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儿童教育智慧
2014/9/6   热度:432
王阳明十分重视儿童教育,他从“致良知”的要求出发,认为儿童时期“良知”保存最多,受蒙蔽最少,教育应从儿童时期抓起。当时学校教育中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现象十分严重,教育方法很机械,教育手段也很粗暴。王阳明坚决反对这种错误的教学方法。他针对当时儿童教育中的弊病,提出了自己的教育主张。 (一)顺应性情与鼓舞兴趣 王阳明认为,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年龄特点。他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所以他主张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依据这个特点来进行,采取使儿童“趋向鼓舞”和“中心喜悦”的积极教育方法。 (二)自求自得与独立思考 王阳明认为学习必须独立思考,强调自求自得,反对崇拜偶像、盲从教师的学习方法。他说:“君子之学求以得之于其心”。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儿童“各得其心”,而不能以儿童的所谓幼稚,去压抑、束缚儿童的思维。 王阳明主张从小培养儿童独立思考,不盲从,使之“深入心通”,长大后逐渐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轻易受别人左右。他说:“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他这种强调自求自得、独立思考、勇于怀疑、不盲从迷信、不人云亦云的精神是很突出的。 王阳明认为教学必须注意循序渐进,儿童学习应从现有基础出发,逐渐加深,沿着他“精气日足,筋力日强,聪明日开”的顺序发展。一个人从婴儿到成人有其发展的阶段性,儿童的接受能力达到何种程度,便就这个程度进行教学,不可躐(音liè)等。既不能要求过高过急,也不能停留在固定的低水平上。 他认为人的资质是不同的,施教须“随人分限所及”,因人而异,不可躐等;人的才能也互不相同,使他们“益精其能”,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学应注意各人长处短处。譬如良医治病,目的在治病,并不是有一定的方剂,不问是何症候,必使人人都吃这一剂药。治病要因病发药,教学亦须与治病一样,要注意因人施教。
(三)循序渐进与因材施教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六道凡夫,口业造得最多,也造得最重,所以佛把口业摆在第一个,特别提醒我们,一切时一切处,要善护口业。口业有四种,“妄语、两舌、恶口、绮语”,绮语可以说是最普遍的。绮语,就是花言巧语。在我们生活的周边,常常可以看到有人利用绮语迷惑众生,欺骗众生。他说得非常好听,不怀好意,你听起来很舒服,结果你受害了,自己还不知道。十恶业里头的绮语,这个罪业很重,果报在地狱!我们今天看到,上当吃亏被骗的人,太多太多了。你讲真话,他不相信,他不肯接受;人家用花言巧语欺骗他,他乖乖地被骗。这是愚痴到了极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