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本法师答:为何说菩萨今是学时,非是证时?请慈悲开示!


2014/9/6    热度:405   

  如本法师答:菩萨道(梵语bodhisattva-carya)的终极果位在佛道,二乘人的果位在罗汉、缘觉。两者的果位 ,立场是截然不同的。

  二乘人只要证得诸法无我(梵语anatman),见思二惑断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即大功已成,断六道、出三界,这本著独善其身之立场,不用广度众生,故不须广学诸法以利生 ,因此,以证空住空,证涅槃住涅槃,以达成四果阿罗汉与缘觉果位为目的,二乘人无心度生,故以出三界,证果位为其所宗。

  大乘菩萨道为了成佛度生,不但破见思惑,断尘沙惑,还要顿破无明惑,而最后成就佛道,是故菩萨纵然证空(梵语sunya)而不住空,证涅槃而不住涅槃,纵得法身大士,出三界,但不以此为住为目的,依然广学一切无量法门,以充实自己的无量大智慧,无量大悲愿心,因而广度无量六道四生,使令成就无余依涅槃,而自己始愿成佛道。

  这是菩萨道崇高伟大的一面,非二乘行者所能伦比,故说菩萨今是学时,非是证时,其意义即在此也。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观法空时,先作是念;我观诸法,诸法皆空,不应作证,我为学故观诸法空,不为证故观诸法空,今是学时,非为证时。”

  大般若经云;“菩萨摩诃萨,欲居一切有情上首,欲普饶益一切有情,无救护者,为作救护;无归依者,为作归依(梵语sarana);无投趣者,为作投趣;无眼目者,为作眼目;无光明者,为作光明;失道路者,示以道路;未涅槃者,令得涅槃,当知如是甚深般若(梵语prajna)波罗蜜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中国人讲七情五欲,七情是喜怒哀乐爱恶欲,五欲是财色名食睡,只要心里动了七情五欲,你这个心就被染污。你心里面还有贪嗔痴慢,还有七情五欲,你的心怎么会清净?清净心里是一法不生的,六祖常讲本来无一物,哪有贪嗔痴慢?哪有五欲七情?要知道,七情五欲一动,就是罪障现前。佛菩萨尽情享受,不生七情五欲,他为什么不生这些烦恼?因为他知道相假体空,他知道事实真相。七情五欲是烦恼,我们凡夫享受里面有贪嗔痴慢,有七情五欲,这个享受不正常。享受里面没有贪嗔痴慢,没有七情五欲,这才叫正常的享受。这个正常的享受,叫做“三昧”。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