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谕法师:中论讲记 卷二 观合品 第十四


2014/9/3    热度:473   

观合品第十四
 
 
现在看(观合品)第十四。
 
这是外人问,说龙树菩萨啊!你说一切法空,和经相违背。《阿含经》说,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十二因缘接着说,缘触受,缘受爱,缘爱取,缘取有……这个不空啊!你怎么说一切法空呢?
 
《阿含经》讲,眼缘色生眼识,就是根、尘、识三事和合为触。触有六种,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这个触是见。耳缘声生耳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听。鼻缘香生鼻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闻。舌缘味,生舌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尝。身缘触,生身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觉。意缘法,生意识,三事和合触,那个触是知。
 
六种触也叫六触身,都从五阴身心来的。就是见、听、闻、尝、觉、知。经上简单说,就是见闻觉知。这里头有三科,都根据五阴来的。
  
 
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这个叫十二入。如果再根据眼缘色生眼识等等的,耳缘声生耳识,那个叫十八界。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称为三科,都是有为法。
 
这么说起来,经上这么说,龙树菩萨说一切法空,就不对了!
 
其实我们以理推寻,见闻觉知皆如幻如化,似有而实无。不相信,我们按照道理推寻推寻。
 
六触里头他讲见,其余从略。龙树菩萨回答说:
 
「见可见见者  是三各异方
 
如是三法异  终无有合时」
 
见是眼根,可见色尘,见者眼识。这三个东西,各异方。见在内;尘在外;识有的时候在内,也有的时候在外。「各异方」,不同的地方。「如是三法异」,根尘识差异,「终无有合时」,不可能和合。
 
如果说三事和合有见,那一定是没有和合时没有见。大家记清了啊!既然和合有见,不和合没有见,我们知道根尘识里头没有见。怎么知道呢?如果眼根有见,一定要与尘、识和合。不和合,它没有见。
 
有人说,眼根有见。那么它有见了,何必和合?所以眼根没有见。色尘也没有见,色尘有见的话,自己就可见了,何必和眼根、眼识和合呢?眼识里头没有见,如果眼识有见的话,不必再和眼根、色尘和合了。因为和合才有见,不和合就没有见嘛!
 
大家听清楚了没有?如果说眼根没有见,色尘没有见,眼识没有见,三个没有见,和合起来,还是没有见。不可能你没有钱,我没有钱,他也没有钱,你我他和合起来变成有钱,那不可能的事情嘛!
 
这是依理推寻,我们就知道,外人的观念错误。
 
我所说的大家听清了吧?有问题可以问。没问题我们接着讲。
 
「染与于可染  染者亦复然
 
余入余烦恼  皆亦复如是」
 
染,总说。眼贪色,生染;耳贪声,生染;鼻贪香,生染;舌贪味,生染;身贪触,生染;意贪法,生染。这是总说。
 
染与可染和染者,和上面见、可见、见者一样,这三事也不能和合。所以他说「亦复然」嘛!染、可染、染者没有和合。
 
或者我们要问了:明明众生有染啊!怎么没有和合?其实虚妄染,虚妄造业,虚妄受报。如果你知道虚妄的话,问题解决了。
 
一切法毕竟空,这里头没有染,毕竟空中无染嘛!根据染,又立净。既然染没有,净自然也没有。所以你贪染,虚妄;求净,也是虚妄。不贪不求,静静的,就是它。
 
贪染固然不对,求净也不对,所以「踏破铁鞋无觅处」,找不到这个东西。等到坐下来,平心静气,诚诚恳恳念一句阿弥陀佛,哎哟!就是它嘛!你刚一声「就是它」,找到了,又没有了。怎么没有?此法不可找,不可求嘛!
 
「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十二入里头,他仅仅讲眼色,还有耳声、鼻香、舌味、身触等等,所以他说余入。这儿我们知道他是略说。要是完整地说,应该怎么说呢?应该说: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也如是,没有和合。「余烦恼」,烦恼有无量无边,所谓八万四千烦恼,那是形容多。仅仅染生烦恼,是总说。其余的一切烦恼,也没有和合,所以他说「皆亦复如是」。
 
这一品,︿观合品﹀,和合,其实是我们错误的观念。法非和合不和合。法不是和合,亦不是不和合。随缘无性,非和合;无性随缘,非不和合。
 
我们根据这个道理,推演推演看看。既然法非和合不和合,我变个样子说一说。法非有为非无为,对不对?我再说一个,非法身非报化身,对不对?非念非无念,有人认为我说错的,可以举手。非生非灭,非众生非佛。
 
