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一 观六情品 第三


2014/9/3    热度:251   

观六情品第三
 
 
大家看《中论》︿观六情品﹀第三。
 
外人就问,经中说有六情,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经中有嘛!
 
「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尘」
 
六情就是「眼耳及鼻舌,身意等六情」。眼耳鼻舌身意六情,「此眼等六情,行色等六尘」。眼缘色,耳缘声,鼻缘香,舌缘味,身缘触,意缘法。经中明明说有六情六尘啊!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现在我们先介绍六情,不过大家要注意到,六情皆是假名,我们先要有这个概念。此地讲六情如标月之指,为了使大家了解,所以才介绍六情。六情不是实有,先有这个概念。
 
什么是六情呢?他说明白了,眼耳鼻舌身意。首先我们说这个六情,经上有提出不同的名词来。眼可以遥知,「遥」远就感觉「知」道了,耳听声也可遥知,意念法也可遥知。鼻舌身这三项不能遥知,接触知。香味接触到鼻子才知道,咸淡接触到舌头才知道,粗滑接触到身体才知道。
 
六根六尘生六识,六识就是见、听、闻、尝、觉、知。因为它有「接触知」三项、「遥远知」三项,所以经上又说「见闻觉知」。觉是把鼻舌身三根,统统放在一起说,「遥知」的三项单独说。
 
这个六情里头,还有分别。眼耳鼻舌身这五根要是起作用的时候,生五识的时候,一定有一分意识。可是意识呢?可以单独的起,一般的叫独头意识。五根起的时候,那一分意识,仅知现在。眼耳鼻舌身,眼见现在,耳听现在,鼻闻现在,舌尝现在,身觉现在。单独起意识的时候,它不知道现在,它是根据前五识谢落影像,知道过去未来。
 
因为眼见色,不能见过去色,不能见未来色,仅仅能见现在色;耳听声,不能听未来声、过去声,听现在声。鼻闻香也一样,闻现在香,过去香已灭不能闻,未来香未生也不能闻。舌尝味也是一样。身觉触也是一样,我碰你一下,你马上知道;碰你已经过去了,你不知道;还没有碰你,你也不知道。
 
可是意识对法尘,仅仅对过去未来,不对现在。怎么知道意识不对现在呢?比如说瞎子看不见,可是他有意识啊!如果意识对现在,那应该瞎子还能看得见。聋子听不到,有意识啊!对现在的话,应该聋子还能听到。鼻舌身皆如此。
 
意识,五识起的时候它有一分意识。那一分意识叫介尔心,也叫率尔心,仅仅能分别一切法。第六意识不用,禅宗说分别一切法,不作分别想,就是指这个。它能分别一切法,在前五识里头叫现量界。
 
第六意识对过去、未来称为比量界。这里头六根、六尘、六识没有人,要是有人就有七根、七尘、七识了。所以人叫非量界,第七识我见、我爱、我慢、我痴,非量。大家慢慢听,不要迷惑,这都是假名。
 
怎么叫介尔心呢?在一剎那之间,没有寻求心,没有决定心,没有染净心,最低最劣,仅仅分别一切法,没有分别想。在介尔心里头,唯识宗有五心,还有一个等流心,它没有。如果念佛一念万年,万年一念,清净等流;天天起贪瞋痴,染污等流。
 
为什么讲这些都是假名呢?我们讲过时间方面,假名相续,没有,是空的。在法,假名存在。时间,怎么知道是空的呢?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没有现在,现在空;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不可得;未来也是一样,是过去、现在形成,未来空。
 
这个空,我们称为对待空,不过对待空范围很狭隘。我们说因缘空,法的存在都是因缘所成。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所以都是空的。
 
那怎么又说因缘法,又说时间呢?说假名。说眼耳鼻舌身意,即非眼耳鼻舌身意,是名眼耳鼻舌身意。说色声香味触法,即非色声香味触法,是名色声香味触法。说眼识乃至意识,即非六识,是名六识。
 
在《心经》上说得很明白,它说,是故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那就是说根、尘、识皆空。
 
所以外人提出来,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情,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都有啊,不能空啊!
 
