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修养”有三德
2014/9/6   热度:368
随着信息传播的大众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管理者的行为越来越容易遭到人们的责难,然而他们必须有所作为。管理者如果不是裹足不前,就必须确信自己是在进行正当管理。正当管理不是强力抗辩,而是一种个人修养,需要在履行职责时以“三德”的要求解决问题。 “三德”作为传统文化中的关键词,是《洪范》九畴中的重要内容。《尚书•洪范》中对三德的解释是:“一曰正直,二曰刚克,三曰柔克。平康正直,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 其一是在中正平和的情况下能正人之曲,故言正直。这里的“正”是动词,即纠正的意思。其二是刚强而能立事,在似乎强硬不可亲近中以刚取胜,故曰刚克。强弗友,是指刚强不可亲的人。其三要和柔而能治,在和蔼可亲中以柔取胜,故曰柔克。燮友,指的是柔和而可亲的人。三德是有德的三种表现,并不是说有三种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古人的一种智慧,即把德演绎成一个涵盖多方面内容的综合性的指标。 在我们今天看来,三德主要讲得是管理过程中的道德,是管理者的职业道德。在不同的情况下以不同的形式践行自己的职业道德,都是在进行正当管理。 正当而又有效的管理的确需要通过个人的修养来完成,但是管理的正当性不是自封的,必须注意客观反映,应当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当客观环境不如意、不理想的时候,不能抱怨环境糟糕,只能反求诸己,进行管理“修养”。 在“个人修养”中练好三德的功夫:首先,正直就是慎独。管理者在既有决策权又有随机处置权的情况下,究竟应当怎么做固然由他自由心证,但他必须保证利益的取舍公平公正,在利益冲突中保持一种中庸的立场。 其次,“刚克”就是勇于开拓。管理举措的实施可能要牺牲局部、暂时的利益,在阻力较大的情况下,管理者应当表现自己的强势,棱角外显。职业道德是一个综合指标,在外界的质疑声中不必标明自己的清明,要用事实证明自己没有徇私,局部的牺牲是必要、值得的 再次,“柔克”就是实事求是。在推行管理举措非常顺利时也不要头脑发热,在合理的诉求面前表现出充分的弹性,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摩擦、误会或者内耗,但这绝不能无原则迁就,更不能媚俗。 企业管理是实务活动,管理“修养”不是独善其身,必须为相关利益主体负责。管理者无论个人感到如何“青涩”,都必须有所作为。在矛盾中前行,不能置身度外,无论是刚克还是柔克必须有所克,在情况紧急时不能拖延,在强势面前也要采取积极的行动,即使需要承担很大的风险也在所不辞。 管理者无论在利益冲突面前怎样平衡,都必须以正压邪,但是这并不是在其中和稀泥。正直与刚克、柔克作为解决矛盾的两类方法,“正”与“克”相辅相成。《说文》释“正”为:“是也,一以止,徐锴曰,守一以止也。”“正”就是纠正,就是制止不正当的行为,纠“正”之后对“一”的坚守就是正当管理。管理者无论采用什么形式进行管理,都必须取得实效。管理者通过自己的“修养”,可以使自己的管理方法更为得当,可以使正直、刚克或者柔克相互渗透,得心应手,从而体现出管理智慧。但这并不是正当管理的目的,正当管理的目的是“有所得”,即为企业创造效益。“有所得”就是“有德”,反之则是“失德”。 我们要通过“修养”不断提升管理境界,因为在坚持正当管理中“所得”之多少,完全对应于我们所到达的境界提升之程度。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为什么有些人这一生是好人,得的是恶报;这一生是恶人,居然享福,所以很多人看到这个现象,不相信因果。这一生造恶,他前世余福太厚了,所以你没有看到他恶报。前世造的福,他可以享两百年的福,但是这一生当中他造作的恶业,他可以享六、七十年的福,那个福已经折掉了,打折扣折掉很多,可是他的余福没享完。有人一生做好事,果报并不好,过去生中造的不善业太重,就是他有余殃。因为他这一生中做了很多好事,弥补了很多,但是还没有弥补到完全,所以他还是受业报。因果通三世,你了解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你就不怀疑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