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自修为上,弘法随缘


2014/9/6    热度:262   

(耕云先生著《解惑录二》)

  问:师父说修行人要热情炽然,要有感同身受的慈悲心,这与师父在‘叮咛’中说的‘坚守独行道,交往简为宜,己溺难救人,专心己躬事’,两者之间应如何体会、如何去做?恭请开示。

  答:这好像是很矛盾,一个普度众生,一个是独行道。古人讲水边林下长养圣胎,这是修行必要的条件。独行道不是叫你到山上独自一个人住,是说你走在熙来攘往人最多的大街上,好像只有自己一个人,那是独行道。你如果没有常独行、常独步的感觉,那你的安祥还没有现前。当你摩诃般若现前以后,你走在西门町,走在顶好市场,你就有常独行、常独步的感觉。

  为什么讲独行道呢?交往不能太多,太多了以后你就有虚脱感,感觉四肢无力,为什么呢?说话最伤气,假如那个人的品质不好、太低,那正负相消,酸碱中和,他就把你生命力浪费掉了。假如你不‘交往简为宜’的话,浪费你太多的生命力,你不能识根辨器,就不能度人,而且刚刚入门修行打基础,见性了也要三年不说话,这是最低的。如果是担负使命大任,要求更严格,像六祖开悟以后,在猎人队里隐居十五年。不是说悟了就讲,有一点安祥就散播出去,而是自然散播,当他饱和了以后,他就把多余的供养众生。‘话说多了心会乱’,你不相信,你试试看,当你口沫横飞时,人家问你贵姓,恐怕你都忘了自己姓什么,迷失到言语之中了。所以这个独行道跟刚才讲的有密切的关系。

  佛法讲‘开’与‘遮’,刚才我讲的就是‘开’,没有讲的就是‘遮’。你若是一个人问我,我跟你讲的又不一样,大庭广众我只能这么答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顺境、善缘里面,最重要的是,要能够觉悟到生死无常!我们中国人讲“好景不常”,我们要珍惜这个时节因缘,认真求道;如果把大好光阴去享受世间五欲六尘之乐,把你过去生中修的那点福报享尽了,那你就错了! 人在一生当中要修福,不要享福,不要把你所修的那点福报都享尽,享尽了,到了晚年就没福了。 我过去看过不少富贵人家,少年得志、中年得志,尽情享受,一呼百应的,到晚年就衰了。晚年的时候,我们看他连一个伺候他的人都没有了,洗衣服、烧饭都要自己动手,可怜得不得了!我们记取这个教训,在自己得志的时候,在自己福报现前的时候,千万不要享尽,留一点给后面。所以,晚年有福报,那是真正有福报;年轻有福报,那不是福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