下面第二偈论主就答了:
 
「是眼则不能  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余物」
 
那个眼见,眼能见色。眼它自己就是色法,如果能见色的话,应该先见自己的色,后见外色。自己的色法不能见,怎么能见外色呢?
 
现在我们就讲见闻觉知皆空。《阿含经》讲:「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触有六种,就是见、听、闻、尝、觉、知。今天单独谈见这一项,其余的不提,可以例知。
 
既然是眼根、色尘、眼识,三事和合为见,我们细追究起来,眼根里头没有见。如果眼根里有见,不必等有色尘,有色尘我也见,没有色尘我也见。可是有色尘才能见,没有色尘不能见,就知道眼根没有见。
 
那么有色尘能见,没有色尘不见,应该见在色尘啊!研究起来,见也不在色尘。如果见在色尘,应该色尘见眼,怎么说眼见色尘呢?
 
或者有人说眼识能见,识是了别,所以能见。《阿含经》上说得很明白,眼缘色生眼识,就是缘于根和尘生出六识。六根没有,六尘没有,识本不生,它怎么见呢?
 
所以根尘识皆是空的。所以《心经》说,空中无六根、无六尘、无六识。
 
外人又问。怎么叫外人呢?外人不是外道,不入谛理的皆叫外人,所以「外人」三乘里头也有。外人又问了,眼虽不能自见其己体,但能见外物。好比那个火一样,不能自烧能够烧他。论主就说了:
 
「火喻则不能  成于眼见法
 
去未去去时  已总答是事」
 
「火喻则不能,成于眼见法。」火的譬喻不能成立,不能譬喻眼见法,眼见法就是眼见色尘。
 
「去未去去时,已总答是事。」这是上一品的,去、未去、去时皆空,和火不同。去是已去,就是过去;未去就是未来;去时就是现在。这个三时皆是对待空。
 
对待现在、未来才有过去,才有已去。如果已去不空,没有现在、没有未来,也应该有已去,那不合道理。未去就是未来,未来对待现在、过去才有的。如果实在有未来,未来不空,没有过去、没有现在,也有未来,不合道理。去时是现在,现在对待过去、未来成立,假立的。如果现在不空,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应该有现在。过去、未来、现在皆空,所以称为三世平等。这个在上一品已经总答这个事情了,这和火的譬喻不相类同,不能相比喻。
 
这个已去、未去、去时,我们还有一种角度可以知道空,那就广泛了。过去是已去,因缘所成;未去是未来,也是因缘所成;去时是现在,现在也是因缘所成。既然法是因缘所成,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
 
当中利用无自性,是大乘的说法。比如《中论》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那是一乘的说法。你从那个角度看都是空的。大家能懂不能懂啊?如果听懂的话,下一品就好讲了。
 
所以都是空的,怎么说有一切法呢?经上明明说有世界、微尘,那就是法。那么说是假名,假名存在。世间都知道有现在、未来、过去,既然现在、未来、过去空,怎么会有三世呢?那是假名,假名相续。假名非实,不是实在有,所以它就是空。
 
这首偈,古德破有两种:纵破和夺破。这个是纵破、夺破啊?从一切法空,一切法无所有,一切法不可得破,叫夺破。假如说从一切假名,一切幻有,一切假有,这样破叫纵破。
 
「见若未见时  则不名为见
 
而言见能见  是事则不然」
 
「见若未见时,则不名为见。而言见能见,是事则不然。」见若未见时,三事没有和合。眼缘色生眼识,才有见。如果没见的时候,三事没有和合。那个时候,不称为见,没有和合不称为见。
 