你想通这一点,叫通达。唯识立五位,资粮位、加行位、通达位、修习位、究竟位。我们净土宗只说往生资粮,其实往生资粮就是加行位。一旦生到西方就见道─通达位。处不退嘛!有三不退,广说有四不退。
 
我们不要牵涉太多了,牵涉太多了不好,使大家没有完整的概念。
 
所以说:「染与于可染,染者亦复然。余入余烦恼,皆亦复如是。」
 
看下面一偈:
 
「异法当有合  见等无有异
 
异相不成故  见等云何合」
 
异法,差异法才有和合啊!可是见等无有差异。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见等是因缘生。
 
他说和合,是把因缘生,看作为和合。如果两个法可以和合,其实没有。见等没有差异,什么原因呢?见等是因缘生,因缘所生法,我说就是空,无自性。无自性的法怎么会有差异?
 
所以看到这儿,你要马上依理推寻,他这个半偈讲的是因缘所生法。要是你不这么依理推寻,就糊涂了,你就不知道为什么「见等无有异」。
 
因缘生法没有差异,因为因缘生法无自性。
 
我们举个例子说。讲堂和外面没有差异。讲堂没有,不要迷惑,讲堂是因缘生法,钢筋、水泥盖成的;要是有讲堂,应该没有钢筋、水泥还有讲堂。所以讲堂无自性,没有差异。
 
山没有差异,它和非山根本是一个,没有差异。山是花草、树木、沙石因缘所构成,所以无自性。如果要是有山的话,没有花草、树木、沙石,应该还有山。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山和非山,和虚空一样,没有差异。
 
这么说起来,有那一法是差异?大家想一想。没有一法有差异,因为一切法都是缘生嘛!缘生无自性,就没有差异。
 
大家想一想,我们和佛有差异没有?所以说《楞伽经》讲,无佛无众生。本来我们和佛没有差异,皆因为业障重,功德没有,所以变成众生。
 
那么说起来,你怎么成佛啊?业障重,要不造恶业;没有功德,要广修功德─就成佛了。
 
大家没有成佛时本是佛,已成佛后还是佛。还是那句话─踏破铁鞋无觅处,低下头来,平下心来,诚心诚意念一句阿弥陀佛,哦!就是啊!可是这个「就是」你不可想,你要是一想「就是」,不对了!因为又有了分别了。
 
所以「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会归,要理会到,因缘所生。「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异相,是什么东西?因缘嘛!因缘都是差异相。
 
所以大家知道,依乎理,依乎文。谈义理的时候,凭见地,见地有高有低。看文的时候,要有根据、了解。根据文,达到义理就真正了解了;如果不达到义理,叫徇文。所以佛说「义中有文,文中有义」嘛!
 
「异法当有合,见等无有异。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怎么异相不成呢?如果你直接会观文,就会错了。「异相不成故」,有人说,差异相不成,那是什么道理,讲不出来。
 
你先知道差异是什么差异?差异是因缘差异。既然因缘差异,为什么异相不成呢?因缘差异法所生的,无自性嘛!它怎么成立呢?愚痴人他认为因缘所生法,有。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会入义理了。因缘所生差异相,不成。
 
再会一会,性是空的,相是假的,差异相是假的。假的没有实在,没有实在就空。随缘无性,假即空;无性随缘,空即假。这么会叫圆融。你不这么会,疙疙瘩瘩。
 
所以他说:「异相不成故,见等云何合?」根尘识无自性,没有根尘识差异,怎么能合?你要是说它和合,是你见它和合,那是你的见,不是法。见它不和合,也是你的见,也不是法。怎么办呢?放下你的见,不见和合,不见不和合。
 
怎么能放下见呢?经上说很多。以无住心契无相法─放下见。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放下见。念佛念到一心不乱─放下见。
 
大家看《中论》︿观合品﹀。
 
「非但见等法  异相不可得
 
所有一切法  皆亦无异相」
 
为什么法差异相不可得呢?因为法是因缘生,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空,空中没有差异,这是总说。「见等法」─见、听、闻、尝、觉、知,都是因缘生的,没有自性。法没有自性,是没这个法啊!所以差异相不可得。
 
