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笔记(三)


2014/9/7    热度:333   

◎菩萨摩诃萨,见来求者,生一子想;是故任力多少施之,是则名为施波罗蜜。菩萨施时,离于悭心,名尸波罗蜜。能忍一切求者之言,名忍波罗蜜。所施之物,手自授与,名精进波罗蜜。至心系念,观于解脱,名禅波罗蜜。不择一切怨亲之相,名般若波罗蜜。(优婆塞戒经)
  ◎受佛五戒者,是福德之人,无所畏避。……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阿难问事佛吉凶经)
  ◎善男子!受自命者,则不杀生,爱自财者不盗他物,爱自妻者,不侵他妻。
  ◎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梵网经)
  ◎现代生活十则──
  (1)嘴巴甜一点 (2)脑筋活一点 (3)行动快一点
  (4)效率高一点 (5)做事多一点 (6)理由少一点
  (7)肚量大一点 (8)脾气小一点 (9)说话轻一点
  (10)微笑露一点。
  ◎何谓为道德?信为道,制身、口、意为德。(三慧经)
  菩萨的生命
  ◎处堪忍世界要修生忍、法忍。生忍就是众生忍,可得无量福,法忍就是对一切法要忍,可得无量慧。修学众生忍,要学慈悲观;修学法忍要修因缘观。
  ◎古德说:‘劝君学佛莫生嗔,法中无我亦无人。’
  ◎佛说:‘生是因缘生,灭是因缘灭,于法无所有。’
  ◎持戒和忏悔是消业障的良方。
  ◎坚持名号,怒火就化为清凉池。
  ◎常恐惧者伤肾,太多的脾气伤肝,过份的忧伤伤肺,若对一件事老是念念不忘则伤脾;气愤则易引起肝癌,过分的喜悦伤心脏。
  ◎凡事忍气吞声比较容易得癌症;凡事会讲出来,发发脾气就没事的人,其缺点易引起心脏病。
  ◎婚姻的过程,就是学习耐心、爱心以及忍辱。
  ◎‘征服情海’:‘从爱欲中解脱出来’。
  ◎拿破仑将军能征服半个世界,却不能征服他自己的心。唯有能够征服自心的人,才能真正走上出家(修行)之道。所以说英雄好当,和尚难做。
  ◎‘情人眼中出西施’,只要业缘成熟,中阴身见到老母猪,也会看成绝代的美女,何况是人?
  ◎‘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诸佛菩萨,业尽情空,没有半点障碍,生理组织也随起了变化,因此六根优胜,故能三明六通一时齐发。
  ◎其实所有佛教的理念都是建立在悲心上。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两句话来表明。第一句是:‘你必须助人。’这包括了所有大乘法。第二句是:‘若不能助人,亦应不害人。’这是全部的小乘法。这表达了一切道德的基础,那就是不害人。大乘法和小乘法都是立基于爱心和悲心。
  ◎开始修行时,我应以克制自己为基础,再来,即应以积极助人为目标。
  ◎闻、思、修的结合与保持均衡发展是必要的。‘我在闻法时,也致力于思、修。我在思法时,也求多闻和从事修行。我在修行时,并不放弃闻法和思法。’
  ◎修菩萨行的人是以承担别人(众生)的痛苦为己任。你害怕时,可作此想:‘别人也有同样的恐惧;愿我能承担他们所有的恐惧。’
  ◎佛法中常说你是自己的主宰;没有你办不到的事。
  ◎〈劝发菩提心文〉:‘鞭驴出血,谁知吾母之悲?牵豕就屠焉知乃翁之痛?’
  ◎〈法句经〉:‘若见他人过,心常易忿者,增长于烦恼;去断惑远矣。’
  ◎‘我立志为佛教、为众生--人类而修学佛法。’--印顺导师。
  缘起
  ◎缘起的法则要以因果相依来解释。‘缘’是‘相依’的意思,‘起’是说‘起源’。这个法则是讲所有宇宙的有为法的存在,都是各种因缘相互作用的结果。这种说法的重要性在于它预先排除了两种可能性,一是事物无中生有,无因无缘的可能性;二是事物由造物主或超绝的设计者所造的可能性。这两种可能性都被否定了。
  ◎透过因果相依的角度加深理解缘起法性,我们就能承认接受‘业’的作用,也就是主宰人类行为的业力因果法则。这个法则解释了痛苦的经验是如何自恶的业、思想与行为的结果而产生的;以及想要的经验如快乐及欢喜是如何从正面的行动、情绪与思想的结果而产生的。
  ◎每个生命体都是由于自己的愚痴无明,造作诸多恶业而衍生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一直牵引著自己生生世世的轮回,其本身是没有实在性,也没有一个外在的神在主宰我们。这就是佛陀所说的‘无我’。
  ◎无论是有情生命,或是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皆为缘生缘灭,无法独立存在,如果离开因缘和合,就找不到实存的东西,而在生活中所看到的一切现象,也都存在著生灭无常变化,所以人生就像一场梦。
  ◎幸福的背后,其实隐藏著悲伤的阴影--那是终有一天要承受失去的痛楚,无人得以幸免‘无常’的召唤。最深刻的无常就是死亡,认清世事的无常性,该是此生的重要任务。
  ◎‘学会面对死亡,就学会如何好好地活著。’
  ◎不要抱著你是在帮助灾民的心态来做救援工作,而是感激对方给你示现,他在为你诉说无常法,以其惨痛的经历,让你学会人生的经验,毋庸支付昂贵的代价,就得以从中体会圆融人生的智慧。无情与有情,在这次的九二一地震中,皆说了深刻的法。
  ◎用大量的物质与实际的救援在对灾民的‘身’作实际的协助,更应安抚他们的‘心’,例如宗教界的诵经、祈祷及心灵的辅导、思想的教育。
  ◎最好的慈善事业就是与教育合而为一,以文化、教育来培养人才,宣传教义,从思想见解上改造人心,这才是根本之道,得以发挥宗教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所谓‘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
  ◎慈悲的付出,智慧的布施,生命的教育。
  ◎‘空性’是指每个事物与事件产生的方式,只是许多因素的组合而已,皆无独立性或自主性的存在。
  ◎如果能肯定空性,就可肯定世界的缘起;如果能肯定缘起,那就能肯定苦和其起源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就能理解和接受苦会有终结,那么就能接受个人证悟和体现那个境地是可能的。最后当然就能理解佛陀已真正完美地成就那个灭止的境界。
