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答:如何透视“色”与“空”的关系?


2014/9/7    热度:602   

  问:如何透视“色”与“空”的关系?
  索达吉堪布答:倘若我们做不到像利根者那样很快开悟,花一些时间,用显宗的中观教理一点点分析、研究,也不失为一条捷径。
  只要你以推理的方式,懂得心的本体不是有,不是无,不是亦有亦无,也不是非有非无,乃至不来不去、不常不断、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推得多了,到了一定时候,就会认识空性的道理。诚如《心经》所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不过,有人对此很不理解:“色怎么是空,空又怎么是色?”甚至有人解释:“空,是色之外的空;色,是空之外的色,色和空完全分开……”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我建议你们知识分子,可以借助量子力学的分析,作类比推理。量子力学认为:物质是可以不断细分的,分子、原子、夸克、亚夸克……我们暂以“夸克”作为物质的最小构成单位。从瓶子的角度来说:瓶子的本体是不是夸克呢?是。那它是不是离开夸克之外的瓶子呢?不是,它“不异”于夸克。再从夸克的角度看也是一样:组成瓶子的夸克,就是瓶子,它不是离开瓶子之外的夸克。
  如此从量子力学的分析中,也可以推出同样的结论:色不异夸克,夸克不异色,色即是夸克,夸克即是色。这个推理很有借鉴性,现在推荐给你们,以后理解《心经》的这四句时,不妨一试。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瓶子是夸克,甚至是空性,那怎么用它喝水啊?”其实这里有两种层次,不能混淆:在真实的层面上,也就是详细观察时,瓶子是夸克等细微粒子,乃至空性,除了这些以外,的确不存在瓶子,当然也谈不上喝水这回事;而到了显现的层面,也就是不作细致观察时,瓶子就是瓶子,它不是夸克,也不是空性,我们可以用它喝水。
  但有些人太过分了,认为所谓的“空”,就是不存在,整天宣称“没有因果,不要执著”。其实,如果你真的不执著,那也可以不吃饭、不上厕所,因为这一切都是空的,但你能做到吗?
  所以,这些人说“空”,只是一种口头禅,是把胜义和世俗混淆了。毕竟在世俗显现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不虚的,这是名言规律,任何人都不能逾越。然而如今有不少人,对佛教的这些基本理论,自己不懂不说,还断章取义地随便解释,这样不仅错解了经义,还让人误解了佛教。
  刚才讲到了色和空不二,这个不二的状态,就是我们的自心宝藏:心的本体是空性,但这种空性并不是单空,还有与之同时并存的光明。不然,假如只是单空,我们现在的起心动念就失去了基础,而将来也无从现前色身与法身。所以,现和空不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才是心的本来面目。
  这些义理虽然比较深奥,但我们可以相似地观察和理解,并通过修行获得证实。在观察的时候,以显宗的推理可以大概地认识心性,这一点并不难;而在修行的时候,则需要一些加行的次第。
  在佛法中,很多修法都需要基础,否则,法再殊胜,修起来也有一定危险性。所以,对学佛的人来说,最好的方法就是先依次修完所有加行,之后依靠密宗“直指心性”或禅宗“不立文字”等方式,直截了当地认识心性。
  要注意的是,在此过程中,最好经由上师的指点。有时在恰当的因缘下,上师的一个表示,比如让你看看阳光,看看花,或者随便说一句话,利根者当下就开悟了。开悟以后,当你用智慧观照无边众生,见他们因为不认识这一点,而毫无自在地漂泊轮回中,日日夜夜饱受煎熬,自然就会生起悲心。这种悲心深刻而周遍,即是大乘佛教中所说的“大悲心”。
  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开悟时所现见的佛性,是人人本自具足的。所谓“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这个本具的佛性,就是我们自心的宝藏,我们每天夜里都抱着它入睡,清晨又与它一同醒来,从来没有远离过。就像水,哪怕变成了坚硬的冰,水的本体也没有离开;或者像海里的波浪,无论是小浪花还是滔天巨浪,跟大海也是无二无别的。同样,你我不论生起什么分别念,贪心、嗔心、痴心……在起现的当下,与本来的佛性都并未远离。
  不过,虽未远离,我们却不认识,这也是最悲哀的地方。所以,大家一定要通过学习来了解,尤其要接受善知识的引导,否则,我们照样还是不认识,照样迷惑,照样在轮回中感受三大痛苦、八大痛苦的折磨。

 

----------------------------------------------------------------------------------------------------------------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教问答

更多索达吉堪布佛学内容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心灵的烦恼,皆从外境招致,所以要好好照顾自己的心,洗除过去的烦恼;未来更要谨慎小心,不再造新的罪业。无明烦恼,贪嗔痴慢疑,就是污染心灵的病毒,去除之法,唯有谦卑忏悔。要以爱心和智慧来对治,忏除过往的错误人生,以清净无染的法水,洗涤身心内外的垢浊,才有康复的可能。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