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藏次序
2014/9/7   热度:886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佛法浩瀚如斯,多达数百万卷,而仍未尽佛意!吾等仰观各大寺院丛林之藏经楼,这些古典经卷,越感觉到自己的无知与渺少了!佛经如此之多,应从何入手呢?
依据藕益大师的《阅藏知津》中,得以索引寻求经藏中大约可归纳为大乘经、小乘经、律藏、论藏等数大经类。初发心阅读经藏,最佳方式是先依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先后次序,从小乘经而进入大乘经,然后阅读律藏,再后读论藏。如此由浅入深,较为方便探讨佛陀思想之演绎。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先讲小乘诸经:
阿含经
其中分为《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与《杂阿含经》四种。 阿含,意译法本、净教、法归、法藏、教法、传教等。阿含一词,意指所传承之教说,或传承佛陀教法之圣典。
原始佛教时代,佛弟子及信者往往将所闻之教法,用诗或简短散文之形式,以口口相传之方式记忆传承。换言之,其根据记忆所传承者,实乃佛陀教说之梗概;复因佛弟子领纳之不同,而各有其相异之思想;故至教团确立时,如何将佛陀之教说作一整理、统一,实属必要之事。其结果,佛陀之教说渐次充实完备,且逐渐发展为一种特定之文学形式,而终至成为圣典,此即《阿含经》之由来。
关于《阿含经》成立于何时,应就佛典结集之次第而论: (一) 佛陀入灭后,第一个夏季,五百阿罗汉会聚于王舍城外之七叶岩,以大迦叶为上首,举行第一次结集,由阿难诵出法(即经),优波离诵出律,此即历史上著名之“五百结集"。阿含经之渊源,即导源于此时。 (二) 佛陀入灭百年顷,七百比丘会聚于 舍离城,以耶舍为上首,举行第二次结集。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主,此即著名之“七百结集"。 (三) 佛陀入灭后二三六年顷,即阿育王之时期,在华氏城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举行第三次结集,至此三藏教法始告完 成。 (四) 佛陀入灭后四百年,在迦腻色迦王护持之下,于迦湿弥罗国以胁尊者、世友为上首,举行第四次结集,此次结集以论释三藏为主。
综上所述,《阿含经》于第一结集时诵出,于第二结集以后,即公元前三世纪前后,为《阿含经》正式成立之时期。
《阿含经》之文学形式,有九分教、十二分教二种分类。其中九分教如下:(一)经,(二)重颂,(三)记说,(四)偈颂,(五)感兴偈,(六)如是语(本事),(七)本生,(八)方广,(九)未曾有法。以上九项再加因缘、譬喻、论议等三项,则为十二分教。上述九分教比十二分教较早成立,然佛教圣典之部类学,则以十二分教为定论。
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原始佛教之统一教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其后复细分为小乘二十部,各部派均各有其独自传承之经藏。依现今资料之显示,当时至少有南方上座部、有部、化地部、法藏部、大众部、饮光部、经量部等所传之经典存在。
传统上,中国佛教学者,尤其是大乘佛教学者,往往将阿含经视为小乘经典,故在中国、日本教理史上向来未被重视。直至近世欧洲诸国加以研究,自一八二○年代始渐受重视,而确认阿含经并非仅为小乘经典,乃是原始佛教之重要典籍,其内容包含佛陀之世界观、人生观及实践之方法条目等,具有多重意义及价值。
四阿含中,长阿含经共二十二卷,内有四分三十经。第一分诸经为有关佛陀之记载;第二分为修行、教理之经典;第三分为外道之论难;第四分论述世界之生灭成败。中阿含经共六十卷,内含二百二十二本经,旨在揭示四谛、十二因缘、譬喻,及佛陀与弟子之言行。增一阿含经共五十一卷,系汇集各类法数之经典,因其汇收一法至十一法等诸法数,故称为增一。杂阿含经共五十卷,汇集短而杂之经而成,故称杂阿含。
《长阿含经》、《中阿含经》、《增一阿含经》与《杂阿含经》四种,都是教人修心修身的方法,讲解佛教基本哲学观念和义理。最适合我们学佛人自修的工具课本,这些阿含经已经有好几百种,可先阅比较有代表的。
