呼:“人类破坏了自然,自然将给人类以报复。”破坏自然,人类无疑是自取灭亡。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早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的指标。环境的污染不再是“脏、乱、差”的问题,而是关系到人类能否持续性发展乃至能否生存的问题。随着产业发达和社会主义带来的人民富裕,自然环境走上了不归之路,其破坏之进行远超越了产业发展的速度,环境的全面治理与保护已迫在眉睫。由于人类不遵循自然界生态平衡的客观规律,盲目的开发自然资源,严重破坏自然环境,导致生态失去平衡。 当今世界性的十大环境问题,即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酸雨蔓延、森林锐减、土地荒漠化、大气污染等,这都是因为自然遭到破坏直接导致的。这是人类盲目的发展与疏于治理,造成了空前的全方位环境污染,大大影响了自然界生态平衡,可见人类在满足自身日益增长的物欲的同时,给整个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带来了多么大的破坏,对动植物乃至人类自身造成了多么大的危害! 而吞噬大自然的,正是人类自己,是人类发展模式中那种对自然资源的掠夺性、破坏性开采。人类对自然的无尽索取仍在威胁着生态平衡,破坏着生态的结构。据一些国际机构的研究材料显示,全球每年有520万人的儿童死于废弃物引发的疾病,其中400万是5岁以下的儿童。全世界每年生产城市废弃物7200亿吨;全世界每年有5万个物种濒临灭绝;有近2700万顷的农田蒙受沙漠之灾,就连海底也日趋沙漠化;全世界每年有5000亿吨废水,有10亿多人因饮用被污染的水而疾病蔓延。人类为了谋取暴利,严重污染了生态环境,温室效应产生了,使得世界各地气温极不稳定,普遍提高。致使南北极坚冰将日益融化,造成海平面上涨,陆地面积缩小,如果两极冰川全部融化,那时地球上60亿人将连站的地方都不够! 如此盲目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和改变,势必爆发可怕的生态危机,而一旦它的爆发超出了人类控制的极限,那时,我们都会明白,最后地球大自然带走人类的命运,也决不是危言耸听,这是自然界的严重警讯。假如人类仍不知警惕,继续制造垃圾,破坏生态平衡,等到大自然对人类反击的时候,恐怕大家都得同归于尽。环境恶化给我们带来的一连串的严酷报复,大自然的警钟已在嘶鸣!保护我们生存的环境已经刻不容缓!如果我们只顾吮吸地球的乳汁,而不立即行动起来投入保护环境、拯救家园的战斗,最终毁灭的将是人类自身。 诚然,正像我们的抗洪救灾能取决定胜利所昭示的那样,我们人类的本身能够挽狂澜于既倒,扶人厦之将倾,常言说得好,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居安思危,要防患于未然。我们怎么能够等到头上见不到日月星辰,满目酸雨纷纷,脚下洪浪滔天,汪洋恣肆,人间无处不飞沙,等到“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时,才悔不当初呢?放眼未来,虑及子孙,放弃肆虐掠夺大自然资源,严重浪费资源,把大自然当作无限垃圾箱、废气筒,妄图征服大自然的做法,与自然界和睦相处,才是人类自救的根本途径。 二、自然与生命的联系 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遵循着一定的因果规律,是一种和合互生的关系。生命界按照各自的作业轮回于六道之中,在求生方面,在追求安宁幸福方面没有根本的不同,在佛性上更是平等的,因此佛教要求善待一切生灵。大自然对人类有天覆地载和养育之德,因此对自然应怀抱感恩之心,反对于度的占有、浪费,更何况恣意破坏了。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人人责无旁贷;保护大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空间。 我们所生存的这个自然界里,鸟叫虫鸣、飞瀑充泉、万柴千红、绿叶婆娑,触目所及都是欣欣向荣的景象,那一处没有活泼的生命呢?所谓“溪声尽是广长舌,山都是从自己生命中自然流露出。大地众生无一不热爱生命,宇宙万有也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生命在自然中流转不息,自然也从生命中展现无遗。而我们对这个星球上的生态系统有着永远摆脱不完的依赖性,需要有足够厚度的氧气层,来保护人类不受过高或过低气温,以及过量柴外线的伤害,需要地球提供足够的水和氧气来维护生命的存在,而破坏了自然,这一切岂不成了无本之源,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一切生命和大自然息息相关,生命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均应善加珍惜、保护。生命之所以可敬,是因为生命之间有自然的相通互动,彼此依存;生命之所以宝贵,是因为每一个生命乃累劫以来由于自然的因缘所成。所以我们的生命应该顺其自然,依照自己的根性,随顺因缘,随遇而安,随心自在,将小我融入大化之中,如此必能发挥生命的光与热,体现自然与生命“物我一如”的美妙。自然蕴育了一个可爱的世界,有高山,有深谷;有汪洋,有小溪;有树林,有花草;有飞禽,有走兽——这所有一切将整个宇宙形成一个有生命的机体,彼此相依,自成平衡。地球上的河流、大海、森林、高山、动物等,她比人体的组织,河流如血脉,川流不息,可以顺利运送养份;大海如肾脏,保持洁净,可以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森林如心脏,减少砍伐,可以做良好的空气调节;高山如骨骼,减少挖掘破坏,可以保持地球水土的均衡。