  正念→智慧→慈悲
  ◎智慧的培育与修行的关键所在,它就是正念、注意或返观自照。
  ◎平静、清醒、无所执、不分别计较的心,自然充满美德和慈悲。
  ◎把注意力摆在当下,使我们愈来愈清楚地看到身心变化过程的实相。
  ◎唯有透过毫无拣择的察觉力,方能使我们透视并了解这个世界的真相。
  ◎佛陀入涅槃前最后的教诲是:‘精进不懈,保持正念。’精进并不是要努力去改变事相,而是单纯地在每一时刻保持清醒。就在当下--保持清醒。
  ◎概念是随著经验产生的,正念是专注于过程发生的当下,而不是用概念反映该事物。要警觉当下以及过程本身,它是认识事物真相的唯一下手处。
  ◎培养正念不仅能使我们透视世界的真相和了解烦恼产生的原因,更令我们远离执著、嗔恚和无明,让我们的心时时刻刻保持清醒而纯净。最后,我们会体验到,没有一个实体在获得什么,只有过程变化的自然无常、空、无我。
  ◎佛陀的基本教法——慈悲和智慧。智慧就其消极面而言,是内观透视所有现象的本质,并且导至内心的平衡稳定。慈悲和爱人则是智慧的积极面,它们是对佛法和自然法则深刻体悟之后,在这世间的流露和展现。
  ◎修行应强调培育内观,使慈悲随著内观的体验而自然流露。直接体悟到无常,不圆满、空性,必然会产生慈悲的果实。
  ◎真正的教法都导向体悟身心现象的本来面目。
  ◎一旦清楚地看到自己生命的痛苦,对于别人的烦恼也会感同身受,而欲极力为之排解。
  ◎无所不在的爱来自全然的无私无我,而所有佛教徒的修行皆应以消除贪、嗔、无明为目标,拔除内心自私自利的根源。
  ◎缺乏慈悲的滋润,智慧之道将显得干涩而理论化,没有智慧的慈悲又容易流于肤浅或误导。
  ◎凡有助于息灭自私的修行,像仁爱、世间的善行、慈悲观、或者导至最深智慧的内观法门都是属于佛陀修行的一部分。
  ◎随著修持的进展,会更清楚的了解到个人的解脱与所有众生的解脱是息息相关,因为若只追求个人的解脱,即表示仍妄执有一个可以跟别人分开的自我。
  ◎人们一旦领悟到二元对立的消失以及空性,是深挚的爱将由甚深的智慧中流露,并毫不犹豫地展现他的慈悲于世间。
  ◎精神修炼是一种很单纯的心灵培育的功夫,它使我们的内心无贪、无嗔、无痴,或者使其专注、清醒、安定和充满慈悲。
  ◎从智慧流露出来的喜悦超越所有的知识和力量,它是一种真正内在的祥和与快乐,它不会随著身心现象的迁流变化而动摇,是一种超越生死的安详宁静。
  ◎修行有两种不同的态度:一种是精进不懈,获致禅定和开悟。第二种态度是修行本无所得,亦无所求。你愈努力地想求开悟,智慧反而不能生起,因为智慧不会从欲望中产生单纯地存在著,放下观照,顺其自然。就在眼前,就在当下;一切本自现前。智慧是心的自然状态。
  慈爱与正见
  ◎菩萨发十种心——   〈十善业道经〉
  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生命,乐守护心。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菩萨若行广大无量忍辱之行,则能出生大菩提果,究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千劫所积聚,布施供养德,及种种善行,一念嗔心起,皆摧毁无余。’
  ◎〈普贤行愿品〉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太虚大师说:‘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想要成等正觉,首先必须先完成自己的人格,但怎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呢?如佛陀告诫云:‘阿难,受佛禁戒,诚信奉行,顺孝畏慎,敬归三宝,养亲尽忠,内外谨善,心口相应。’即佛陀教导弟子:‘对国言忠,对亲言孝,对子言慈,对友言信。’
  ◎佛学是出自于人生而止于人生。
  ◎人们若能以佛陀的遗教来自我反省,以佛教的戒律来约束自己,以‘布施、爱语、同事、利行’等四摄法来广利一切众生,以佛陀的慈悲心来包容一切众生,那么世界将和平。
  ◎‘悲心救苦,慈爱与乐’,才是学佛人应有的目的。
  ◎佛陀回答净饭王说:‘当一个人悟道之后,他就属于圣者家族的成员,他高贵的身份不是依靠外在华丽的服饰而是智慧与慈悲。’
  ◎卡拉卡尼(巴利文,译为‘不幸’)的故事:给孤独长者对家人说:‘一个人不是由他的名字来决定的,迷信的人以名字来判断一个人,智者却是以他是否有一颗善良的心来判断一个人。’事后,长者又说:‘所以我说啊,不是因为名字或财富使他成为一个人,乃是他的心。’
  ◎佛陀多次提醒给孤独长者说:‘大量的布施财物并不是最重要的,还有比布施更重要的是慈爱与正见。’
  生命的升华
  ◎佛陀--人格发展的极致,最高的人格,生命升华的最高境界。
  ◎完人的教育过程--根据转法轮经,释尊本身是依四谛之观法,进行见道→修道→正觉的三个阶段的。
  (1)见道:第一阶段揭示四谛如实的理论性理解:
  ‘知此是苦,知此是苦集,知此是苦灭,知此为至苦灭之道。’
  (2)修道:第二阶段叙述应如实地实修体验四谛:
  ‘苦应遍知,集应舍断,灭应实证,道应修习。’
  (3)正觉(无学之证悟):第三阶段叙述已完成四谛之实修体验:
  ‘苦已遍知,集已断舍,灭已实证,道已修习。’
  ◎修行道——三学。
  (1)戒--‘身心的调整’,戒律是佛教的生命。
  (2)定--将精神统一集中,使之不散乱地等持,而置于专心的三昧状态之意。
  (3)慧--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即是了知缘起与四谛理法的心的作用,是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身证体验。‘无执著而以无碍自在心住。’
  ◎中阿含一八二,马邑经中说修行道程有下列十七阶段--(出家众适用)
  (1)渐愧具足:是对世间,对自己的内心要知耻而具足正确的良心,出家者的第一要件。(2)身行清净:八正道中之正业。(3)语行清净:‘正语’。(4)意行清净:‘正思惟’。(5)活命清净:‘正命’。(6)守护根门。(7)于食知量。(8)警寤精进:‘正精进’。(9)正念正知具足:‘正念’。(10)独住远离、五盖舍断。(11)-(14)初禅至第四禅。(15)宿住随念智。(16)天眼智。(17)漏尽智。