《长阿含经》──以《大般涅盘经》、《梵网经》、《泥洹经》等为主。
《中阿含经》──重要的有:《诸法本经》、《三皈五戒功德经》、《分别布施经》、《邪见经》等。
《增一阿含经》──重要者为《缘起经》、《阿含正行经》等等。
《杂阿含经》──则可先看《七处三观经》、《五蕴皆空经》、《转法轮经》、《八正道经》、《月喻经》、《相应相可经》。
除了这些数百数《阿含经》之外,还有三四百卷小乘经典。不过可先读下列如:《本事经》、《佛本行集经》、《过去未来因果经》、《中本起经》、《初分说经》、《正法念处经》、《摩登伽经》、《分别缘生经》、《大迦叶本愿经》、《无常经》、《广义法门经》。。。。。。大致读了小乘经典的重要部份,可以把次要的留下日后再看。最要紧的是先从小乘经典进入大乘经部,大乘是佛心的最终目标。 大乘经典依据佛陀的说法先后次序,可归纳如下各大类别:华严门、方等门、般若门、法华门、涅盘门等五大部。
中国天台智(智者大师)所主张之天台宗教判。即将佛教诸经典之内容加以分类、解释。从释尊说法之顺序分为华严、鹿苑、方等、般若、法华涅盘等五时。
(1)第一华严时
指佛陀成道最初之三七日间说华严经之时期,如日照高山之时。当时说教之内容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而说法之对象是别教之大菩萨众与圆教中之优秀份子。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因是佛陀自内证之佛慧,拟试验是否适合众生根机,故称拟宜时;从教之顺序来说,相当于初从牛身挤出之乳味。华严经有前分与后分之区别,前分是三七日时之说法,不含声闻在内;后分如入法界品,则有舍利弗等大声闻在内。但此时之说法程度太高,声闻皆如聋如哑,未能收到化益之效果。
(2)第二鹿苑时
是指佛陀说华严经后之十二年间,于十六大国说小乘四阿含经之时期,如日照幽谷之时。因佛陀最初说法之场所在鹿野苑,故此时期称作鹿苑时;又取所说经之名,故亦称阿含时。此期所说之教法程度较低,仅为小乘法(即三藏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因是以根机较浅者为对象而诱导之,故称诱引时;在教之顺序上,此期譬喻为酪味。
(3)第三方等时
指鹿苑时之后八年间说维摩、思益、胜 等大乘经典之时期,如日照平地之时(食时)。此时之教法并说藏、通、别、圆四教,打破视第二时得小乘之浅证为与佛之深证同一之偏见。其中所说斥小叹大(斥责小乘而赞叹大乘)、弹偏褒圆(弹诃偏教而褒扬圆教)之意义,乃欲启发小乘人生起耻小慕大(耻小乘,尊大乘)之心。若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而言,此期称弹诃(诃责小乘)时;在教之顺序上,则喻为生酥味。又“方等"为大乘经之通称,此时为初说大乘经之时期,故亦称方等时。
(4)第四般若时
指方等时之后二十二年间,说诸般若经之时期,故依经名而立名,如日照禺中之时(巳时)。此时所说教法,在内容上为通、别、圆三教。从佛陀教化之意义言,此时为淘汰大小乘分别之偏执,说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故称为淘汰时;在教之顺序上,喻为熟酥味。此一时期乃佛陀为须菩提等说般若,令其仰慕大乘,且由二乘更进展至大乘中之空,故称为般若转教;以此能消除法上之区别,故亦称法开会。其中,除阐示通教的消极之空(即共般若,为三乘共学之般若)外,亦说明别圆二教积极的不空中道之理(即不共般若,为菩萨所学之般若)。
(5)第五法华涅盘时
指为使受教者之能力进至最高境界,证入佛知见之时期,约于佛陀在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与入涅盘之前一日一夜说涅盘经之时期,如日轮当午之时。此时所说之教法纯系圆满之圆教,即会通前四时之浅方便教,并彰显真实之开显圆。从佛陀教化之意义上言,此不止于理论上之法开会,乃是实际令一切皆证入之人开会;在教之顺序上,喻为醍醐味。法华经与涅盘经之关系在于显扬毕竟一(佛)乘;法华经属于前番五味中之后教后味,系将华严时以后至法华经间之二乘加以开会,令成就“入佛知见"为大目的(大收教);涅盘经则对法华经所遗漏之有能力者,追说追泯藏、通、别、圆四教,并说佛性常住、扶律谈常,教化使令成佛,故为后番五味中之后教后味,亦称后教涅盘经。
除华严三照、涅盘经五味外,另有法华长者穷子喻,亦显示佛陀一代教化之次第。