如果广说呢,五阴差异相不可得,十二入差异相不可得,十八界差异相不可得。一切有为法,差异相不可得。一切有相法,差异相不可得。如果得差异相怎么办呢?那就有定法了。若有定法,即非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他说:「所有一切法,皆亦无异相。」有法,自然有差异相;无法,没有差异相。
 
这一偈有疑问的没有?有疑问,可以举手问。没有疑问,我们看下面:
 
「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
 
若法从因出  是法不异因」
 
「异因异有异,异离异无异。」先讲这半偈。法的差异,因为异而有的。这个因为异的「异」,是因果法,也就是因缘法。一切法─有为法,因为因缘而有相,有相就有差异,所以它说「异因异有异」。
 
「异离异无异」。有为法的差异相,离开因缘生就没有有为法了,所以他说「异离异无异」。这里有一点要注意到的,千万不可执着有法,执着有法就错了。
 
所以他后面就说:「若法从因出,是法不异因。」法要是从因缘出,不异因缘。怎么不异法呢?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就空。不异因缘,这是什么意思呢?和无自性没有两样,所以说「是法不异因」。无自性就空,空才能容纳因缘,容纳因缘才有因果法。因果法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空。
 
你了解以后,它的性质:性空不碍因缘有,因缘有不碍性空。所以有一句话─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怎么说性空湛然?性空不动嘛!所以说湛然,它不妨碍因果宛然,清楚明白;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
 
如果落入有法,问题就大了,你说因有,果也有,那就违背原则了。因果没有,因果有的话,我们问:先有因?先有果?大家说一说。或者有人说:「当然是先有因后有果了。」落入有法,不一定。如果说先有因,那个因是先有之法,才能与余法为因。如果没有先有之法,没有东西与余法为因了。
 
这一点大家有疑问没有?有疑问的可以举手。
 
我们接着讲,如果先有法,那是果啊!先有果法,这个法一定有因。有因,破坏因果法。那么说无因呢?无因也破坏因果法。如果这个法有因,那么法还有因,因还有因,因因不断,就是无尽过了。
 
法有尽才有因啊!最后那个叫第一因嘛!法无尽是没有因。没有因,当然没有果,破坏因果法。所以说先有因,破坏因果法。大家有疑问没有?如果先无因,也破坏因果法,无因不能致果啊!无因无果,破坏因果法。所以落入有法,就出这些毛病。
 
那么因果是什么东西呢?于法驶流中,法驶流是什么呢?这个法流动,好比船行驶一样。在这当中,它能引发后果,引发将来的果,假名为因,所以因是假名。于法驶流中,酬答前因,酬答前面的因,假名为果,果也是假名。我们以前讲过,性空就是法假,法假就是性空,就是这个道理。
 
法驶流,因果有两种,同为唯识所立。一种叫等流,假名因果。过去行善,善法等流,来生好行善。另一种叫异熟,差异而熟。异熟是什么呢?果于因,差异才成熟。有三种:第一种,变异而熟,因变异,果才熟。好比种一粒谷子,谷烂掉了,才能发芽;如果谷不烂掉,永远是谷,不能发芽。第二种,异时而熟,果和因时间不同,才成熟。今天种一粒种子,三个月以后才有菜吃,时间不同。第三种叫异类而熟,果和因性质不同,果才能成熟。你种一粒谷子,有新谷结出来,类别不同,才能成熟。
 
这个都从那儿出?从性空出,空的。首先我们讲变异吧!性如果决定,不会变异,就没有变异而熟了;性决定,没有时间的差异,没有异时而熟;性决定,总是那一类,没有异类而熟。
 
根据这个道理,禅宗有一句话:「吃了一辈子饭,没咬破一粒米。」性空嘛!正因为性空,才有这个差异相;正因为差异相是假,所以才性空。所以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性空湛然不碍因果宛然,因果宛然是俗谛,世俗谛;因果宛然不碍性空湛然,性空湛然是真谛。这就是说,二谛融通三昧印。
 
根据世俗谛说,叫横说;根据真谛说,叫竖说。会入二谛以后,横说横有理,竖说竖有理。你如果落于有法呢?横说没道理,竖说还是没道理。
 
所以他这一颂讲「异因异有异」。第一个「异」是法,有为法。有为法的差异,因为异而有。「因异」这个异是说因果因缘法,我们可以直接说,有为法的差异,是因为因缘生而有差异。「异离异无异」,有为法的差异,离开因缘法,没有差异。离开因缘法,没有法嘛!
 
