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四游峨眉


2014/9/6    热度:521   

赵朴初四游峨眉


李豫川

赵朴初先生190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诞生于山水秀丽的安徽省太湖县一个世代书香的家庭,与笔者之母为同乡。他的祖父、曾祖父均系清代进士。有清一代,太湖县仅出了两科状元、其一即赵朴初之先祖赵文楷(字逸书、号介山),为嘉庆元年(1796)丙辰恩科状元,状元府第在今江苏省南京市棉鞋营。赵朴初幼承庭训,聪颖过人,熟读经史子集,古典文学功底深厚。青年时代考入美国教会办的私立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攻读,他酷爱文史哲,精通英语,并对佛教经典和学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把它作为自己的研究目标,开始实践佛教徒立身处世的准则。大学毕业后,经亲戚关绸之介绍,他作为一个在家居士进入设在上海的中国佛教会工作,担任主任秘书,从此与佛教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53年6月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后,作为主要负责人之一的赵朴初先生,曾四度来峨眉山视察。同时,他又是一位被国人誉为“词仙书圣”的杰出学者,四游峨眉的过程中,留下了七首脍炙人口的《忆江南》词章,传诵一时。其娟秀而不失刚健、潇洒而不失严谨的墨迹,被峨眉、乐山、成都等地的古刹奉为至宝。笔者为一信佛多年的文史哲工作者,屡次有幸见到赵朴初先生。承蒙峨眉山佛教协会一些担任领导工作的师友们的鼓励并提供部分鲜为人知的史料,笔者乃不揣浅陋,爰成拙文。

“天下秀,低首让峨眉”

1960年11月,时任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的赵朴初先生,偕同中共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张执一来到成都,旋由中共四川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熊扬(1915-1982年)等人陪同,乘车前往峨眉视察。到峨眉后,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普超法师(1902-1982年)、县委统战部部长梁月澄等人负责接待工作。一行人先后去了报国寺、万年寺、清音阁、洪椿坪等中低山寺庙,了解古刹管理、佛教活动和僧尼生活诸方面的情况。作为著名国务活动家的赵朴初先生再三强调:峨眉山是佛教圣地,又是蜚声中外的风景名胜区,对东南亚各国和西藏佛教徒的影响很大,前来朝山进香、游览参观的人很多,一定要保护好、管理好。并对寺院的接待服务、僧尼的生产劳动、经济管理和分配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具体建议,勉励全山僧尼认真贯彻“以山养山,靠山养庙”的方针,努力工作,做爱国爱教的佛门弟子。

在这次视察中,赵朴初先生对峨眉山佛教工作和旅游事业的现状甚为满意!对这座天下名山雄秀奇险、气象万千的景色倍加赞誉!在前往万年寺的路途中,他诗兴大发,吟《忆江南》一首:“危磴上,步步入云峰。山色千重眉鬓绿,鸟声一路管弦同,真到画图中。”

在“峨眉第一胜景”——“双桥清音”处,又吟一阕:

“来寻处,不见抱琴僧。且任客心洗流水,不劳挥手听清音,拄杖仰停云”(注1)

由此而上,至海拨七百一十米的黑龙江栈道,又吟道:

“疑无路,飞栈绝岩悬。上有青冥窥一线,下临白浪吼千川,屏息对奇观”。

登至海拔一千一百二十米的洪椿坪,泞对“峨眉十景”之一的“洪椿晓雨”奇观,口占一首:

“洪崖去,犹有树留坪。雨过千枝争滴翠,云飞群岭为摇青,仙境自多情。”

最后,以一词作结:

“天下秀,低首让峨眉。极处赵州登不到,我今亦复半山回,此意几人知?”(注2)

“风雨同舟记此生”

物换星移,岁月如流,二十载时光转瞬即逝。1980年8月,七十三岁的赵朴初先生和夫人陈邦织女士,陪同七十八岁高龄的中日友好佛教协会理事长道端良秀长老,又来到了峨眉山,住在山麓的红珠山宾馆。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圣湘法师(1905-1989年)、副会长普超法师等人陪同中日贵宾游览了报国寺、万年寺、清音阁等地。赵朴初先生和道端良秀长老乃数十年至交,情深谊笃。胜友携手同游于良辰美景之中,实为人生一大赏心乐事,惬意无比!在清音阁,赵朴初先生向道端良秀长老介绍了清末“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1859-1898年)撰书的诗句——“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刘光第的道德才华,素为赵朴初先生所敬重。他乃挥笔谨录全诗,以赠道端良秀长老。该诗世人多不知,笔者抄录于下:

“双飞两虹影,万古一牛心。

灵襟撰造化,怪石延往今。

涓涓乎细流,何人赏清音。

凡僧堕牛腹,精者口自喑。

铃铎学仙语,石阙悲客吟。

虚深以峤峤,不鼓昭氏琴。”

末署“庚申初秋,赵朴初敬录。”

返京途中,舟过葛州坝时,赵朴初先生口占一绝,以纪此行。诗云:

升降洪波臂屈伸,葛洲坝启万均门。

长江不尽流东海,风雨同舟记此生。”

题匾“佛教圣地”