  (1)-(8)属于‘戒学’,(9)-(14)属于‘定学’,(15)-(17)属于‘慧学’。
  ◎在家信徒的实践修道法--四不坏净(四证净)之信仰。即‘四种绝对确实的信仰。’是深信:
  (1)佛陀是真正具备如来十号德行的世间的大导师。
  (2)法是适合于任何世,任何地方的永恒之真理。
  (3)僧是作为佛之代理者而足以指导民众的完美的人格者。
  (4)戒律是佛教的生命,守戒是佛教徒最重要的事,而坚信不疑,并自己持戒绝对不犯为要。
  ◎施戒生天三论。‘在家八法’--(1)方便具足;(2)守护具足;(3)善友具足;(4)正命具足;(5)信具足;(6)戒具足;(7)施具足;(8)慧具足。
  ◎‘诸法无我’--是一切万物无有固定的自性,也就是任何存在皆无绝对性、孤立性、独存性,一切皆在相对的、相关的、依存的、协同的状态。强调无我的实践。
  ◎应依真理的标准不断地自我反省,反覆有我与无我,而向人格完成的究极理想迈进。
  ◎做人最为理想的是不管是就各人的学问技术,或有关整个人格,有我与无我二者得以发展到最高度,即是最高度的有我(智慧经验)被最高度的无我活用,完全地实践显现。
  爱与奉献的修行
  ◎人生苦短,所以生命最重要的目标是修行。
  ◎以佛法为洲,实现佛法在自己的生命,进而以自己为洲。
  ◎要有实修实证的修行生命体验!
  ◎《慈悲经》:‘如母亲奉献生命,为了保护子女;我们应以无量心护持众生,让慈悲心照遍世界。’
  ◎我们的目标永远是解脱与平等。
  ◎直接导向修行,以法作为我们的洲岛和依止处。
  ◎皈依是个精神上的避难所,一个安全的地方,皈依已证悟的觉者(佛陀),皈依教法(法)、皈依开悟或出家佛弟子的团体(僧)。
  ◎佛教的理论是为了能帮助修行。
  修行跟日常生活应该要配合起来!
  ◎真切的皈依是纯然地奉献、感恩和尊敬。
  ◎皈依三宝后,我们感到终于找到一个可以休息的地方;这教法明确地指出有个方法能止息我们的苦,止息经常纠缠著我们的烦恼。
  ◎我们为了佛、法、僧而搬的石头,这样的石头感觉起来就不会那么重。那是为了最高的理想而工作。能量来自于确定和肯定,来自于全心全意的工作。
  ◎修行直接牵涉到我们生命的本质,它需要心灵和意识完全的投入。用意识去了解爱、用心灵去感受爱。只有理性和感性的融合,才能让我们走得很稳健。
  ◎‘皈依佛——佛陀真如是:止息诸烦恼,圆满诸功德;广大清净智,无量慈悲行;善行永如是,无上人天师;己悟及悟他,善巧说法要。’
  ‘皈依法——世尊圆满宣说法,此时此处得见闻,不论古与今,引导众生见,以法住心中,智者自得证。’
  ‘皈依僧——世尊僧团入正道,世尊僧团入直道,世尊僧团入实道,世尊僧团入善道。四双与八辈,僧团善得果,应供应敬礼,世间无上田。’
  ◎在我们的心中雕塑一尊庄严、慈悲、圆满、放光的佛陀的像,然后把它放在我们的心中。这可以帮助我们去爱自己,同时也帮助我们去爱别人。
  ◎当我们感到感恩、奉献和尊敬时,我们的心中就有爱。爱和尊敬在修行的道上是并肩而行的。
  ◎除非我们能不舍昼夜地培养‘对每个我们所遇见的人都能产生爱心’,不然我们会错过了生命中最能令我们喜悦的部份。
  ◎看看那些置身热恋的人,一定有颗快乐的心。当我们爱三宝时,就像是一场永不会失恋的恋爱;清楚了解到三宝对我们的意义,那时,爱和奉献会在我们心中生起。能够皈依不但稀有,而且是本身有善业报的表现。
  真理、誓愿与慈悲
  ◎印顺导师说:‘读经要懂得经义,念佛要知道佛的本愿功德。’
  ◎般若经:‘此是学时,非是证时。’
  ◎具足慈悲喜舍就是菩萨从因到果修行的心路历程。
  观世音菩萨是‘上契诸佛同一慈心,下合众生同一悲仰’。
  ◎无论修净土、修任何法门,只要把大慈大悲、大喜大舍的精神彻底表现在生活行为中,就是阿弥陀佛。
  ◎〈悲华经〉中,观音菩萨对一切众生高呼立誓愿说:‘我以所有善根功德回向菩提,若有众生受诸苦恼,于恐怖不安状态时,若一称我名,唱我名字,吾在任何处所,都以天耳闻,以天眼见,救济彼之苦恼。若有一人未能免脱其苦,吾永远不得成佛。’
  ◎于现世除一切苦厄,离恐怖不安,表示观音慈悲心,是济度众生之誓愿。
  由菩萨生誓愿,由誓愿生菩萨。常实践誓愿之所行,为菩萨之生命。
  为菩萨者,首先要生起誓愿。首先确立誓愿才能显示菩萨的功德。所以菩萨之誓愿常具有其生活力,有其存在之基本,是其性格中心要点,一言以蔽之,即菩萨之力量也。
  ◎观音菩萨在‘普门品’中所说的功德是:除七难、离三毒、满足二求。七难是水、火、风、刀杖、鬼、枷锁、怨贼之七种;‘普门品’说除七难在于‘称名’,离三毒在于‘观想念观音’,得二求在于‘礼拜’。总之,现世世界绝大的苦难及缺乏,依于一称、一念、一礼,就能被救济,因此,观音之功德利益,在此现实人生中即有最大、最高之功效。
  ◎观音慈悲行以具体的‘普门示现’、‘救现在之事’、‘去除一切恐怖不安’三方面为主体。从普门示现说:任何众生在任何苦恼灾害中,菩萨皆能垂下慈悲救护之手应现万类。
  从现世的救济说,这是观音信仰实际的魅力。舍离秽土回归极乐净土是以信仰弥陀为主要点;但于秽土中去除其黑暗面,安顿于今日的如意境界中,转回于安乐生活中,一称南无观世音、一念观音、一礼拜观音,就能灭除了事实上的烦恼,为观音成就现世利益的有力信仰。
  从‘去除一切恐怖不安’之心理,观音是‘施无畏者’,更含有救现实苦难之力量。
  ◎‘观’字,是观智,是浑融于朗照、清净智慧与感情之认识主观心。
  ‘世’是客观世界之一切法。‘音’是众生之根机,亦指一般众生要求上的心态与功劳。
  ◎观智所洗炼的观音,是依据在具体人人内心的反省体验,才能显示出活生生人格之效能。摄取观音之真理与慈悲而转回为光明欢喜之生活。
  ◎真理是现实世界事事物物之存在,更不可忘却宗教本来的使命。
  福慧人生(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呢?佛经上说,世间有二种清净人,一种是断除诸恶的圣贤;一种是犯错能改过的人。这二种人,同等尊贵,同等清白。
  ◎犯罪畏罪的人,虽然逃得了一世,却永远住在心的牢狱,得不到平安和幸福。所以承担自己的错误,勇于修正改过,救自己的心,挣脱内在的牢狱,得到心灵的自由,为自己换来平安和幸福。生命的胜利者--勇于认错的人!