五时复有通、别二种。别五时,即将佛陀教化众生之方法,依次分为五时期,以显说法之次第;通五时,则指于每时期中,相应受教者之能力而说法,使其各得不同之法益,以显教法之融通。
华严门
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主。又称华严经、杂华经。乃大乘佛教要典之一。我国华严宗即依据本经,立法界缘起、事事无碍等妙义为宗旨。
《大方广佛华严经》,系“法喻因果"并举,“理智人法"兼备之名称,一经之要旨,皆在此中。大,即包含之义;方,即轨范之义;广,即周遍之义。亦即总说一心法界之体用,广大而无边,称为大方广。佛,即证入大方广无尽法界者;华,即成就万德圆备之果体的因行譬喻;故开演因位之万行,以严饰佛果之深义,则称为佛华严。总之,大方广佛华严系所诠之义理,而“经"则为能诠之言教。
《大方广佛华严经》系如来成道后之第二七日,于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之自内证法门,此一华严经教乃教法中之根本法轮,故称“称性本教"。又因本教法属顿教法门,故亦称初顿华严。内容记述佛陀之因行果德,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之妙旨;宇宙生化,时空变递,佛法概尽宇宙无穷十方三世之奥妙,解迷显智。可先读《大方广佛华严经》及《华严经三十九品大意》、《华严一乘教义》、《普贤行愿品》、《文殊师利发愿经》、《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圆觉经》等等。关于华严门的经论多得不可胜计,可先读上列梗概,将来慢慢细心研读各家论着。 阅览“华严门"之后,可读“方等门"。“方等门"是大乘经五大部之一。指华严、般若、法华、涅盘等四部以外之大乘诸经。为中国天台智 (智者大师)《阅藏知津》所用之分类法,依天台五时判教,将大乘经类别为华严等五部,第二置方等部。包括《开元释教录》所分五大部(般若、宝积、大集、华严、涅盘)中之宝积、大集二部,与五大部之外,不属于法华部之其余诸经,以及开元以后译出之密部仪轨等。
方等门
主要经典为:《大宝积经》、《佛说如来不可思议秘密大乘经》、《平等觉经》、《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阿弥陀经》、《大乘十法经》、《菩萨行愿经》、《如幻三昧经》、《大方等大集经》、《药师本愿功德经》、《地藏菩萨本愿经》、《楞伽经》、《首楞严三昧经》、《维摩诘经》、《大乘密严经》、《大乘本生经》、《佛说十力经》、《四十二章经》、《八大人觉经》。。。。。。等。
其中《大宝积经》,又作宝积经。唐代菩提流志等译。收于大正藏第十一册。系纂辑有关菩萨修行法及授记成佛等之诸经而成。宝积,即“积集法宝"之意。因其为大乘深妙之法,故谓之“宝";聚集无量之法门,故谓之“积"。全经计收四十九会(部),其中,魏晋南北朝隋唐之诸译经家,用不同经名陆续译出二十三会八十卷余,称为“旧译",菩提流志新译出二十六会三十九卷半,称为“新译",本经即为新旧译之合编本。全经内容泛论大乘佛教之各种主要法门,涉及范围甚广,每一会相当一部经,亦各有其独立之主题,例如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主要论述“般若性空"之思想;第五会“无量寿如来会"宣说弥陀净土之信仰;另如第二、第三、第七、第十一、第二十四会等则阐扬密教之各种重要教义。此外,本经各会所属部类亦极纷杂,如第十四会“佛说入胎藏会"属于小乘部,第一“三律仪会"、第二十三“摩诃迦叶会"属于律部,第四十六会“文殊说般若会"属于般若部,第四十七会“宝髻菩萨会"属于大集部。故说全经每一会虽然各有特色,然若就整体而言,则缺乏一贯之系统。又菩提流志所译二十六会中,有十一会二十二卷为初次翻译者,其余十五会则属重译部分。
方等部分为方等显说部、方等密咒部二部。显说部收大宝积经等三六九部,一一○七卷,密咒部复分密咒经、密咒仪轨二种,密咒经有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等二八五部,五三九卷,密咒仪轨则有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等八十一部,一○三卷,显密合计七三五部,一七四九卷之多。
般若门