「而言见能见,是事则不然。」眼缘色生眼识,三事没有和合,你说有见,那是虚妄说。
 
我们先说,三事没有和合不能有见。假如说三事和合呢?根尘识三事和合,大家说能有见不能有见,谁知道?还是不能有见。眼根里头没有见,大家已经知道了;色尘里头没有见,大家也知道了;眼识里头没有见,大家也知道。和合起来变成有见,没有这个道理。
 
好比说你没有钱,袋子空空的;我没有钱,也是空空的;他没有钱,也是空空的。三个人在一起变成有钱大财主,那有这回事呢?所以我们先说,没有和合不能有见,已和合还是不能有见,以无自性故。所以假使要说见能见,「是事则不然」,没有这个道理。
 
下一偈他说出来了:
 
「见不能有见  非见亦不见
 
若已破于见  则为破见者」
 
「见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见不能有见,我们知道见是三事和合有的,三事和合不能有见,他说「见不能有见」。非见非和合,非见也不见,三事不和合也没有见。这个经上称为毕竟空。
 
「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和合不能见,不和合也不能见,这就破了见。如果说已经破了见,则为破见者。见者是人,见没有了,怎么会有人呢?没有人没有见,怎么会有情?
 
我们要知道这一偈「见不能有见」,他说三事和合不能有见。「非见亦不见」,没有和合也不能有见。见是人见,既然破了见,当然破了见者了,见者是人。
 
到这里已经破六情了,没有人没有见,怎么有六情呢?六情就是见闻觉知,破了见者││人,就彻底破了。
 
你说根尘识,都产生于人。不错!要是纵破,就说了,「见」可以分别好坏,所以是情,「听」分别好坏,「闻」分别好坏,「尝」分别好坏,「觉」分别好坏,「知」分别好坏,所以是六情。要是根本说,都是产生于人。现在破了见者这个人,六情就已经破了。
 
以下他用纵破。其实没有法也没有人。说法即非法,是名法。说人即非人,是名人。比如说四谛法,苦集灭道,有人没有?他讲苦,集是苦因,灭是果,道是因,他没讲人啊!也没讲法啊!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没有人也没有法,所以破了见就破见者了。
 
「离见不离见  见者不可得
 
以无见者故  何有见可见」
 
我们上面讲过,根尘识三事和合称为见。既然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见,不和合就叫离见,已经和合就称为见。「离见」就是根尘识三法没有和合,称为离见。「不离见」就是根尘识三法和合,称为不离见。
 
离见不离见,见者都不可得。见者是人,没有人。这首偈空二我,空人我、法我。我执有两种,一个是人我执,一个是法我执。根尘识是法,根尘识和合有人,称为见者,见者不可得。人不可得,根尘识当然不可得,那空法我。
 
举个例子说。十二因缘是法,四谛是法,三乘修的都是法,这里头没有人。我们就拿十二因缘为例子,十二因缘是无明生行,行生识,识生名色,名色生六入,六入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
 
我们为什么以十二因缘为例子?因为他后文讲到十二因缘。这里头没有人。无明生行,没有说无明生人;行生识,也没有生人;识生名色,也没有生人;名色生六入,也没有人;六入生触,也没有人;触生受,也没有人;受生爱,也没有人;爱生取,也没有人;取生有,也没有人;有生生,也没有人;生生老死,也没有人─十二因缘里头没有人。
 
有一般人说,十二因缘没有我─人我执,我相信,可是有「法」呀!有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这个是有啊!
 
其实「法」也没有,所以「法我执」也空。怎么知道呢?「老死」空。怎么知道老死空呢?有生才有老死,没有生没有老死,所以老死空。那生不空?其实「生」也空,因为有有才有生,没有有就没有生。那有不空?「有」也空,有取才有有,没有取没有有。「取」也空,有爱才有取,没爱就没有取。那爱就不空吗?「爱」也空,因为有受才有爱嘛!没有受就没有爱。「受」也空,有触才有受,没有触没有受。「触」也空,有六入才有触,没有六入那有触?「六入」也空,有名色才有六入,名就是心,色就是身,有身心才有六入。那名色不空?「名色」也空,有识才有名色。「识」也空,有行才有识,没有行没有识。「行」也空,有无明才有行,没有无明没有行。
 
接着以后,他就说了,一切空,好!我承认,那无明不空啊!无明空了怎么生行?
 
