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溪禅师答:如一般解释大乘经典的法师,断六根断一念无明,将小乘中乘修的法门来解释大乘经典,为害不浅。以上的见解有
2014/9/6   热度:451
广州霍洁尘
问:我向来欢喜看经,一部经注解有五种,一种的注解的见解与那一种的不同,如我解释,我今说一譬喻,如杭州西湖为有名的名胜,有某甲去过,解释西湖的路途境界,丝毫不错,某乙未去过,解释西湖的路途境界,说南朝北,拉东补西,颠倒是非,古人云:依文解义,与佛作冤。西湖者,比如佛性,到过西湖者比见性的人,未到西湖者比未见性的人,见性的人解释经典,路途便不错,不见性的人解释经典,路途便不大明白矣,如涅槃经中说:依义不依语(报恩经作依义不依字)、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经、依法不依人。所谓依义不依字者,释大乘经典,依经中之义理解释,不依字样;依智不依识者,指依自性中所流露者解释,识者,指知觉之认识;依了义经者,了义是大乘经,不了义是小乘经;依法不依人者,乃只依佛法,不依一切人等。见法师藏经柜上贴着一张纸条云:“王阳明云:虽孔子之言,亦当审其言之是非,而后信从。”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可想见古人读书之慎重也。佛亦云依法不依人;如一般解释大乘经典的法师,断六根断一念无明,将小乘中乘修的法门来解释大乘经典,为害不浅。以上的见解有错否?
月溪禅师答:不错。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佛门常讲,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可是佛门也盛传,“慈悲多祸害,方便出下流”。但我们要知道,慈悲喜舍,是建立在定慧的基础上。你没有定慧的基础,就容易被人骗,你那个“慈悲喜舍”麻烦就大了。你明白这个道理,修学的次第就知道了,先修止观要紧。“止”,就是把你的妄想烦恼习气伏下去;“观”,就是保持头脑清醒。教下讲“止观”,念佛人讲“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说实在地,你的定慧没有成就,你的慈悲喜舍是有限度的。定慧成就之后,这个慈悲就变成大慈大悲,为什么?你心地清净,一尘不染,你有神通、有慧眼。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