从“华严门"进入“方等门",再进就是“般若门", 般若门乃大乘教五大部之一。乃大般若经及其别出经,以及其它支派般若经典之总称。据《开元释教录》卷十一之说,般若为诸佛之母,故将般若部置于五大部之首,凡二十一部七三六卷;贞元新定释教目录卷二十则录有三十二部七五七卷;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载有四十部七九四卷;智旭之阅藏知津依天台宗五时判教之说,改置般若部于五大部之第三,而共录有二十八部七五六卷;现今之大正新修大藏经总收般若经典凡四十二部七七六卷。
般若门最主要的经典为:《大般若波罗密经》(须阅大智度论以佐解)、凡六百卷。略称大般若经。唐代玄奘译。收于大正藏第五至七册。“般若波罗密",意即“通过智慧到达彼岸"。全经旨在说明世俗认识及其面对之一切对象,均属因缘和合,假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对世俗真相之认识,方能把握绝对真理,达于觉悟解脱之境。为大乘佛教之基础理论,亦为诸部般若经之集大成者。
“般若部”
乃大藏经中最大部之经典,约占全部“经藏"三分之一;而《大般若经》即占“般若部"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则为《大品般若》、《小品般若》、《金刚般若》等般若诸经。于经典成立之发展过程中,般若部诸经之先后次第,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为最早,其次为《大品般若》、《金刚般若》等,其后乃为大般若经及其余诸部般若之续出,其时约于大乘经典成立之中期。
全经共有四处十六会六百卷。四处,系指佛陀宣说本经之四个处所,即:王舍城鹫峰山、给孤独园、他化自在天王宫、王舍城竹林精舍。十六会中,第一、三、五、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六等九会为玄奘新译,共计四八一卷,其余七会为重译。
第一会:
共七十九品,凡四百卷。此会详述般若观之开阐与习行、菩萨之愿行进趣、般若之甚深殊胜,叙说诸大弟子、诸天、释梵之供养赞叹因缘及受持一句之广大功德,并由常啼、法涌二菩萨受般若之因缘,说明听闻般若波罗蜜甚为难得。据《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所载,第一会之梵本共有十三万二千六百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十万颂般若。根据大正藏之对校,梵本凡有六章七十二品,内缺常啼菩萨、法涌菩萨、结劝等三品,其余诸品之开合与汉译本相异处颇多。西藏译之各版本亦多同于梵本,惟奈塘版中,具有常啼菩萨等三品,而共计七十五品。
第二会:
共有八十五品,凡七十八卷。与第一会相较,文略而义同,各品之废立亦异,并缺常啼菩萨等三品。相当于现存之梵文二万五千颂般若,《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等,亦载其梵本有二万五千颂。西藏译本分为七十六品,内有常啼品等。另据西明寺玄则所撰第二会序等载,西晋 无罗叉译之《放光般若经》二十卷、竺法护译之《光赞经》十卷(缺后半)、姚秦鸠摩罗什译之《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十七卷(大品)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
第三会:
共有三十一品,凡五十九卷。其旨趣虽与前两会相近,而诸品之开合不同,亦缺常啼、法涌等三品。据《法苑珠林》卷一○○、《开元释教录》卷十一载,第三会梵本有一万八千颂。相当于西藏译一万八千颂般若,西藏译本共分八十七品,具有常啼菩萨品等。
第四会:
共有二十九品,凡十八卷。其大旨虽与前三会相同,文字则颇见省略。据玄则第四会序、《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所载,后汉 支娄迦谶译之《道行般若经》十卷、吴 支谦译之《大明度经》六卷、后秦 鸠摩罗什译之《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十卷等诸经,皆为此会之同本异译(北宋 施护译之《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二十五卷,亦与此会为同本),梵本共有八千颂。相当于现存之梵文八千颂般若。