  ◎悦西法师的故事--慈悲在哪里?救济众生身体上的饥寒,不过是初级的慈悲,真正的慈悲,是对每一个众生恭敬,没有净秽好恶的分别。菩萨为度众生,愿常处秽土,遍洒悲情甘露。南无阿弥陀佛,并没有放弃这块情欲的泥沼,王居士,身入青楼妓院,用念佛声,使她们卸尽铅华,脸上绽放青色青光、黄色黄光、白色白光、广植内心的净莲。
  ◎幸福在心中,不在别人眼中,何必学虚荣?
  ◎多说一句鼓励的话,少说两句指责的话。一声赞美,你我都欢喜。
  ◎小小的好事,做出来就变成大大的好处。
  ◎你让步,我让步,条条是大路。
  ◎律己严,多反省自己;待人宽,少责怪他人。
  ◎多微笑、少皱眉,乐观才是幸福。微笑,是心境上的晴天。
  ◎为恶之良心谴责,较任何处罚的力量要大,为善之心境安适,比任何良药的功效要好。
  ◎有第一等知识,也要有第一等道德。
  ◎看重自己,照顾别人。净化自己,关怀众生。
  ◎微笑著听人说话,谦和地对人说话。见面欢欢喜喜,说话和和气气。
  ◎开口一笑,怒气全消;忍让一分,事事都好。微笑是最漂亮的表情。
  ◎诚心对人说话,耐心听人讲话。
  ◎有多少度量,就有多少福气。
  ◎心无忧虑,逍遥如佛祖;身无病痛,快乐似神仙。
  ◎无私的奉献,是人性最美的光辉。
  ◎赞扬别人的优点,宽恕别人的缺点。
  ◎学习别人的长处,体谅别人的短处,少评论别人短处。
  ◎谢谢!是最受欢迎的一句话;微笑,是最令人喜欢的表情。
  ◎光明来自太阳,喜乐来自心中的爱。
  ◎阳光可以融化冰雪,宽容可以化解仇恨。
  ◎乐观与微笑,是面对逆境最有力的武器。
  ◎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爱心。
  ◎不说人闲话,是一种厚道。
  ◎忙中对人不冷淡,累时对人不厌烦。
  ◎怨可不计,仇可不报,恩不能忘。
  ◎谦则能和,傲则易怒;和为做人成功之本,怒乃处世失败之根。
  福慧人生(二)
  ◎‘尊重、诚信、关爱’是群我伦理的基本精神。
  ◎别人就是另一个‘我’,为别人设想就是为自己著想。
  ◎和人比修养、奉献,不要比地位、财富。
  ◎心胸要放宽、度量要放大,脚步要放稳,目光要放远。
  ◎多检讨、多进步;多忍让、多祥和。
  ◎说实话、不说大话;说真话,不说谎话。
  ◎慈悲温暖人心,善行光明社会。
  ◎吝啬是金钱的奴才,行善是精神的富翁。
  ◎施比受快乐,有福气的人,请多分福给别人。
  ◎主妇持家勿忘自修,男人创业勿忘照顾家庭。
  ◎饶人一分便是添福一分;贪人一分,便是种祸一分。
  ◎伤人一刀,身上留痕;伤人一言,心上留痕。
  ◎记人好处,能忘恨;记人坏处,会生怨。爱心生?百恨消;邪念动,万恶来。
  ◎一句刺人的话,能使人终身心痛;一句感人的话,能使人一生难忘。
  ◎财富破产可重建,人格破产难再立。
  ◎积德、积德!心不邪思,积心德;口不邪言,积口德;行不邪事,积行德。
  ◎不想坏事,心乐;不说坏事,意乐;不做坏事,身乐。
  ◎不怕没时间看书,只怕偷懒不翻书。读书会励志,赌博会丧志。
  ◎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快乐一辈子。困苦是激素,能吃苦才能有成就。
  ◎布衣暖、菜根香,好书滋味长。知识,就是力量与尊严。
  ◎手边有好书的人,是最快乐的人:智愚之分,在读书与不读书。
  ◎运动健身、读书益智。读书,使我们了解别人,看重自己。
  ◎成功,是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不平凡的成就。要成大事,应先做好小事。
  ◎学历要紧,能力更要紧;学养要好,教养更要好。
  ◎成功缘于小心,失败来自大意。
  ◎人的价值,看他肩负多少责任。
  ◎能吃苦,苦尽甘来;贪享乐,乐极生悲。
  ◎凭身手创事业,摸心肝讲公道。
  ◎读好书,交好友,学好人,做好事。
  ◎说公道话,做正经事,学好榜样。
  ◎为人要有正气,做事要有朝气,交友要有义气。
  ◎错误最多者,莫过于不承认错误的人。人最大的弱点是姑息自己,苛求别人。
  ◎以德为富,以道为贵;以安为福,以仁为寿。
  ◎受人滴水之恩,当思涌泉以报。
  ◎只要怀有慈悲心,人人皆是观世音。
  ◎戒‘气’是修养的功夫,戒‘贪’是人格的表现。微笑是人生百病的良药。
  ◎以坚定的意志处世,用柔软的心情待人。
  甘露雨
  ◎正思惟,是生命的一种革命!需要依靠别人而活就是不自由!
