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尊法師譯《釋量論》序


2014/9/7    热度:311   

佛家因明自彌勒、無著等菩薩之瑜伽宗興,漸成專門之學。與內明並立,相輔相成,辨析日精。其時約始西元四、五世紀之交,前此漢土無聞焉。世親菩薩繼踵前修而作《論軌》、《論式》;西藏譯有《解釋道理論》,漢土譯有《如實論反質難品》,並題為世親作;與元魏所譯傳為龍樹菩薩之《方便心論》(西元四七二年出),同屬因明古學。雖楨幹已立,而枝葉尚疏,當諸家兢立之秋,異學爭長之際,尚不足以適應無窮,從容中道也。迨乎陳那,匡正頹綱,廣造八論,揭櫫「量」(Pramana)義,以為宗極。其《集量論》則薈萃群說,斥邪顯正;《理門論》則廣明立破,宣暢真宗;微言紛論,精義絡繹,佛家因明,賴以確立,誠一代絕作也。《理門論》玄奘法師譯之,輔以天主《入正理論》,及門諸賢敷陳發揮,蔚為專科。《集量論》則義淨三藏譯之,然譯本旋佚,後世無傳焉。
  陳那菩薩的弟子有護法及自在軍,前者傳唯識而後者傳因明。法稱論師者,出生南天竺婆羅門族,甫逾志學,精嫻外論,不慊師承,轉求真宗,皈依釋門,失姓無悔。遂負笈中天,參禮護法,從受近圓,具足德相。復依自在軍學《集量論》,聞法一遍,見與師齊,再覽之後,解等陳那,三復論義,慧超先賢。遂從師囑,覃思作論,妙辯如流,世傳七支,金聲玉振,厥維《釋量》(Pramana-vartika)。文有四品,一四五四頌半,其中《成量》一品即達二八五頌半。釋《成量』義而以佛為量真(Pramana-bhuta),蓋欲以「量」統攝釋尊一代教法,掃玄言之紛耘,辟實證之經路。即「現比」以求真,融「言思」於一味,為說之精,嘆觀止矣。斯誠佛教思想發展史中之隨珠和壁也。晚年獨取《為自比量》一品自為訓釋,蓋以心之官則思,思正則義明,而神智通焉,新理出焉。數百年來,科技發明,日新月異,正以《概念本性之研究』(恩格斯語)成為極深研究之軌躅耳。釋尊而後,獨法稱得與龍樹、提婆、無著、世親、陳那諸賢比肩,並稱為六莊嚴,而為印土顯乘殿軍大師,非無故也。然其孤明獨映,迥出時流,曲高和寡,知音罕遇。論文既成,見識當世,作頌明志,撫卷太息,智士無偶,千古同慨。
  法稱之說,漢土無聞,西藏後宏期始,漸有譯傳,丹珠藏中所收印土後世疏記,約四百卷。釋文、闡義、明教三派,各有專籍。期後宗喀巴大師二大弟子,克主結與賈曹傑並撰因明,蓋分主釋文、闡義兩派也。二師並有述作。後世特以僧成大師之釋深入淺出,義理明備,奉為治斯學之圭臬,諷誦研習,更數百載不替。法尊法師早歲耽道,抗心希古,入藏求法,學窮閫奧。譯習之富,近世罕儔。宏法之志,老而彌篤。慶法教之重興,欣四化之在望,用奮彩筆,傳此絕學,大原卓行,誠足以繼古德而勵來茲。書成,凡二十餘萬言,佛典中之巨著也。竊念法稱之學結印土大乘之終,而陽春白雪,漢土絕響,高山景行,徒傳名字。法師此譯,補三藏之缺文,沃承學之渴望,誦習可遵,研究可據,斯學光顯,實利賴之。謂為繼往開來之作,誰曰不宜。辛酉之冬,余時於役外地,適法師化緣已畢,遽升兜率。佛教界同仁擬將遺著付梓,用廣宏通,囑為作序。不慧如余,何足以宣妙論之精微,讚法師之德業?謹略敘源流,以志仰止云爾。至於詞旨之流美,義理之宏富,則法師之文具在,閱者展卷即知,無待淺學邇縷也。謹序。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修行就是要针对那些坏的、恶的,那些逆因缘,会启发出我们的智慧与知识,成就我们的忍辱行,让我们处处无挂碍。当我们的智慧发展到某一程度时,就能折服某一程度的烦恼,所以,越是会修行的人,越是喜欢在逆境中修。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