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隐者的启示
2014/9/6   热度:303
最近长沙有对四十出头的白领夫妇,放弃了优厚的城市生活与高薪,到了一处山野之地,捡着别人废弃的房子种地,而且很快就自给自足的过上了日子,跟他们在一起的还有两岁多的孩子。然后他们还可以上网发博客描述自己的生活,引来了无数人的羡慕。 话说这种隐者的生活一直是文化的一种追求,而且这个追求还不分东西方,各国都有对于这种生活的大量描述,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旅程当中表达过对于这种生活的向往,按照现代的话说,那叫做羡慕嫉妒。实际上这是一种文化的基因,是对于群居生活压力的一种主动逃避与消极抗争。这两位从城市出走的原因也就在于此。 前两天看到苹果公司的掌门人乔布斯说过的一段话:“从17岁开始,在这33年当中,每天早上我都在镜子里问自己,如果今天就是我生命中最后的一天,我今天原本必须要做的事是不是有意义的?如果连续有很多天这个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的生活就错了。”有时候可能很多人觉得这段话有些矫情,但如果真的能这样问自己的话,说不定我们的生活会幸福得多。那并非是成功人士在丰衣足食之后的想法,更多的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反思。 在现代社会当中,这种反思更为让人看重,但也更为不易得。原因很简单,古代是个自给自足的社会,做一个隐者所付出的代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几亩山田就足够让人能够活着了。而在一个刚刚跨入工业文明没有多少年时间的地方,社会的紧密结合与分工合作越发的明显,每个人都在一个庞大的物质的网络当中,借助这个网络支撑自己的生活。必须看到,现代隐者更多的是厌倦与怀疑,那并非是躲避乱世,而是在躲避盛世的喧嚣。 但现代隐者也有比古代更为优越的条件,很多作出这种选择的人,往往具有着身在物外而保持联系的能力。这两位还可以发博客描述自己的生活,就是他们最为有趣的写照,他们可以通过离开社会的具体生活层面,但保持着对于社会的了解与交流,只是这种了解与交流对于他们来说具有更大的选择余地。 现代隐者的社会意义在于选择的多样性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经历过很长时间对于个人生活完全无法把握的时代,在工业化时代,无论是螺丝钉还是一块砖,每个人在社会当中必须有一个设定好的位置,而设定这个位置的人本身也是被另外一些人设定了位置。整个社会在一个固化的环境下常常会窒息了创造力与前进的动力。 当有些人在这种状态下作出了成为一个现代隐者的抉择时,就等于指出了另外一种人生的路径是可能的,由此更为加强了个人选择与个人权利在社会当中的认同度,在某种意义上对于社会发展是一种具有推动意义的行为艺术。而且可以告诉其他人,某些物质上的匮乏不是你们想象的那么可怕。 所以,当看到这些现代隐者的时候,让人心中涌起的未必全是归隐田园的可能性,也可能是改变自我的雄心,因为从这里可以知道没有什么能主宰我们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那些训诫都是危言耸听的浮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 | 历史传记 | 身心灵 | 生活艺术 | 人与自然 | 人文杂话 | 其它 | 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大乘经》上常讲,境随心转,相由心生。你的心是主宰,所以你一生的享受,完全要自己负责任。你怨天尤人,你造的是罪业,所感受的是苦报,是痛苦,不是乐报。孟子教人“反求诸己”,遇到一切挫折、不如意的事情,回过头来想自己,不要想外面的人,与外人无关。业因果报,稍稍有一点深入的话,你就觉悟了,你处事待人接物的态度,肯定有很大的转变。这个转变别人看得很清楚,你自己也明了。《八大人觉经》教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你落实了,你真做到了。从前办不到的,现在能做到了,这就是修行;把做不到的改变成能做到,不能容人的,现在学习能容人,这就叫修行。把你不善的行为修正过来,不善的想法、看法、做法全部修正过来了,你的修行有功夫;看到这个人还是不行,还是受不了,你的修行没功夫。修行没功夫,依旧造罪业,你造业哪有不受果报的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