  ◎科学家寻求外在力量改造世界,目的是想服务世人,但结果却是破坏的成份居多。宗教家从人内在的心灵作改造,教导我们认识人的尊贵和价值,放弃无谓的追逐和斗争,使人类能享有安全、和乐的生活。
  ◎人活著要能为家人服务,为邻居、朋友及社会上的人做些事。否则,我们为谁而活?当然,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别忘了要为自己而活。
  ◎如果你以为心是自我,那你弄错了,你把仆人当作老板,事实上你自己才是老板。要当心的主人,不要成为心的奴隶。
  ◎休息和放松,是生命中最重要的。
  ◎镜子映照人的影像,一旦镜子前的人离去,镜内不会留下任何影像。心也要像镜子一般。
  ◎凡具有慈悲和爱心就容易与人顺利沟通。
  ◎外在事物有时会遮盖人内心的光明和智慧。
  ◎可曾想过你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人,你与任何人一点也没有关系,世俗人所称的亲戚朋友、夫妻.........等等都只是暂时的聚合,因缘离散则各自分别。所以,不需要执著,这就是认清人真面目的出发点。
  ◎对方从来不属于我,他是独立的个体。肉体中并无‘我’的存在,人由于观念错误,带来自己和别人多少苦恼。
  ◎放下我执,当下解脱,喜悦又舒服。
  ◎‘无我执’有两种层次:一种是在知识上的认识,透过理智分析,了解五蕴身心皆无我。另一种是从生活当中真实体悟了无我。前者好像学习开车的理论课程,后者如同实际驾车上路。
  ◎每一件事情都不能永远占有。
  ◎自己本身的身、口、意先不清净,才会讨厌别人。
  ◎说话的方式有五种:实际的或不实际的;真实的或不真实的;柔软的或不柔软的;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慈悲的或愤怒的。
  ◎一个人好不好,要看他的行为;学问不代表什么,心清净才是重要的;心清净的人每一句话,都是单纯而无价的。
  ◎保持微笑是最好的良药。微笑的人做事舒服,大家都喜欢他。每天要计划--今天我要微笑,不笑的话,精神会分裂。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
  ◎小狗摇尾巴是爱心和感恩心的具体展现,所以被人类钟爱的饲养而快乐的活下去。
  ◎真正持戒的人不会批评别人,也不会看不起别人。
  ◎佛陀可以七天静默不语,试试看,你会体会出另一种无副作用的快乐感受。
  ◎一个不快乐的修行人,对众生是没有利益的。
  修行的智慧
  ◎佛陀是彻悟宇宙人生真理的觉者,超越了烦恼痛苦的束缚,达到身心自在解脱。
  ◎学佛真正的目的,是以佛菩萨为榜样,净化心灵,祛除烦恼。
  ◎诵经,是诵念佛陀的教诲,进一步,将经典的教导,加以落实到日常生活中,以求身心的改变与净化。
  ◎慎守口业逢凶化吉;弃恶修善消灾免难;早晚定课自我教育;修学佛法落实生活。
  ◎修行的动机是基于人生的需要,做定课的目的为圆满的自我教育。
  ◎佛陀虽然能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却无法改变世间已有的状态。
  ◎能修行佛法,以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理;内心清净,没有烦恼,名‘出世间’。
  ◎学佛,具体而言,乃是学习‘如何使心灵超越痛苦的智慧。’
  ◎‘认识痛苦’--‘遍知一切苦,永断生死流。’
  ◎知苦、断集、慕灭、修道。
  ◎往往跟你最亲密的人,却常常让你痛苦、挂怀;反倒是一些忤逆你的人事,却成了砥砺的利器。问题全在于你用那种心态面对。
  ◎佛说:‘没有人能束缚我们,只有自己束缚自己。’
  ◎‘世间为我所用,非我所有。’有那样东西是你的?!
  ◎追求心灵的超越,就是要破除‘我相’,摧毁‘自我意识’的空间。心一旦没有执著(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就可以包容一切事物。
  ◎不执著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能真正拥有一切,整个宇宙都是他的财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佛法修持的总纲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
  ◎修学智慧的次第是:听闻佛法,审慎思惟,实践履行。(闻思修)
  ◎龙树菩萨说:‘虽空,幻相法尔可闻可见。’(体、相、用)
  ◎肯定因果,空性解脱。了知一切顺逆无非空幻不可得的缘生缘灭;当下不执著一切诸法,平静接受,如如不动,自性解脱。
  ◎经云:‘文殊遇缘则有师。’文殊菩萨就是以因缘为老师。
  ◎菩萨的大悲心就是平等心。‘愿将佛手双垂下,摸得人心一样平。’
  ◎忍耐是天地间最宽大的包容能量。
  ◎〈增阿含经〉:‘小儿以啼哭为力,女人以娇媚为力,比丘以忍辱为力,国王以威势为力,罗汉以少欲为力,菩萨以慈悲为力。’
  ◎无常无我是自然界的现象,缘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则,地水火风是自然界的元素,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体。
  ◎六波罗蜜经:‘大悲心为父,菩提心为母,善法为知识,能救护众生。’
  ◎‘佛法在众生中求。’菩提心以中道实相为体,以四弘誓愿为相,以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为用。
  ◎‘我皈依佛陀,佛法与僧团。为我真正之福利,我受持戒律。’
  ◎‘智者失去财富,尚能继续生存;富者缺乏智慧,生不如死。’
  ◎‘过著不贪婪的生活,让你的心充满仁慈,保持正念,专注一处,及内在平稳、集中。’