「无明」也空。怎么知道无明空呢?无明是虚妄执着,没有实体,它的本身就空。你虚妄执着才有无明,如果不虚妄,应该叫真如啊!所以十二因缘的法也空,所以这首偈空两种我。
 
所以《心经》说:「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五阴空,五阴法空。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空。无色声香味触法,六尘空。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六识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十二因缘空。无苦集灭道,四谛空。无智亦无得,「智」是般若,「得」是波罗蜜,六度空。三乘法皆空。有人说无智,智是菩提,得是涅槃,菩提涅槃空,也有道理。因为什么原因呢?一切法空啊!
 
所以他说离见不离见,见者不可得,人我空了。
 
「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这是空「法」。因为没有人,怎么有见和可见?见是能见,可见是所见,能见的就是六根,他以「见」略说。实在说应该是六种,见、听、闻、尝、觉、知。能见是六根,可见是所见,所见是六尘。六根六尘不可得,所以他说何有见可见?
 
下面那个偈就破识了,总说是根尘识不可得,皆空。
 
「见可见无故  识等四法无
 
四取等诸缘  云何当得有」
 
「见可见无故」,就是根尘皆是没有,空了。「识等四法无」,因为《阿含经》说,眼缘色生眼识,具足说就是缘六根六尘生六识,三事和合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生,生生老死。出于《杂阿含》,这个佛说的,你怎么说没有法呢?其实佛以世间语言,说有为法皆如幻如化,有人不知道,执为实有。《阿含经》这段文是佛以世间语言说的有为法,都是幻化的,不知道的执为实有。般若经说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缘根尘生于识,是如幻的。
 
上面那首偈破过,根尘皆空,怎么会生识呢?根尘不生识,怎么知道呢?根尘里面,是有识或是无识?有识也不生,无识也不生。如果说根与尘里面没有识,怎么生识呢?譬如说水里面没有金子,土里面也没有金子,把水和土和合起来变成泥巴,它不可能变成金,「没有」怎么生?
 
或者有人说,一定是根尘里面有识才生识。它也不生,怎么知道呢?识已经有了,怎么再生呢?譬如说你口袋里已经有钱,那不是口袋生的。你口袋是万宝囊,没有钱,它能生出钱来;已经有钱,不是它生的。
 
那么说起来,假如说根尘里面有识,就不用三事和合了。根与尘和合就生触了,何必根尘识三事和合呢?所以根尘识三事和合生触,如幻的,不是真实的。这个道理大家懂吗?识先有、先无都不生,所以佛说无生法。
 
一切法空,就是无生;一切法不可得,就是无生;一切法如幻,就是无生;一切法唯是假名,就是无生。不怪法性,怪众生不知。
 
所以他说:「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那四法呢?缘根尘生识一法,根尘识三事和合触二法,触生受三法,受生爱四法。这四法都没有,都空。我们讲十二因缘讲过来,爱受触皆空。他这边有个识,所以他说「识等四法无」。
 
既然识触受爱都没有,「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略说呢,四法皆没有了,爱不能生取,所以取也没有,也空。取有四种,所以他说取等四法。那四种取呢?第一个是欲取,第二个是见取,第三个是戒取,第四个是我语取。
 
我们读十二因缘只知道爱生取,其实取有四种: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欲取是对五阴法,色受想行识生贪欲叫欲取。见取呢?是对五阴生我见、边见、一切见,称为见取。戒取,取着邪戒。因为以前有人发现牛命终以后升天,所以他持牛戒,和牛一样,其实那是非因执因。升天的原因,不是持牛戒的原因,称为戒取。我语取,就是我所说的话取着。由于我见、边见,执着我所说的法是对的,不以谛理推寻。以谛理推寻的话,合乎谛理的是对的,不合乎谛理的不对,他不以谛理推寻。对我见、边见执着,称为我语取。
 