明白这个法,最好是从实际的例子说。有谁发现那一法不是因缘生?你举手我看。没有一法不是因缘生。
 
所以这是说差异的有为法,因为因缘而有差异。如果离开因缘生,没有差异的有为法。所以他说:「若法从因出,是法不异因。」既然从因缘出,因缘无自性,这个法不异无自性。
 
没有疑问,我们看下面一颂:
 
这时候,外人又问了:既然法的差异,是因为因缘生而差异,那么因缘和合以外,一定还有别的法。所以他说离开差异因,一定还有别的法。
 
大家知道,因果法是佛法,不过那是法相,法相不离法性。法性是空,法相是假,法性空就是法相假,法相假就是法性空。
 
因为法相假就是法性空,实在说起来,假就是空,就是果彻因源。好比海里的浪,万重浪都是水,万重浪的那个相是假的,所以就是水,这是果彻因源。法性空就是法相假,就是因赅果海。果彻因源,因赅果海。你说因果有,有而非有;你说因果没有,非有而有。你说因果空,空而不空;说因果不空,不空而空。这叫妙法真如性啊!
 
所以龙树菩萨回答:
 
「若离从异异  应余异有异
 
离从异无异  是故无有异」
 
「若离从异异,应余异有异。」如果离开因缘生,有别的差异法,可以说是有别的差异法了,可是不是那个事情。「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离开因缘生,没有一法可得,没有一法可得,所以没有异。没有一法可得,就是空;没有一法可得,就是不可得;没有一法可得,就是无有定法;没有一法可得,就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没有一法可得,所以一心不乱。
 
大家注意到,我要看你们懂不懂,我要问一问:「若离从异异」什么意思?惠谦答!〈谦师:如果离开因缘生,而有法可以差异的话,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离开因缘生而有差异法,是一法不可得,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生嘛!〉好!
 
「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慧襄答!〈襄师:「离从异无异,是故无有异。」这个「从异」,就是师父刚刚讲的,就是指因缘法,缘起法就无自性,毕竟空。意思是说,离开缘起法,离开空性的法,一切法不可得。「是故无有异」,事实上,找不到一个取相的一个有法的差异,如果说取相而有法的差异相,这是不可得的。因为一切法是因缘法,它是无自性的。〉
 
欸!如果离开因缘生,没有一法有差异性。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可以知道「是故无有异」,没有差异。什么原因呢?没有一法不是因缘生嘛!没有一法不是性空嘛!
 
再讲一颂讲不完了,大家有问题可以问。没有问题我们就休息了。
 
大家知道为什么没有因,没有果呢?因赅果海,果全是因,没有果;果彻因源,因全是果,没有因。说因是什么呢?假名,假立;说果,也是假立。
 
这探讨到因果是相,相即性。性无以见,以相而见;相无以立,以性而立。
 
我没力气了,也打铃了!所以法到微细处,你差一点点就不行,所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大家看《中论》。
 
「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
 
无有异相故  则无此彼异」
 
第一个「异」是指法讲。异法,差异法。为什么差异法中没有异相呢?因为法是因缘生,因缘生没有自性,没有自性就空,这是说性空。因为《中论》是性空宗所写的嘛!差异法没有自性,没有自性怎么有差异相?
 
第二个异相是说相假,因为差异相也是因缘所成。那些因缘所成?眼缘色,生眼识,三事和合触;耳缘声,生耳识,三事和合触;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皆如此。所以这个相,是假现。
 
这一句「异中无异相」,他在说明性空就是相假,相假就是性空。因为法性空,其相才是假的;因为其相假,没有真实,所以就是性空。所以他说「异中无异相」。
 
「不异中亦无」,他意思是说,没有差异法中,也没有异相。什么原因呢?差异法,因缘生无自性;没有差异法,也是因缘生无自性。「不异中亦无」,还是双说,性空就是相假,相假所以性空。法的性空,才形成了相假;法的相是假的,所以才形成性空。
 
这半偈,我们看出来,他的重点在说明性空相假,相假性空。这和般若经是一样的,色即空,相假就是性空;空即色,性空就是相假。我们仔细依理推寻,这和色即空、空即色是一个道理,不过他改变一个方式讲。
 
「无有异相故,则无此彼异。」此法、彼法的差异,是由于相,如果不以相来分别,那有法的差异?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没有异相了,因为什么没有异相呢?异法中没有异相,不异法中也没有异相。既然没有异相,所以没有此法、彼法的差异。
 
「是法不自合  异法亦不合
 
合者及合时  合法亦皆无」
 
我们看起来,这还是和上一偈一样,就和「异中无异相,不异中亦无」它是一个路子讲的一样。「异中无异相」,就是他那个「异法亦不合」。「不异中亦无」,就是「是法不自合」。
 
他先破异法,异既然没有,法没有,相没有,自然没有合。这一品是︿观合品﹀嘛!
 