第五会:
共有二十四品,凡十卷。所说较第四会尤为简略,《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书,皆记载其梵本为四千颂。
第六会:
共有十七品,凡八卷。乃佛对最胜天王说般若及其修习之法。此会与南朝陈代月婆首那译之《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二千五百颂。
第七会:
曼殊室利分二卷,相当于梵文七百颂般若,不另立品名。叙述曼殊室利及佛有关如来、有情界之一相不可得、福田相不可思议、一相庄严三摩地等之说法。此会与梁代曼陀罗仙译之《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二卷(收载于《大宝积经》第四十六会)、僧伽婆罗译之《文殊师利所说般若波罗蜜经》一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共有八百颂。
第八会:
那伽室利分一卷,记述妙吉祥菩萨有关一切法非实如幻梦及无上法食等之说法,与宋代翔公译之《濡首菩萨无上清净分卫经》二卷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共有四百颂。
第九会:
能断金刚分一卷,相当于梵文《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多》。乃佛对善现尊者说菩萨乘之发趣、般若之修行及心之摄伏等。此会与后秦 鸠摩罗什、元魏 菩提流支、陈 真谛译之《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及隋代笈多译之《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唐代义净译之《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等皆属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说其梵本有三百颂。
第十会:
般若理趣分一卷,相当于梵文般若理趣百五十颂。乃佛为诸菩萨说一切法甚深微妙般若理趣清净法门等。唐代菩提流志译之《实相般若波罗蜜经》、金刚智译之《金刚顶瑜伽理趣般若经》、不空译之《大乐金刚不空真实三么耶经》、宋代施护译之《照般若波罗蜜经》各一卷,皆与此会为同本。《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凡三百颂。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卷一则说此会与现存梵本相同,皆为一百五十颂。
第十一会:
布施波罗蜜多分以下至第十五会,相当于西藏译。其中,第十一会布施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为诸菩萨述说以大悲心行布施,则得摄受一切智智,证无上菩提等。佛对满慈子阐明一切法非实有,无舍得损益之义,并以神力令大众见十方世界无量菩萨之布施行,并宣说发心乃至菩提之差别、发心求一切智智之功德、一切智智相应作意之发起等。
第十二会:
净戒波罗蜜多分五卷,舍利子承佛神力而广说净戒之真义,阐明持守净戒与非持净戒之一一戒条,如发二乘心为犯戒,趣向无上正等菩提为持戒,味着施相、分别诸法、远离一切智为犯戒。
第十三会:
安忍波罗蜜多分一卷,满慈子与舍利子之间,阐明安忍无上菩提之法,即以惭愧心作空观,则止息斗心而得安稳。
第十四会:
精进波罗蜜多分一卷,佛对满慈子阐释住于般若,止息六情,精勤三学,完成菩萨行之道。
第十五会:
静虑波罗蜜多分二卷,佛在灵山会中对舍利子、满慈子解说四禅、八解脱、九次第定等一切定,并说空般若三昧。据《开元释教录》载,第十一、十二两会之梵本各为二千颂,第十三、十四两会各为四百颂,第十五会为八百颂。法苑珠林则谓十四会之梵本为八百颂。
第十六会:
般若波罗蜜多分八卷,佛于王舍城竹林会中,对善勇猛菩萨遍说般若无所得解脱。《法苑珠林》及《开元释教录》等,载其梵本为二千五百颂。西藏译分为七章。
此十六会中,已有部分刊行出版其梵本及西藏译本,如初会、第四会、第七会、第九会等。