  ◎‘削瘦身体、节制食量、少欲知足,及泰然自若,驱走奢望与不再执求,如此,无所求者,证得涅槃。’
  ◎‘充满著精力与毅力,常积极实践所学的,但智者不应过于自信,直至痛苦已全消失。’
  ◎‘贪爱友伴和睡眠、松懈怠惰、轻易动怒,这是痛苦之源。’
  ◎‘唯当你能做到你所教导别人的,那么你抑制了自己,你便能抑制他人。的确,抑制自己是艰难的。’
  ◎‘你自己一定要监视自己,你自己一定要审察自己,守护自己,保持正念啊!行者,你将活在快乐中。’
  ◎‘平心静气,心神集中,纯净及不受污染,仁慈对待所有众生,这是达到最高境界之道。’
  ◎‘你应该发展对敌友一致的爱心,当爱心发展到完美时,你会证得正觉。’
  ◎‘我对无脚的有爱心,我对有双脚的亦有爱心,对那些四只脚及多只脚的,我也有爱心。’
  ◎‘一切众生,一切生物,愿大家都有好运,不遭受任何伤害。’
  ◎‘经常快乐的是智者,他内心完全自由,不为感官之欲染污,他平静,并且不执著。’
  ◎‘摆脱贪欲、超越所有感官之欲,是世间之乐。但弃除自负的“我是”,为至上之乐。’
  ◎‘空的东西才发出声音,盈满的常常平静无声。愚者有如半满之壸,智者则像又深又静之池。’
  ◎‘保持身体寂静、言语寂静、心念寂静及毫无污点,贤者从寂静中受惠,真正地洗掉罪恶。’
  ◎‘和平、沉默与自制、静默少言,不傲慢自负--这人除去所有罪恶,有如风刮尽树的叶子。’
  ◎‘佛陀在这世间出世,在这世间成长与居住,但不为尘世所污染,好比莲花不为浊水所污染。’
  自性
  开展生命自觉的实践
  ◎体悟‘生命共同体’的真实感受,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明天与死亡究竟哪一个最先到来。透过死亡来思维生命存在的意义与众生相依的关系。
  ◎唯有正视苦难的存在,人们才会份外珍惜原先为我们所习以为常的一切。苦的觉悟是佛陀人生观的起点,而以解脱为最后的目的。
  ◎如实面对无常的提醒,而了解死亡是生命的一部分,它注定迟早都要来扣门,更产生反省与惜福的心。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在于财物的多寡,亦不在于地位名誉的高下,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珍惜每一个当下,疼爱每一个与我们今世有缘相聚的众生。
  ◎面对无常,一般人有两种方式:一是消极逃避,一是积极面对。前者只会带来焦虑、恐惧、挫折与沮丧;后者却能勇于承担苦难,唤起无畏的自信与动力。
  ◎面对无常,我们应该感谢,它提醒我们生命的可贵与有限,让我们格外地懂得以慈悲喜舍心与人相处的意义。
  ◎面对无常,我们还是应该感谢,让我们知道苦迫的痛苦,知道烦恼的原因,知道烦恼可转成涅槃寂静,知道有方法可解脱烦恼,彻底迈向涅槃之道。
  ◎外界的一切天灾人祸都在向世间说法,都在说色身危脆,都在说我们的生命是苦、空、无常。
  ◎我们当以最寂静的心回向世间的苦难。
  ◎‘大厦千间,夜眠不过八尺’。
  ◎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重要的是,必须去体会心内的空间。
  ◎佛经上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俗谓‘宰相肚里能撑船。’我们应开展心内的世界,扩大心内的空间。
  ◎〈五苦章句经〉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这是说明三涂六道都取决于人心的一念。
  ◎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
  ◎〈劝发菩提心文〉说:‘金刚非坚,愿力最坚;虚空非大,心王最大。’
  ◎布施,是自己发财之道;持戒,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是自己做人之道。精进,是自己成功之道;禅定,是自己安心之道;般若,是自己明理之道。
  ◎〈华严经〉云:‘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自心即佛法
  ◎菩萨在布施食物的同时,希望接受者获得长寿、美丽、幸福、力量、智慧,乃至最高涅槃之果。
  ◎菩萨给予饥渴者饮料,以使接受者熄灭情感的贪欲。
  ◎菩萨给予需求者衣服,以使获得道德上的惭与愧。
  ◎菩萨给予他人方便,以使修习神通。
  ◎菩萨给予他人名声,以使品味道德的芳香。
  ◎菩萨给予受者鲜花和香油,同时希望受者得到佛陀善德的尊荣。
  ◎菩萨给予他人座位,以使成就觉悟。
  ◎菩萨布施众生住处,希望他人与自己成为世界的皈依处。
  ◎菩萨给予他人光明,以使得到五眼:即:肉眼、慧眼、天眼、佛眼、知一切眼。
  ◎菩萨给予他人相貌,以使具有佛陀的庄严。
  ◎菩萨给予他人声悦,以使修习美妙的梵音。
  ◎菩萨布施他人美味,以使深受大众喜爱。
  ◎菩萨给予他人亲近,以使获得佛陀妙相。
  ◎菩萨布施众生医药,同时希望病者成就涅槃。
  ◎菩萨解放奴隶,同时希望人们不再受情感的奴役。
  ◎菩萨舍离自己的孩子,以使对一切众生施以父母之情。
  ◎菩萨舍离自己的妻子,以使成为世界的主人。
  ◎菩萨抛弃自己的国家,以使继承真理的王国。--出自于〈行藏论疏〉
  ◎目犍连尊者常劝告大众说:‘慎莫不孝父母师长,口业以及心恶念不可不慎。否则,自作自受,业报难逃。’
  ◎唯有爱心才能对治嗔恚;唯有慧剑才能斩断无明。唯有慈爱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修行的重心是观察动机、审视心灵。
  从心开始、从心出发、过心生活。
  ◎看经、听经、读经皆要消归自性。
  ◎〈心地观经〉:‘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
  ◎‘一念万年,万年一念。’要善用其心,不得斜用心!
