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礼旭答:孩子顶撞父母怎么办?
2014/9/6   热度:1425
蔡礼旭答:一言九顶是结果 原因在哪里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在教诲我们的时候,我们要恭恭敬敬地去领受。古代的君子是“一言九鼎”,而现在的孩子都是“一言九顶”,这个顶是顶撞的顶,就是对父母没有恭敬之心。孩子为什么会一言九顶?因为我们对父母讲话也没有恭敬心,我们也常常向父母顶嘴,上行下效,无意当中已经给孩子造成了不良影响,这种坏的榜样让孩子学去了,所以做父母的在长辈面前的一言一语不可不慎! 顶撞争辩不能解决问题 很多朋友说,父母讲我的错误,很多都不是事实,所以我要解释一下。父母在教训我们的时候,情绪有时比较高昂,你再回嘴辩驳,只会让情况愈来愈糟,可能父子之间就会吵起来,所以此时应该静静聆听。 现在人喜欢辩驳解释,都没有去正视自己做错的地方。即使父母确实错怪你了,你还是要忍下来,等父母情绪稳定了,他会觉得自己太过分,可能还会主动削水果给你吃,主动过来跟你聊两句,意思就是没事了。 父母教须敬听也要凭智慧 父母对你的责备,你不回嘴,对你的误会,你也能平心静气接受,你处处都能忍,父母会愈来愈佩服你。如果你赢得父母的尊重和佩服,往后你跟父母讲话,他们就能听得进去,所以要沉得住气!这就是做到“父母教,须敬听”。 但是“父母教,须敬听”也要视情况而定。譬如,你的父亲有心脏病,他看到你就骂得很凶,你应该赶快离开,不能让父亲更加生气而使他的心脏病发作,否则就是大不孝。所以,求学问要学得很灵活,念念要为父母着想,你就知道当下应该如何进退才是正确的。 曾子受杖是不孝 “父母责,须顺承”,父母的责罚甚至于体罚,我们做儿女的应该欣然接受。自己要想想为什么父母这么生气,我们的过失在哪里?有一次曾子犯了错误,曾子的父亲很生气,就拿起一根大木棍打他。曾子遵循了“父母责,须顺承”的教诲,所以父亲打他的时候,曾子一动也不动的让父亲打,结果出力过猛把他打晕了。这件事传到孔子的耳中,孔子就跟学生说,曾子这样做是不孝。因为父母生气时,情绪不容易控制,假若失手一棒打到致命,儿子死了,谁最伤心?父母。所以,孔子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就是拿小棍子打可以乖乖接受处罚,用大棒子打时就要跑,如果不跑就是陷父母于不义。学圣贤学问要能灵活运用! 令孩子明白父母责备他的用心 我问过小朋友,假如被父母处罚,内心是什么想法?或是你的孩子被你处罚之后,他是什么想法?孩子最多的答案是“好衰!被父母骂,下次做错事不要被看到就不会被骂了。”这样好不好?孩子的心理,我们要敏锐去观察,才能引导他正确的态度。当老师的要帮父母说话,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教育是对孩子的一份爱心。我问学生:“一个人发了脾气以后,会不会神清气爽、精神百倍?”没见过!发完脾气之后,身体会觉得疲累,因为一发脾气,身体会产生大量的毒素,要三天才能恢复,所以发脾气对身体是有很大的损伤。 为什么父母知道发脾气对自己身体不好,还是要管教你?因为怕你不学好,怕你人生没有建立正确的人格、态度,为了你好,宁可伤害自己的身体也要教育你。所以,你要体谅父母的用心,要对得起父母的教诲,往后绝对不能再犯。要学习颜渊的德行,做到“不贰过”,下次不会再犯。我们应该抱持着挨骂就是换得进步的心态,每次被教训之后,就想我一定可以再进步,要赶快导正过失。孩子被教训之后,能有如此的心态,就能珍惜机会提升自己,不是情绪化,而是能用理智来面对事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之人是学佛而不是搞佛学,佛是真实平等即如来藏。要将平等性知安住自心真实受用,什么叫平等?就是冤亲平等,好坏善恶一样看待,粪便与黄金一样不落两边,真性不变,不动就是真智,辩别正邪即是智慧。善能分别诸法相而作一切利益门,就是分别智、菩提心的相貌,就是清净生产自救慈悲正觉,方便而为菩提就是成佛度众生之心,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可得。佛者心也,真心妙用也。佛的四大菩萨就是四大班首,四位教授各授一方,来成全你的佛果。学地藏菩萨大愿,发愿利益无量无边众生。学习大智慧文殊菩萨用大智慧断除一切生死无明烦恼,尽除无余。学习大行普贤菩萨行愿之,为落实十大愿王无我无私心,尽除业障,恭敬真诚,尊重赞叹诸佛如来功德之利,成就诸佛如来世功德。于一切众生,一切僧、法、师能作世间照明者不生嫉妒,随喜功德,请转法轮,请佛法久常住世,能度一切众生之苦,所修一切善法功德都要回向无上真正法界性,而且以这功能消除众生一切罪业障,念念都在佛道,不退转广渡众生而无私心,以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成就佛果,成就普贤不思议智。观音菩萨大慈大悲,知众生心应所知量,千手千眼三十二应广渡无边众生,不舍一切众生,度一切众生,方便度之和合大慈大悲大誓愿、大行愿、大智慧于一心就是大菩提心种性。所以要成就佛法要与佛相应,就是心与佛相应,远离嫉妒、障碍、贡高傲慢,阿弥陀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