1984年7月,作为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赵朴初先生,率领全国政协宗教调查组,来峨眉山了解宗教政策的落实情况。在山脚下的报国寺,他们听取了峨眉县政协、县政府宗教科、峨眉山管理局负责人介绍的情况,又与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圣湘法师、副会长传华法师(1897-1986年)等领导成员进行了座谈。最后召集会议,在会上,赵朴老对峨眉山落实宗教政策中出现的一些久拖不决的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要求他们认真学习宗教政策,专人负责,限期解决。并应峨眉山佛教协会之邀,挥如椽之笔,书写了“佛教圣地”四个大字,又为报国寺弥勒殿题匾“宝相庄严”。

四川省政府、省政协的领导同志对赵朴老的批评十分重视。负责民族宗教工作的副省长罗通达(藏族、 现四川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和省政协副主席黄启躁(女,现全国妇联党组书记)等人立即奔赴峨眉山,与峨眉山佛教协会和峨眉山管理局的负责人员一起,实地磋商,现场办公,当场拍板,很快解决了报国寺、伏虎寺、万年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天花禅院)等寺庙在界址、园林、财物、碑塔、墓地、文物、字画的移交和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决定由四川省政府拨款,重建1972年4月被四川省文化厅七三工程处工人何安太不慎失火烧毁的著名古刹——金顶华藏寺(至于寺内设施如铸造铜佛、钟鼎,制作匾对碑刻等的费用则一律由峨眉山佛教协会承担)。1990年初,金顶华藏寺全部竣工,移交给峨眉山佛教协会。至此,峨眉山现存的二十五座寺庙,已全部移交给佛教协会管理。

四上峨眉 初登金顶

1988年6月26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和夫人陈邦织女士,由国务院宗教事务局段启明处长、中国佛教协会办公室主任丛铭、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郭湖、四川省宗教局局长李月春等人陪同,在视察了名扬天下的四川大足佛教石刻(开凿于唐末而繁盛于两宋)后,经成都抵达峨眉红珠山宾馆。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第一副会长遍能法师(1906-1997年,四川乐山人,俗名许旨光)专程到报国寺迎接。次日上午,赵朴老一行由遍能法师和峨眉山佛教协会会长宽明法师、峨眉山管理局局长李大祥等人陪同,在报国寺门前上车,沿盘山公路蜿蜒而行,两小时后上到海拔二千五百四十米的接引殿(始建于宋)。再从此地乘坐刚峻工的架空索道缆车(由四川省政府拨款建造),不过五分钟即上到海拔三千零七十七米的金顶。当时正值旅游旺季,数百名朝山香客闻讯自动聚集在索道站出口道路两旁,合十欢迎赵朴初会长一行。赵朴老也满面微笑,合十致意。在金顶,赵朴老拄杖兴致勃勃地视察了已具雏形的华藏寺,听取了郭湖副秘书长、李月春局长、遍能法师、宽明法师关于华藏寺开光大典筹备工作的汇报。赵朴老前三次来峨眉,均因故未能登上金顶,此行了却宿愿,非常愉快!这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乃乘兴赋《忆江南》二首:

其一  乘索道感怀

金绳道,上界俯层云。四上峨眉初到顶,嶂峦环绕一峰尊,待放大光明。

其二  观华藏寺有感

华藏寺,金顶喜重兴。安得普贤行愿力,咸兴平等大悲心,世界永和平。”(注3)

接着,他又挥毫为华藏寺普贤殿(金殿)题写了匾额--“行愿无尽”。

陪同的遍能法师,是清末民初诗书名家赵熙(1867-1948年,字尧生,曾任翰林院编修)的高足,时任四川省文史馆馆员,对佛学和古典文学造诣颇深,尤精于佛教经典《俱舍论》的研究。赵朴老称赞这位四川佛学院院长“很有学问”。28日上午,遍能法师撰书一首七绝,亲呈赵朴老。诗曰:

“金绳界道巧安排,更喜慈云覆玉阶。

无尽重重华藏界,层层不二法门开。”

尾  声

1990年9月11日,金顶华藏寺落成典礼暨佛像开光法会在峨眉山巅隆重举行。赵朴老本拟前来参加,但9月1日笔者在成都文殊院四川省佛教协会办公室接到北京广济寺中国佛教协会办公室打来的长途电话,告知八十三岁高龄的赵朴初会长自5月23日赴日本京都龙谷大学接受名誉文学博士称号归京后,一直卧病住院,故此次开光大典无法参加,改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素有“当今中国第一尼”之誉的隆莲法师代表赵朴初会长讲话。否则,拙文的题目就应更改为《赵朴初五游峨眉》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五福文摘 佛教入门历史传记身心灵生活艺术人与自然 人文杂话其它素食起步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这个字是印度话,翻成中国的意思就是觉悟。“佛”这个字,有体有用,体是智慧,作用是觉悟。学佛的真实受用,就是自在、快乐。学佛,你有智慧处理日常生活,确实是“法喜充满”。我们佛门里面讲“法喜充满”,这个“法喜充满”,就是自在,就是快乐。很多人学佛,学得愁眉苦脸的,这个学佛没有得法,没有得利益。学佛不少年了,在生活里头还是得不到受用,什么原因?烦恼习气没断,妄想分别执着还是很深。得不到受用,学佛就学得好苦;如果你得到受用,学佛好乐,就好自在!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