因此我们要尊重生态平衡的自然,让我们的人生能在自然法则的运作下充满着美好的希望。可惜的是,人类不顾自然法则,如今已引起地球的反扑,解决之道,唯有发挥尊重自然的良心来维护生态平衡,以期后代子孙都能拥有一片美丽祥和的乐土。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我们不能只顾眼前利益,为了我们的后代能有青山绿水相伴,为了我们的后代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之不竭的自然资源,请珍视自然资源,爱护好养育我们的绿色家园。让我们的生命回归到自然的怀抱! 三、当今佛教的环保工作 虽然国际上对环境保护早已立法,但人们出于贪婪、愚昧、自私、急功近利,环保意识仍十分低下。那么,佛教在环保方面是否有所作为呢? 佛教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对当今生态及环境保护有着积极的重要意义。佛教的伟大在于不是以人为宇宙的中心,也不是一切从“人”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出发,他不能索求、占有、掠取为满足。在佛门中,如雨季结夏安居,过堂用斋,绿色的素食,纸字必惜、粒米必珍、片言过谨、微命必护……这些优良的传统和制度,在客观上都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 从环保角度来说,释迦牟尼佛无疑是倡导关怀生命及环保的伟大先驱圣者。佛陀对自然环境十分珍爱,在,菩萨璎珞经》云:“不败自然相,相应度无极。”佛在戒律中规定:僧尼不得随意砍伐树木,不得焚烧山林;《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引经据典,不外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佛法中有发达的理论建构,通过这些理论规范人们的生活。 今日佛教对于环保:可略从三方面内容来体现: (一)1、护生:佛法倡导众生平等,教诫佛教徒“从慈悲眼等视一切众生”。佛陀要求对生命的关怀,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教是一贯反对杀生的。佛教护生的理由因为人有“乐生畏死”的本能,这是同样可援引到动物身上的。“乐生畏死”是一切众生的本性,并非人类之所独具,而从佛教的“众生平等”基调来看,人也没有任何道德性理由视为比动物尊贵的族类,因此,杀害动物在佛教伦理规范中,就与杀人同样被禁止了。 2、从最庸俗的自利观出发,也要想到因果报应的问题:如是因如是果,自己受生畏死,就要在消极方面避免伤杀众生,以免招感与被害者同样的果报时,自己痛苦不堪,另外还要积极爱护众生,以感得与受施者同样的乐果——这就是“于求乐有情,不加刀杖害,欲求自己乐,后世乐可得”的原理。但这还是典型的“自利”式护生行为。若进一步存念利他,这才是崇高精神:用自己的心情,揣度其它众生的心情,而珍视他趋生畏死,趋乐避苦的天性。每一众生都会爱惜自己的生命,当外事外物有益于他的生命时,他会欢喜、感激、若残害他的生命或造成生命的灾难时,他会悲哀、愤怒、恐惧,甚至会报复。所以站在体贴众生的立场,我们也就不要随意去恼害其它生命,并体贴他受伤时的痛苦。 3、我们应设身处地感受动物的整体处境,进一步思考“众生平等”的原理,则会发现:即使是野生动物,基于“濒临绝种”的理由,而受到人类的青昧或垂怜,这依然是不彻底的!若是站在动物的本身的立场,他们的生存意志是等同的,面临残虐与死亡的恐惧与痛苦也是相同的。然则护生,应不是基于人类利益的前提,而应是出发尊重“他们”的感觉,而非“我们”的感觉。佛教主张护生就是为了尊重生命,关怀生命,保护与恢复大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故意杀生,不但污染心灵,增加暴戾之乞,也会破坏自然生态。戒杀护生,是对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的戒律对于动物,有着积极的慈悲的思想。 (二)惜福: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而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这是明摆着道理。然而当今的社会却极力激发人们的欲望,通过鼓励消费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下去势力、必造成资源的枯竭,后果不堪设想。 90年代初,美国人每年抛弃1.83亿把剃须刀,27亿节电池,每一年属于用过即扔掉了数百万张椅子、餐桌、空调、电话机……这其中很少有再循环再处理。在物资极为丰富的今天,曾几何时,俭朴、节约成了小气,吝啬的代名词。可否知道,身价至少二十五亿,香港四富豪之一的林百欣,西装一年缝一套,节俭出了名。他对自己“吝啬”,对慈善事业非常慷慨,除了是“健康快车”的荣誉赞助人外,也常捐钱给慈善团体,捐款已高达4.6亿港元,当我们不必要的潇洒一挥手“TAXI”,上餐之剩下餐不食,挥霍享受公款时,是否应该想到世界上还有挨饿的儿童、失学的孩子,饮水靠集雨的定西人!菩萨是视离自若不离他若不是真离苦的,如人自虽不苦,处于众苦中,眼观诸苦,心不能安。是否应该明白,自己工作得来的福享尽就消福了,更何况侥幸得来(攀缘、欺诈、抢劫)不应享的福。 消费、高消费、过度消费,经济学家给其下的定义:“摧毁或毁掉,浪费或滥用;用光,用尽。”