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与老庄》序


2014/9/7    热度:266   

蔡宏的博士论文《般若与老庄》即将出版,我为之高兴。

记得几个月前他最初告诉我这个消息时,我曾率直地提出在原有的基础上作进一步修改的建议。主要是:一、加强历史性的考察和论述,无论是佛教般若学还是老庄思想都有一个长期的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对此应结合它们所依凭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作尽可能深入的考察并交待清楚,然后再对它们作阶段性的或整体性的比较,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二、注意资料的充实和辨证梳理工作,例如源自印度的般若类经典,有小品大品,也有的大乘经典虽不以〞般若〞为题,然而主要是宣扬般若思想的…,传入中国之后又有前后不同的翻译,各种译本流传和影响的情况不一,还有不同时代的译者、学者及多种研究与弘扬般若思想的著述等情况;至于老庄思想,也有个发展的问题,先秦的老庄、汉初的黄老、玄学的老庄以及道教的老庄等,虽有相似之处,然而也有严格的区别。对于这些问题应予以特别地注意,建议根据论文论述的需要作必要的辨证梳理和交待。至于论文的篇幅,他本人表示要适当压缩,我很赞成。他在论文修改后,希望我能为此书写篇序。

公元前后佛教开始传入中国之后,是在经过长期地适应并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的过程中实现民族化的。发源于先秦而至汉代被奉为正统支配思想的儒家、历代广泛流传于社会的道家老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中最重要的两大组成部分。儒家的以忠君孝亲为核心的纲常名教和心性思想,道家老庄的〞道〞、〞无〞、〞一〞、〞无为〞等概念和本体论思想,都极其深刻地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演变,并被佛教不同程度地吸收作为自己的营养成份。特别是道家老庄的用语和概念、自然无为思想,曾对中国早期佛经翻译和传播给予了直接地极大的影响,也与中国最早的佛教学派般若学说〞六家七宗〞、南北朝时林立大江南北的佛教学派、隋唐时期形成的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有着不解之缘。因此,考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不仅应以了解道家老庄思想为重要前提,而且还要根据研究的需要随时了解不同阶段的道家老庄思想。

由于道家老庄思想与大乘般若学说在对世界本体、现象和认识论、人生价值取向等方面具有很多相似的特点,所用以观察和表述问题的相对主义方法与概念比较接近,因而两者之间发生更多的互动式的会通和摄取,既极大地影响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演变,也有力地推动了道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整体的充实与发展。

中国佛教从南北朝开始形成以大乘佛教为主体的局面,而般若中观思想和涅槃佛性思想是中国佛教的两大理论基础。诸种般若类经典和中观论书讲一切皆空、中道、相即不二。涅槃、如来藏经典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两者虽含义不同,但是可以融通。既然一切皆空,空即一切,那么,便在逻辑上赋予〞空〞以世界万有的普遍性基础的性格。在发展中,在某些场合,空也就是〞诸法实相〞、真如、法性、佛性。于是,世界本体、本原与心性便可以互相会通、融合。这在中国学者的大量佛教著述中,特别在隋唐佛教宗派的著述中表现尤为突出。他们在论证中经常利用的方法有二:一是借助〞圣言量〞,凡是佛经上记载的是佛和菩萨的说法,甚至某些著名高僧的言论,皆可作为立论、论证的不容置疑的依据;二是中道、相即不二的相对主义的方法。在这当中,他们还经常灵活地运用老庄、玄学的思想和方法,以增强自己开宗立论的说服力。在翻译佛经和讲经说法过程中经常使用的道、心、性、理、无、无为、自然等等,往往成为中国佛教学者灵活使用、自由发挥和构建自己佛学体系的重要用语和概念。

般若中观和道家老庄,虽源自两个不同的源头,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然而它们皆是人类文明思想发展史上的现象,是来自于人类面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诸种现象所进行的探求、思维的一种结果,并且它们皆把观察和描述世界本体与现象、一般与个别、动与静、生与灭、认识与语言等问题作为重点,所以两者之间具有很多近似性,具有彼此会通的思想基础和广阔空间。既然如此,并且在大乘般若学说传入中国后又与道家老庄思想发生长期的广泛地会通与融合,无论对佛教自身与还是对传统文化都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那么,对此作专门深入的考察和研究便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蔡宏以《般若与老庄》为题,在吸收以往学术界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般若和老庄两者的本体论、宇宙论、认识论、方法论、人生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对比研究。论文认为,道家老庄的以〞道〞为本体、〞道〞无所不在、〞道法自然〞的思想以及直观玄览的认识论等思想,对魏晋般若学说〞六家七宗〞、禅宗牛头宗的〞空为道本〞和绝观忘守的禅法思想、唐后期的禅宗各流派的禅法等,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同时,佛教及其般若思想反过来对道家老庄也有很多影响。应当说,作者通过对比考察能对这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是难能可贵的。当然,道家老庄与佛教般若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还远不止此,还有待于学术界同仁今后继续进行挖掘和研究。

蔡宏,生于 1970 年,1994 年自苏州大学财经学院税务专业毕业后,考入南京大学哲学系专攻中国哲学,1997 年以《儒家伦理的经济价值》的毕业论文获得硕士学位,嗣后从师于赖永海教授主攻中国佛学,2000 年 7 月以《般若与老庄》的毕业论文取得博士学位,接着经考核到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作博士后研究,以考察佛教般若思想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为主要课题。他能够刻苦学习、钻研,勤于思考,并且很喜欢动笔练习写论文。他经常与我接触,同我商讨一些学术问题。我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希望他在发扬自己已有的特长和成绩的基础上有意地加强在历史考察、广博运用和考辨文献资料方面的能力。他对此表示同意。他正年富力强,前途远大,相信在今后在佛教研究中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绩。

蔡宏的《般若与老庄》这一作为攻读博士历程结束的标志成果就要出版了,是值得庆贺的事。相信这一研究成果的发表,对人们了解历史上道家老庄与佛教般若之间互相渗透融摄的关系和今后从事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都是具有参考和有益的借鉴意义的。

2001 年 7 月 20 日于北京华威西里自宅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菩萨跟凡夫有什么差别?一个是觉,一个是迷。菩萨有智慧,有定力,有无量的善巧方便,能令一切众生得大善利;凡夫没有智慧,感情用事,天天在造恶因,天天在搞生死轮回。菩萨具足大智慧、大慈悲,给一切众生种佛种,令佛种不断。佛种中,“佛”这个字的意思是觉。换句话说,令佛种不断,第一个意思是自己,第二个意思才是别人。自度而后才能度他,自己不能度而能度他,这佛在经上讲得很多,“无有是处”,没有这个道理。由此可知,“佛种不断”是自己的佛种,不是别人的佛种。自己的佛种,就是觉而不迷。授三皈依的时候,我们讲过,“佛者觉也,觉而不迷;法者正也,正而不邪;僧者净也,净而不染”,由此可知,什么是佛种?就是自性的觉正净。不迷、不邪、不染,这是自性。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