从识以下,识触受爱取皆是有为法。佛说有为法,是说有为法如幻。有人执着为实在的,误执着佛语。
 
所以上一首偈,先空人我,后空法我。
 
从「见可见无故」以下就空法我了。于法执着,称为法我执。以下有很多品空法我的,比如空六种、空五阴,都空法我。
 
这个空法我,我们可以说龙树菩萨空法我和《心经》有关系。《心经》说过了嘛!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空五阴,他这个也有。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他这里头也有。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空十二因缘,他也有。无苦集灭道,一直到无智亦无得,空三乘法,里面也大略提到过。
 
这一偈「识等四法无」,一直到「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就空根尘识。如果有连续性说,人空的话,怎么会有根尘识呢?如果简单地说,一切法不生。佛说修行人要证无生法忍,那怎么有根尘识?既然是根尘识没有,怎么有触受爱取?没有取怎么会有有?没有有怎么会有生?没有生怎么会有老死?
 
现在我们可以知道,我们都虚妄取着。我们本无生死,可惜功力不够,不了生死。十二因缘所说的,没有生死。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人无所有,没有人。再改个样子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生灭是因缘,于法无所有。
 
所以大家看经文要寻其义,得其义理,可以脱出文字窠臼。我们看经,差不多落入文字窠臼,只知道依文解义,不得其理。中国有个张江陵,他是儒家。他说过一句话:「得其理,文可忘矣!」得到理的话,文字可以忘记了。我们根据《中论》的经文也可以说:「得其理,言语可忘了。」言语执着就是我语取。
 
这个理又称为义。义不在文,不在文字上;而不离于文,不能离开文。文字言语如敲门砖,敲开门就丢掉了。举个例子说,三加四等于七,七不在三,也不在四,可是也不离开三、四。这个不能执着,你一执着就不对了。三加四是对的,别的不对,那就是我语取了。二加五也是七啊!你不可能说三加四对,二加五不对。
 
再讲一讲,八减一不也是七吗?你说三加四那个七对,八减一那个七不对,没有这个道理。再讲一讲,二十一除以三,不也是七吗?你要是说那不对,死于文下。执着三加四对,那就错了!那叫我语取。二十八除以四,不也是七吗?得其理以后,脱离开文字窠臼,不受它笼络;不得其理的话,叫死于文下。
 
「见可见无故,识等四法无,四取等诸缘,云何当得有?」讲到这儿,大家都明白了吧?听明白了,我们就往下讲了。
 
「耳鼻舌身意  声及闻者等
 
当知如是义  皆同于上说」
 
耳鼻舌身意,这是说六根;声及闻者等,声是六尘,闻者就是那个人,这是说六根六尘也没有人。具足说,缘耳声生耳识也没有。三事和合触是多余的,如幻如化的,这都是有为法。鼻香也是一样,舌味、身触、意法,都是一样,都是空的。
 
「当知如是义」,都是这个道理。「皆同于上说」,就和上面说的是一样。总说一句话,上面说的,空二我─空人我、空法我,这是根本说。空二我以后不生二障,空人我不生烦恼障,空法我不生所知障。空了烦恼障,就空分段生死;空所知障,空变易生死。

 

--------------------------------------------------------------------------------------------------------------------

扩展阅读:

智谕法师佛教文集

智谕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 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弘法利生,不是普通的慈善事业,修的是大福报,要随缘,不能攀缘;稍有一点攀缘,我们心不清净,纵然弘法利生,也是世间有漏的善法,也是有漏的福报。有许多人听说佛门修福,得福最快,而且最大,一本万利,舍一得万报,大家都到佛门捐钱。捐了之后,自己也没有发财,也没有升官,就认为这个钱财白白地丢到水里去了,这是什么?这是用不善的心去做善事,所以他的果报很小,微不足道。心量大,修善决不求果报,果报来得特别快,也特别大。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