  ◎修行,或者禅坐,是在心理完成的,不是在身体。
  ◎‘歇即菩提’,‘诸佛毫光照大千。’‘一念清净即法身显现。’
  ◎戒是指戒掉妄想。‘罪由心忏’,造罪既是由心造,忏悔也是由心忏。心空即忏。
  ◎〈华严经〉:‘是故善男子!应以善法,扶助自心;应以法雨,润泽自心;应以妙法,治净自心;应以精进,坚固自心;应以忍辱、卑下自心;应以禅定,清净自心,应以智慧,明利自心;应以佛德,发起自心;应以平等,广博自心;应以十力四无所畏,明照自心。’‘自心即一切法’
  人性的光辉
  ◎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为目标的宗教则有佛教。而人格的完成则唯赖智慧,慈悲与勇气(菩提信愿)三者之调和方可达到。
  ◎充满欲望的人所建的宫殿并非佛的住所。即使是月光会漏进来的简陋小屋,若以直心人为主人,就成为佛住的地方。
  ◎唯有透过心灵和平的开发,方能达成我们个人及我们周遭世界的真正和平。
  ◎血迹不能以血洗净,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不可久看,不可短急,怨恨唯独以无怨恨才能消除。’(长寿王对长生王子所说)
  ◎只要以忍为胄甲,‘毁谤七日而消失。’
  ◎西方哲人说:‘真正的爱,不是在双方凝目注视之中,而是双方朝同一方向注视。’
  ◎‘退两步再向前跳,比原地跳成绩更好。’
  ‘门若打不开,不妨拉一下再开。’
  ◎宝石从地而生,德从善而现,智慧从清净心而生。
  ◎佛口蛇心--外面如菩萨,内心如夜叉。
  ◎不忘失利他的菩提心,又能针对止息烦恼而自利修道,当是佛教徒永远要努力的课题。
  ◎不必太在意死后的事,只需重视眼前所发生的事,然后一一克服,如此也等于在解决未来的事。
  ◎毋须忧虑肉体死亡后的‘生’,反而应该认真探讨肉体死亡前的‘生’。
  ◎将觉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觉醒的话,它将安住于平静之中。
  ◎我们必须和变迁同住。心就是如此~不断地变迁!
  ◎感觉是不稳定的,它们是变异(无常),不圆满(苦)和无主(无我)的。
  ◎众生的情爱胜于智慧。菩萨发菩提心,以智慧净化情爱,发为进趣菩提,救度众生的愿乐。
  ◎众生以情爱为本;佛离一切情执而究竟正觉,所以以大觉为本。
  ◎由于悲心的激发,立是度生宏愿,以佛陀为轨范,修学大悲大智大勇大力以救度一切众生,名为发菩提心。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诗曰:‘以春风接人,以秋霜慎自。’
  ◎法句经:‘勿见别人邪曲,勿见别人做此不做彼,应思自己何为何不为。’
  ◎大乘的僧宝是根据‘缘起法则’,拒绝自以为是的自我疏离与断绝心态的生活。互相确认自己是命运共同体的一环,努力与他人融合无间,以成为构成世界和平一份子为指标。
  ◎归依悟性(觉性),归依真理、归依和合之众生。能以正智看见四圣真理。我们应把握住‘三宝’的现代意义。
  ◎发扬佛陀本怀的即人成佛的佛教。--印顺导师
  摧毁自我爱惜的巨魔
  ◎爱惜自我,是一切苦难之源;爱惜他人,则是所有功德之本。要多修习自他相换法门。
  ◎‘你的存心是,一切做为,都是为了所有众生。’--转换关心的对象--众生。
  ◎禅思今天你就会死亡——那么你要如何安排人生呢?
  ◎系住这一颗心,就系住所有老虎、狮子、象、蛇、仇敌、地狱的守卫、巫魔。(寂天菩萨)
  ◎一旦降服了内心,心流中不再有嗔恨,就不会有外在的仇敌。
  ◎护心以外的任何行为,有什么用?
  ◎我们的整个问题在于不明白诸法的实相,而活在幻想中;不了解一切如幻,是根本的幻想。这个颠倒见、无明,是一切烦恼的根源;它促动造业,所造的业在心识留下种子,成为轮回的肇因。
  ◎务必觉察:一切缘起法本质上是短暂的,而且本质上自性空。 禅观‘心经’
  ◎‘一切诸法本,因缘生无主,若能解此者,则得真实道。’(马胜比丘)
  ◎‘因缘生万法,凡再生之法皆是即将毁灭之法。’的真理,能够支撑住修行者的整个人格,铸成他清净的行为与无上的威仪,这即是真理的力量!
  ◎一切事物都有生有灭,而且生必有因,灭必有因;我们的生灭和存在,其实正是建立在‘因缘’这种关连之上。
  ◎‘我’不足爱惜;眼前的‘我’,仅是假名安立的,那么就没有什么好爱惜、执著的了。
  ◎自我爱惜是唯我独尊的独裁,本来是为了利益自己,却只会带来麻烦和失败。
  ◎任何人都绝不可能离开他人而生存,须藉团体的力量来维持自己的存在;佛法存在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之中,亦即,佛法存在于互相关连的世界。
  ◎人生真正的快乐,始于爱惜其他众生。一旦你开始为其他众生过活,在你把关心的对象从自己转换为其他众生的时候,内心顿时放下自我爱惜,便解脱自私心的束缚,内心便获得真正的解放、自由及满足和安宁。
  ◎利用困境,摧破自我爱惜;受苦、疾病等是净除恶业和障碍的扫帚。
  ◎为什么不爱惜助你修行,生起佛道,成就佛果的仇敌?
  ◎‘为了一切众生,我要成佛!’‘我们要对一切众生负责。’我们有责任解除所有众生的一切苦及苦因--无明障,并引导他们成就佛果。
  ◎要引导众生逐步得到安乐、证悟成佛,我们必须通晓每一个众生的一一业,一一心量和特质,以及适合他们每一位的种种不同的法门。这只有靠‘一切种智’了!