《大般若波罗密经》、《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多经》等,以上几种主要般若经项下,有数不清的论、疏、注解、讲议,较小乘的阿含经还要多!应先阅《大般若波罗密经》,知其梗概,再旁及论注。总之,先求入门,徐图详研;略知《大般若波罗密经》概要,就可进一步阅读法华门了。
法华门
主要经典为《妙法莲华经》与《无量义经》,各家之解说论注,多得不可胜计。
《妙法莲华经》八卷。后秦.鸠摩罗什译。略称《法华经》、《妙法华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九册。为大乘佛教要典之一。共有二十八品。妙法,意为所说教法微妙无上;莲华经,比喻经典之洁白完美。据推测,其原典之成立可溯自纪元前后。该经主旨,认为小乘佛教各派过分重视形式,远离教义真意,故为把握佛陀之真精神,乃采用诗、譬喻、象征等文学手法,以赞叹永恒之佛陀(久远实成之佛)。称释迦成佛以来,寿命无限,现各种化身,以种种方便说微妙法;重点在弘扬“叁乘归一”,即声闻、缘觉、菩萨之叁乘归于一佛乘,调和大小乘之各种说法,以为一切众生皆能成佛。
当中以譬喻手法最为明显,法华七喻是指《妙法莲华经》中所说之七种譬喻。即: (一)火宅喻,出自譬喻品。火,比喻五浊、八苦等;宅,比喻叁界。谓叁界之众生为五浊、八苦所逼迫,不得安稳,犹如大宅被火所烧,而不能安居。 (二)穷子喻,出自信解品。谓二乘之人无大乘功德法财(即六度万行)得以庄严;犹如贫穷之子,缺乏衣食之资以活身命。(三)药草喻,又作云雨喻。出自药草喻品。药草,比喻叁乘人之根性。草有小草、中草、大草叁种,依次比喻天人、声闻缘觉、藏教菩萨。药草虽有大中小之不同,若蒙云雨沾润,皆能敷荣郁茂,治疗众病。以喻叁乘之人,根器虽有高下之别,若蒙如来法雨润泽,则能成大医王,普度群生。 (四)化城喻,出自化城喻品。以喻涅盘能防止见思之非,御生死之敌。谓如有人欲至宝处,而于中途懈退,有聪慧之导师,权化作城,使之暂为止息,然后令其得以至宝所。以喻二乘人初闻大教,中即忘失,而流转生死;故世尊权设方便,令其先断见思烦恼,而暂证真空涅盘,以为苏息,而后至于究竟之宝处(比喻实相之理,即指究竟大涅盘)。 (五)衣珠喻,又作系珠喻。出自五百弟子受记品。谓有人至亲友家醉酒而卧,亲友以宝珠系于其衣中;而其不觉知,自受贫苦。后经亲友告知,乃得宝珠,衣食受用无极。以喻二乘之人,昔于大通佛所,曾下大乘之种,然为无明所覆,未能觉了,后由如来方便开示,乃得证大乘之果,利乐无穷。 (六)髻珠喻,又作顶珠喻。出自安乐行品。髻珠,指轮王髻中之珠。轮王,比喻如来;髻,比喻二乘权教;珠,比喻一乘实理。珠在髻中,犹如实理为权所隐。此谓如来于法华会上, 开权显实,授记二乘而得作佛,犹如轮王解髻中之珠,以与功臣。 (七)医子喻,又作医师喻。出自如来寿量品。医,比喻如来;子,比喻叁乘人。谓诸子无知,饮他毒药,心即狂乱,其父设方便,令服好药,以治其病。此喻叁乘之人信受权教,不得正道,如来设各种方便,令服大乘法药,速除苦恼,无复众患。其表现虽为文学性,然主旨则契入佛陀教说之真思想。各品成立之年代虽互异,然自整体观之,仍不失浑然统一,在佛教思想史、佛教文学史上具有不朽之价值。
汉译《妙法莲华经》有六种,现存者有如下叁种: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十卷二十七品(286)、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八卷(406)、 那崛多与达磨笈多译《添品妙法莲华经》七卷二十七品(601)。其中以《正法华经》最详密;《妙法莲华经》最简约,然流传亦最广,一般所诵者即为此本。 《无量义经》全一卷。南朝.萧齐昙摩伽陀耶舍译于建元叁年(481)。收于大正藏第九册。本经之旨趣,系基于有情之烦恼无量,故佛陀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义亦无量;无量义生自一法,此一法即无相。
无量义者,<一>谓一切诸法各具无量无数之义理,故称无量义。 <二>为实相之异名。吉藏之《法华经义疏》卷二载,无量义有二种,即:(一)体无量,实相之体不可限量,称为体无量。(二)用无量,从实相一法而生出一切法,称为用无量。此体、用皆有深义,故称义。《无量义经》 <三>指大乘经典。《法华经.序品》:“时佛说大乘,经名无量义。”内容多以《法华经》为中心。与《妙法莲华经》、《观普贤经》合称“法华叁部经”。
《妙法莲华经》中以“观世音普门品”为济苦出厄之要门,我们能门白法华门之大概,就可进入涅盘门了!