然而此种消费观并没有得到检计,反而以一种模式在全球广泛推广。而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广,将会把珍贵的资源消耗殆尽,从而加速这个生物圈的毁灭。 佛教教导人们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应该学会节约资源、爱惜资源、合理利用资源。今有御寒之衣,有安适之居,有车代步。我们更应该好好珍惜,尽量节约每一份可用的资源,以惜福、惜物来作为最佳的消费方式,以储备未来之福。佛说财富是不断在交换、转化,其属性是空性的,没有恒常不变的。从宗教理论上认识,提升生活的层次,不是表面上的物质追求,而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精神的全面提升。 (三)净化:《维摩诘经•佛国品》云:“菩萨欲得净土,则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佛教徒往往将心灵的净化与寺院环境的美化较好地结合起来,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在环境日益恶化的今天,大力增进全社会的环境环保意识,摒除那种:“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观念,做到防犯污染为主,治理污染为辅。过去由于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造成环境的破坏,今天则需充分利用一切科技发展手段治理环境,营造一个与自然和谐、优美的环境。 佛教中最有名的环保专家阿弥陀佛,在因地修行时,发四十八愿,为建设清净安乐的世界,历经久远时日,成就零污染的西方极乐世界,其中的公共设施,如:贡金铺地,是都市的规划;七宝楼阁,是居家的规划;七重行树,是公园的规划;八功德水,是水源的规划。不但便利民众,而且美好庄严。没有各种污染,气候宜人,人人身心健全,寿命无量,是彻底推行环境保护的最佳典范。其它如药师佛的琉璃净土,以及三世诸佛的清净国土,无不是规划完善的美好居处。 寺院素有育林护山,绿化环境的优良传统。寺院所在,大多林木葱茏,净化纤法,景色奇秀,幽静宜人。一座座寺院恰似一颗颗明珠,将江山装点得无限庄严、壮丽,营造出能陶冶情操、净化身心的优良传统,极大地促进了整个社会的环保工作。 佛寺就像荒漠上的块绿洲特别引人注目。佛寺中自然风景,配以曲径林荫道,潺潺细流,清幽翠竹,郁郁芳草;香客、游人可以从渲闹噪杂的生活中比比较佛寺的清幽、寂静,感受到轻快、安适和满足,忘却烦恼的束缚,给人一种天然按摩的功用。让久居都市的人们感受得到一种增值的享受。 佛寺的重要作用是净化人心,启迪智慧。而这些所能达到的氛围,与绿色植物衬景有极为密切的关联。环境能改善身体状况,优美的环境不但有利于健康,且能陶冶情操,而且绿色环境能调节气温、湿度。良好的绿环境还能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调整和改善机体各种功能。联想小草的勃勃生机,会通于人,体悟生命的要义,从而增添生存勇气,其实也是佛教所倡导的精进思想。当面对一个苍松翠柏、干净文明的寺院,配收优雅的梵乐,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不但能使每个参观者心旷神怡地领略环境的优美,而且对佛法僧三宝肃然起敬,使心灵得到净化,自觉投入环保行列。 佛教徒明了身境等同,人与自然的统一性,在延续法灯慧炬中,就会营造人与自然和和谐氛围。山川大地,被佛弟子开拓了一座座的神圣殿堂,添置了一处又一处的人文胜景,即使在秃秃的黄土高原上,也是有寺必有树、必有花、必有鸟的。记录了他们保护环境,珍受自然的功绩,体现了佛弟子从“境解脱”到“心解脱”的不二法则。同时给人类留下了优美、和谐生态保护的典范。 一切诸法唯心所现,只有众生清净了,则佛土归于庄严清净。另一方面也说明,要实现环境的清净庄严,根本在于净化人心。心念可以超越一切、创造一切,而改善地球、拯救地球也都是可实施的,只要开始做、用心做,那么我们居住的这个地方将不再是秽土,它也就是当下的净土了。而只有身心清净,方能体现人生真谛。 结语 今天,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应该致力于环境维护与生态平衡,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维护地球的完整,人类才有身心健康的未来。佛教的护生、惜物、净化的思想,正好回报社会所召唤的绿色浪潮,对整治环境,是一种标本兼治的方法。坐以待毙,比来就不是人类的选择,人类既已觉醒,就应在危机面前积极行动起来,化压力为动力,尽全力保护大自然。让我们世世代代都有一个美好安宁的家园!面对现实,我们迎接挑战,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佛常住在第一义,第一义里头,不但没有言语,也没有思惟。第一义里面是平等法、是清净法,第一义里头流出来的作用就是慈悲。佛家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不见性,这个慈悲心流不出来的,我们想学也学不到,怎么勉强学都学不像的,必须自己亲自入了这个境界才行。佛教化众生,说这么多话,都是从第一义把它变成第二义,我们才能得利益。如果第一义里头连念头都不能起,还有什么说话?
没有言语,那佛也不能教众生,众生永远都不会开悟了。佛把智转变成识,转变成分别、执着、落印象,是为了教化众生、为他受用,不是自己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