  ◎所谓的‘我’,是应该永远要舍弃的对象;所谓的‘其他众生’--即使仅仅一个众生,是必须恒常爱惜的对象。把生命奉献甚至仅是一位众生,那才有生命的光明与快乐。
  ◎别无选择。既然你不喜欢烦恼,那你必须修行佛法。从内心里去除苦因,创造乐因。
  ◎回向:怀著菩提心,空性见回向功德,就好比把一滴水倒入大海,只要大海存在,水滴就存在。
  般若空慧
  ◎宇宙人生的真理,佛说有三:
  (1)诸行无常——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因果法则下不断地迁流变化,其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
  (2)诸法无我——存在的事物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中没有什么可以独立自存的。
  (3)涅槃寂静——说明了动乱变化,假合幻现物的最后归宿,都是平等无差别的。一切事物,是动乱差别,也是寂静平等的。
  ◎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现事的关系中,深入的去体验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
  ◎纠正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引导行为入于正轨,即达到此涅槃寂静的境地,就可以得到生死苦痛的解脱了。
  ◎世间上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我的,一切事物离开了关系条件的存在则别无他物。
  ◎菩萨悟证了空的真理,即于此空性中融摄贯串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不变性不可得,独存性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
  ◎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即事物的无常变化、无我不实、自性寂灭。
  ◎以空——一实相印贯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
  ◎般若——实相慧,即能真知诸法真理的。凡是真理,必定是本来如此的,必然如此的,普遍如此的。
  ◎佛法教人修定习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错误,通达法性空即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亲切证验,做到去来坐卧莫不如此。
  ◎一切事物都是变动的,假合的,非实在的,即是毕竟空。
  ◎于自身中所起实有自性执,名为‘我执’;在诸法上所起的执著,名‘法执’。我执和法执,为出生一切错乱苦痛的根本,而我执尤为根本。
  ◎佛法首先教人除却我执,我执没有了,即能契合于缘起的正理,符合于群众的正义,行为自然合理了。
  ◎特别是人们直觉的,于自身中计执有我——萨迦耶见,于所对的一切事物,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计为‘我所’。这种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计执,在生死轮回中,实为一切执著苦痛的根本。
  ◎声闻缘觉乘法,使从持戒修定发慧的过程,解脱一己的生死苦痛。(渐进的体验)。但唯有菩萨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心要,才契合佛陀的本怀。大乘法——菩提心、大悲心、般若慧。以此三种而行六波罗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质。
  HT法师的弘法悲愿
  HT法师,台北市人,民国四十七年出生于高雄市。七十一年文化大学观光系毕业,七十四年结婚,七十六年生子。
  虽生活于传统宗教家庭中,然中学时代却接触基督教,直到大学仍为虔诚教徒。成家立业之后,有感于事业、人际关系复杂而接触道教。在经营旅行社事业十年中,深感人生忙忙碌碌,汲汲营营所为何事?于八十年有缘到慧日讲堂,见到敛眉含首的佛像、出家法师自在的行仪而深入佛法,窥得佛法博大精深圆融的人生哲理,而皈依法振老和尚,更因崇仰印顺导师人间佛教的思想而发心出家。八十一年于楠梓慈云寺受在家菩萨戒(了中长老为得戒和尚),民国八十二年六月于新竹福岩精舍由师公真华老和尚代为剃度,依止如虚老法师。八十三年于六龟妙通寺戒德老和尚座下受具足戒。并先后常住于台北慧日讲堂、恒春五公寺(二年)。
  HT法师现任中华印经协会理事长、佛陀教育中心负责人、佛教卫星电视台台长以及台南大觉同心会导师,多年来法师的弘法行脚遍及校园、监狱、军队、全省寺院以及一般社会团体,并远至海外弘法及朝圣旅游,于台湾各地成立佛陀教育中心,内设有讲堂、佛教图书馆,并大量印制经书、录制录音带免费结缘,透过法音宣流,将佛法普润群生,净化人心,建立清净的人间大道场。
  以下一一介绍法师的弘法悲愿以及所属的弘法机构道场:
  (1) 教卫星电视台
  现代化佛法的传播必须藉由最先进的科技媒体,佛教卫星电视台二十四小时的节目播放,敬邀国内外如法修证具德长老、法师升座说法,规划系列性佛教梵呗、唱颂、礼仪节目,引领大众体悟正确的佛法,建立跨越派 别的电视大道场,以佛法净化社会人心。
  (2) 佛陀教育中心
  1. 在台湾各地成立佛陀教育中心,免费赠送经书、录音(影)带、VCD与大众结缘,内设有佛教图书馆供人借阅经典,设有讲堂,定期举办佛学讲座及推广八关斋戒。
  2. 成立法音传播工作室、出版部、录音室,制作弘扬正法的多媒体节目、录音带、录影带、VCD,透过现代化科技媒体,宣扬佛教的慈悲与智慧。
  3. 定期至各机关团体、学校、监狱、军队举办励志人生讲座,并分送佛教书籍、录音带、录影带与大众结缘,为社会注入清流,净化人类心灵,促进世界祥和。
  4. 定期举办海外佛教圣地旅游,藉由旅游万里行之便,让信众对佛法的了解更加深入,并赠送各类佛书、录音(影)带到世界有华人的地方。
  (3) 中华印经协会
  1. 结合有志之士,大量倡印各类佛教经典、佛教漫画书,并致力翻译各类经典,广为流传海内外,期使大众阅读经典,认识生命的本质及意义,培养书香社会、关怀人文的胸怀。
  2. 成立佛教读书会、共修会,倡导读诵经典、念佛等活动,藉由大众共修之力,积极推广读经与念佛之风气。
  3. 将一系列的佛陀教育丛书,赠与国内外各佛学机构、佛学院、机关团体、学校、监狱、军队等。
  (4) 中华护生协会宗旨
  基于佛陀教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众生平等、慈悲相待’之理念,并培养、唤起世人‘万物一体、慈悲大爱’之廓然心胸,在各地成立放生团及放生保育地,藉由不同方式、地点,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各类护生、救生活动,以教育化导世人学习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不只尊重爱惜自己生命,也尊重爱惜别人生命,更要扩大心量尊重爱护一切大小生灵物命。让人与人间,人与一切万物间,皆能互爱互助、共存共荣;彼此尊重包容,和平快乐共处;进而谛造出一个纯真纯善至美至慧的生命共同体,让人间变得更幸福,世界更安祥,地球更美好。
  (5) 生命教育协会宗旨
  生命教育最大的目的,乃在学习体认生命之意义,从尊重生命,并引导大众善待一切有情,展现对生命之关怀,增进个人的自我了解、自我接纳,建立自尊、自信,以期达到生命的最高品质-‘慈悲与智慧’的圆满实现。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音乐 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要‮信相‬因果,你种什‮样么‬的因,肯定有‮么什‬样的果报,这是事实‮相真‬,这也就是‮常常‬讲的"境随心转"。‮以所‬,你只要"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住守‬这四句‮你,‬的一生就会‮幸很‬福、很圆满,‮然纵‬有很多灾难‮你,‬也会逢凶化吉。​‎͏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