涅盘门
主要经典有:《大般涅盘经》、《大般泥洹经》、《方等盘泥洹经》、《大悲经》、《摩诃摩耶经》等等。
《大般涅盘经》凡四十卷。北凉.昙无谶译。又作《大涅盘经》、《涅盘经》、《大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系宣说如来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之教义。属大乘《涅盘经》。共分十叁品:(一)寿命品,(二)金刚身品,(叁)名字功德品,(四)如来性品,(五)一切大众所问品,(六)现病品,(七)圣行品,(八)梵行品,(九)婴儿行品,(十)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十一)师子吼菩萨品,(十二)迦叶菩萨品,(十叁) 陈如品。 《大般涅盘经》以《阿含》、《法句经》为始,并援引《首楞严经》、《瞿师罗经》、《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法华经》、《城经》、《杂华经》等,所受般若经之影响不小。本经系于北凉玄始十年(421),依河西王沮渠蒙逊之请,于姑臧译出。据《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会宁传》,与西藏译本之经末所记载,本经之梵本原有二万五千偈。西藏译本共有两种译本,两本皆题为《大般涅盘经》,一本译自梵本,相当于本经之初分五品,另一本则转译自汉译本,相当于本经及「大般涅盘经后分」。又本经由昙无谶译出后,传于南方宋地,经慧严、慧观、谢灵运等人,对照法显所译之六卷《泥洹经》,增加品数,重修而成二十五品叁十六卷(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古来称之为南本《涅盘经》;对此,昙无谶译本则称为北本《涅盘经》。
《大般泥洹经》凡六卷。东晋.法显译。又称六卷《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解说如来常住、悉有法性等义,共分十八品。本经相当于北凉.昙无谶所译《大般涅盘经》之前十卷五品,译文较昙无谶稍略。本经有多种同本异译本,出叁藏记集卷二之新集异出经录共举出《大般涅盘经》等八部,《开元释教录》卷十一则举出《泥洹经》等七部。或谓刘宋.求那跋陀罗所译之《泥洹经》与《长阿含游行经》亦为本经之同本异译。此外,南本《涅盘经》即根据北本《涅盘经》与本经再治而成者。
《方等盘泥洹经》凡叁卷。东晋.法显译。又作方等《泥洹经》。今收于大正藏第一册。内容叙述佛陀入灭前后之情况。属小乘《涅盘经》。本经缺少大乘《涅盘经》所说之“佛身常住”、“众生悉有佛性”、“阐提成佛”等论旨。其异译本有叁:(一)西晋.白法祖所译之《佛般泥洹经》二卷,(二)东晋译(译者不详)之《般泥洹经》二卷,(叁)姚秦.佛陀耶舍、竺佛念共译之《长阿含游行经》叁卷。
《大悲经》凡五卷。北齐.那连提耶舍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内容记载佛陀临涅盘时,以正法付嘱迦叶、阿难等,宣示供养舍利之功德及结集之法。计十四品:梵天品、商主品、帝释品、罗 罗品、迦叶品、持正法品、舍利品、礼拜品、善根品、布施福德品、殖善根品、以诸譬喻付嘱正法品、殖善根品、教品。本经系于北齐.天保九年(570),于邺都天平寺译出。
《摩诃摩耶经》凡二卷。北齐.昙景译。又称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佛临般涅盘母子相见经。略称《摩耶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二册。本经前半部记述佛陀升忉利天,为其生母摩耶夫人说法,令得初果。后半部记述佛陀游化诸国,后于拘尸那揭罗之娑罗双树间入涅盘,摩诃摩耶由天上降下,悲号恸绝,时佛陀开金棺与之诀别;经末记述佛悬记关于法住法灭之情形。涅盘门之经疏注论着很多。
故此学佛者须先学重点梗概,以求贯通,次求精研细部;所以先阅小乘、大乘诸经,就应研究律藏了。其中,先学小乘律,再进入大乘律!并须研读论藏等,继而再进入密藏——佛部、菩萨部、诸经部、经咒 等等。真是穷一生之时间精神,也读不完,学不全这些佛经吧! “弘法是家务,利生为事业。”作为佛弟子,必须活学活用。若言求学有成才弘法度生,只怕业缘已尽,仍未能学得完,如何济度呢?