「是法不自合」,是法就是一个法,就是他上面一偈讲的「不异法」。他上面讲不异法没有异相,那么有异相才有合啊!没有异相怎么合呢?「是法不自合」,一个法自己不合。一个法不自合,就是上一偈讲的「不异中亦无」。
 
我们看出来了,他这一偈是根据上面的那个偈颂引申涵义,所以「是法不自合,异法亦不合」。我们根据上面那一偈的原理,也可以了解,「是法」,一个法是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怎么合?「异法亦不合」,差异法也是因缘生无自性,无自性当然也不合。
 
「合者及合时,合法亦皆无。」合者,是代名词,代表那个法的。我们按一般的话讲起来,它是一种广泛性,没有指定某一法,所以说「合者」。
 
下面讲「合法」,指定了。这个法合,和合的没有,因为什么没有呢?和合的没有自性嘛!没有自性就性空,性空怎么合?
 
合时,时间性,合时也不合。我们假定合时是过去,过去空,怎么知道呢?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没有现在、没有未来,就没有过去。如果我们说过去就是现在,那为什么你不叫过去是现在?说过去是未来形成,为什么不叫过去是未来呢?它是空的。现在呢?是过去、未来形成,也是空的。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也是空的。
 
这里面有两个东西:正面的认识,就是性空;反射出来的就是相假。譬如过去,过去是现在、未来形成,所以过去性空;那么现在、未来所形成的,相假。现在,是过去、未来形成,性空;过去、未来所形成的那个相,假。未来也是一样,未来是过去、现在形成,所以就是性空;过去、现在形成的那个未来相,相假。
 
按照唯识讲起来,性空,它叫圆成实;相假,它叫依他起。如果按照般若经讲起来,性空,它叫真空;相假,它叫妙有。
 
你会通以后,可以横说、竖说。性空是法身,相假是报化身;性空是法性,相假是法相;性空好比虚空无形无相,相假好比虚空横遍竖穷;性空就是实相无相,相假就是实相无不相。
 
我没有力气了,如果有力气的话,我坐这儿可说半天。
 
所以合者及合时没有,合法也没有。这个也可以从两方面讲,性空、相假讲起来,「合法」怎么会有?法是性空因缘生的,因缘所生法无自性,所以没有合法。和合,是差异法和合的。差异相,它是相假,相假怎么能和合?假的,没有实在的嘛!不能和合。
 
这一品,(观合品)讲到此地。
 
大家都听懂了吗?有没有问题的?

 

--------------------------------------------------------------------------------------------------------------------

扩展阅读:

智谕法师佛教文集

智谕法师佛学讲座视频在线观看下载

--------------------------------------------------------------------------------------------------------------------

推荐访问:

佛教听书手机客户端下载 /zhuanti/tsweb/

最新佛教音乐在线收听下载http://vod.fjdh.com/fjdh-vl/179/

佛教音乐台 佛教音乐大全 http://vod.fjdh.com/music/

佛教电影大全 http://vod.fjdh.com/fjdh-va/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 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人对做人的道理不讲了,讲什么?讲怎样赚钱,讲求怎样消费,天天在搞贪嗔痴。这个要发展下去,这个世界怎么会不遭大灾难?灾难从哪里来的?从迷惑颠倒来的,从贪嗔痴慢来的。佛在经上讲得很多,贪心感得是水灾,嗔恚感火灾,愚痴是风灾,傲慢不平是地震。所以要知道,世道兴衰、吉凶祸福,在乎一切众生的好乐。众生喜欢正法,人心向善,吉福就现前;大众喜欢搞贪嗔痴,凶祸就现前。佛说“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观察世道人心,现在社会大众的脑子想什么,口里说什么,我们就能知道这个社会的吉凶祸福,乃至于这个世界将来的吉凶祸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