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朴初答:密宗是否吸收了许多婆罗门教的内容和形式?


2014/9/6    热度:527   

  赵朴初答:是的。从历史来看,佛教最初是反对婆罗门的教义和祭祀仪式的。佛教一度在孔雀王朝成为国教,大行其道,但不久即随王朝的更易而遭到排斥,其后虽得到某些地方王朝的护持,但一般说来是不断受到种种障难的。为了随顺时势与世俗,佛教不得不采取一些"方便",以推行其教化。同时婆罗门教虽在政治地位上居优势,但由于佛教哲学的发扬,不能不受到刺激而要求改进它的理论。因此双方在互相排斥中的互相影响,便成为自然的趋势。到笈多王朝,婆罗门教梵我论的建立,扩大和增强了它的影响。公元七世纪后期,婆罗门教学者鸠摩梨罗(Kumqrila)和商羯罗 (!ankara)更吸收佛教的理论而大大发展它的神学,于是婆罗门教便以新的姿态大为兴盛起来(西方学者把这以后的婆罗门教称为印度教),而佛教当时则以人才廖落,相形见绌日见陵逼。适应这样时节因缘而兴起的密宗,在仪式上大量采取"方便",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许多东西而加以不同的解释,确是事实。但是在教义上仍是以空、无我的理论为根本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之难,难在它所说的意思是在言语之外,“意在言外”,说的是这个话,意思在外面,因此你不能执着言说,你执着言说,你什么也不会,什么也得不到。你要懂得它言外之意,那你就喜欢了,你就得受用了。古人常说,听经要懂得消归自性,什么是消归自性?消归自性就是心体离念。这归到自性,因为自性没有念。句句听得清清楚楚,决没有一点分别、执着、妄想,才叫消归自性。如果你把所听到的统统记在心里,那是不觉而有其念,就变成世间法,这是决定不可以的!那样学佛,无量阿僧祇劫也不能成就。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