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代,已分别众生不同之根器个性,施予不同法门。所谓上根者,予以般若法门;中根者,予以方等法门;下根者,予以念佛法门。因时制宜,因人而施教,唯求善巧方便,循循善诱,各种法门岂有异别哉!
如中国大乘各宗,天台与贤首,判教分时,各有不同之观点,注重教义理论。天台宗以《妙法莲华经》为主,贤首宗则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主,均注重于弘教。禅宗倡导不立文字,讲求顿悟,而文字着述最多!
莲宗专修净土,最为简易适合引度大众。各宗各派,各有所长。禅、莲都着重于弘宗。律宗着重戒律修持严谨;唯识宗讲求求分析心识,所谓唯识叁性。就是从分析过程中,去排除心中的遍计执性与依他起性,再进而追求圆成实性。并且运用五重唯识阶段——从虚实相对,心境相对,体用相对,心心相对,进入事理相对而证得圆实性,入第八识阿赖耶识——唯识宗是着重于法相唯识之分析,主张非空非有,修行过程非常繁琐。
天台宗注重止观双修,此乃渐教;中国禅宗初祖达摩禅法,宗于《楞伽经》,主张壁观,心无所着,外息诸缘;入道之途有二:“理入”就是壁观;“行入”即是面对一切怨苦,甘心受之,苦乐随缘,心无增减,有求皆苦,无求乃乐,称法而行。中国禅宗由达摩传至神秀,仍是渐教,但已简化,到了六祖慧能才提倡顿教。其实顿悟还须渐修,顿渐不可分离!不幸,现今世人大多往往不明真义,籍口佛法是直指本心,不立文字,呵佛弃经,以口头禅为时尚,太着迷于机锋语,学人遂以讲禅机为风尚,真禅假禅,以伪乱真,又陷入空魔!
《楞严经》所言:“空魔其心,乃谤持戒,饮酒 肉,广行YIN秽 ”顿禅至此,而不肯看重力行佛旨,已失原意了!徒成懒惰拒修持之籍口!
说到普及,无疑以净土莲宗最适宜了,《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此叁部为净土法门之主经,尤以《阿弥陀经》,最易受持,称名往生。是释迦牟尼佛,慈悲为末法众生,开示念佛法门,为主要简易,他力法门;学佛者每多执着于玄义奥理,而藐视此一简易法门,更有甚者只精研经典而不屑浅化众生!不肯依仗佛力!此等心高气傲,不以众生为念者,即非佛心本 !学佛又何为呢?所以学佛者,要行佛所行,弘法度生,勿被法缚;佛说法四十九年,八万四千法门,因材施教,因时制宜,无不是异途同归的修行方法!并非异教也!学佛者切记不可被名相所惑及被门户所分!善哉!世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 音乐 | 文学 | 声明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到这个世间来帮我们什么,我们要清楚,就是帮助我们从业力转变成愿力。怎么个转法?转变的理论,一切经论里面都说得很多很多。你能转多少,转到什么样一个程度,那是你自己的功夫。你自己真的依教奉行,认真努力地改习气、去烦恼,依教奉行,你决定转过来。把没有福转变成有福,把没有寿命转变成有寿命,是怎么转的?断恶修善。李炳南老居士讲得更清楚、更透彻。他看到面相很薄的人,我们一般讲是短命相、没有福报的相,他就劝他学讲经,他说,讲经的功德最大,转业力最快。我们以后明白了,为什么?讲经是代佛说法。佛不在这个世间,什么人说法?发心代佛说法的这些人。代佛说法的这些人,得佛的智慧、得佛的寿命。佛无量寿,佛的福报太大了!发心代佛说法,就把自己的业力完全转变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