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西法师答:如何理解噶当四依法


2014/9/7    热度:1520   

生西法师答:如何理解噶当四依法

 

  问:顶礼法师!弟子想问一下在《入行论》第八品中,讲到噶当派大德终生依止四依法,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山谷,请问这应该怎么理解?

  生西法师答:这是我们在修行佛法的过程中,彻底地放弃世间八法,放弃一切琐事,修行善法的四个步骤。首先“心依于法”,因为平时我们的心,也许依靠于感情,也许依靠于财富,或者其他的东西,我们的心是没有依于法的。如果想要修行,我们的心依赖于其他的东西,对自己没有利益。究竟来讲,虽然你的心牢牢地专注在一个自己的所缘境当中,这个所缘境对你没有利益。但是在心的所依当中,最有利的所依是什么?最有利的所依就是法。只有你的心依于法了,你才走上了正途,所以第一步一定是你的心要依止于法。

  然后就是“法依于贫”,当你的心依于法之后,怎样才能把法修成,所以说法依于贫。当然这个地方的“贫”有两种意思。第一种意思就是真正的贫穷,第二种意思就是知足少欲。如果我们在修法的过程中,一方面我想修法,一方面我又很耽著财富,那么你就分心了,没办法一心一意的修法。而且一般的凡夫人有一个特性,如果一个人的财富过多的话,他就会分心。因为他的心驾驭不了这么多财产,没办法控制,反而心被财富控制了。这么多的财富,这儿需要分心,那儿需要分心,哪里还有时间去修法呢?如果生活稍微简单一点,你就比较容易驾驭,财富就不能操控你,你可以操控财富,所以说法依于贫。你想要修法,最好是一种比较清贫,或者知足少欲的状态,才能够修法。

  你一心一意的依于贫了,那么贫依于什么呢?“贫依于死”,为什么贫要依于死呢?并不是你这个贫穷的状态只是三、五年,七、八年这样的。在三、五年,七、八年当中,法依于贫了,你可以修法,但是在十几年之后,你的这个法依靠什么?就没有依靠了,所以说贫依于死。就是说你这个法依于贫,到死之间,要一直保持这样的状态,不是二、三年,三、五年的事情,所以说法依于死,你这个状态要保持到死。

  那么死呢,最后的话“死依于山谷”,也许一辈子当中,你都修得很好,但是最后死的时候,是死在你的亲人家里了,死在你依恋的地方了,这时候你一生的修行,可能就功亏一篑。所以死要死在山谷当中,就是把所有的违缘全部打死,把自己的退路全都封死。像这样的话,你的心只依于法,其他的不想,法是依靠贫才能修成,这个贫一直要到死,死了也要死在山谷当中,不能死在嘈杂的环境当中。这个心态就是一种彻底地依靠于修持正法,把自己的心完全安住于正法当中的状态。如果能这样的话,修行就很容易成功。

---------------------------------------------------------------------------------------------

更多生西法师问答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佛教问答 社区推荐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境随心转,“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我们境界是随心转的,我这个相貌、身体是境界,这个相貌、身体也可以随我们的心转。譬如相貌,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们相貌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心不一样,你们对于一切事物想法、看法不一样,所以面貌不一样。而在西方极乐世界,经文上讲,相貌统统一样,为什么?他心一样,因为大家什么都不想。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去往生的人,相貌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即使凡夫去往生的还有想,他想什么?想阿弥陀佛!他不想别的,想阿弥陀佛就变阿弥陀佛,相貌是相同的。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总希望自己相貌能好一点、能美一点,那么你的心也好一点、美一点,相貌自然就美好。心地清净,自然就健康长寿。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自己想要健康长寿,想要自己美貌,那是不可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